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戏剧

第四章 戏剧

第一节 概述

内容提要

第一个十年,戏剧的历史脉络与发展过程为:第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话剧是舶来品,最早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进行自觉探讨与试验创造的是春柳社,最初出现的有别于传统戏曲的新的戏剧形式是“文明新戏”。1914年以后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了以“职业化”和“商业性”为特色的“文明新戏”演出风气,但不久因艺术上的粗糙失去了观众。第二,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新青年》发动“旧剧评议”,以《新青年》“易卜生专号”为发端,形成译介外国戏剧理论与作品的热潮;《晨报》副刊的《剧刊》提倡“国剧运动”,整理传统旧剧建立新剧。第三,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由早期理论的倡导转入建设与实践的阶段,标志是1921年民众戏剧社与上海戏剧协社的建立。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引起的弊端,形成学生业余演剧的高潮。

第一个十年,现代戏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纵观这些创作,有其共同呈现的一些特点:第一,关注时局、人生和现实。从《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到《终身大事》《苏州夜话》等剧作的出现,可大致看出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脉络。田汉、洪深、丁西林等大批戏剧家都在审视现实、观照社会、揭露社会弊病及其阴暗面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第二,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转变。以前的戏剧特别是旧戏曲大都是写意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旧戏已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加上西方现实主义的引入,现代戏剧由写意转向写实。戏剧排演从“幕表制”发展到“导演制”,从文明戏的没有剧本到爱美剧对剧本的重视。第三,用“五四笔法”写戏剧春秋。这一时期的作家大都有浓重的社会政治性和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作家均欲以自己的主观愿望来灌注作品,以图取得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我们称这种写法为“五四笔法”,剧作因之具有浓烈的主观抒情性和感伤色彩。如田汉的《获虎之夜》、白薇的《苏斐》、李初梨的《爱的掠夺》等都是浇铸着作者主观抒情和理想激情的剧作。

教学建议

1.对话剧运动的历史有知识性的了解,如春柳社、文明新戏、爱美剧、社会问题剧、小剧场运动等。

2.简评丁西林对现代话剧的贡献。

3.对洪深剧作阅读并了解。

精读作品

胡适:《终身大事》

丁西林:《一只马蜂》

洪深:《赵阎王》《五奎桥》

欧阳予倩:《潘金莲》

评论摘要

1.从当时普遍认同的戏剧观和创作的主流看,现实主义无疑是五四时期话剧的显著特征。在《新青年》开展“旧剧评议”中,许多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在猛烈抨击旧剧弊端的同时,纷纷提出了新的戏剧观,而影响最深广的是,提倡戏剧的写实性,主张易卜生式的写实主义。1921年创办的专门性戏剧杂志《戏剧》也公开地鼓吹“为人生”的“写实的社会剧”,正如洪深所概括的,那时普遍主张戏剧要做“改善人生的工具”;也正如傅斯年所说,要求戏剧“在当今社会里”取材,表现“我们每日的生活”,描写“平常”人,表现真实的人生和性格,如实地揭示现实的本来面目。这正是现实主义的根本内涵。

柯汉琳:《五四时期话剧的诗化现实主义》,载《文学评论》,2007(3)。

2.19世纪挪威剧作家亨利·易卜生在西方有“现代戏剧之父”之称。他的戏剧作品影响了诸如萧伯纳、尤金·奥尼尔等一批20世纪西方最杰出的戏剧家。易卜生在中国影响始于清末著名翻译家林纾先生根据别人的转述整理出版了易卜生的名作《群鬼》,当时的译名为《悔孽》。在五四运动期间,易卜生的戏剧,尤其是他的“社会问题剧”中所宣扬的个性解放的主张和直面人生的勇气契合了当时中国现实斗争的需要,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广泛欢迎。1918年《新青年》出版了“易卜生专号”,赞誉易卜生是“欧洲第一大文豪”。易卜生的剧本被相继翻译和出版,其中《玩偶之家》在1918—1948年中出现了九个不同的译本。易卜生的戏剧在中国的演出也盛况空前,其中尤以《玩偶之家》的演出最为频繁。1935年,上海的左翼剧社等演出团体纷纷上演此剧,以致有人称这一年为“娜拉年”。

易卜生的戏剧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话剧的启蒙和发展。中国话剧的三位奠基人田汉、欧阳予倩和洪深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易卜生的影响。田汉创办的“南国艺术学院”系统讲授过易卜生的作品。欧阳予倩不仅翻译过易卜生的剧作,而且还排演过他的戏。他曾回顾说:“我那时候,正是一脑门子易卜生……”洪深在1922年从美国学习戏剧归来时,有人问他是不是想做一个“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回答是:“如果可能的话,我愿做一个易卜生。”

何成洲:《试论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及其对中国话剧启蒙的影响》,载《外国文学研究》,1998(1)。

3.丁西林在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是一个独特的剧作家,又是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在他身上所体现的“科学(物理)与艺术(戏剧)思维”的相反相成,至今仍是吸引着研究者的饶有兴味的课题。中国现代话剧是以悲剧为主体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喜剧家之一;在喜剧领域里他又独创了机智与幽默喜剧。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剧,而他却执著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并且创作了堪称典范的作品。他出现在中国现代话剧的“初期”,可是从起笔就达到了高水准,无论是戏剧的构思、人物、结构,还是语言、风格,都表现出一种艺术上的成熟,在同期大多数的粗糙、幼稚之作中,显得“凤毛麟角一般的可贵”。……作为一个独幕剧艺术家,丁西林特别讲究戏剧结构:他的喜剧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即将剧中人物压缩到最大限度,通常由三人构成,但不是三足鼎立,而是二元对称对峙格局,第三者则起着结构性的作用,或引发矛盾,或提供解决矛盾的某种契机。……丁西林的戏剧大多“无事”,也就是说,构成戏剧冲突的双方,并不存在“正反好坏,高下优劣”的价值等级,而仅仅是观念、态度,对事物认识角度的不同所形成的差异,是二元对比、映照,而非二元对立,双方皆有可爱之处,也都有可笑之点,既是笑者,也是被笑者。……因此,丁西林的喜剧的结局,绝不如讽刺喜剧那样,以“正方”得福、“反方”或受惩罚或归正为结束,而是真正的“皆大欢喜”。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78、180~18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一只马蜂》是描写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的一篇轻松活泼的独幕喜剧。吉先生和余小姐在恋爱问题上所遭遇的困难并不严重,他们两人都富于幽默感和爱说俏皮话。这篇短剧的动人之处,除了其中所揭示的矛盾以外,还在于其中的幽默感和俏皮话。而这些也就是丁西林在创作第一篇喜剧时给现代戏剧文学所带来的新的东西。这是一篇相当夸张的作品,虽然其中对于当时的恋爱和婚姻问题上的矛盾没有作进一步的发掘,因而缺乏更深广的社会意义,可是它却以巧妙的语言和结构,给人一种新颖可喜的感觉。

陈瘦竹:《丁西林的喜剧》,载《戏剧论丛》,1957(3)。

5.《赵阎王》是洪深早期的代表作,表现了军阀统治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被称作“赵阎王”的主人公,原本是个安分守己的农民,被逼当兵后,在严酷的环境中逐渐丧失天良,无恶不作。剧本表现的是“赵阎王”的罪恶,但矛头却直指当时的黑暗社会,表达了反封建、反内战的主题。在艺术表现上,该剧突破了传统的和当时戏剧创作的通常格局和惯用手法,有很多创新。如大量借鉴了美国现代剧作家奥尼尔《琼斯皇》的表现手法,采用神秘主义和淡化情节的处理方式,但较为生硬,影响了整部作品的现实主义力度。

程光炜、吴晓东、孔庆东等:《中国现代文学史》,14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五奎桥》结构完整严密,戏剧冲突逐步展开,波澜迭起,当冲突进入高潮,戏剧立即结束。戏剧吸收了江南民众语言,通俗朴素,有的台词富于个性化与表现力。剧作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五奎桥》中李全生是青年农民中敢作敢为的反抗者。他不畏周家权势,不为封建迷信愚弄,不受对方诡计所蒙骗,抱定做周乡绅的冤家对头的决心,与封建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周乡绅是塑造得比较出色的乡村中封建地主势力代表者。他的伪善、狡猾、凶恶面目在剧中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325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7.欧阳予倩的《潘金莲》以将潘金莲视为邪恶荡妇的范例的传统观点为攻击对象,表达了另一种观点:突出了作者标题的主人公,将她描绘为受害的女性,强调她一生所受的不公平的待遇。在《水浒传》中,潘金莲原本是富户张大户家的使女,因为拒绝张大户的纠缠被嫁出给了武松丑得出名的哥哥。在剧本的自叙中,欧阳予倩强调潘金莲早年受到的虐待,解释说她并不处在能拒绝西门庆的位置上。假如她当时能够与武松结婚,她是不会再犯罪的。但是在12世纪的历史环境中,“她最后的被杀,更是当然的收场。”……《潘金莲》宣扬女性选择爱情的自由,这种自由甚至不受她的合法丈夫约束,这支持了五四对于父权价值使女性无法选择的批评,像鲁迅在《我之节烈观》(1918)中指出的,在传统价值看来,不贞的妻子应该死,而受害的女性证明节烈的最好方法就是自杀。在《潘金莲》的自序中,欧阳予倩同样谴责了前现代对通奸的看法中的悖论:“旧时的习惯,男人尽管奸女人,姘外妇,妻子丝毫不能过问;女人有奸,丈夫可以任意将妻子杀死,不算犯法。”《潘金莲》挑战的即是这种态度。这部剧和欧阳予倩的其他几部剧,特别是《泼妇》(1922)和《回家以后》(1924),应该被归入从胡适翻译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后兴起的“新女性剧”。新女性剧表现女性掌握自己的生活,宣告并行使自由。

柏右铭:《潘金莲故事的20世纪版》,见朱栋霖、范培松主编:《中国雅俗文学研究》(第一辑),188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泛读作品

丁西林:《压迫》《三块钱国币》《妙峰山》

欧阳予倩:《回家以后》

袁昌英:《孔雀东南飞》

评论文献索引

黄会林.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史略.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葛一虹主编.中国话剧通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刘钰.在肯定与否定的背后——关于中国现代戏剧所受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影响的探讨.文学评论,1992(4).

卜召林.“五四”时期话剧创作简论.齐鲁学刊,1994(2).

胡德才.现代中西戏剧关系的第一块里程碑——胡适的《终身大事》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国文化研究,1996(3).

孙庆升.丁西林研究资料.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孔庆东.丁西林剧作“欺骗模式”初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1).

朱伟华.丁西林早期戏剧研究.文学评论,1993(2).

邵振玲.丁西林剧作研究述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2).

王佳磊.开拓者与奠基者:丁西林喜剧对中国现代喜剧的贡献.戏剧文学,2008(4).

李关元.论洪深戏剧的艺术创新与理论建树.扬州大学学报,1997(4).

朱卫兵.洪深《农村三部曲》解读.文艺争鸣,2004(3).

陈建军.论欧阳予倩戏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6(3).

朱伟华.《孔雀东南飞》:从古代到现代,从诗到剧——一个典型文学现象的剖析.文学评论,2000(6).

拓展练习

1.简单勾勒第一个十年话剧发展脉络并分析其特点。

2.福建师范大学的庄浩然教授在充分肯定了丁西林喜剧的艺术成就以后,同时指出了这种对于艺术性过度追求的不足:“丁氏的喜剧观倾重纯艺术的一面,使他忽视了喜剧必须而且可以拥有丰厚的社会历史内涵与较大的思想深度,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但放弃了对自己时代急遽变化、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关注及大型喜剧体式的自觉追求,也无意于戏剧内涵的深入开掘,而是满足于狭小的生活圈及其所蕴涵的喜剧情趣,孜孜以求于独幕体式的精心营造。”(1)你对此见解是如何认识的?

3.分析洪深剧作《赵阎王》的成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