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航天航空学院

戴雯迪

很早之前,大约是小学的时候,我就听说过《瓦尔登湖》这本书。当时只觉得这大概是一本写景记事的散文集,直到后来上了初中,多次听说《瓦尔登湖》是最拿得起来读不进去的书之一后,才对它产生了一些兴趣。那时的我还未接触智能手机或者微信之类,主要业余爱好就是泡图书馆,于是决定借这本公认难读的书来挑战自我一次。

当时不太费力的就读完了全文,也写出了一份读后感,并没有觉得这是本多么难以“读得进去”的书。但现在重新回顾这本书和那篇读后感,我只有庆幸当初曾在读后感的最后补了一句:“或许将来我应该再读一遍这本书,它就像《大林和小林》一样,多读一次总能再多看出一点新的东西来。”

然而若不是这次“假期作业”,我可能再过三年也不会想起要翻开这本书了。但它确实不是什么难读的书,它足够吸引人,或者说足够吸引我。可它是难以被一下子读完的,连梭罗自己都说这本书“说话晦涩”,它常常不允许人顺顺当当地读下一整段:有时一个句子戛然而止,接着便蹦出一个仿佛毫不相干的反问。但事实上我们的思考也常常是跳跃的,梭罗只是将跳跃的思考记录了下来——这已经很值得敬佩了。这本书的“难以读完”之处也就在于它要求你跟着梭罗的思考与反问一同思考,而不是简单的“看过”书,不然读到第11页的时候就总会忘记之前10页在说什么。而对于这类近似哲学问题的思考虽然吸引人,却是让人不得不认真对待的,所以这本书也绝不能被看作睡前的放松读物或是挤公交挤地铁之间见缝插针的片段阅读品。大概正因如此,它才会被称作是“最难读”的书。

当我初三那年毫无准备地打开这本书时,我一直认为它是记录湖畔生活的散文集,因此当看到长而与湖无关的第一章时,还以为它不过是冗长无趣的关于“湖区生活准备”的记录,于是草草扫过一遍之后就从第二段开始读了下去。幸好梭罗的思考是贯穿全书的,只是第一段格外多而已,这使我不致错过此书太多的精华。但当时的我也只觉得他离开“俗世”、远离“红尘”,目的便是为了不让“人间”的嘈杂打扰他的生活、他的思考。

直到这次重新认真地从序言,从第一章的第一个字开始读起,我才又一次跟随梭罗的思想去思考了这样的问题:我们人生在世需要什么?许多我们追逐了一世,或者打算用一世去追逐的东西其实并没那么重要。如果房屋车马于我们是累赘,那么我们就不必强求。如果人用极少量的劳动就可以在恰当的纬度养活自己,并选择在其余时间思考著书,那么社会就应当容忍这种生活方式。整个第一章里,作者都在试图表达这种观点:工作并非社会进步带来的必然,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回归原始,并将自我从重负里解放。

当然我也知道,对于哲学的文字,我们最该做的是把它看作“有人这样看这个世界”而不是“这种世界观就是好的、正确的”。梭罗在说“每年工作六周就足以养活自己”时,从没忘记强调他生活在一个合适的纬度上。全地球人不可能都处在这样合适的纬度里,这一纬度也不可能供给每一名读过这本书的人一片大小合适的耕地和一个宁静的湖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瓦尔登湖式的生活就像传说中“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样遥远——这并不是我们不愿逃离现有的生活才导致的。梭罗写这书的目的,也并非怂恿每一名有志思考的青年扛上木板去找一片土地离群索居。他只是想唤起我们的思考:我们正追求的或正打算追求的东西中,有什么是于我们自身无用的吗?它们是否拖累了我们的思考,使我们无暇顾及自身?

梭罗所希望的是“每一个人都能谨慎的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于他而言,他是一个坚定的自然主义者,但这本书并非为了鼓吹自然主义的生活方式而作。至于自然主义,也并非中文字面上的“贴近自然”的意思,而是类似于“当一个人得以自给自足,脱离社会的牵绊时,他将得到升华”的感觉。可惜我对哲学的研究太浅,暂时还不能从真正的哲学层面去分析这本书。

那么我选择的生活方式又是什么呢?我很想尽早地确立出来,但我却最终发现我知道的越多,就越不能肯定它到底是什么——也许这类似于“知道的越多便越感到自身的无知”——当我思考得更多时,我甚至不敢随意地引用这些话。但至少我从书中学会了一件事:保持思考。即使是在将来的四年本科生活中,在这看似完美、看似固定的路线上前进时,也要时常思考我将为自己选择怎样的未来生活。

但最重要的是,《瓦尔登湖》绝不是在呼吁我们以避世的观念去生活。梭罗曾说过,他不去做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不去打听“于自己无关的新闻”,但他从没有建议所有人都像他那样去做。一切接触的前提都是“有能力去接触”,假如有能力去做真正的慈善,那么就一定要尽力去做。梭罗选择离群索居,是因为他自认“并无能力”,当然这绝对是他自谦的说法,但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就绝不应当逃避这分责任。完全依循《瓦尔登湖》中所记载的那样生活,在我们身上就是一种逃避。我们花了整个青春去学习的知识与能力,并不是为了在二十多岁的年华里去找一个湖泊在“思考”中消磨人生。但我相信大家都是清华的学子,并不会真的走向那种避世的方向,最多是对于这本书的过时思想付之一笑。但梭罗的思想依旧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我们虽然不应当逃避应承担的责任,却更不应当为了与自己无关的新闻或其他东西消磨大好人生。世界上的某个角落里有个与我们毫无交集的人发生了某件事,这本与我们毫无关联,却借着互联网统统跑到了我们眼前。即使是在全球化的今天,绝大多数新闻仍然是无关痛痒的消息:我们极少真正受到波及,即使受到波及,也毫无改变这一切的办法。当然,对于新闻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谁也无法否认“宅”在电脑前对世界上的动向毫不关心是再错误不过的做法,我们需要警惕的只是不该成为新闻的奴隶。

《瓦尔登湖》的意义绝不止于此,或许它的意义也并非我目前能看到的这样浅显,但我现在知道我当时的感受并没有错:这本书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够“读完”的。假如我能对自然主义或超验主义有更深的了解,我应该可以继续看出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来。那么我还是别再擅自作更多一知半解的揣测了吧,相信在未来我还会更多次地与《瓦尔登湖》相遇。

0055-0015

作者简介:

戴雯迪,女,来自北京市,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6年考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航空航天系。曾获第十届全国高中应用物理竞赛一等奖、第三十二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二等奖。

母校寄语:

人生在世所追求的并非绝对的避世与宁静,而是心无旁骛地走向目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