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过去的20世纪,充满着灾难,也创造着辉煌。在这一百年中,人类经历了两次规模巨大的世界大战。这些战争造就了无数的废墟以及数以千万计的亡灵、伤残者和失去父母的孤儿。战争也创造了远射程加农炮、喷气式飞机,以及航空母舰和原子弹,这些新出现的武器的杀伤力几乎是无限的。与此同时,由于无节制地开采有限的自然资源,地球已经百孔千疮,它已无可挽回地衰老了。全球性的水污染、酸雨、赤潮和荒漠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这个世纪里,在这个地球上,诗歌和音乐依然存在,鸟依然在飞,鲜花依然开放,人类依然在生活和创造。20世纪依然有它的骄傲——这里有爱因斯坦那伟大的大脑,这里也有毕加索那辉煌的色彩和线条。

至于中国,20世纪是在硝烟和没有硝烟的惊恐中度过的。这里也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战争,也发生过伤及灵魂、最终导致精神危机的人为的动乱。这一百年充满了血泪,当然还有血泪缝隙中依稀可见的笑容。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在这一百年中终于摆脱了积弱和贫穷,中国得到了新生。

这就是发生了无数大事的20世纪。这就是让人惊心动魄的20世纪。就在这样的世纪里,也记载着中国诗歌大变革的蹒跚脚步。对比本世纪发生的那些流血、杀伐、爆炸和燃烧的大事,我们在这里谈论的中国诗的问题就是微不足道的了。然而,有些东西短暂,有的东西却恒远。战争和动乱是一件事,文化的变革和延续是另一件事,此中的意义和价值各不相同。就中国的诗歌而言,数千年传统的抒情和歌咏的方式,在此时此刻产生了亘古未有的巨变,它所产生的震撼和影响不是一时的。

新诗是20世纪的产儿,它从无到有,一路实验着走到今天。它已是一种与中国人的情感生活不可剥离的存在。很难想象,如今的中国人除了新诗,还能寻找到别的什么传达情感的诗的方式。历史是往前走的,正如江河不可能回流。然而,历史又是不可割断的,这也如江河不会断流。不论是“诗界革命”还是“新诗革命”,它都是以旧诗为对象的,这是不必回避的事实。但这决不意味着新诗是自天而降的。“新诗”生长于“旧诗”,这在过去,人们是讳言的。面对21世纪的今天,已经成熟的中国诗界,对这种“革命”进行新的省思,重新提出对待中国诗歌传统的问题,借以为新诗在它的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帮助,这种意在建设的思路,也许不会被简单地理解为“后退”或“保守”吧?

在文化领域,在文学和诗歌中,有些东西会在历史的演进中被改变和淘汰,有更多的东西则是长久的,甚至是永恒的。简单的进化的观点,在这里经常会受到质疑。有时人们难免会纳闷,一千年过去了,那悬挂在长安城头和峨眉山巅的李白的月亮,为什么还是那样的皎洁明丽?

————————————————————

(1) 胡适:《谈新诗》,1919年10月10日《星期评论》纪念号。见《胡适文存》第一集第一卷,第122—123页,黄山书社,1996年版。

(2) 王逸:《九歌序》。

(3)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

(4) 王韬:《蘅花馆诗录自序》,见《园文录》外编卷七。

(5) 同上。

(6) 见《启功韵语》所收墨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的文字部分,见《世界史便览》,三联书店,1982年版。

(8) 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号(1902)。

(9) 白居易:《与元九书》,《白氏长庆集》卷四十五。

(10) 王韬:《蘅花馆诗录自序》,见《园文录》外编卷七。

(11) 黄遵宪:《与朗山论诗书》,《岭南学报》第二卷第二期,1931年7月。转引自《中国二十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一部(钱竞、王飙著),第39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2) 黄遵宪:《杂感》,《人境庐诗草笺注》卷一,第15—16页,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3)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第1页,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4) 梁启超:《夏威夷游记》。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二》,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

(15)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六十、六二,第49、5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16)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六三,第5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17) 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8) 胡适:《逼上梁山》。此篇原载1934年1月1日《东方杂志》第3卷第1期。见《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19页,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10月初版。收入《胡适文集》第1卷,第15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 胡适:《逼上梁山》。此篇原载1934年1月1日《东方杂志》第3卷第1期。见《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见该书第144页。

(20) 胡适:《谈新诗》,1919年10月10日《星期评论》纪念号。《胡适文存》第1集第1卷,第123页,黄山书社,1996年版。

(21) 胡适:《尝试集自序》,1919年8月1日。《胡适文存》第1集第1卷,第148页,黄山书社,1996年版。

(22) 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卷·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第31页,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10月初版。该文见《胡适文集》第1卷,第13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该文在全集中以《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的题名出现。

(23) 俞平伯:《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新潮》2卷1号,1919年10月30日。

(24) 周作人:《扬鞭集序》。《语丝》82期,1926年5月30日。

(25) 康白情:《新诗底我见》,《少年中国》1卷9期,1920年3月15日,写于上海。

(26) 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创造周报》第4号,1923年6月3日。

(27) 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该文写作时间为1938—1939年。

(28) 何其芳:《〈夜歌和白天的歌〉初版后记》,《何其芳文集》第2卷,第25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9) 冯至:《漫谈新诗努力的方向》。1958年5月11日《文艺报》1958年第9期。

(30) 穆木天:《谭诗》,《创造月刊》1卷1期,1926年3月16日。

(31) 王独清:《再谭诗》,《创造月刊》1卷1期,1926年3月16日。

(32) 徐志摩:《诗刊弁言》,《晨报副刊·诗镌》1号,1926年4月1日。

(33) 闻一多:《诗的格律》,《晨报副刊·诗镌》7号,1926年5月13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