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茅盾
内容提要
1917年至1927年的茅盾,是政治活动家、评论家和文学研究家。他是在政治上感到迷惘和彷徨,同时受到白色恐怖压迫的时候才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最终成为了左翼小说的巨匠。1927年至1928年6月,完成《幻灭》《动摇》《追求》(总称《蚀》三部曲),从对中国革命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独特角度来反映人们所关注的重大题材:北伐战争的情势、武汉蜕变前夕的尖锐斗争、南昌起义的枪声等,虽然不是直接的描画,但通过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沉浮,展现了纷繁复杂的时代风貌。1928年至1930年4月,客居日本期间完成长篇小说《虹》,这是一部中国最初觉醒的知识女性艰难曲折又绚丽多姿的心灵变迁史,作品在体现时代性与社会性上取得了成功。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始作于1931年10月,完稿于1932年12月。小说以宏大的艺术构思,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重大矛盾和斗争,它不仅是茅盾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而且是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重大收获之一。《腐蚀》是茅盾在抗战后创作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于1941年5月在香港《大众生活》上开始连载时,就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这部日记体的长篇小说,是暴露社会黑暗的政治小说,也是一个心灵忏悔者自剖的心理小说。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夕民族资本家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既雄心勃勃又动摇软弱的特点。
短篇小说在茅盾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林家铺子》和《春蚕》是最优秀的作品,描写的都是1932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的动乱生活。
茅盾小说创作的成功是当时革命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第一,他的小说具有时代性、史诗性,迅速敏锐地反映了当时的重大事件和时代精神,力争概括特定时代和民族社会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是20世纪上半段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第二,茅盾给我们提供了生动、具体、独特的系列艺术形象。第三,茅盾擅长以政治经济的眼光对社会各阶级状况和民族历史的总趋势作宏观的审度,他的小说具有宏伟而严谨的结构。
茅盾影响下的20世纪30年代“社会剖析派”小说,大规模、全景式地反映了富有时代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各种矛盾斗争中的人与阶级的特征。“社会剖析派”作家中,成就较大的有吴组缃、沙汀和艾芜。
教学建议
1.理解为什么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20世纪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
2.细读《在其香居茶馆里》,分析其独特的讽刺艺术。
3.分析《子夜》的结构特色。
精读作品
茅盾:《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艾芜:《山峡中》
评论摘要
1.茅盾是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在小说领域内他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接过来,加以发展,建立起在当时来说属于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这样就把“30年代”与“五四”划分开,成为另一个文学时代。“五四”文学的激情、它的张扬个性、离不开个人性的见闻感受的特质,被茅盾的大规模地、全景式地反映刚刚逝去不久、甚至是正在发生中的社会现实,表现各种矛盾斗争中的阶级和人的创作气魄所代替。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不断创造时代典型的努力,都是建筑在他的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之上的。由于这种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以茅盾为首的这一类小说,近年来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22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中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小说方面有两位杰出的作家:鲁迅在前,茅盾在后。茅盾之所以被人重视,最大缘故是在他能抓住巨大的题目来反映当时的时代与社会;他能懂得我们这个时代,能懂得我们这个社会。他的最大的特点便是在此。有人这样说:“中国之有茅盾,犹如美国之有辛克莱,世界之有俄国文学。”这话在《子夜》出版以后说,是没有什么毛病的。
《子夜》的态度与内容都显然与作者早年的三部曲不同。三部曲的主意不过是描摹1927年时代的小资产阶级革命青年的意识形态,作者自己也只是取一个刚刚觉醒的小资产阶级以一种感伤与颓废的情调去写作的,所以篇中一贯地笼罩着失败与绝望的空气,指给自己以一条虚无迷惘的路。《子夜》是在作者摸出了那条虚无迷惘的路,找着了新的康庄大道,以其正确锐利的观察对社会与时代有了进一步的具体了解后,用一种振起向上的精神与态度去写的;它在消极的意义上宣示着下层阶级的兴起。
吴组缃:《评茅盾〈子夜〉》,载《文艺月报》创刊号,1933-06-01。
3.吴荪甫身上有一种非常强的现代性格。过去已经有人研究过,吴荪甫所出现的场景,比如客厅、工厂、办公室、汽车,都是一种公众的场景,几乎就没有一个是幽闭的、静止的场面。而其他的一些老板,比如他的对手赵伯韬,赵伯韬出现的地方都是鬼鬼祟祟的,第一场出现就是在花园的假山背后,像在搞阴谋,然后在旅馆里面,旅馆也是很隐私的地方,这个人物始终是在暗处的。而在公众的场景中,吴荪甫所有的行为都是匆匆忙忙,始终是在一个行动当中,他从汽车上下来,走进客厅,发脾气,处理公务,然后马上又出去,好像茅盾是一个摄影机,一直跟着这个人在走。这个艺术形象就一直在动,心情在动,脸色在动,身体在动,始终是通过一个强烈的动态来展示这个人的性格……
这样一种强烈的动感,跟汽车、跟1930年代最现代化的场景结合起来,这个人物身上就被赋予了某种以现代为特征的审美追求。……作品中几次写到了“1930年式的”汽车,“旋风般向前进”,强调一种速度和节奏,这是现代人的感受,这种感受又和内心的焦虑交织在一起。从古典的意义上来理解美,美一定是田园式的、牧歌式的,以静为主。……现代文学也不都充满动感的,但是到了19世纪以后,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就使人好像处于被鞭打的一种环境,整个人都被卷到一种社会制度里去,就是匆匆忙忙的动感。这也成为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流派的艺术家所关注的审美现象。在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作家身上也大量存在着。郭沫若早期《女神》里都是这样的诗,都是城市在动,喇叭在响,为什么?他就是通过这种非常强烈的声音和动作,来体现一个时代的节奏。那么,这样的时代节奏,他表现的肯定是跟一个喧嚣的,充满了不稳定的现代都市有关系的。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33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子夜》的缺点则在另一方面,由于作者总想告诉读者一点什么,总想表现一些“本质”的东西,而又缺少足以表现这种“本质”的具体生动的生活细节,这就难以避免概念化的毛病,而使读者感到有些人物“是作者根据推理设想出来的”。如用秋隼律师和经济学教授李玉亭来表现法律、经济从属于政治就是明显一例。即是塑造得相当成功的吴荪甫有时也难免这种概念化的痕迹。特别是当作者离开了形象思维的规律,不是严格按照生活的逻辑,而是主观地想强加给人物一点什么自己的理论时,这种弱点就更明显。例如作者最近回忆瞿秋白同志曾详细看过《子夜》时说:“秋白说:‘福特轿车是普通轿车,吴荪甫那样的资本家该坐“雪铁笼”,又说:“大资本家到愤怒极顶而又绝望时,就要破坏什么,乃至兽性发作”,这两点我都照改,照加。”于是,在《子夜》中,我们就读到:“他疯狂地在书房里绕着圈子,眼睛全红了,……想破坏什么东西。”以下是强奸王妈的情节。这样的情节缺乏生活的基础,是从“兽性发作”的概念出发而附加上去的。……一贯持身颇为严谨的吴荪甫在那样愁绪纷繁,万事攒心,急待挣扎的情况下,竟然冒着被人识破而威名扫地的风险,在自己家中去强奸一个他从未关注过的并不吸引人的女仆,真是很难令人置信的事。
乐黛云:《〈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载《文学评论》,1981(1)。
5.《林家铺子》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通过艺术形象,从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阶级关系中,来揭示林家铺子倒闭的社会根源,虽然只写了一个小商人的悲剧,但表现的却是三十年代初期千千万万一般城镇小商人的共同处境和命运;他叙述的虽然只是小店铺从挣扎到倒闭的故事,但反映的却是旧中国社会一般城镇小工商业的暗淡前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反映了当时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民族工商业的共同前途。这就是小说所塑造的林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这篇小说虽然是以描写城镇小商人的处境和命运为中心,但也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重要方面,而且其主要矛头始终指向给广大群众带来深重灾难的祸根——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利益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制度。
叶子铭:《评〈林家铺子〉——兼论对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学作品的批评标准》,见《茅盾漫评》,115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6.《春蚕》是茅盾以故乡为题材的一篇力作,不长的篇幅凝聚着沉甸甸的艺术分量。1932年茅盾两次回乡,耳闻目睹了“一·二八”战争后家乡一带的人情世态的变化,对日本货向中国农村倾销所造成的经济危机尤为敏感。由于现实的触发,长期沉淀在他心中的生活体验苏醒了:祖母养蚕,曾给他丰富的感性知识,乌镇每年蚕季的“叶市”,有奸商操纵桑叶价格盘剥蚕农,也是他幼年所耳闻目睹;更何况他家的大丫头所嫁的农村“丫姑爷”,常向他述说苦情,使他对农民的所思所感与所痛有了相当的了解。正由于《春蚕》是以丰厚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的,小说就能够在“丰收成灾”的主题下,把古老的乡村习俗和深沉的文化心理从容细密地交织起来,从而使我们在茅盾这个短篇小说中品味到鲁迅写故乡题材的小说的味道来。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11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7.沙汀善于组织情节的起伏、张弛,起承转合做到有板有眼。《在其香居茶馆里》最有代表性。在这里,沙汀提炼出独特的喜剧矛盾——平时利用兵役共同鱼肉农民的基层统治者之间出现了裂痕。……冲突又巧妙地集中安排在茶馆这个典型环境中,一开始便激化……情节时紧时松,几次起伏后(有人数出是八个层次)峰回路转,趋向顶峰。……从前到后,场面的调度,情节的发展,错落而有致,是很有喜剧色彩的。
吴福辉:《怎样暴露黑暗——沙汀小说的诗意和喜剧性》,见《带着枷锁的笑》,63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8.《山峡中》似乎以最突出的方式解释了大部分《南行记》的独特魅力。既然有心再现记忆中的明朗景象,艾芜势必把笔墨集中到人物的善良品性上;可“野猫子们”置身那样一片荒蛮的土地,再主观的作家也不能无视他们周围的愚昧、荒凉和残酷。艾芜真是幸运,他选择的素材本身就具有如此强烈的反差性质,他很自然就要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安排他的描写。比起那种用想象和夸张来渲染美好事物的做法,这种不声不响的对比显然更能强烈地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
王晓明:《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149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泛读作品
茅盾:《腐蚀》《秋收》《残冬》
沙汀:《在祠堂里》《代理县长》
吴组缃:《一千八百担》《樊家铺》
艾芜:《丰饶的原野》《石青嫂子》
评论文献索引
严家炎.社会剖析派.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邵伯周.心灵的历程,历史的缩影——《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2).
汪晖.关于《子夜》的几个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1).
王晓明.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论茅盾的小说创作.潜流与漩涡——论20世纪中国小说家的创作心理障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张景超.《子夜》的重估.求是学刊,2000(4).
秦志希.茅盾小说人物塑造模式论.贵州社会科学,1991(2).
王一力等.论茅盾长篇小说的文体风格.上海大学学报,1995(4).
王中忱.都市空间·时代性·革命现实主义:重读茅盾《子夜》.越界与想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方锡德.吴组缃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吴组缃先生纪念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李庆信.沙汀小说艺术探微.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王晓明.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拓展练习
1.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个流派,社会剖析小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创作模式,即注重依靠社会科学理论指导创作,理性分析社会现实和历史特点,形象地回答社会重大问题;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确定个体在阶级中所处的位置,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极大的兴趣关注社会现实,正面描写社会的主要矛盾,强调文学对于社会现实的客观形象反映,强调对于时代特征的展示和历史趋势的展望;着眼于社会全貌,追求反映生活的广阔性、复杂性和深刻性;追求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重视在社会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特点。对社会剖析派小说的作品进行大致的梳理。
2.茅盾长篇小说注重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追求对人物行为、情感、心理的多方面性和立体化的描写。试结合《子夜》,分析主人公吴荪甫的形象。(提示:可抓住两点,一是如何将吴荪甫置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中去刻画;二是如何写出吴荪甫的复杂性格)
3.茅盾面对《子夜》出版后各方面的反应,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一向认为:大家一致赞扬的作品不一定好,大家一致抨击的作品不一定坏,而议论分歧的作品则值得人深思。”现在看来,我们更要敬佩茅盾的“先知”。因为这一段话能更好地诠释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茅盾风波。有的批评家认为《子夜》一方面暴露了上层社会的没落,另一方面标志着新兴阶级的出现与成熟;有的认为《子夜》相当准确地把握了民族资本家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历史地位,把他们放在社会矛盾的交叉点来表现;有的认为它成功表现了个人与社会冲突的永恒母题。应当以对文本相对确定的思想内涵的把握为前提,要以文本所提供的语境为前提,不能枉然“纸上谈兵”,这样才会使阅读真正走向同时具有合理性与合法性的轨道。细读文本,分析各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