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握住自己的命运

第二部分 握住自己的命运

希望

——鲁迅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魂灵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飘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

我只得由我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öfiSándor(1823—1849)的“希望”之歌:

希望是甚么?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但是,可惨的人生!桀骜英勇如Petöfi;也终于对了暗夜止步,回顾着茫茫的东方了。他说: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飘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蝴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然而青年们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哪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春的警钟

——庐隐

不知哪一夜,司钟的女神,悄悄的来到人间!

那时人们正饮罢毒酒,沉醉于生之梦中,她站在白云端里敲响了春的警钟。这些迷惘的灵魂,都从梦里惊醒,呆立于尘海之心,——风正跳舞,花正含笑,然而人类却失去了青春!

他们的心已被冰凌刺穿,他们的血已积成了巨澜,时时鼓起腥风吹向人间!

但是司钟的女神,仍不住声的敲响她的警钟,并且高叫道:

青春!青春!你们要捉住你们的青春!

它有美丽的翅儿,善于逃遁,

在你们踌躇的时候,它已逃去无踪!

青春!青春!你们要捉住你们的青春!

世界受了这样的警告,人心撩乱到无法医治。

然而,不知哪一夜,东风已经逃回它美丽的皇宫。

不知哪一夜,花神也躲避了悲惨的人间!

不知哪一夜,司钟的女神,也不再敲响她的警钟!

青春已成不可挽回的命运,宇宙从此归复于萧杀沉闷!

生命从八十岁开始

——冰心

亲爱的小朋友:

我每天在病榻上躺着,面对一幅极好看的画。这是一个满面笑容,穿着红兜肚,背上扛着一对大红桃的孩子,旁边写着“敬祝冰心同志八十大寿”,底下落款是“一九八○年十月《儿童文学》敬祝”。

每天早晨醒来,在灿烂的阳光下看着它,使我快乐,使我鼓舞,但是“八十”这两个字,总不能使我相信我竟然已经八十岁了!

我病后有许多老朋友来信,又是安慰又是责难,说:“你以后千万不能再不服老了?”所以,我在复一位朋友的信里说:“孔子说他常觉得‘不知老之将至’,我是‘无知’到了不知老之已至的地步!”

这无知要感谢我的千千万万的小读者!自从我二十三岁起写《寄小读者》以来,断断续续地写了将近六十年。正是许多小读者们读《寄小读者》后的来信,这热情的回响,使我永远觉得年轻!

我在病中不但得到《中国少年报》编辑部的赠花,并给我拍了照,也得到许多慰问的信,因为这些信的祝福都使我相信我会很快康复起来。我的病是在得了“脑血栓”之后,又把右胯骨摔折。因此行动、写字都很困难。写这几百字几乎用了半个小时,但我希望在一九八一年我完全康复之后,再努力给小朋友们写些东西。西谚云“生命从四十岁开始”。我想从一九八一年起,病好后再好好练习写字,练习走路。“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努力和小朋友们一同前进!

祝你们健康快乐

你们热情的朋友 冰心

一九八〇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于北京医院

天使的背上丢了翅膀

——张洁

明子这几天怪怪的,总是在纸上画各种姿势的天使,天使的背上都没有翅膀。我知道明子对天使有一种近乎执著的爱,而笑起来的明子也是静静地愉悦着,眼睛亮亮的,像个可爱的小天使。

我常在心里笑她傻,可是跟她在一起我感觉自己的心灵正在被一泓净水洗涤着,我其实很喜欢这种清净的感觉。

“天使怎么没了翅膀?”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开口问她。

“天使飞得很沉很重,好像是没了翅膀。”那时明子正蜷在上铺,两眼盯着墙上淡淡的壁纸,问话的我对她已不存在了。

明子今年大二,大二的明子很刻苦很勤奋——从小学到大学,明子一直是这样的好学生。她的父母都是工人,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这个独生女的身上——为了自己当年因那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没有实现的梦想。他们总是省吃俭用来给明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明子也很乖,很懂事。小孩子难免贪玩,明子还记得有一次因为跟小伙伴出去玩,忘了复习功课,第二天的语文小考考得很糟,回到家母亲用很鄙夷的眼光看了一眼试卷说:“我那时要是有你这样的条件,一定比你强。”明子觉得无地自容。从此以后,她再也不敢因为贪玩而忘记了功课。

就这样明子考上了大学,之所以选择会计系,明子说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其实她是一个很有诗情的女孩,爱花爱草,甚至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而这个专业对她未免显得有些功利性。

明子住我上铺,平时她不大爱说话,可跟我最合得来。我们常常一块去打饭一块看电影一块去逛街。明子很节俭,打饭时常常只打素菜,她总是说她喜欢吃素。我知道她的家境不大好,现在工人下岗的多,明子的父母也不知怎么样?有一天明子跟我说她暑假不回家了,想在这儿打工锻炼自己。我拉住她:

不回家你父母不惦记吗?

明子笑笑:

我如果懂事就不该再依靠他们。

我知道她下了决心,再劝说也没用。于是暑假一到跟明子打了声招呼,我就匆忙飞回家去了,不知道留下来的明子遇上的故事。

她和他是在那家公司认识的,他们都在那儿打暑期工。那天经理恰好把他俩分到了一个组。他长得很黑很高,眼睛大大的。明子见他的第一眼就想,这是个很帅的孩子。他上高三,相比之下,明子自以为自己很老。他们一起做关于洗衣产品的市场调查,作为访问员,他们被要求在指定的地点到指定的被访问者家里调查。这活很累,因为北京的巷子很深,而他们往往要一直走到巷子的尽头。有这个男孩做搭档,开始明子认为自己应该像个大姐姐的样子来照顾他,后来她渐渐发现,自己在很多地方需要依赖这个帅帅的男孩。比如分不清东南西北的明子总是靠他来指引方向;比如他从不让她去提那个很重的工具包;比如他会告诉她沿路一些好玩的事;比如他会叮嘱她如何坐车;比如他会将她送到回学校去的地铁口等等。明子有时甚至觉得他的背影好亲切,走路的姿势好帅。

明子是个从小需要人照顾的女孩,在离家求学的两年中,明子只能在父母的信、朋友的信中体验被人照顾的温馨。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以至于打工的这些天晚上明子都睡得特别香。梦里有天使快乐地在森林上空飞翔,翅膀一扇一扇的。

明子是个文静的女孩,跟他在一块儿,她总是默默承受着他的照顾。男孩子吸烟很凶,有时候明子还没看见,他就已把烟点着了。明子很想说他,只是不好意思开口。

“我很想把烟戒了。”有一天男孩对她说。

“是呀,真的不要吸烟了。”明子慢慢地说,脸却不由自主地红了。

男孩不知道他在明子心中已有了某种地位的变化。明子那天特别想说话,想告诉他她那美丽的沿海家乡,想告诉他她家里的爸爸妈妈,想跟他说在大学里的感觉,想跟他说有时无依无靠落寞的感觉。男孩只默默地同她一起走着,也许他并不想知道这些。

明子说她喜欢天使头上那圈漂亮的光环,有一种上帝保佑的感觉。因此她总不忘给天使画上那圈光环。

我从家里回来,见明子的第一眼就知道打工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那些天是北京最热的时候,我只是不知道与明子在炙烤皮肤的阳光下走着的还有那个男孩。明子明显地瘦了,我只以为想考研的明子是在为繁重的功课而劳累。可是那天在收到家里的一封信后,明子一整天都默默地没有说话,直到我喊她去吃饭。

——爸妈都下岗了。

我愕然,突然间不知该说什么好。我默默地抱住明子,看见她眼中有闪闪亮亮的东西滚了出来。

明子还记得打工的最后一天男孩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给她,并说以后有事就打电话。踌躇了半天,明子按下了那几个数字。她很想找个可信赖的朋友聊聊,于是就想起了他。铃声响过之后,明子听到那边提起了话筒。

——喂!

明子没有说话。

——喂!你是哪位?

明子放下了电话,因为她突然觉得这根本就没有必要,所有的都已经结束,男孩也许对她已没有太多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她不知道他会不会有耐心听她讲述这一切。

明子还是一遍一遍画着没有翅膀的天使。我知道纯洁的明子渴望自己带着天使的光环,受着上帝的庇佑,而远离这是非人间。天使还是笑着的,眼睛亮亮的。我知道明子现在兼职打工,她尽力想减轻父母的负担。可是想考研上进的明子呀,你飞得这么沉这么重,什么时候才能飞到你的理想之国呢?

明子没有跟我说她后来遇上的许多故事,只是明子还是那样静静地愉悦着,眼睛亮亮的。我想天使也许会在回去的路上拾到那对丢失的翅膀的。

以青春换明天

——罗兰

一个女人爱上一个有妇之夫,那个男人年纪比她大很多,他们一起已经10多年,10多年来,男人在生活上照顾她,已经失去谋生的能力,她从来没有奢望男人会离婚,大家都习惯这种相处方式。

男人要与家人移居美国,叮嘱她尽快办理移民手续到加拿大,那么,以后男人可以从美国跑到加拿大探望她。女人不知道何去何从,不知道自己是否在蹉跎岁月。

我只能告诉她,女人的身价同古董刚好相反,越迟离开这个男人,她越难找到一个比他好的男人。而她这个男人已经算有情有义,有些男人,留下一笔钱便离开,有些男人,留下几句话便离开,有些男人,连话也不留下一句便离开,末世的爱情,说恩义太奢侈。她的男人,至少努力希望与她在他国度余生。

这个女人最好的结果,便是一直等下去,直到男人丧妻。最坏的结果,不是他的妻子长命百岁,而他们被逼一直偷情,也不是她比他妻子短命。最坏的结果是她和他的妻子都长命百岁,而男人却最早离开人世。她没有死在男人的怀抱里,却要忍受失去他的悲痛和孤寂。

一段爱情的重生是要等待一个人的死亡,同时也可能让死亡毁掉一切。以青春换明天的爱情,从来凄怆。

爱是难分彼此——彼此的优点和缺点。

我以为这是我的优点,你却说是缺点。你的缺点太多,我却喜欢你,这是我的优点。

爱就是难分彼此。

只因为年轻啊

——张晓风

爱——恨

小说课上,正讲着小说,我停下来发问:

“爱的反面是什么?”

“恨?”

我环顾教室,心里暗叹,只因为年轻啊,只因为太年轻啊。我放下书说:

这样说吧,譬如说你现在正谈恋爱,然后呢?就分手了。过了50年,你70岁,有一天黄昏散步,冤家路窄,你们又碰到一起了,这时,对方定定地看着你说:

“×××,我恨你!”

如果情节是这样的,那么你应该庆幸,居然被别人痛恨了半个世纪。恨也是一种很容易疲倦的情感,要有人恨你50年也不简单,怕就怕你当时走过去说:

“×××,还认得我吗?”

对方愣愣地呆望着你说:

“啊,有点面熟,你贵姓?”

全班学生都笑起来,大概想象中的那场面太滑稽、太尴尬了吧?

“所以说,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

笑罢的学生能听得进结论吗?——只因为太年轻啊,爱和恨是那么容易说得清楚的一个字吗?

受创

来采访的学生在沙发上坐成一排,其中一个问道:

“读你的作品,发现你的情感很细腻,并且总是在关怀,但是关怀就容易受伤,对不对?那怎么办呢?”

我看了她一眼,多年轻的额,多年轻的颊啊,有些问题,如果要问,就该去问岁月;问我,我能回答什么呢?但她的明眸定定地望着我,我忽然笑了起来,几乎有点轻佻的口气:

“受伤,这种事是有的——但是你要保持一个完完整整不受伤的自己做什么用呢?你非要把自己保卫得好好的不可吗?”

她惊讶地望着我,一时答不上话来。

人生在世,一颗心从擦伤、灼伤、冻伤、撞伤、压伤、扭伤乃至到内伤,哪能一点伤害都不受呢?如果爱和关怀就必须包括受伤,那么就不要完整,只要撕裂。基督不同于世人的,岂不就是那双钉痕宛在的受伤的手掌吗?

小女孩,只因为年轻,只因为一身光灿晶润的肌肤太完整,你就舍不得碰撞,就害怕受创吗?

海滩上没有发生的事

——张晓风

天热了,学校离海不远,校长把学生带到海边去玩。他自己站在水深处,规定学生以他为界,只准在水浅处玩。

小孩都乐疯了,连极胆小的也下了水,终于,大家都玩得尽兴了,学生纷纷上岸。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把校长吓得目瞪口呆。

原来,那些一二年级的小女孩上得岸来,觉得衣服湿了不舒服,便当众把衣裤脱了,在那里拧起水来。

校长第一个冲动便是想冲上前去喝止——但,好在,凭着一个教育家的直觉,他等了几秒钟。这一等,太好了,于是,他发现四下里其实并没有任何人在大惊小怪。高年级的同学也没有人投来异样的眼光,傻傻的小男生更不知道他们的女同学不够淑女,海滩上一片天真欢乐。小女孩做的事不曾骚扰任何人,她们很快拧干了衣服,重新穿上——像船过水无痕,什么麻烦都没有留下。

不能想象,如果当天校长一声吼骂,会给那个快乐的海滩之旅带来多么愁惨尴尬的阴影。那些小女孩会永远记得自己当众丢了丑,而大孩子便学会了鄙视别人的“无行”,并为自己的“有行”而沾沾自喜。

许多事,如果没有那些神经质的家伙大叫一声:“不得了啦!问题可严重啦!”原来也可以不成其为问题的。

写给少女的话

——华盛顿

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在其未倾心于人时,能使周围的异性神摇目眩,如醉如痴。一旦结婚之后,结果就是狂热消失,一切重归于平静。原因所在并非她的容颜与魅力有所衰退,而是向她求婚的希望已不复存在。因此,爱情是可能而且应该受到理智的指引的。

当爱开始燃烧,你心中充满柔情时,问问你自己,谁是你心灵的闯入者?你完全了解他吗?他有优秀的品格吗?他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吗?一个聪明的女人和一个笨蛋共同生活是无幸福可言的。他的职业是什么?他是赌徒、纨绔子弟或酒鬼吗?他的财产足够维系你已习惯的生活吗?你的朋友对他有反感吗?上述疑问都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后,仍有一个重要问题,即你有充分根据认为你占有了他的全部爱情吗?如果没有,多情的心就要与单恋的感情搏斗。

爱情应由男方宣布,不能出自女方的任何请求,这样才能长久和有价值。有高尚的观念和大方的举止就不会过分拘谨或过分轻浮。举止轻浮的女人用眼神、言词和动作勾引别人求爱,然后加以拒绝,其最后的惩罚往往是在孤寂中老去。这样说可能与事实不会相距太远。

培养独立的人格

——爱因斯坦

在教育学的研究中,我只是一个半外行,我的意见除了个人信念和经验外并没有其他的基础。那么我究竟是凭着什么而有胆量发表这些意见呢?如果这真是一个科学的问题,人们也许就因为这样一些考虑而不想讲话了。

针对人类事务的能动性而言单靠真理的知识是不够的,相反如果要不失掉知识,人们必须以不断的努力来使它经常更新。它像一座矗立在沙漠上的大理石像,随时都有被流沙掩埋的危险。为了使它永远在阳光照耀之下,必须不间断地加以维护。我愿为此而奋斗。

学校向来是将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机构,同过去相比今天更是这样。由于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家庭作为传统和教育的承担者已经削弱了。因此,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全比以往更加依赖于学校。

人们对学校存有一种错误的看法:学校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这是因为知识是死的,学校也是死的,二者都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在青年人中发展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消灭个性,使个人变成社会的工具,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如果一个社会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这个社会是不幸的,因为它毫无发展的可能。相反,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这些人把为社会服务看做自己最崇高的人生目的。人们应当向这种理想迈进。

但是人们应当怎样努力才能达到这种理想呢?讲道理是否能实现这个目标呢?完全不是。言辞永远是空的,而且通向毁灭的道路总是和奢谈理想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人格绝不是靠所听到的和所说出来的言语形成的,而是靠劳动和行动形成的。

因此,鼓励学生去实践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如刚入学的儿童第一次学写字是这样,大学毕业写论文也是如此,简单地默记一首诗,解一道数学题,写一篇作文,解释和翻译一段课文,或在体育运动的实践中都是这样。

正确的方法

——爱因斯坦

从事相同工作的人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可以是恐怖和强制;可以是追求威信和荣誉的好胜心;也可以是对于对象的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因而也可以是每个健康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一切方法到头来都不过是笨拙的工具。但是如果在我们的心里强烈地活跃着渴望达到这个目标的念头,那么我们就会鼓起勇气主动去寻找达到这个目标,并且把它化为行动的方法。

我对自然的知识比较感兴趣,但在早期的学习生活中我作为一个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物理学来说,通向更深奥的基本知识的道路是同最精密的数学方法联系着的。

科学方法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各种事实是怎样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这种想要获得这种客观知识的志向,则是人们能拥有的一种最高尚的志向。

这种大小问题的辩证关系不仅适用于道德问题,而且也适用于其他各种问题,因为如果不从小问题同大问题相互依存的关系上来了解,就不能适当地评价小问题。

十八岁以下的决定

——戴尔·卡耐基

如果你的年龄是在十八岁以下,那么你可能即将作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两项决定——这两项决定将深深地改变你的一生。

第一,你将如何谋生?你将做一名农夫、邮差、化学家、森林管理员、速记员、兽医、大学教授,或者你想摆一个牛肉饼摊子?

第二,你将选择谁做你孩子的父亲或母亲?

这两项重大决定,通常都像赌博。哈里·艾默生·佛斯迪克在他的《透视的力量》一书中说:“每位小男孩在选择如何度过一个假期时都是赌徒。他必须以他的日子作赌注。”

你如何才能减低选择假期时的赌博性?首先,如果可能的话,试着去找寻你所喜欢的工作。有一次我请教大卫·古里奇(轮胎制造商古里奇公司的董事长)成功的第一要诀是什么,他回答说:“喜爱你的工作。”他说:“如果你喜欢你所从事的工作,你工作的时间也许很长,但却丝毫不觉得是在工作,反倒像是游戏。”

爱迪生就是一个好例子。这位未曾进过学校的送报童,后来却使美国的工业生活完全改观。爱迪生几乎每天在他的实验室里辛苦工作十八个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以为苦。“我一生中从未做过一天工作”,他宣称,“我每天乐趣无穷”。

我奉劝年轻朋友们不要只因为你家人希望你那么做,就勉强从事某一行业。不要贸然从事某一行业,除非你喜欢。不过,你仍然要仔细考虑父母所给你的劝告。他们的年纪比你大,已获得那种惟有从众多经验及过去岁月中才能得到的智慧。但是,到了最后分析时,你自己必须作最后决定。将来工作时,快乐或悲哀的是你自己。

现在让我替你提供下述建议——其中有一些是警告——以便你选择工作时作参考:

一、阅读并研究一些有关选择一位职业辅导员的建议。尤其是那些由最权威人士提供的意见。

二、避免选择那些已拥挤的职业和事业。在美国,谋生的方法共有二万多种以上。结果在一所学校内,三分之二的男孩子选择了五种职业——二万种职业中的五项——而五分之四的女孩子也是一样。难怪少数的事业和职业会人满为患,难怪白领阶级之间会产生不安全感、忧虑和“焦急性的精神病”。

三、避免选择那些生机只有十分之一的行业。例如,兜售人寿保险。每年有数以千计的人——经常有许多失业者事先未打听清楚,就开始贸然兜售人寿保险。

四、在你决定投入某一项职业之前,先花几个礼拜的时间,对该项工作做个全盘性的认识。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你可以和那些在这一行业中干过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的人士面谈。

这些会谈对你的将来可能有极深的影响。我从自己的经验中了解这一点。我在二十几岁时,向两位老人家请教职业上的指导。现在回想起来,可以清楚地发现那两次会谈是我生命中的转折点。事实上,如果没有那两次会谈,我的一生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实在是难以想像。

记住,你是在从事你生命中最重要且影响最深远的两项决定中的一项。因此,在你采取行动之前,多花点时间探求事实真相。如果你不这样做,在下半辈子中,你可能后悔不已。

五、克服“你只适合一项职业”的错误观念。每个正常的人,都可在多项职业上成功。同样,每个正常的人,也可能在多项职业上失败。

锻造生命的铁

——奥里森·马登

一块质地粗糙的金属在人的智慧与它的分子的相互作用下,价值倍增,那么谁还能限制人——这个肉体、思想、道德和精神力量的完美混合物——的发展潜力呢?要开发利用铁块只有一打的工序,而人的思想和性格却能受到上千种影响;铁块只是在外界刺激下才能起作用的惰性物质,而人却是各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合成物,他能通过更高的自我——那个居于特殊地位的真实人格——来进行控制和掌握方向。

人的自我完善只稍稍取决于先天的资质。我们的生命铁块能否被锻造得灿烂辉煌,取决于我们模仿的榜样、付出的艰辛、所受的教育和阅历。

我们的生活也会遇到铁块所经历的所有痛苦考验,通过这些考验,它才能达到最佳状态。逆境的打击、贫困与痛苦中的挣扎、灾难与丧亲之痛的卓绝考验、艰苦环境的压迫、忧虑焦灼的折磨、重重困难的阻碍、令人心寒的冷嘲热讽、经年累月枯燥的教育和纪律带来的劳累——所有这一切对一个志存高远的人都是必不可少的。

经过千锤百炼之后,铁块变硬了,变得更纯,更富延展性,更有韧性,它适合任何工匠所梦想的用途。如果每一锤都会打断它,每一个熔炉都会烧毁它,每一个碾子都会粉碎它,那它还有什么用?它应该具有能经受一切考验的优点和品质。

这些品质获益于每一次考验,最后巩固下来。铁块中的品质主要还是天生的,但是我们身上的品质却主要是成长、学习和不断进取的产物,这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个人意志。

每一个工匠都在生铁里看到了经过加工后的成品,我们也应该在自己的生活中看到灿烂的前途,并去把它化为现实。如果我们只看到马掌或刀片,我们所有的努力与辛劳都不会产生钟表发条与游丝。我们必须目光远大,必须勇于斗争、经受考验并付出必要的代价,而且还要相信,我们所经受的痛苦和所做的努力最终会酬谢我们。

生命的招唤

——惠特曼

人能成全他人,也能毁弃他人;互相帮助能使人奋发向上,互相抱怨会使人退缩不前。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影响,就像阳光与寒霜对田野的影响一样。每个人都随时发出一种呼唤,促使别人荣辱毁誉,生死成败。

一位作家曾把人生比做蛛网。他说:“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对他人的热爱、憎恨或冷漠,就像抖动一个大蜘蛛网。我影响他人,他人又影响他人。巨网振动,辗转波及,不知何处止,何时休。”

有些人专会鼓吹人生没有意义没有希望。他们的言行使人放弃、退缩或屈服。这些人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自己受了委屈或遇到不幸;但不论原因如何,他们孤僻冷淡,使梦想幻灭、希望成灰、欢乐失色。他们尖酸刻薄,使礼物失值、成绩无光、信心瓦解。留下来的只是恐惧。

这种人使人觉得没有办法应付人生,从而灰心丧气,自惭形秽,惊慌失措。而我们可能又会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别人。因为我们受了委屈,一定要向人诉苦。

但是那些生性爽朗,鼓励别人奋发,令人难以忘怀的人又怎样呢?和这些人在一起,会感到朝气蓬勃,充满信心。他们使我们表现才能,发挥潜力,有所作为。

我们能成全他人,也能毁弃他人;互相帮助能使人奋发向上,互相抱怨会使人退缩不前。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影响,就像阳光与寒霜对田野的影响一样。每个人都随时发出一种呼唤,促使别人荣辱毁誉,生死成败。

一位作家曾把人生比做蛛网。他说:“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对他人的热爱、憎恨或冷漠,就像抖动一个大蜘蛛网。我影响他人,他人又影响他人。巨网振动,辗转波及,不知何处止,何时休。”

有些人专会鼓吹人生没有意义没有希望。他们的言行使人放弃、退缩或屈服。这些人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自己受了委屈或遇到不幸;但不论原因如何,他们孤僻冷淡,使梦想幻灭、希望成灰、欢乐失色。他们尖酸刻薄,使礼物失值、成绩无光、信心瓦解。留下来的只是恐惧。

这种人使人觉得没有办法应付人生,从而灰心丧气,自惭形秽,惊慌失措。而我们可能又会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别人。因为我们受了委屈,一定要向人诉苦。

但是那些生性爽朗,鼓励别人奋发,令人难以忘怀的人又怎样呢?和这些人在一起,会感到朝气蓬勃,充满信心。他们使我们表现才能,发挥潜力,有所作为。

握住自己的命运

——汤普森

亨利·克莱的母亲是一个寡妇,除了他之外,家里还有6个兄弟姊妹。由于家境贫寒,克莱无法到较好的学校去读书,只能在一个普通的乡小学接受教育,在那里他学到的只是一些最简单枯燥的拼写知识。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不前;相反,他利用了所有课余的时间,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了自学。

这样,多年以后,他最终成为了自学成才的佼佼者,自力成功的典范。当年那个畜棚里练习演说,只有一头奶牛和一匹马作为听众的男孩如今已变成了美国最伟大的演说家和政治家之一,成千上万的听众一边听着他的演说,一边给予如雷的掌声和喝彩。

生命的起点在哪里

——托尔斯泰

人在儿童时像动物一样生活着,关于生命是什么都不知道。假如人只活了10个月,那么他既不会知道自己的,也不会知道任何别的人的生命。不仅婴儿如此,没有理性的成年人、白痴也同样不知道他们自己在活着,也不会意识到别的生灵的生活,因此,这样的人都是没有人的生命的人。

人的生命只是伴随着理性意识的出现而开始的。正是这种理性意识,向人们揭示了自己生命的现在与过去,同时也揭示了别的个体的生命。而由于这些个体之间的关系而必然发生的一切,例如痛苦和死亡,都是对个人幸福的否定和他所觉得的使他的生命中止的矛盾而产生的。

人希望就像给我们身外看得见的存在物下定义那样,用时间给自己的生命下定义,然而,同肉体诞生的时间不相一致的生命却突然在他身上苏醒了,但是人又不愿相信这个不能用时间来下定义的东西可能是生命。尽管人无数次地想找到那个时间上的起点,以便确认自己的理性生命起始之界,结果却从来没有找到它。

人在回忆往事时,永远也找不到理性意识的起始点。虽然人觉得,理性意识过去一直在他身上存在着。即使人真找到某种类似理性意识的起始点,他也决不能在人的肉体诞生中找到它,而只能从同这个肉体的诞生毫无共同之处的别的方面来找到。人意识到自己理性的产生完全不像他看见肉体诞生的那种样子,当他反问自己的理性意识的起源时,他任何时候都不会去想像他这个理性的生物是自己父母的儿子,是出生在某一年的爷爷、奶奶的孙子。他意识到自己不是作为一个儿子,而是与所有在时间、地点上与他迥异的,生在几千年前的、活动在世界另一端的理性生物的意识融成一体。人在自己的理性意识中甚至看不见自己的任何起源,而是只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人的理性意识超越时空的融合。因此,他的生命之内渗进了他们的生命,而他们的生命也吸取了他的生命。正是人们这种苏醒了的理性意识,结束了那些好像是生命的类似物,而迷途的人们却把它看成是生命,因此,迷途的人认为生命中止之时,才是真正生命开始之时。

新生命

——托尔斯泰

如果我要寻找理智的生命概念,那么我只能满足于明确的、明显的东西,而不想让神秘的、任意的占卜猜测等东西来破坏这种明确性和明显性。我知道我凭着生活的所有东西都是在我之前生活过的并在已经死去的很多人的生命中形成的。我知道所有遵从理智规律的人,所有使自己的动物性躯体服从理智并表现出爱的力量的人,都是在肉体消失后仍然活在别的人身上的。对我来说,知道这一切也就够了,这样一来那些荒谬的可怕的对死亡的迷信就再也不能折磨我了。

在那些死后仍保持力量、仍在继续产生作用的人身上,我们可以观察到为什么这些人使自己的个性服从理智之后将全部生命献给爱之后,从来不可能怀疑,而且的确从未怀疑过生命不可能毁灭。

在这些人的生命中,我们能找到他们相信生命永恒的信仰基础。然后,当我们深入体会自己的生命之后,我们也能在自身中找到这个基础。基督说,他在生命的幻影消失之后仍将活着。他说这话是因为他在自己的肉体生存时就已经步入了真正的生命,而这生命是不能终止的。他在肉体存在的时候已经生活在从另一个生命中心射来的光线之中了,他已向那个中心走去,并且在自己生前就已看见这种光线在照亮他周围的人。每一个抛弃个体的、以理性的、爱的生命生活的人看到的也正是这些。

无论人的活动圈子是多么窄小,无论是基督、是苏格拉底或者是善良的默默无闻的具有自我牺牲的老人、青年、妇女,无论哪一个人,只要他为别人的幸福抛弃了个性而活,他在此时此地也就会进入到一种与世界的新的关系中。对这种关系来说,死亡不存在,建立这种关系是所有人一生的事业。

将自己的生命看做是对理智规律服从的人,将自己的生命看成是爱的表现的人,从这个生命中一方面可以看到那个新的生命中心射来的光线,他正走向这个中心。另一方面他会看到这种他用生命引来的光,正对周围的人发生着作用,而这必然使他产生无疑的信仰:生命不会削弱,不会死亡,只会永恒地加强。对永生的信仰不可能从随便什么人那里得到,人不可能说服自己相信永生。为了具有永生的信仰,就应当让永生存在。而为了让永生存在,就应当理解自己的生命存在于不可能死的那个东西里。因此,只有做了自己生命事业的人,只有在这个生命中建立了他身上容纳不了的与世界的新关系的人,才能相信未来的生命。

青春的秘密

——托尔斯泰

啊,青春,青春,你无所顾忌,你仿佛拥有宇宙间一切的宝藏,连忧愁也给你安慰,连悲哀也对你有帮助,你自信而大胆,你说:瞧吧?只有我才活着。可是你的日子也在时时刻刻地飞走了,不留一点痕迹,白白地消失了,而且你身上的一切也都像太阳下面的雪一样,消失了。

也许你魅力的整个秘密,并不在于你能够做任何事情,而在于你能够想你做得到任何事情——正在于你浪费尽了你自己不知道怎样用到别处去的力量,正在于我们中间每个人都认真地以为自己是个浪子,认真地认为他有权利说:“啊,倘使我不白白耗费时间,我什么都办得到?”

我也是这样……那个时候,我用一声叹息,一种凄凉的感情送走了我那昙花一现的初恋的幻梦的时候,我希望过什么,我期待过什么,我预见了什么光明灿烂的前途吗?

然而我希望过的一切,有什么实现了呢?现在黄昏的阴影已经开始笼罩到我的生命上来了,在这个时候,我还有什么比一瞬间消逝的春潮雷雨的回忆更新鲜、更可宝贵呢?

明天,明天!

——屠格涅夫

过去的日子,多么空虚,多么乏味,多么渺小!它在身后留下的痕迹,多么稀少,多么无聊,多么愚钝,那逝去的一个个时辰!

然而,人想生存。他钟爱生活,他期冀于生活,期冀于自己,期冀于未来……啊,对于未来,他期待着多少幸福!

可是,他总认为,那些未来的日子将和刚刚逝去的这个日子不会相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是啊,这是他想不到的。他根本不爱思考,他不想倒好。

“啊,明天,明天吧!”他自我安慰,一直到这个“明天”把他送到坟墓里去。

好了,一旦进入坟墓,自然就不再思考了。

勇气

——尼采

由于攻击性的勇气可以充当最佳的杀手,因此在每次攻击中都必须有胜利的乐声。

在动物中人是最勇敢的,所以他能征服其他所有的动物,他在胜利的乐声之中克制了一切痛苦。然而,人类最大的痛苦是来自于自身的痛苦。

勇气同时也为他克服面临深渊的晕眩。人何往而能无深渊呢?他只要随便放眼一望,触目所及皆是深渊!

勇气是最佳的杀手——它能铲除同情,而同情乃是最深的渊谷。一个人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有多深,对痛苦的了解就有多深。

勇气是最佳的杀手——攻击性的勇气能与死亡抗争,它说:“那曾是生命吗?好吧!让我们重新再来一次吧!”

在这番话当中,胜利的乐声充斥其间,让有耳朵的人去聆听吧!

求知

——培根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处世行事时,知识能增进才干。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惟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读书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读书是自欺欺人,只按照书本办事是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经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过于泛泛,还要靠经验来赋予形式。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乃在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

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读通,细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不太重要的议论和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懒于动笔,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要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必须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须很狡黠,才能掩饰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青年与老年

——培根

不可否认,世上有年纪轻轻经验却丰富的人,这是他们注重汲取知识、注重锻炼的结果,但这类人毕竟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一般说来,青年人富于“直觉”,而老年人则长于“深思”。这两者在深刻和正确性上的差别是显著的。

似乎有神帮助似的,青年人的想像力和发明力特别富有创造性。然而,热情炽烈而情绪太敏感的人往往要在中年以后方能成事,恺撒和塞普提摩斯就是例证。曾有人评论后者说:他曾度过一个荒谬的,甚至是疯狂的青春,然而他毕竟成为罗马皇帝中极能干的一位。具有沉稳性格的人成大器要早一些,早在青春时代便可。奥古斯都大帝、卡斯曼斯大公、卡斯顿勋爵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另一方面,对于老人来说,富于热情和活力也是难能可贵的。

青年长于创造而短于思考,长于猛干而短于讨论,长于革新而短于持重。

老年人的经验,引导他们熟悉旧事物,却使新情况得以在他们眼皮底下潜伏,青年人易于有所发现,但行事轻率却可能毁坏大局。

青年时常抱有轻视的念头,眼高于顶,傲气十足,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勇于革新而不去估量实际的条件和可能性,结果常因浮后,左思右想。

如能把青年人敢想敢做和老年人谨慎稳重结合在一起,必成大事。从现在的角度说,他们的所长可以互补他们各自的所短。从发展的角度说,青年可以从老年身上学到他们所不具有的优点。而从社会的角度说,老年人做事的可信度较高,而青年人的干劲则鼓舞人心。如果说,老人的经验是可贵的,那么青年人的纯真则是崇高的。

《圣经》说:“你们中的少年可以想像神,而你们中的老人则只能梦见神。”一位犹太牧师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上帝认为青年比老年更接近神,因为想像总比梦幻切实一些。要知道,世情如酒,越浓越醉人——年龄越大,则在世故增长的同时却愈会丧失正直纯真的感情。所谓少年老成的人,就是指缺乏锐意进取精神的人。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摩格尼斯就是如此。但那种毕生不脱稚气的人,也是不合时宜的。正如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评论赫腾修斯说:当他已该老练的时候,他却还很幼稚。最后,也不要做那种人:年少时做出了一番成绩,但越到后来,成就反倒越来越小,终至平庸,像西庇阿·阿非利卡那样。结果让李维批评他:“有好的青春,却没有好的晚节。”

充满选择的人生

——罗曼·罗兰

人生中常常有许多决定命运的时刻,永恒的火焰在昏黑的灵魂中燃着了,好似电灯在都市的夜里突然亮起来一样。只要一颗灵魂中蹦出一点火星,那个期待着的灵魂就能借此灵火燃烧。

如果人们的眼睛已经想不起阳光就要在自己心中重新找到阳光的热力,你先得使周围变成漆黑,闭着眼睛,往下走到矿穴里,走到梦中的地道里。在那儿,你才能看到往日的太阳。

当一个人在人生中更换躯壳的时候,同时也换了一颗心。而这种蜕变并非老是一天一天、慢慢儿来的,往往在几小时的剧变中一切都立刻更新了,老的躯壳蜕下来了。在那些苦闷的日子里,一个人自以为一切都完了,殊不知一切才刚刚开始呢。一个生命死了,另外一个已经诞生了。

诀择

——休谟

一个人在选择他的生活道路时,可以根据他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为确保比另一个追求相同目标的人更加成功,却可以采取许多办法。

如果你追求的主要目标是财富,那你就要专心你那一行,以获得熟练技能;要勤勉地实际练习它;要扩大你的朋友和熟人的范围;要避免享乐和花哨;决不要做无谓的慷慨大方,而要想到你必须节俭才能得到更多的钱。

如果你想得到公众的好评,你就要避免过谦和狂妄这两种极端,显出你是自尊的,但也没有轻视别人。如果你陷入这两种极端之一,那你就会由于你胆小如鼠的谦卑和你似乎喜欢说些低声下气的话让别人看不起你,就会由于你的傲慢而激起人们对你的傲慢或者态度。

你可能认为这些不过是教人遇事斟酌,小心谨慎罢了,每个孩子都受过这方面的教育。每个头脑健全的人在他选定的生活道路上都是这样做的。可是你还想得到的更多东西又是什么呢?——是的,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我们的生活目的,而不是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因为我们不知道选择什么志向能使我们满意,什么情感我们应当依从,什么嗜好我们应当迷恋。

青春

——威廉·赫兹里特

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新鲜事物也不断出现,且花样翻新,十分精彩。自从我们诞生在这个多样的世界,我们就一直在尽我们最大的力量满足我们的爱好。这时我们还没有碰到障碍,没有厌倦的情绪,仿佛一切可以永远照此下去。我们环顾四周,看见一个生机勃勃、不停运动、前进不已的新世界。我们身上充溢着无穷的干劲和精神,发誓要与这个多彩的世界同步向前,而根据眼前的征兆还根本无法预见这样的情况,我们将被世界无情地抛在后面,我们会一步步变老,最终会终止我们的生命。正因为青春时期的单纯,仿佛感觉是处于茫然状态中,所以我们就把自己跟自然等同起来,并且还贻笑大方地宣称自然与我们同在。

我们幼稚地以为我们跟生存的短暂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永恒的结合——一种既没有冷淡、冲突,也没有分离的蜜月。我们如同沉睡在摇篮中的婴儿,在荒诞、梦想、欺骗、虚伪编织的摇篮中,我们睡得安安稳稳——我们举起生命之杯,大口喝着,怎么也喝不完,反而越喝越多——各种事物从四面八方纷纷而至,围绕着我们,它们的重要性占据了我们的心,促使我们产生一连串期待中的欲望,所以没时间想到死。的确,这样令人留恋的世界,不容我们去想尘归尘、土归土的俗人归宿,我们无法想像“这有知觉、温暖的、活跃的生命化为泥土”——周围白日梦的光辉照花了我们的眼睛,因而瞧不见那黑森森的坟墓。终点在我们看来遥遥无期,而起点也如水中月、镜中花:它完全消失在遗忘和空虚里,而终点则被匆匆来临的大量事件遮掩着。或者我们只能看见无情的阴影在地平线上徘徊,而要追赶它,则是无望的;或者它那最后的、若隐若现的轮廓接近了天国,就带着我们升天!我们一旦被生命锁定,它就左右着我们的生存和追求,对此我们无能为力,试想一下,还有什么东西比疾病更能反对健康?比衰退和瓦解更能反对力量和优美?比默默无闻更能反对积极求知呢?死神的脚步是谁也挡不住的,对死的嘲笑也是毫无意义的,但什么地方出现威胁,什么地方就产生希望,希望就用面纱把所有突然终止的宝贵计划都掩盖起来。在青春的精神遭受损害,而“生命的美酒已经喝完”以前,我们在强而有力的感官感召下,如醉酒或发烧下,疾步向前。

生命的春天

——塞缪尔·约翰逊

每个人都会不满足于现状,多少总要驰骋幻想未来的幸福,而且,会凭借解脱眼前困惑他的烦恼,凭借他获得的利益,去把握时间以谋求改善现状。

当这种常常要用最大的忍耐盼来的时刻最后到来时,往往降临的并不是人们企盼的幸福。于是,我们又以新的希望自我安慰,又用同样的热情企盼未来。

如果这种心情占了上风,人们就会把希望寄托在他难以企及的事物上,也许就真会碰上运气,因为他们不是仓促从事。并且,为了使幸福更加完善,他们还会注意采取必要的措施,等待幸福时刻的到来。

很久以前,我认识的一个人就有这样的性情,他沉迷于幸福的梦想中,这给他带来的损害要比妄想通常产生的损害少得多,同时,他还会常常调整方案,显示他的希望之花常开不败,也许很多人都想知道他是用什么方法得到如此廉价而永恒的满足。其实他只是将困难移到下一个春天,那么他的精神也会得到暂时的满足。如果他的健康可以得到补偿,那么,春天就能补偿;如果因价格昂贵而买不起他所需要的东西,那么,在春天这种东西就会跌价。

事实上,春天悄然来到却往往并无人们所想像的那种效益,但人们常常这样肯定:可能下次会顺利些,不到仲夏很难说眼前的春意就令人失望;不到春意了无踪迹的时候,人们总是经常谈论春天的降临,而当它一旦飘离之后,人们却还觉得春天仍在人间。

同这样的人长谈,在思索这个快乐的季节时,也许会感到极大的愉快。我还发现有很多人也被同样的热情所感染(这样比拟是无愧的),这使我感到满意。因为,难道有优秀的诗人面对那些花瓣,那阵阵柔风,那青春的颤音,而不显露他们的喜爱?即使最丰富的想像也难以包容那金色季节的静穆与欢欣,而又会有永恒的春天作为对永不腐朽的清白的最高奖赏。

的确,在世界新旧交替过程中,有一种不可言传的喜悦展现出无数大自然的奇珍异宝。冬天的僵冷与黑暗,以及我们眼见的各种物体所裸露出来的奇形怪状,会使我们向往下一个季节,既是为了躲避阴冷的冬天,也是因为晴朗的春天给人以生机和活力。

天才

——雨果

天才与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所有的天才都具有双重性,恰如意大利哲学家杰洛墨·卡尔当所说:“红宝石与水晶玻璃之别就在于红宝石具有双重折射”。

天才与红宝石一样都有着双重返光,双重折射。在精神与物质领域此种现象彼此相同。

我不知红宝石这种钻石中的极品是否真的存在,这尚有待于论证。但古时的炼金术对此作了肯定,于是,化学家们便开始了艰难的寻求。天才确确实实地存在于我们周围。只要读过埃斯库罗斯和尤维纳尔的第一行诗,我们便可以发现这种人类的“红宝石”。

天才身上的双重返光现象,把修辞学家所称作的对称法上升到了最高境界,这便是从正反面去观察事物的至高无上的才能。

莎士比亚孜孜不倦地追求诗句的对偶,所以只透过他的某一特点来评价他整个的人,而且是像他这样一个人是不公正的。事实上莎士比亚就像所有真正伟大的诗人一样,无可争辩地应当获得“酷似创造”这个赞语。而何谓创造呢?这便是善与恶、欢乐与忧伤、男人与女人、怒吼与歌唱、雄鹰与秃鹫、闪电与光辉、蜜蜂与黄蜂、高山与深谷、爱情与仇恨、勋章与耻辱、规矩与变形、星辰与庸俗、高尚与卑下。世界上永恒的对称就是大自然。从其中所产生的反义语的对称,充满在人的一切活动中——即存在于寓言与历史,也存在于哲学与语言。你成为复仇女神,人们便称你为欧墨尼德斯;你弑杀生父,人们便称你为菲罗帕特尔;你成为一名功勋卓著的将军,人们便将你昵称为“小小的班长”。莎士比亚的对称遍存于他的作品,无处不有,俯拾皆是。这种反衬普遍存在,生与死、冷与热、公正与偏斜、天使与魔鬼、苍穹与大地、鲜花与雷电、音乐与和声、灵魂与肉体、伟大与渺小、宽广与狭隘、浪花与泡沫、风暴与口哨、灵魂与鬼影等,正是基于这些人世间遍存的冲突,这种循环交替的反复,这种永存不变的正反,这种最为基本的对照,这种普遍而永恒的矛盾,画家伦勃朗才构成了他的明暗,雕塑家比拉内斯才创造了他的曲线。若要想将对称从艺术中除去,那你就先将它从大自然中剔除干尽吧。

论坚毅

——蒙田

所谓坚毅,主要指耐心忍受无法补救的不测。但坚毅并不意味着不要尽我们所能地避开威胁我们的麻烦和不测,不要担心它们的突然降临。相反,任何预防不测的诚实做法不仅允许,而且值得赞扬。因此,如果能够利用身体的灵活或手中的武器避开别人的突然袭击都是好的办法。

古时候许多好战的民族将逃跑作为他们的主要武器,经验证明这种背对敌人的做法比面向敌人更危险。

土耳其人比较习惯这样做。

在柏拉图的人物传记中,苏格拉底嘲讽拉凯斯(苏格拉底密友)把勇敢定义为在对敌作战中坚守阵地。苏格拉底说:“怎么?难道把阵地让给敌人再反击他们就是怯懦吗?”他还引证荷马如何称颂埃涅阿斯的逃跑战术。后来,拉凯斯改变了看法,承认斯基泰人和骑兵也采用逃跑的战术。这时苏格拉底又举斯巴达的步兵为例,这个民族比任何民族都英勇善战,攻克布拉的城。那天,由于冲不破波斯部队的方阵,斯巴达军队制造后退的假象,引诱波斯人追击,就这样斯巴达人打破和瓦解波斯人的方阵,取得了胜利。

至于斯基泰人,有人说当大流士皇帝率兵去征服他们的时候,强烈谴责他们的国王见到他时总是后退,对此,斯基泰人的国王安达蒂斯回答说,他后退既非怕大流士,也非怕其他什么人,而是他的民族行走的方式。因为他们既无耕地,也无城池和家园要保卫,不必担心敌人从中捞到好处。但是,如果说这位国王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主要是因为他想靠近他们祖宗的墓地,在那里他就会找到对话者。

当进行炮战时,正如打仗时常有的那样,一旦被瞄准是不能怕被击中而躲开的,因为炮弹的威力之大,速度之快,让人防不胜防。但还是有人试图举手或低头来躲避炮弹,这至少会让同伴们嗤笑。

查理五世入侵普罗旺斯时,在风车的掩护下,居阿斯特侯爵去侦察阿尔城。当他离开掩护时,被正在竞技场上视察的德·博纳瓦尔和塞内夏尔·德·阿热诺阿两位老爷发现。他们将侯爵指给炮兵指挥官德·维利埃,后者用轻型长炮瞄准侯爵,侯爵看见开火,便扑向一旁,可是未及躲开便中了弹。

几年前,洛朗一世在维卡利亚一带围困意大利要塞蒙多尔夫。他看见瞄准他的一门大炮正在点火,便赶紧趴下,否则,炮弹可能会击中他的腹部,可现在仅仅从他的头顶擦过。说实话,我不认为他们的举动是经过思考的,因为在瞬间你怎么能判断得出对方是朝上还是朝下瞄准呢?人们更愿意相信能躲过炮弹那是侥幸,下次恐怕就难躲及,反而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如果在我未防备的地方,突如其来的枪声传入我的耳朵,我可能也会发颤。这种情况在比我勇敢的人身上也发生过。

斯多葛派认为,他们哲人的心灵不能够抵挡突如其来的幻觉和想像。但是,他们一致认为这似乎是本能所致。比方说智者听到晴天霹雳,或是看到突降灾祸会大惊失色,浑身颤抖,对于其他的痛苦只要哲人的理智是健全的,他们的判断能力尚未受到损害,他们都会镇定自若。而对于非哲人来说,前一种反应是与智者一样的,而第二种就截然不同了。因为对于后者来说,痛苦的感受不是表面的,他的理智已经受到腐蚀和毒害。这种人只根据痛苦进行判断,并与其妥协。不妨好好瞧一瞧这位斯多葛哲人的心境:

他的心坚定不移,他的泪枉然流淌。

逍遥学派的哲人并不排斥烦恼,但他们善于抑制。

论工作

——纪伯伦

于是一个农夫说:请给我们谈工作。

他回答说:

你工作为的是要与大地和大地的精神一同前进。

因为惰性使你成为一个时代的生客,一个生命大队中的落伍者,这大队是庄严的,高傲而服从的,向着无穷前进。

在你工作的时候,你是一管笛,从你心中吹出时光的微语,变成音乐。

你们谁肯做一根芦管,在万物合唱的时候,你独痴呆无声呢?

你们常听人说,工作是祸殃,劳力是不幸。

我却对你们说,你们工作的时候,你们完成了大地的深远的梦之一部,他指示你那梦是何时开头。

而在你劳力不息的时候,你确在爱着生命。

从工作里爱着生命,就是通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

倘然在你的辛苦里,将有身之苦恼和养身之诅咒,写上你的眉间,则我将回答你,只有你眉间的汗,能洗去这些字句。

你们也听见人说,生命是黑暗的,在你疲瘁之中,你附和了那疲瘁的人所说的话。

我说生命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是有了激励;

一切的激励都是盲目的,除非是有了知识;

一切的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是有了工作;

一切的工作都是虚空的,除非是有了爱;

当你仁爱地工作的时候,你便与自己、与人类、与上帝联系为一。

怎样才是仁爱地工作呢?

从你的心中抽丝,织成布帛,仿佛你的爱者要来穿此衣裳。

热情地建造房屋,仿佛你的爱者要住在其中。

温存地播种,喜乐地收获,仿佛你的爱者要来吃这物产。

这就是用你自己灵魂的气息,来充满你所制造的一切。

要知道一切古人,是在你上头看视着。

我常听见你们仿佛在梦中说:“那在蜡石上表现出他自己灵魂的形象的人是比耕地的人高贵多了。那捉住霓虹,传神地画在布帛上的人,是比织履的人强多了。”

我却要说:不在梦中,而在正午极清醒的时候,风对大橡树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对纤小的草叶所说的更甜柔。

只有那用他的爱心,把风声变成甜柔的歌曲的人才是伟大的。

工作是眼能看见的爱。

倘若你不是欢乐地却是厌恶地工作,那还不如撇下工作,坐在大殿的门边,去乞那些欢乐地工作的人的周济。

倘若你无精打采地烤着面包,你烤成的面包是苦的,只能救半个人的饥饿。

倘若是怨恨地压榨着葡萄酒,你的怨恨,在酒里滴下了毒液。

倘若你像天使一般地唱,却不爱唱,你就把人们能听到白日和黑夜的声音的耳朵都塞住了。

走出的道路

——泰戈尔

这是脚走出来的一条路。

它从树林里出来,奔向田野,从田野通向河岸,来到渡口附近的榕树下,然后它从河对岸断裂的台阶拐向村里;尔后经过亚麻地,穿过芒果园中的树荫,绕过荷花池畔,沿着大车道的边缘,不知通向哪个村落。

在这条路上,曾经走过多少人哪!有的人越过我,有的人和我并肩而行,有的人只从远处现出了身影;有的人披着面纱,有的人则容颜袒露;有的人前去汲水,有的人则提着水罐返回村舍。

现在白昼已经过去,黑夜降临。

有一天,我曾经觉得,这条路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的;可是现在我才发现我带来了只能沿着这条路走一次的命令,此外再也没有什么。

越过柠檬树对面的那个池塘,经过有十二座庙宇的河边台阶,经过河滩、粮仓、牛舍——不能再回到那有着熟悉的目光、话语、相貌的住所!“原来是这样啊?”这是一条前进的路,而不是一条后退的路。

今天,在这朦胧的黄昏中,我再次回首返顾,我发现这条路就是一本被遗忘的歌集,歌词就是人们的足迹,而曲子就是那晨歌的乐曲。

有多少人在这条路上走过呀!这条路,在它自己那惟一的尘土画面上,简要地描绘出它们生活中的所有往事;这一幅画面,从太阳升起的方向通向太阳降落的地方,从一扇金灿灿的大门通向另一扇金灿灿的大门。

“噢,脚走出的路哇!请不要把那长久以来发生的许多往事积埋在你的尘埃里。现在我把耳朵贴在你的尘土上,请你对我悄悄述说!”

路,用食指指向那漆黑的夜幕,沉默不语。

“噢,脚走出来的路哇!这么多行人的这么多忧思,这么多希望都在哪里?”

无声的路,还是沉默不语。它只是从日出到日落默然地暗示。

“噢,脚走出来的路哇!那天落在你胸脯上面的落花般的足迹,今天为何无处寻觅?”

路,难道晓得自己的终点吗?凋谢的花和无声的歌已在那里飘落,星光照耀下的永不熄灭的苦难灯节也在那时庆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