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少年
青春应该是一头机智的狮,一团智慧的火!机智的狮,为理性的美而吼;智慧的火,为理想的美而燃。——哥白尼哥白尼
留心观察的孩子
1473年2月19日,在波兰托伦城圣安娜街三层小楼上,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了。他响亮的啼哭声透过窗户,仿佛是在向这个世界宣告他的诞生。他就是尼古拉·哥白尼。
波兰王国形成于10世纪末。12世纪中叶,全国分裂为几个公国,波兰进入封建割据时期。一直到14世纪初期,波兰才重新统一。
1385年,为抵抗十字骑士团的侵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实行了王朝联合,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亚盖洛为波兰国王。
波兰从此成为中欧一个强盛的国家,它的疆界广袤,北至都维纳河,东边到第聂伯河地区。由此,波兰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在华沙市西北213公里的地方,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叫做托伦,这就是伟大的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的故乡。
哥白尼出生之前,托伦市曾长期处于十字骑士团的统治下。后来,托伦人不堪忍受压迫,同其他城市的居民一道掀起了反抗骑士团的斗争。
这场反抗压迫的正义战争一打就是13年之久,直至1466年,战争以《托伦和约》的签订而宣告结束。
战争结束时,格但斯克沿海地区回到了波兰怀抱,同时也使瓦尔米亚并入了波兰版图。
鉴于托伦人民作出的贡献和托伦所处的经济地位,几代波兰国王先后授予托伦一些特殊权利。
托伦不仅同国内各大城市,如克拉科夫、弗罗茨瓦夫和格但斯克等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关系,而且同几乎遍布整个欧洲的许多外国城市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
当哥白尼出生的时候,《托伦和约》的签订已经过去了7年之久,战争的硝烟早已经在这座城市的上空散去。
这个刚刚降生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定和繁荣的年代。
“啊!尼古拉,恭喜你!是个儿子,眉清目秀的,将来一定是个伟人呢!”接生婆笑眯眯地向站在门外的父亲喊着。
尼古拉闻言,一个箭步冲进门来,匆匆地将接生费塞到接生婆手里,便大步流星地走到床前,为疲惫不堪的妻子擦去额头的汗水,深情地吻了吻她:“亲爱的,你受苦了!”
“快来看看儿子吧!他多像你呀,长圆的脸盘,头上有一层密茸茸的鬈发。”
高尚的母爱,使这位母亲忘却了自身的苦痛,她充满爱意地抚摸着儿子白嫩的小手,心头充满幸福。
“给儿子起个名字吧!”
尼古拉兴奋而又自豪地琢磨起来。
“叫什么名字好?我看就叫尼古拉吧!叫起来好听,听起来响亮。”
父母给这个小男孩取名叫尼古拉·哥白尼。尼古拉是他父亲的名字,当时欧洲盛行父子同名。
关于哥白尼这个姓氏的来历众说纷纭。
有人说哥白尼是西里西亚尼斯河畔地区的一个小村庄的名字,那里有丰富的铜矿,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淘金者,因此这个小村庄逐渐变成了一个热闹的小镇。哥白尼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14世纪的欧洲,人们习惯把居住地的地名当做自己的姓氏,哥白尼家族的姓氏很可能也是这样来的。
也有人依据中世纪有关西里西亚的文献记载推断说,它同与它读音相似的另一种姓氏有关。
因为战争的胜利,波兰的手工业兴盛起来,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哥白尼的祖先原本在西里西亚地区的哥白尼村世代务农,后来弃农经商,迁到了当时波兰的首都克拉科夫市。
哥白尼家族的成功源自于哥白尼的祖父,他从一个外出经商的农民变成了一个富有的商贾。哥白尼在克拉科夫大学读书时同爷爷有过很多接触。
哥白尼的父亲尼古拉,于1458年来到托伦市,开始发展自己的事业,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尼古拉与一个名叫巴尔瓦拉的女孩结了婚,她是托伦城富商瓦兹罗德的女儿,她的祖父当选过托伦城的市长。他们婚后生了两个女儿、两个儿子。
哥白尼出生的时候,他那个年富力强的父亲,不仅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十分热心社会活动,积极参加托伦市的政治活动和社会管理。
这样,哥白尼的家庭,不但在经济上富有,而且在政治上也有地位,哥白尼出生在幸福欢乐、无忧无虑的环境中。
哥白尼的父亲为了做生意,曾到过世界的许多地方,因此见识很广,而且他又喜欢自然科学,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有新思想的人。
尼古拉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还给他们讲述各地见闻,托伦城圣安娜街的这幢小楼房里总是充满着求知的气氛。
童年的哥白尼,随父母生活在圣安娜街的这座房子里。1849年,这座房子被一位商人买下,房子的门面被改建。
因为这座房子离维斯瓦河的码头很近,从自家窗口便能看到维斯瓦河里来往如梭的商船,听见走南闯北的各种号子。
幼小的哥白尼,从自家的窗户往下眺望,能看见满载着粮食、蜂蜜、柏油、石蜡、铜和裘皮的大船,驶向格但斯克海港。有的从格但斯克返回,装载的多是鲱鱼、海盐、衣料,甚至也有来自阿拉伯国家的货物。
在这繁忙的河道里还时常有放木工人流放木排。
当时,船都是用木头做的,每条船上都有大大的船帆,船帆的形状各种各样,大小不一。
在千帆过往的河流中,这些不同样式的船帆就成了一种美妙的风景。
童年的哥白尼,喜欢静静地观察外界发生的一切。这种无声的静静观察,为他日后有目的的天文观察培养了兴趣。
求知欲旺盛的少年
哥白尼3岁的时候经受了人生的第一场悲剧,他家养的那只叫玛丽的小狗突然病了,而且病得非常厉害。
一开始它还耷拉着耳朵,没精打采地在房间里走几步,很快便躺下不动了,吃力地喘着气,浑身颤抖着,显出一副很难受的样子。
幼小的哥白尼蹲在它的旁边,注视着它的一举一动,多盼望它能好起来,像以前那样欢蹦乱跳啊!
哥白尼眼睁睁地看着玛丽的生命一点一点地逝去,最后它终于完全不动了。
父亲抱起哥白尼,一边安慰他,一边把玛丽生病的原因告诉了他。原来是一种眼睛看不见的小东西钻到了玛丽的身体里,是它们害死了玛丽。
“它们坏,我要打死它们。”哥白尼稚声稚气地说。
父亲告诉哥白尼,这些小东西不全都是坏的。其中,有一种可以帮助人,我们吃的葡萄酒、面包都是靠它们的帮助做成的,还有一种就很可恶了,它们不但会钻到狗的身体里,也会钻到人的身体里,使人生病、死掉。
哥白尼睁着好奇的眼睛看着父亲,父亲的话犹如春雨,催生了他心中那求知的种子。
哥白尼的童年,正是父亲最为忙碌的时候。那个时候,不管是生意上还是政治上,他都处于鼎盛时期。
繁忙的生意意味着财富的增加,民众的信任意味着他可能当选为市长:这些都是尼古拉所追求的。他同时忙于经商和从政,也就意味着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
哥白尼的父母虽然没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但是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却十分重视。当孩子们学会说话时,母亲就有目的地教他们拉丁语、意大利语等。
哥白尼的母亲跟世界上许多母亲一样,很会讲故事。在哥白尼的童年时代,她是哥白尼的另一位启蒙老师。
哥白尼的母亲是一位严格的母亲,她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不思进取和半途而废。她常常鼓励她的孩子们“要有点志气”,“攀得越高看得越远”。这是母亲最喜欢的格言之一。
在哥白尼还是个穿短裤的小男孩时,母亲就总是天不亮就把哥白尼叫醒,以便尽早开始一天的学习。
母亲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哥白尼5岁的时候,为了使孩子们受到最好的教育,父亲为孩子们请来了当地最优秀的家庭教师,由家庭教师开始向孩子们传授文化知识。
哥白尼就在家庭教师的引导下,开启了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真理追求的心灵之门。
哥白尼很好问,凡事都要自己思考一遍才会相信。对于老师给出的答案,他并非都表示同意,而大多数情况下,他都会紧紧地盯着老师追问:“为什么是这样?”“你怎么知道一定就是这样的?”
尽管这位家庭教师的知识很丰富,但是也禁不起哥白尼这样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追问,很多时候都是尴尬地被哥白尼的问题难倒。
不过,这位家庭教师的性格非常温和,每当他回答不出来的时候,他就会轻轻抚摸着哥白尼的头发,说道:“孩子,知识是无穷的,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老师也不一定都知道。你想要的答案,只有等你长大以后自己去追寻和探索。”
哥白尼长大了,到了他七八岁的时候,他变得十分好动,再也不满足于整天待在家里了。他常常溜出家去,到河滨上玩耍,在那里,有很多的水手朋友,可以听詹姆斯老爷爷讲很多好玩的故事。
一天,哥白尼在家庭教师上完课后,就悄悄地跑到河滨去找满脸络腮胡子的老水手詹姆斯爷爷玩耍。
詹姆斯是个老水手,年轻的时候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知道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哥白尼很喜欢听詹姆斯爷爷讲故事。
詹姆斯常年生活在船上,没有亲人,十分孤独,所以,他一看到这个有一头金黄头发、棕色眼睛的哥白尼时,眼里就放射出光彩,感到了生活的乐趣。
詹姆斯一把抱起这个讨人喜欢的孩子,扛在肩上,哈哈大笑道:“怎么来迟了,哥白尼,还像猫似的藏在啤酒桶后。哈哈,看我怎么吃掉你!”
詹姆斯用又黑又硬带着海腥味儿的胡须扎得哥白尼的脸颊又痛又痒。他不住声地咯咯地笑着,挣扎着从老水手文着蓝花的臂膀上出溜了下来。
“爷爷,船在茫茫的大海上为什么不会迷路?”
“在海上,太阳从什么地方升起来?”
“飞鱼为什么会飞?”
“船开到天边会不会掉下去?”
有些问题詹姆斯解答了,有些问题他也闹不清,只好挠头苦笑,摊开两手,连连摇头说:“哥白尼,这个我也不知道。我说孩子,你小脑瓜里怎么这么多问题呢,把爷爷都绕晕了。”
“爷爷,能不能带我到船上去看看?”
哥白尼天真好问,对于一切都感到很神奇。他虽然常常来河滨玩耍,也看过很多的大船,但是还没有真正到船上玩过呢。
因此,对于这种能浮在水面上的大船,哥白尼感到十分的好奇。
“行,走吧!”
热心的詹姆斯爷爷禁不住哥白尼恳求的目光,爽快地带他走上舷梯,来到轮船上参观。
“这是舵,那是罗盘,那是计程器……”詹姆斯一边抱着哥白尼,一边给他解说。
转悠完,哥白尼懂得了“船在大海上是靠罗盘和星辰来辨认航向”的道理。
哥白尼喜欢蓝色,喜欢大海,喜欢天空。因为蓝色给人以启迪,给人以联想,就像是一个猜不透的谜。
有一次,从詹姆斯爷爷那里,哥白尼看到了一件神奇的东西。那是一个小圆盘,圆盘的玻璃盖下有一根针,还会动。听詹姆斯爷爷说,这个小圆盘叫方位仪,它能给船带路指方向呢!
回家后,哥白尼意外地在自己家里也找到了一个类似的东西,他惊喜地把圆盘拿在手上,爱不释手地玩起来。
很快他就发现,不管你怎么转动圆盘,那里面的指针总是指着同一个方向。
为了弄清其中的奥妙,哥白尼找来了工具,拆开了这个圆盘,把指针拿了出来。可是这只不过是个涂了颜色的小铁片儿,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这次,哥白尼的好奇心给他带来了母亲的责骂。但是他还是从父亲那里知道了那个东西原来叫指南针,是东方的中国人发明的。
为了说明指南针的原理,父亲把哥白尼带到院子里,让他玩陀螺。
陀螺跟指南针有什么关系?
哥白尼的眼中充满了困惑。父亲指着转动着的陀螺对哥白尼说:“旋转着的陀螺有一个特性,它总是使它的转轴指向一个不变的方向,这叫陀螺的定向性,指南针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随父母度假旅游
繁忙的父母没有忘记与孩子们共享天伦之乐,每年生意的淡季,父母总要抽空带孩子们外出旅游或者度假。
哥白尼一家十分富有,他们在维斯瓦河的风景地带有一栋别墅,在老家还保留着原来的房屋。每年的夏天,父亲都会带着孩子们去自己的别墅消夏。
在这里,父亲总会邀请很多的文化名人,与他们一起探讨政治、文化、经济、科学和艺术方面的问题。他们的讨论往往都是自由和随意的,没有固定的主题,也没有严格的思想限定。
这里的每次聚会,都是由一个人提出一个主题,大家就围绕着这个主题各抒己见。这里是学者的聚会,没有政治目的,也没有宗教约束,更没有政治棍棒。所以,参加聚会的人也都非常愉快。
童年的哥白尼当然不可能听得懂大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是对于这种轻松愉快的文化气氛,他却是深深地感受到了,也使他对于科学和文化充满了向往。
暑期来临了,全家人都沉浸在即将去消夏的兴奋状态中。
“爸爸!我们今年还是去大别墅吗?”哥白尼的眼睛一眨一眨的,对于夏天,他总是很期待。
父亲摸摸哥白尼的额头,说道:“不!今年我带你们回老家,你的哥哥姐姐们都到过老家,你想不想去看看老家呢?”
“哇!爸爸!老家有漂亮的大房子吗?有好玩的东西吗?”哥白尼睁大了自己好奇的眼睛,缠着父亲问。
“那当然了,老家还有葡萄呢!”
哥白尼欢快地蹦跳了起来,“有葡萄!”他的小眼睛已经微微地眯了起来,很是向往回到老家。
老家的小村有个葡萄园,葡藤蔓蔓,一串串的葡萄像玛瑙、似珠宝,引人注目,令孩子们垂涎。
在父亲的带领下,一家人乘着马车向葡萄园奔来。一进入村庄,映入眼帘的就是绿地、白羊、葡藤缠绕、瓜果飘香的田园风光。
葡萄园中,长满了大串大串的绿色、玫瑰色的葡萄,飘散着带着淡淡甜味的幽香。每到傍晚,父亲就与孩子们一起在葡萄架下一边吃葡萄,一边讲故事。
在这令人陶醉的环境里,父亲给孩子们说的不是他成功发家致富的故事,而是十字骑士团欺压沿海地区和波兰人民反抗压迫所进行的战争的故事。
哥白尼最喜欢听的就是外公奋勇杀敌的故事,每次听父亲讲的时候他都心驰神往。
在晚霞的辉映下,父亲带着四个孩子在维斯瓦河边散步。那点点的鱼帆、清新的空气、闪光的河水,以及庄稼地里的农民,都让他们感到一种新奇。
兄弟姐妹几人东瞧瞧,西逛逛,玩累了,就在河边的柳树下歇息。
“爸爸!十字骑士团为什么要侵犯我们呢?”
几个孩子小鸟依人般围在父亲的身旁,缠着父亲讲故事。
父亲听了孩子们的问话,不禁长叹了一声,静心听了听远处的蜂鸣、蛙叫和羊群的“咩咩”声说了起来。
“十字骑士团是德意志天主教的军事组织。他们原来是僧侣,因要把伊斯兰教驱逐出耶路撒冷而组成了东征巴勒斯坦的十字军。他们占领了波兰,并建筑了一座防御堡垒,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托伦城。十字骑士团欺压沿海的人民,我们自然要和他们斗争。”
“那我们的外公,也和十字骑士团打过仗吗?”
靠在父亲身后的哥白尼,一脸好奇地问。
“是的。你们的外公曾任托伦市议员,后任市议长,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坚决反对十字骑士团,参与筹备了反对十字骑士团起义。这次起义拉开了13年战争的序幕。你们外公在马尔堡和瓦辛亲自参加了战斗,还在战斗中负了伤。为了支援战争,他把自己的财富全部借给托伦城使用。”
父亲有时候也会带孩子们去东欧一些国家旅游,和孩子们一起领略风景胜地、文化名城的风光。有时候也会去海边度假,让孩子们看看大海的广阔。
随父母度假和旅游,给哥白尼带来了许多书本中学习不到的知识。耳濡目染中,父亲的气度和风采,世界的美好与复杂,知识的丰富与多样,等等,都给哥白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受早期教育
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哥白尼就7岁了,他到了需要接受全面教育的时候了。
哥白尼生活的时代,波兰和当时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一样,都在经历两个时代的更替。资本主义因素逐步在封建社会内部萌芽和发展。文艺复兴、远洋航运和宗教改革,深深地影响着整个欧洲。
神职人员已经失去了对知识的垄断权。在这方面,国王的功劳最大。这位本身似乎是文盲的国王陛下对于科学不是一般的推崇,是他创建了最早的大学之一。
对学习知识最感兴趣的自然是市民阶层。贵族在这一时期也抛弃了所谓知识会削弱战斗力的偏见,以丝毫不亚于对弓箭的兴趣同笔墨打起交道来。
于是,从国王到平民,都很重视教育,波兰的学校像雨后春笋一般,快速地在波兰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成长起来。根据记载,当时的波兰王国,大约每千人就拥有一所世俗学校或者教会学校。
托伦城自然也不例外。早在哥白尼出生以前,托伦小学就有一些教师对天文学很感兴趣,热心的教师把当时一些天文学的著作带到了托伦这座城市。
幸运的是,哥白尼的邻居康拉德·格塞伦就是这样一位热心天文学的人,他曾经把一些关于天文学的著作贡献给学校。
小小的哥白尼很喜欢到格塞伦的家中去玩,他俩便东南西北地聊起来。哥白尼歪着脖子倾听,像一块海绵一般,吸吮着知识的养料。
“哥白尼,你喜欢天文吗?”格塞伦摸摸哥白尼的头,柔和地问道。
“喜欢,当然喜欢。能知道天上的故事,多好玩呀!”哥白尼天真地回答。
“那你读书了吗?”
“还没有呢。不知道爸爸会怎么安排。”
“还是上学校好!上我们圣杨学校吧!”
重视孩子教育的父亲决定送哥白尼去正规的学校读书,让他们既接受必要的文化教育,又接受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1480年秋天,哥白尼和哥哥安杰伊被父亲一起送到了圣杨学校读书。
这所学校的校长原本是哥白尼的舅舅瓦兹罗德。他大学毕业以后,曾经留学意大利,并且在波罗尼亚大学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法学博士学位。
回国以后,瓦兹罗德在托伦办起了学校,亲自担任校长。没过多久,他又转到教会去工作。瓦兹罗德才华出众,学识渊博,很快就当上了神甫。后来,他又被罗马教皇亲自任命为瓦尔米亚地区的大主教。
舅舅是一位人文主义者,思想开放,提倡新学。他虽然日理万机,但是对于两个小外甥的学习还是很关心,嘱咐后来的校长格塞伦要悉心照顾他们。
而这所学校现在的校长原来就是哥白尼的邻居格塞伦,从此哥白尼只要一有时间就往格塞伦的家里跑。
为了方便孩子们就近入学,有钱的父亲又在托伦小学旁边买了一所房子。
新房子前面是宽敞的大街,后面是维斯瓦河,距离学校又很近。这样一来,哥白尼兄弟既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到学校读书,又可以随时得到家人的关注和照顾。
当时,“文艺复兴”的光芒正在照耀着整个欧洲。
“文艺复兴”是欧洲在14世纪至16世纪出现的一个灿烂辉煌的文化运动,是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文艺复兴”反对中世纪的封建思想束缚,反对传统教条和旧的权威,在科学和艺术等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多才多艺、学识广博和为人类文明史作出卓越贡献的伟人。
哥白尼就生长在这个时代,并成为璀璨群英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哥白尼所上的圣杨学校也出现了文艺复兴的迹象。学生一进校门,就要学习三门人文课程,即必须学会用拉丁文读书和写字,以及掌握基础数学。
因为印刷术尚未普及,印书费用昂贵,当时几乎没有教科书,学生们上课必须把老师讲的东西全部记在脑子里。
这样一来,勤奋好学的哥白尼就养成了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放学的时间一到,哥白尼总是跑到最前面,高兴地把当天所学到的知识说给妈妈听。他的记忆力很好,几乎能把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都准确无误地复制出来。
哥白尼喜欢观察和思考问题。一天,家里丢了一把银匙子,那是母亲结婚时的陪嫁,因此母亲特别看重。
母亲里里外外找了几遍,毫无踪影,于是便认定是孩子们弄丢的。
哥白尼感到十分委屈,但又不明白,既然大家都没有拿,银匙子也不生脚,它会在哪儿呢?
于是,哥白尼便开始认真察看厨房的每一个角落。碗架里、油桶后、柴堆里,能找的地方都找遍了,哪儿也没有银匙子的踪影。
厨房里静悄悄的,这时从什么地方传来了一种极细小的声音,哥白尼仔细地听了一会儿,便向通往后院的门走去,就在门槛旁他终于找到了那把银匙子,而窃匙者竟是一群白蚂蚁。
白蚁正在门槛底下的小洞里出出进进地忙碌着,那把银匙子面目全非地躺在门边,匙子已缺了一大块,一些白蚁还伏在匙子上咬啮着。
白蚁的牙齿能咬得动银匙子?
哥白尼很感兴趣地伏下身子,仔仔细细地看起来,完全忘记了他寻找白蚁的初衷。
原来,白蚁是先从嘴里吐出一些液体,使银匙子的表面变得像面粉一样疏松,然后才一点点地把它吃下去。它们的胃口真大,一个晚上几乎就把一个匙子啃得差不多了。
哥白尼像发现新大陆似,叫了起来。他找来了爸爸,与爸爸一起跟踪追击,在后院的墙角下找到了白蚁的老巢,抓住了那批长翅膀的“窃贼”。
随后他们把“窃贼”放进一只小坩埚,下边点起火,对那些“窃贼”执行死刑。几分钟后,在坩埚底部,果然发现了一层银子。
“爸爸!那从白蚁嘴里吐出的是什么液体?它们为什么能够使银匙子变软呢?”
“具体的我也不是很清楚,不过我猜测应该是一种带有腐蚀性的液体,它把匙子腐蚀之后才使得它变软了。孩子,你要是感兴趣的话,就好好学习吧,我想书本会给你答案的。”
父亲的话并没有使哥白尼沮丧,反而进一步激起了他对未知事物的兴趣。
正是他这种旺盛的求知欲,使得哥白尼在日后不断地探索,最终解开了天文学上的一大奥秘。
痛悼父亲早逝
当时波兰的学校教育,受到了科学发展和教会势力的双重影响,从开设的课程就可以看出这个特点。
学校一方面开设数学、天文学、历史等学科,另一方面又开设神学等,教学日程必须按照教会日历。
要想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学好知识,首先需要有过人的记忆力,其次需要上课精神集中,此外还需要开动脑筋。只有同时具备这些因素,才可能准确掌握教学内容。
哥白尼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班级里的第一名。每次考试,看见儿子都取得优异的成绩,父母总是沉浸在幸福欢乐的海洋里。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不幸降临了。哥白尼10岁那年,一场瘟疫在托伦城流行,终日繁忙、抵抗力差的父亲不幸也染上了瘟疫,持续高烧不退。
母亲请来了当地最好的教士给父亲看病,然而,没有一种药物能够为他解除高烧。
那时候,由于教会的专制统治,科学成了神学的奴婢,只有为神学的合理性寻找依据、与神学有关的学科可以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几乎可以说没有。
因此,5世纪至11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代。从12世纪起,随着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被发现,欧洲的学术研究才开始复兴。
但是,由于教会的统治依然很严密,科学发展的步履仍然十分艰难。
当时的医学是非常原始的,占星术、巫术和宗教迷信还在医学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
在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医学文献中常用“妖魔”解释疾病,疾病被视为一种邪恶的精灵,医生因此往往用吐药、泻药或使人难受的药物来驱除病魔,有的甚至使用符咒等迷信手法来达到目的。
欧洲当时盛行的基督教吸收了这些不科学的思想和做法,认为上帝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的创造者。上帝施人以恩,也惩罚不敬神的人,疾病就是上帝对罪人的一种惩罚。
因此教士到来后就在病人的床前向上帝祈祷:“主啊,饶恕这可怜的罪人吧!万能的主啊,他将忠诚地服侍您,以清洗他的罪孽。”
可是,在几天后的暗无天日的一天里,父亲从早到晚痛苦地呻吟,全身抽搐。傍晚时分,他才平静了下来。
抢救的医生摇摇头说:“他走了!上帝保佑!”
母亲扑在丈夫身上,号啕痛哭:“尼古拉,你怎么就这么走了,让我们孤儿寡母可怎么活啊!”
四个儿女也在父亲遗体旁,痛哭不止:“爸爸!你不能死,你回来啊!回来呀!”
悲天动地的哭声,令人撕心裂肺,谁人见了不落泪,哪个听了不伤心。
在全家悲痛不已的日子里,哥白尼仿佛一下子长大了。
在人多的时候,哥白尼从不落泪,帮助妈妈干事。一个人的时候,他想起父亲生前的音容笑貌,泪水就一个劲儿地往下流。
要知道,这是1483年,他才10岁啊!少年丧父,可谓人生之一大不幸了!
哥白尼时常一个人怔怔地发愣,他在想一个个难解的问题,真是斩不断,理还乱。
父亲的病逝,使10岁的哥白尼产生极大的震动,心中产生了一种怀疑上帝的惊人想法。
那个给父亲看病的教士说,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总归是得罪了上帝。上帝是宇宙的主宰、万物的创造者,人人都要听从上帝的命令。
上帝创造了人,给了人肉体,又给肉体创造了灵魂。父亲的死是因为他的肉体和灵魂要回归到上帝那里去了。
“大人说,瘟疫是神为了惩罚那些罪恶的人才降临的,可父亲是虔诚的教徒、难得的人才,为什么也遭此厄运?”
哥白尼不太相信教士的话。父亲在他心中的形象是高大的,他见义勇为,乐善好施,为托伦城人出策出力。
更重要的,教士说上帝把灾难降给人类,是为了惩罚不敬神的人,可是爸爸是个敬神的人,为什么也得受难呢?
看看周围每天要发生许多不幸的事,难道这都是上帝的意旨?
哥白尼望着蓝天上数不清的星斗,问也得不到回答,只有自己心灵之星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落下来。
当时人们认为上帝住在天上,所以哥白尼决定要一辈子研究天空,使人们不再对神秘的天空望而生畏。
就这样,父亲的早逝成了哥白尼人生道路上极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正是在这个阶段,他早早立志献身天文学,并且为了探索天文学的奥秘而终生努力。
抉择人生方向
这是一个有凝聚力的家庭。父亲的死并没有把家庭击垮。坚强的母亲挑起了抚养孩子、管理家庭的重担。
料理完父亲的丧事之后,这个家庭又恢复了正常。哥白尼和哥哥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去读书,两个姐姐也都继续到修道院学习《圣经》和封建礼节。
丧父之后的家庭,一切又都井然有序,每个人都在默默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可是,灾难又一次降临到了这个家庭身上。
哥白尼和哥哥、姐姐们还没有从悲痛中解脱出来,母亲也不幸染上了瘟疫,不久之后便不治身亡了。
哥白尼和他的哥哥、姐姐成了孤儿。
这一次,这个家庭是真的塌了天了。父母双亡,留下四个未成年的孩子,这个家又该何去何从呢?
当时,哥白尼的舅舅还远在罗马,顾不上前来照顾他们。眼看着这个家庭就要垮掉,幸好这个时候,哥白尼的姨妈及时伸出了援手。她住到了哥白尼家里,承担起了管理家务、照顾孩子的责任。
孩子们在姨妈的照顾下,总算是渐渐地从阴影中走了出来。虽然他们并不缺少钱财,但是却再也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了。
原本欢快的家庭一下子就变得异常冷清,大房间空荡荡的。哥白尼仿佛在一夜之间长大了,他再也不像以前爱动,而变得沉默寡言了。
父母双亡,对于四个年幼的孩子来说,该是一个多么大的打击啊。这使得他们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结束了。
哥白尼的大姐生性忧郁,她不堪世俗的烦恼和痛苦,还是选择了修道院。
哥白尼的二姐性格和大姐迥然不同,她觉得自己的两个弟弟都是喜欢学习的人,将来如果好好读书的话,一定会有出息的。况且姨妈家的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如果还要带这样四个孩子的话,对于她们一家来说,压力岂不是更大了吗?
大姐性格柔弱,而两个弟弟年纪还这么小,她身为姐姐,一定要为这个家庭承担起责任。
二姐决定要嫁给一个富商。
“什么?你要嫁给富商?这怎么可以!你才多大呢!”
姨妈听说二姐要嫁给富商之后,忍不住抱住二姐痛哭起来。哥白尼和哥哥的拳头也都握得紧紧的,揪着二姐的衣裳一个劲儿地哭。
两个姐姐被安置之后,这个家庭就剩下哥白尼和哥哥了,而这个时候,他们的舅舅瓦兹罗德终于来到了他们身边。
舅舅乌卡什·瓦兹罗德的官邸位于风景如画的韦纳河畔,虽然是一座漂亮的防御性建筑,但并不显得呆板单调,宽大的窗子为整个城堡增添了明快的色彩。
通过护城河上的吊桥才能进入城堡的内院。庭院的周围是两层围廊,二层楼上住着主教和他的两个外甥及其随从人员,那里设有小教堂、图书馆和餐厅。
这座豪华的城堡,显示出主教是一位有雄心和抱负的人。
对于如何教育和培养这两个小外甥,成了瓦兹罗德心中的一个矛盾:是把他们培养成神职人员呢,还是让他们继承父业成为商人呢?舅舅一时之间也拿不定主意。
瓦兹罗德是一个十分民主的人,他从来不会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有一天,瓦兹罗德把哥白尼和他哥哥安杰伊叫到跟前,对他们说道:“孩子,对你们父母的事情,我很难过。但是现在悲伤已经过去,你们要重新打起精神,好好走以后的路,知道吗?”
“舅舅,我们知道。”哥白尼和哥哥异口同声地说道。
“那很好。现在舅舅问你们,你们是想要和你们的父亲一样做一个商人呢,还是想和舅舅一样做一个神职人员呢?”舅舅语气和蔼地问道。
父亲高大的形象又一次出现在哥白尼的心中,他也想过要做一个商人,就像父亲那样,成为人人仰慕的人。
但是另一个声音告诉他,他需要研究天上的星星,他要去揭开宇宙的秘密,他要看看天上到底有没有上帝的存在。
哥哥安杰伊问道:“舅舅,做商人有什么好处呢?”
舅舅轻轻抚摸着安杰伊的脑袋,说道:“你这个小滑头,如果做商人呢,就像你们父亲一样。如果经商成功,就能获得很丰厚的回报,有了钱以后就可以参加社交活动,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那神职人员呢?”
“舅舅不就是一个神职人员吗?呵呵,神职人员有社会地位,有固定的收入,被人们尊敬。”
“那么,做商人和做神职人员各有什么坏处呢?”
舅舅把两个孩子抱了起来,让他们坐在自己的大腿上,温和地说:“神职人员呢,可能赚的钱没有商人多。但是商人呢,可能赚的钱很多,但是风险也一样很大,万一经营失败,可能就家破人亡,什么都没有了。舅舅比较倾向于你们做神职人员,这样安稳一些。不过舅舅不会替你们选择。现在你们自己考虑一下,想要做什么呢?”
哥白尼想都不想就说道:“舅舅,我想做神职人员。”
哥哥安杰伊考虑了一下,然后也决定听从舅舅的建议,说:“我也是。”
舅舅开心地摸摸两个小外甥的脑袋,说道:“要想从事神职工作,就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很高的学位。从明天开始,你们两个就去海乌姆诺学校读书吧。”
海乌姆诺学校是当时波兰最好的中学。在舅舅的培养下,哥白尼开始走上了一条辉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