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抗战初期的“烽火小丛书”
第一种 控诉 巴金著 实价一角六分
这是巴金先生最近的小说,诗歌,杂感,书信集。作者自己说“写这些文章时,心情虽略有不同,但目的则是一样,这里自然也有呐喊,可是主要的却在控诉。对于那危害正义危害人道的暴力,我发出了我的呼声‘我控诉……’!”所以这是一本有力的书。在抗战时期是每个人都该读的一本书。现已三版出书,购请从速。
(原载1938年5月1日《烽火》第13期)
第二种 我们的血 靳以著 一角二分
这不是文字,这是短刀。收在这集子里的每一首长诗,每一篇短文都像尖利的刀锋,正对着敌人的心胸刺去。再没比这个更有力的,更坚实的,更易致敌人死命的,更鼓起青年的中国的抗战情绪的,作者不再用情感来打动我们的心,他用血来呼唤我们向一个伟大的目标前进。作者那首气魄雄伟获得广大的读者赞美的长诗《我们的家乡》就收在这本集子里面。文化生活出版社总代售。
第三种 横吹集 王统照作 一角
这是王统照先生的抗战诗集,王先生的诗有他的独特的作风。他那雄厚的气魄,奔放的热情,铿锵的音调在中国新诗坛上放射了不灭的万丈光芒。这是战鼓,这是军号,在这本小书里,诗人王统照唱出了慷慨激昂的“马赛曲”,鼓舞着每个不愿做奴隶的人向着抗日的目标前进,以争取最后的胜利。文化生活出版社总代售。
第四种 在天门 邹荻帆作 实价一角
《在天门》是青年诗人邹荻帆先生最近写成未发表的长诗,我们很荣幸地把他献给读者,在这小书里作者引着我们走到“战线后方的一个角落”,让我们看见那里的形形色色。那是一般人不注意的小地方,但也是支持民族全面抗战的一块小基石。那里有黑暗,有光明,有痛苦的呻吟,也有激昂的呼号。作者用熟圆的技巧流畅的诗句告诉了我们所应该知道的一切。文化生活出版社总代售。
1938年5月1日,《烽火》在广州复刊,续出第13期。因战局严峻,广州也岌岌可危,印刷编辑工作不时停顿,为了使刊物每次出版的准备工作做得更充裕一些,复刊后的《烽火》改周刊为旬刊,茅盾为发行人,巴金、靳以负责编辑,为了刊物发行便利,又建立了烽火社,由文化生活出版社承担总经售。因广州战事吃紧,刊物在出至第20期(1938年10月11)后被迫停刊。
为《烽火》(《呐喊》)撰稿者有茅盾、巴金、王统照、郑振铎、骆宾基、靳以、杨朔、钱君匋、邹荻帆等人,此时期他们在《呐喊》、《烽火》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通讯、报告、诗歌,也有短篇小说、杂文和美术作品。在这战火纷飞的时刻,这些作品更有收集整理的必要。从1937年11月开始,巴金和靳以就决定着手以这些作家为对象编辑一套“烽火小丛书”,而之所以确定以“烽火”为名,编选一套小丛书,主要是“为了突出其抗战的内容,在浩大的抗战文艺行列里,起到它们的战斗作用”[1]。由于巴金又要创作,又要编刊物,社会事务太多,编辑“烽火小丛书”的任务就主要由靳以负责。“烽火小丛书”的版式设计别致,一律小32开本,每一本封面最上面有该书的丛书号,中间一式采用与该书内容相关的木刻画,据巴金回忆:“《烽火》小丛书是我设计的。字是请钱君匋写的,图是从别的书上找来或者是《烽火》上用过的图。”[2]木刻画下面又标出了出版社和发行机构,有“烽火社出版”和“桂林文化生活社总经售”的字样。封底一式印着“烽火”字样的圆形图章刻印。每本书页数都很少,最少的只有26页,如邹荻帆的《在天门》,最多的也只有125页,如舒群的《海的彼岸》,定价也极为低廉,一角到六角五分不等,恰好迎合了求知欲极强,却又没有多少钞票的青少年读者。
全套丛书共有21种,巴金、靳以和骆宾基每人出了两本,其余的一人一本,这些作家中既有老一代作家如茅盾、王统照,有已经成名的巴金、骆宾基、艾芜、靳以等,也有一些刚刚步入文坛的新人如田一文、林蒲、林珏等,他们原大多是《文学》、《译文》、《中流》、《文丛》的作者,后又在《呐喊》和《烽火》上发表过作品,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出版地点有上海、广州、桂林和重庆四地,持续时间近3年(1937年11月—1940年9月),具体列表如下:
作为丛书的具体主持者,靳以为该丛书的出版写了广告,上面所录丛书前五本的广告就是靳以所为。从这些广告文字上看,靳以的宣传文字具有散文的风格,不但文字华丽、形象,而且给人一种气势,特别与当时火热的抗战气氛相契合。对图书内容分析深刻,语言简洁但内蕴深厚,富有感染力,这些文字是很好的图书评论,很值得现今书刊广告写作者借鉴。赵家璧曾对靳以的广告文字有过赞誉:“读者一看就会感到这些都是出于散文家的手笔,不但文字华丽,分析深刻,各有创见,不同凡俗,证明是第一位读者所写出自肺腑的评价,绝不是一般订书目录上那种千人一面的广告词所可比拟的。”[3]
1941年夏,靳以被国民政府教育部以思想不稳的罪名从复旦大学解聘,他被迫离开重庆,去福建永安黎烈文主持的改进出版社工作,“烽火小丛书”出至第21号就没有再继续下去。但在为改进出版社编《现代文艺》的同时,他又以“烽火社”的名义编辑了《烽火文丛》,仍由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可作为“烽火小丛书”的继续。这套丛书迄今所知共有六本,各书情况列表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这两套丛书,以后大都一再重印,重印时有一些作品被重复收入不同丛书之中,如茅盾的《炮火的洗礼》、王统照(健先)的《横吹集》、巴金的《控诉》后又收入“呐喊小丛书”中印行,艾青的《火把》、流金的《一年集》后又被收入另一套文学丛书“文季丛书”中。尽管《烽火》早在1938年10月停刊,但“烽火小丛书”以及《烽火文丛》的不断出版,以及这些书的不断重印,实际上延续了《烽火》的生命,在全民族危亡的时刻,作家与出版家通力合作,不断出版这些与抗战有关的作品,鼓舞了中华民族追求自由和光明的信心和勇气,使它们成为当时宣传抗战的有力武器,这些图书“是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文艺作品,揭露和控诉了侵略者的罪行,配合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