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的论文,起于我尚就读于研究生的1981年直至今日,是持续了三十余年的、关于巴金的个别研究之集成,并非具有逻辑性整体结构的单一专题研究。以前我与人合著的《巴金的世界》(东方出版社,1996),也是采取相同的编辑方针。即不是那种逐页翻阅下去便可判明整体逻辑构造的编辑方式,而是各篇之间的相互关联并不明确,有时还会有些部分在内容上交相重叠。而各篇文章不仅暴露了笔者自身当时研究水平的局限性,同时也反映了各时期巴金研究的实际状况。从现阶段回顾当时,每篇论文中或包含着通过其后的研究在学术上获得解决的问题,或残留有信息与逻辑上的不完整。尽管如此,此次仍旧采取这样的编辑方针,乃是因为我想通过审视这些年来自己是如何进行巴金研究的,来重新构筑这研究的经纬,借以确认自家关心的所在、研究的理路与这几十年来巴金研究的整体进展有所关联。这当然是意味着希望的确认。此书乃是途中之书,绝非终点之书,这层意义也包含在那希望之中。

本书就内容而言可分为四部分。第一辑是以小说为中心的作品分析。为巴金文学的魅力所倾倒者,被试图解读、解明其作品的企求所驱使,本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本书所录的作品论,并非以巴金的作品整体为对象,而是为数有限,即限定于个别作品。这是因为我认为解读巴金文学的密钥,集中体现在这些作品之中。本来应当有个概括性的作品论的,但尽管我早期的作品论又不成熟又偏颇,我还是将展现各个阶段本人研究兴趣的作品论展列于此,以示例证。

第二辑占据了本书近半篇幅的,是对巴金思想的研究。以书信为主的安那其主义思想资料研究占去了作家研究的相当篇幅,这看去或许颇为奇妙,而其实,此中隐匿着作家巴金的本质。从20世纪20年代巴金与爱玛·高德曼等欧美安那其主义者以及囚禁于美国监狱里的死囚巴尔讬罗美·樊塞蒂之间的书信交流之中,我们不仅能够解明安那其主义者Li Pei Kan成为作家巴金的部分经纬,而且还可以确认,思想上的苦闷、纠葛乃是其后巴金文学的一贯主题。而这种苦闷的深刻,从其与通过编辑发行杂志《平等》而成为挚友的美国旧金山华人安那其主义者刘忠士(Ray Jones)之间的书信中也可窥一斑。再者,在国防文学论战中站在鲁迅、胡风一边的巴金,其将西班牙内战理解为革命的姿态,有助于理解安那其主义者投身抗日战争的理论背景。本书第二辑所究明的,是巴金文学中一以贯之的思想性及其必然招致的苦闷与动摇。

第三辑是讨论抗日战争期间巴金对于侵略国家日本投以怎样的目光。在这里,对于幸德秋水、大杉荣那样的安那其主义者曾经在那里大展身手并因思想之故而惨遭杀害的现代日本,巴金是如何看待的?他既保留着安那其主义者的连带意识,又明确表明了惟其是安那其主义者才可能作出的批判。尤其是巴金通过1934—1935年间寓居日本的体验对日本知识分子的批判,对于生长于战后日本的我而言,也关涉不容忽视的重要历史认识,构成巴金研究的重要部分。

第四辑包括未必可称研究论文的文章,各篇内容并无统一性,而且大部分是发表时面向日本读者的介绍性文章。其中包括仅有研究动机,后来未有发展的文章。其实之所以收录这类可谓是欠完整的文章,旨在展示各个阶段我对巴金研究设定的视点,以供参考。

既然做成了个别论文的集成,给人以总论阙如的印象也无可奈何。只是事有两面,如此一来,反倒可以随意阅读对论题感兴趣的个别论述,联想各篇之间的联系。此次姑且就以眼下的形态付诸椠刻,期待有朝一日能写出逻辑性地建构这种关联的总论来。

关于本书的标题“黑暗之光”稍加两句说明。这是引自本书所录的论文中亦有登场的巴金挚友刘忠士的藏书票,联想到同名台湾电影,便想到了用它。刘忠士使用“黑暗之光”一词,似乎是将对于安那其主义理想的追求,比喻为在黑暗之中探求光明的无涯征程。我则想在此之上,附加上黑暗自身可以成为追求光明的根源这层意义。遗憾的是,当今之世,并非所有人都能够赢得自由与平等。国家、民族、宗教、阶级、性别等导致的冲突、战争、压迫,如同乌云一般笼罩着世界。恰恰是这黑暗,才正是巴金屡经挫折与重生,编织出文学语言的原因,同时又是生活于当今之世的我所共享的、名叫“黑暗”的光明。凝视自己内心世界的黑暗,这一意义上,黑暗便是光明的根源,换句说,光明是来自黑暗的。

最后,我想向为本书的刊行鼎力襄助的各位表达谢意。首先是从策划到出版始终百般尽力的周立民先生,倘无他的忍耐与鼓舞,本书恐怕无由问世。另外,向书中所收论文在汉译上提供帮助的施小炜先生表示最大的谢意。倘无施小炜先生相助,论文汉译将更费些时日。还要向陈思和、李辉、李存光、刘慧英及诸位巴金研究领域的友人表达谢意。一想到正是诸友不吝赐教,我的研究活动方能持续至今,更须感谢诸友热情的帮助。

真心期冀本书能够在吾师贾植芳教授健在之日付梓问世。亟思向贾先生报告一声本书已然刊刻,却只能徒叹声音无从递达。然而有一言须得在此宣白:倘无先行师友的存在,只怕我断难坚持只身一人于黑暗中奋进的意志。

2016年7月8日于东京
山口守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