2.6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2.6.1 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2.6.1.1 现行规范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1.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斜截面承载力Vu由三部分组成(图2.6-1),即斜裂缝上端混凝土余留截面所承担的剪力Vc;与斜裂缝相交的箍筋所承担的剪力Vsv;与斜裂缝相交的弯起钢筋所承担的剪力Vsb。
由平衡条件可得:
Vu=Vc+Vsv+Vsb=Vcs+Vsb
式中 Vcs——混凝土和箍筋共同承受的剪力。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做了如下规定:
(1)矩形、T形和I字形截面一般受弯构件,当仅配置箍筋时,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V≤Vcs (2.6-1)
图2.6-1 抗剪计算模式
式中 V——剪力设计值;
Vcs——混凝土和箍筋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αcv——斜截面混凝土受剪承载力系数,对于一般受弯构件取0.7;对集中荷载作用下(包括作用有多种荷载,其中集中荷载对支座截面或节点边缘所产生的剪力值占总剪力的75%以上的情况)的独立梁,取 ,λ为计算截面的剪跨比,可取λ等于a/h0,当λ小于1.5时,取1.5;当λ大于3时,取3;a取集中荷载作用点至支座截面或节点边缘的距离;
Asv——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Asv=nAsv1,此处,n为在同一截面内箍筋的肢数,Asv1为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
s——沿构件长度方向的箍筋间距;
fyv——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当V≤αcvftbh0时,可不进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按构造配筋。所谓按构造配筋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即:d≥dmin;s≤smax;ρsv≥ρsv,min。dmin、smax、ρsv,min分别为箍筋的最小直径、最大间距、最小配箍率,由《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给出。
(2)矩形、T形和I字形截面同时配有箍筋和弯起钢筋时应满足下列规定:
V≤Vcs+Vsb (2.6-3)
Vsb=0.8Asbfysinαs (2.6-4)
式中 Vcs——混凝土和箍筋承担的剪力设计值,按式(2.6-2)计算;
Asb——同一弯起平面内的弯起钢筋截面面积;
αs——弯起钢筋与构件纵向轴线的夹角。
2.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
矩形、T形和I字形截面的受弯构件,为避免斜压破坏,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条件:
当 时 V≤0.25βcfcbh0 (2.6-5)
当 时 V≤0.2βcfcbh0 (2.6-6)
当 时,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式中 V——构件斜截面上的最大剪力设计值;
βc——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取βc=1.0;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0时,取βc=0.8;其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hw——截面的腹板高度:对矩形截面,取hw=h0;对T形截面取hw=h0-hf′;对I字
截面取腹板净高,即hw=h-hf′-hf。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时,除应满足截面尺寸限制条件外,当V>αcvftbh0时,箍筋的配箍率 还应满足配箍率大于最小配箍率的要求,即ρsv≥ρsv,min。限制箍筋的最小配箍率,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斜拉破坏。
3.斜截面计算时的控制截面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时,设计剪力的控制截面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支座边缘的截面(图2.6-2)
(2)受拉区弯起钢筋弯起点处的截面(图2.6-2)
(3)箍筋截面面积或间距改变处的截面(图2.6-2)
图2.6-2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计值的计算截面
a)弯起钢筋 b)箍筋
1-1支座边缘处的斜截面;2-2、3-3受拉区弯起钢筋弯起点的斜截面;4-4箍筋截面面积或间距改变处的斜截面
(4)腹板宽度改变处的截面
4.板类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一般板类受弯构件是不配置箍筋和弯起钢筋的。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V≤0.7βhftbh0 (2.6-8)
式中 V——剪力设计值;
βh——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当h0<800mm时,取h0=800mm;当h0>2000mm时,取h0=2000mm;
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例2.6-1】 一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简支梁,截面尺寸、搁置情况及纵筋数量见图2.6-3。该梁承受均布荷载设计值90kN/m(包括自重),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ft=1.1N/mm2、fc=9.6N/mm2),箍筋为热轧HPB300级钢筋(fyv=270N/mm2),纵筋为热轧HRB400级钢筋(fy=360N/mm2)。
求:箍筋和弯起钢筋的数量
解答:1.求剪力设计值
支座边缘处截面的剪力最大值
图 2.6-3
2.验算截面尺寸
属厚腹梁,应按式(2.6-5)验算截面尺寸。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fcu,k=20N/mm2<50N/mm2故取βc=1。
0.25βcfcbh0=0.25×1×9.6×200×460N=220800N>Vmax,截面符合要求。
3.验算是否可按构造配箍
0.7ftbh0=0.7×1.1×200×460N=70840N<V=205200N,故需进行配箍计算。
4.只配箍筋而不用弯起钢筋
则
选 8双肢箍,n=2,Asv1=50.3
实配 8@90
最小配箍率 (可以)
5.若同时配箍筋和弯起钢筋
假定箍筋选用 8@150双肢箍,纵筋弯起角αs=45°
根据梁的实际配筋情况可将中间一根 22钢筋弯起。实际弯起钢筋截面积Asb=380.1mm2,弯起点处的剪力 ,见图2.6-4。
因V>Vcs,故需继续弯起一排钢筋。
但实际情况是3根钢筋必须有2根通入支座,即只能弯起1根。可调整箍筋间距,选 8@130,此时Vcs=167kN>V,可不必继续弯起。
【例2.6-2】 一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简支梁,跨度4m,截面尺寸200mm×600mm,荷载如图2.6-5a所示,采用C20混凝土,箍筋用热轧HPB300级钢筋。
要求:配置箍筋
解答:
1.求剪力设计值
见图2.6-5b。
2.验算截面条件
图2.6-4 【例2.6-1】图
βc=1(fcu,k<50N/mm2),hw=h0=565mm, ,则
0.25βcfcbh0=0.25×1×9.6×200×565N=271200N>VA,截面尺寸符合要求。
3.确定箍筋数量
该梁既受集中荷载,又受均布荷载,但集中荷载在两支座截面上引起的剪力值占总剪力值的75%以上。
A支座:
B支座:
根据剪力的变化情况,可将梁分为AC、CD、DE及EB四个区段来计算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AC段:
图2.6-5 【例2.6-2】图
必须按计算配置箍筋
选 8双肢箍,n=2,Asv1=50.3mm2
实配 8@140
CD段:
故CD段可按构造配箍,选用 8@250
DE段: 取λ=3
必须按计算配置箍筋
选 8双肢箍,n=2,Asv1=50.3mm2
实配 8@250
EB段:
选 8双肢箍,n=2,Asv1=50.3mm2
实配 8@180
以上是采用分段配箍的方法配置箍筋,这给施工带来很大不方便。一般可采用沿梁长均匀配箍或者在支座附近箍筋加密的方法配箍。如采用沿梁长均匀配置,则选 8@140;如采用支座附近加密箍筋的方法,则在AC段和BE段选用 8@140,跨中CE段选用 8@250。
【例2.6-3】 一钢筋混凝土T形截面独立简支梁,截面尺寸、跨度、纵向钢筋数量如图2.6-6所示,承受一集中荷载(梁自重不计),荷载设计值为550kN,混凝土采用C30(ft=1.43N/mm2、fc=14.3N/mm2),箍筋用HRB335级钢筋(fyv=300N/mm2),纵筋用HRB400级钢筋(fy=360N/mm2)。
解答:
1.求剪力设计值
见图2.6-6。
2.验算截面条件
图2.6-6 【例2.6-3】图
0.25βcfcbh0=0.25×1×14.3×250×640N=572000N>VA=343750N
截面符合要求。
3.腹筋配置
可采用两种方法配置腹筋:
(1)仅沿梁长均匀布置箍筋,不设弯起钢筋。
VA=343.75kN,VB=206.25kN 故VA为控制剪力
选 8双肢箍,n=2,Asv1=50.3mm2
实配 8@80。此种方法配箍最简单,施工方便,但有些情况下,可能会浪费一些材料。
(2)同时配有箍筋和弯起钢筋
选箍筋为 8@150,弯起筋与纵轴夹角为αs=45°。
考虑到现有纵筋的配置情况,可先在支座附近弯起1 25,由于AC段设计剪力不变,所以只弯起一排钢筋不能满足抗剪承载力要求,必须再弯起一根 25钢筋,如图2.6-6所示。
CB段: 取λ=3,配箍 8@150
故CB段只配箍筋( 8@150)即可满足抗剪要求,不必设弯起钢筋。但在实际设计中弯起钢筋一般都是对称布置的,虽然计算不需要但通常在B支座也像A支座一样设两排弯起钢筋。
【例2.6-4】 一钢筋混凝土外伸梁,如图2.6-7所示。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ft=1.1N/mm2、fc=9.6N/mm2),箍筋为HPB300级钢筋(fyv=270N/mm2),纵筋为HRB400级钢筋(fy=360N/mm2)。
求:腹筋的数量。
解答:1.求剪力设计值
图2.6-7b为该梁的计算简图和内力图。对斜截面承载力而言,A支座边、B支座左边、B支座右边为三个危险截面。计算剪力值列于图上。
2.验算截面条件
βc=1,0.25βcfcbh0=0.25×1×9.6×250×360N=216000N,此值大于三截面中最大剪力值VB左(=135750N),故截面尺寸符合要求。
图 2.6-7
3.确定腹筋数量
支座A:VA=114150N
0.7ftbh0=0.7×1.1×250×360N=69300N<VA=114150N,必须按计算配置箍筋
选配箍筋 6双肢箍,n=2,Asv1=28.3mm2
实配 6@120
支座B左:VB左=135750N
0.7ftbh0=69300N<VB左=135750N
必须按计算配置箍筋,若仍配置配箍 6@120,实有
利用已配纵筋,弯起1 22
Vcs+Vsb=(115146+77394)N=192540N>VB左=135750N 可以还需验算弯起钢筋弯起点处的受剪承载力,该处剪力设计值:
可不再配置弯起钢筋。
支座B右:VB右=50760N
0.7ftbh0=69300N>VB右=50760N
仅需按构造配置箍筋,选配 6@250。
【例2.6-5】 已知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纵筋配置同【例2.6-1】,箍筋配置为 8@150,承受均布荷载,求此梁的设计荷载q。
解答:
此题是一道校核题,需要通过计算确定此梁的设计荷载是由抗弯控制还是抗剪控制。
1.当由抗弯控制时
2.当由抗剪控制时
因此设计荷载由抗弯控制q=50.3kN/m
2.6.1.2 斜截面抗弯的基本概念及保证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构造措施
斜截面承载力包括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和斜截面受弯承载力两个方面。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是根据斜截面上竖向力的平衡,而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计算则是根据斜截面上力矩的平衡。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计算模型如图2.6-8所示。
对受压区A的合力点取矩,可得斜截面的抗弯承载力。
M≤MAB=fyAsz+ΣfyvAsvzsv+ΣfyAsbzsb (2.6-10)
与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同的是弯起钢筋和箍筋都提供了抵抗矩。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受弯构件中配置的纵向钢筋弯起、截断、锚固及箍筋间距如果符合规范规定的构造要求,可不进行斜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斜截面抗弯承载力是通过构造保证而不必通过计算。
图2.6-8 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1.抵抗弯矩图
以一简支梁为例,在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首先求出设计弯矩M,然后根据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公式进行配筋计算,求出As。抵抗弯矩图就是根据梁各截面的实际配筋情况所绘制的正截面抵抗弯矩图。抵抗弯矩图和设计弯矩图(对于连续结构则应是弯矩包络图)的关系是抵抗弯矩图必须包住设计弯矩M图,否则将不能满足正截面承载力的要求。
(1)通长直筋在抵抗弯矩图上的表示方法
一承受均布荷载的简支梁,M图如图2.6-9所示。梁实际配筋为1 18+2 20,当通长布置钢筋时,抵抗弯矩图如图2.6-9cd所示,即为一平直线。因为
所以
图2.6-9 配通长直筋简支梁的材料抵抗弯矩图
严格地讲,承载力Mu与As的关系并不成正比,而是抛物线关系,但是在做抵抗弯矩图时,可近似假定为成正比关系。即每根钢筋所承担的份额按各自的面积分配。
抵抗弯矩图cd与M图相切的1点是全部钢筋即①、②、③号钢筋的充分利用点;2点是③号钢筋的理论切断点,也是①、②号钢筋的充分利用点。因此,理论切断点和充分利用点具有相对性,同一点可以有两种称谓,但必须指明是相对于哪些钢筋。
(2)弯起钢筋在抵抗弯矩图上的表示方法及保证斜截面抗弯的构造措施
1)弯起钢筋在抵抗弯矩图上的表示方法。如图2.6-9所示跨中钢筋为1 18+2 20,可将中间一根钢筋即③号钢筋1 18弯起。钢筋弯起后,自起弯点开始正截面抗弯能力逐渐降低,直至G点(梁高中心点)弯起钢筋承受的弯矩可以忽略。此时,弯矩由2 20承担。图2.6-10表示了配弯起钢筋简支梁的材料抵抗弯矩图。从E至F钢筋数量不变(1 18+2 20),因此抵抗弯矩图为直线ef,1 18分别自E点和F点弯起,故正截面抗弯能力逐渐降低,至G点和H点就不再承担弯矩,抵抗弯矩图用斜线eg和fh表示。从G至A或从H至B抵抗弯矩由2 20承担,即为水平直线ig和hj。全梁的抵抗弯矩图为igefhj。
2)为保证斜截面抗弯承载力纵筋弯起时的构造要求。如图2.6-11所示,a为弯起钢筋起弯点至该钢筋充分利用点之间的距离。
图2.6-10 配弯起钢筋简支梁的材料抵抗弯矩图
图2.6-11 弯起点位置
Ⅰ—Ⅰ正截面抗弯承载力:
MⅠ-Ⅰ=Asfyz
Ⅱ—Ⅱ斜截面抗弯承载力(忽略箍筋):
MⅡ-Ⅱ=Asbfyzb+(As-Asb)fyz
为保证斜截面的抗弯承载力不小于正截面承载力应满足:
MⅡ-Ⅱ≥MⅠ-Ⅰ
即 Asbfyzb+(As-Asb)fyz≥Asfyz
需 zb≥z
根据几何关系 zb=asinα+zcosα
asinα+zcosα≥z
所以
通常z=0.9h0
所以 a=(0.37~0.52)h0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取a≥0.5h0
为保证斜截面抗弯承载力要求,弯起钢筋的起弯点至该钢筋的充分利用点之间的距离a应大于等于 ,且α应小于等于60°。
2.纵筋截断在抵抗弯矩图上的表示方法及构造要求
一般情况下正弯矩钢筋不在跨中截断而是直接通入支座或在支座附近弯起(承担剪力或负弯矩),纵筋截断通常是指负弯矩钢筋。为了说明纵筋截断在抵抗弯矩图上的表示方法,仍用正弯矩钢筋截断为例,如图2.6-12a所示,跨中配筋为1 18+2 20,至少应保证2 20直接通入支座,现在要求出1 18的截断位置。从理论上讲,①号钢筋1 18的理论切断点在B点,但1 18的实际切断点应在理论切断点以外20d处切断,且切断点距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点的距离不应小于1.2la;当剪力较大时(V>0.7ftbh0),应在理论切断点以外延伸不小于h0且不小于20d,且切断点距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点的距离不小于1.2la+h0,la为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
图2.6-12 纵向钢筋的切断
截断钢筋在抵抗弯矩图上要出现一个台阶,承载力发生突变。从正截面承载力出发,①号钢筋1 18完全可以在理论切断点B点切断。但从斜截面抗弯考虑1 18不应在B点切断,而是应延伸一段距离w再切断。假如①号钢筋1 18在理论切断点B处切断,如图2.6-12b所示,当发生斜裂缝AB时,斜截面上的弯矩值为MA(MA>MB),此时,余下的钢筋(2 20)就不足以承担MA,因此我们应将①号钢筋伸过其理论切断点一定长度w之后才将它截断,以保证斜截面抗弯承载力的要求。当延伸w后在C点切断①号钢筋,如图2.6-12c所示,则可能产生AC斜裂缝,此时虽然①号钢筋不能起到斜截面抗弯的作用,但由于与斜裂缝相交的箍筋数量的增加,足够的箍筋拉力对A点取矩,可以补偿①号纵筋的抗弯作用。
3.纵筋的锚固
在构件的简支端,弯矩M=0,按正截面抗弯要求,受力纵筋适当伸入支座即可。但当支座边缘或支座附近产生斜裂缝时,根据斜截面抗弯的要求,纵筋的拉力急剧增加,纵筋的拉力不是由支座处的弯矩MB确定,而是由斜裂缝末端的弯矩MA确定。因此《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和连续梁简支端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其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锚固长度las(图2.6-13)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V≤0.7ftbh0时 las≥5d
(2)当V>0.7ftbh0时
带肋钢筋las≥12d
光面钢筋las≥15d
此处,d为纵向受力筋直径。
图2.6-13 简支端纵筋锚固
如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锚固长度不符合上述要求时,应采取在钢筋上加焊锚固钢板或将钢筋端部焊接在梁端预埋件上等有效锚固措施。
4.抵抗弯矩图的绘制实例
一根三跨连续梁弯矩包络图如图2.6-14所示。根据对称性只给出一半。根据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第一跨跨中配筋为3 20;第二跨跨中配筋为3 18;第一跨内支座配筋为1 20+3 18,其中1 20是由第一跨纵筋弯起,1 18是由第二跨纵筋弯起,还有2 18是在支座处附加直筋(兼作架立筋)。材料抵抗弯矩图做法如图2.6-14a和b所示。
图2.6-14a和b抵抗弯矩图可以说是同一个题目的两种做法。这两种作法切断钢筋、弯起钢筋的位置略有差别,但不论哪种做法都必须是抵抗弯矩图包住弯矩包络图,并且弯起钢筋和切断钢筋时必须满足斜截面抗弯的构造要求。
弯起钢筋时,钢筋起弯点至该钢筋的充分利用点之间的距离应大于等于h0/2,且α≤60°。
钢筋混凝土梁支座负弯矩纵向受拉钢筋不宜在受拉区截断,当必须截断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当V≤0.7ftbh0时 w≥20d;s≥1.2la
w为自理论切断点(或称不需要点)以外延伸长度。s为钢筋的充分利用点至截断点之间的距离。la为纵向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
(2)当V>0.7ftbh0时 w≥h0(且不小于20d);s≥1.2la+h0
式中,w、s的意义同前。
(3)若按上述规定确定的截断点仍位于负弯矩受拉区内则需w≥1.3h0(且不小于20d);s≥1.2la+1.7h0。
图2.6-14 抵抗弯矩图做法
a)支座负弯矩钢筋先画弯起后画切断 b)先截断弯起钢筋的做法
必须明确当用纵筋弯起承受剪力时(图2.6-15a),起弯点离支座的距离a越小越好,a≤smax(smax为箍筋最大间距);当用纵筋弯起承受支座负弯矩时(图2.6-15b),弯起点离支座的距离a≥h0/2才能承担支座负弯矩。一般情况下弯起钢筋既可承受支座负弯矩又可承受支座剪力的情况不多,当两者矛盾时,可先考虑用弯起钢筋承受支座负弯矩,支座附近用加密箍筋或附设抗剪鸭筋的方法来满足支座抗剪要求,如图2.6-15c所示。
根据工程设计经验,弯起筋或支座附加纵筋在伸过支座l/3处截断较为适宜,l为梁的跨度。此时抵抗弯矩图可以覆盖弯矩包络图,并满足斜截面抗弯的构造要求。还应注意的是当支座负弯矩钢筋较多时,应分批截断,不应在同一截面截断,以免承载力突变。
2.6.2 偏心受压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矩形、T形和I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其受剪截面尺寸限制条件与受弯构件相同,需满足下式要求。
V≤0.25βcfcbh0
hw/b≥6 V≤0.2βcfcbh0
图 2.6-15
a)弯起筋只抗剪但不承受支座左侧负弯矩 b)弯起筋只承担支座负弯矩不承担剪力 c)附加抗剪鸭筋
式中 V——剪力设计值;
λ——偏心受压构件计算截面的剪跨比,取为M/(Vh0);
N——与剪力设计值V相应的轴向压力设计值;当N>0.3fcA时,取N=0.3fcA;A为构件截面面积。
计算截面的剪跨比应按下列规定取用:
(1)对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柱,当反弯点在层高范围内时可取 (图2.6-16a)。此处,M为计算截面上与剪力设计值V相应的弯矩设计值,Hn为柱净高。
图 2.6-16
当λ<1时,取λ=1;当λ>3时,取λ=3。
(2)对其他偏心受压构件,当承受均布荷载时,取λ=1.5;当承受集中荷载时(包括作用有多种荷载、且集中荷载对支座截面或节点边缘所产生的剪力值占总剪力值的75%以上的情况),取λ=a/h0(图2.6-16b),且当λ<1.5时取λ=1.5;当λ>3时,取λ=3;此处,a为集中荷载至支座或节点边缘的距离。
对于框架柱,取剪跨比 主要是考虑到框架在水平荷载如风或地震荷载作用下,框架柱的反弯点大约在 处(底层可能要大些),即此时的剪跨 ,故 。
【例2.6-6】 已知一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柱的各部尺寸如图2.6-17所示,混凝土用C30(fc=14.3MPa,ft=1.43MPa),纵筋用HRB400级钢筋,fy=360MPa,箍筋用HPB300级钢筋,fy=270MPa,柱端作用弯矩设计值M=116kN·m,轴力设计值N=710kN,剪力设计值V=170kN。求:所需箍筋数量。
解答:1.验算截面限制条件
0.25βcfcbh0=0.25×1×14.3×300×360N=386100N>170000N
截面尺寸满足要求。
图 2.6-17
2.箍筋数量的确定
取 N=0.3fcA=0.3×14.3×300×400N=514800N
因
需要按计算配置箍筋
选用双肢箍筋,直径为 8(Asv1=50.3mm2),则其间距 取用s=140mm。
2.6.3 偏心受拉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矩形、T形和I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偏心受拉构件受剪承载力计算式为
式中 N——与剪力设计值V相应的轴向拉力设计值;
λ——计算截面的剪跨比,λ的取值与偏心受压构件相同。
考虑到偏心受拉构件可能出现裂缝贯通全部截面,剪压区完全消失的特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式(2.6-12)右边三项代数和小于第二项时,取
且应满足
式中
与偏心受压构件相同,偏心受拉构件其受剪截面尺寸限制条件与受弯构件相同。
【例2.6-7】 一钢筋混凝土偏心受拉构件,各部分尺寸如图2.6-18所示,轴向拉力设计值N=98kN,跨中作用集中荷载设计值120kN。混凝土强度等级用C30(fc=14.3MPa,ft=1.43MPa),箍筋用HPB300,fy=270MPa,纵筋用HRB400。求:箍筋数量。
解答:1.求内力(略去自重影响)
V=60kN M=90kN·m(跨中)N=98kN
2.确定箍筋数量 ,取λ=3
图2.6-18 【例2.6-7】图
由式(2.6-13)
故
选用双肢箍筋直径 8(Asv1=50.3mm2) 最后取用s=140mm
又
且
故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