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皋陶先祖

二、皋陶先祖

在此,按典籍文章的写作年份,做一下梳理追寻。

1.据典《史记·五帝本纪》

《史记》是司马迁穷一生精力所编修的伟大史书,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基本完成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多年,这部不朽名著才公之于世。

《史记·五帝本纪》明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其二曰昌意……生高阳。”“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饱訾氏女,生挚。”“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

对于“黄帝者,少典之子”一句,应解为“黄帝者,少典氏族之子”,而不是“少典这个人的儿子”。

《五帝本纪》又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举用。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举八元,使布五教……尧崩……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

意思是,高阳氏有八子,谓之“八恺”。高辛氏也有八子,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人,虽然美名传世,但直到尧,仍未举用。到了舜帝,才举八恺、八元。而禹、皋陶、契等十人,则自尧时就都得到了举用。

就是说,尧举用了皋陶、禹、契等其他十人,而未举用帝颛顼(高阳)的八个儿子;这等于说,皋陶不是帝颛顼的儿子。上段文字所蕴含的这个意思是确切的。

按《五帝本纪》,可以整理出:

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与正妃嫘祖生二子:长子玄嚣(青阳)、次子昌意。

黄帝长子玄嚣的世系是:黄帝—玄嚣(青阳)—蟜极—帝喾(高辛)—放勋(帝尧)。

黄帝次子昌意的世系是:黄帝—昌意—帝颛顼(高阳)—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虞舜)。

轩辕黄帝的传位顺次是:黄帝—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帝尧(放勋)—帝舜(重华)—帝禹。

尧把帝位禅让给了他的玄侄孙虞舜。

《五帝本纪》中,黄帝长次二子世系均未提到皋陶。

《五帝本纪》提到帝颛顼子穷蝉的子孙世系,提到帝喾的两子挚、放勋,但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的十六族人及子孙世系未见详述。

据此得出:

(1)司马迁《五帝本纪》并未提到皋陶先祖是谁。

(2)《五帝本纪》文意明确,皋陶不是帝颛顼的儿子。

皋陶出自何系?

2.据典《史记·秦本纪》

《史记·秦本纪》明载:“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意思是,帝颛顼有位后裔叫女修,女修吞吃玄鸟陨下之卵,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女子叫女华的,女华生大费。大费辅助夏禹治水平土。帝舜赐予大费姓姚之女子为妻,大费拜受。大费又佐舜调驯鸟兽。大费就是柏翳。舜赐姓嬴氏。

对于“苗裔孙曰女修”一句,唐司马贞解,女修是颛顼之女儿。也有人解女修是颛顼之孙女。但可以肯定的是:女修是颛顼后代,女修是位女子。

上列引文中,“取”即“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应解为少典氏族之女子叫女华,而不是少典的儿子叫女华,也不是少典这个人的女儿曰女华。要不然,大业娶少典之儿子叫女华的,女华生大费。何意?如果少典是一个人,少典之女儿就是黄帝的妹妹,起码是大业的曾祖母辈了,还怎么娶?怎么生大费?

按《秦本纪》,可以整理出:

大业世系是:帝颛顼(高阳)……女修(女)—大业(女修吞玄鸟卵所生)—大费(大业与女华所生)。

大业是帝颛顼(高阳)的外孙辈,没有亲生父亲(母吞玄鸟卵所化,天生的)。大业的儿子是大费,大费就是柏翳,辅助夏禹治水,舜赐姓嬴氏。

据此得出:

(1)司马迁《秦本纪》并未说颛顼生子大业,而是说颛顼之后代女,名曰女修,女修吞吃玄鸟卵,生子大业。

(2)司马迁《秦本纪》并未说大业就是皋陶。

(3)司马迁《秦本纪》说大业的儿子是大费,大费就是柏翳。舜赐姓嬴氏,是为秦之先祖,帝颛顼之后裔。

但是,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在对司马迁的《秦本纪》作注时,却说:“正义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曹大家注云:‘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按此即知大业是皋陶。”

意思是,《列女传》写:“陶子五岁时,就辅佐大禹治水。”对此句,曹大家注云:“陶子就是皋陶之子,皋陶之子就是伯益。”司马贞说:“按此,即知道大业就是皋陶。”

对于此注,顺理成章,便是“皋陶之子伯益五岁时,就辅佐大禹治水”了。

评述:

(1)《史记·秦本纪》是正史,一般认为,正史可信,正史中的注解也一定正确。其实未必。本条目就说明,正史中的注解也未必正确,即使是唐朝的大家司马贞《史记索隐》,也注出了神话。

(2)如果说大业就是皋陶,按前文《史记·夏本纪》介绍,皋陶的儿子就是大费(也叫柏翳、伯益)。舜帝已经赐皋陶为偃姓。舜帝又赐皋陶的儿子为嬴姓。偃、嬴同字,儿子的姓还要帝来赐与父同姓吗?是舜帝故意还是太史公忘记?

帝舜奖励治水有功的大禹时,禹还谦让称幸有大费辅佐才得以成功。于是,帝舜赐予(五岁的)大费姓姚之女子为妻,大费拜受。大费五岁娶妻,神话也没有这样的吧?哪吒、红孩儿娶妻了吗?

(3)按,《列女传》是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所编撰。曹大家就是东汉女辞赋家班昭,即班固妹。班昭嫁到曹家,早年守寡。其兄班固著《汉书》,未成而去世。班昭博学高才,汉帝下诏,令班昭续写完成。她经常出入宫廷,担任皇后和妃嫔的教师,故称“曹大家”。班固的弟弟、班昭的哥哥叫班超,即名闻后世、投笔从戎、曾声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

正如下文所述,刘向校勘了《山海经》,其中记载伯益是禹治水时的得力助手,并继禹任。刘向编撰的《列女传》,其中包括有许多如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在《列女传》中有句子曰“陶子生五岁而佐禹”,姑且听之。《山海经》《列女传》虽然同经刘向之笔,但刘向只是分别校勘、编撰,两作可以各是各,而不是自己的专著上下册,刘向不必承担“前后需要一致”的写作责任。东汉曹大家对此句注云:“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她看过西汉司马迁《秦本纪》吧?《秦本纪》中有哪一句说或者可以引申说“皋陶之子伯益”?如何圆其说?是否想当然?

司马贞再引申“按此即知大业是皋陶”,不问依据,不问矛盾,只要是佐大禹治水,此子就该是伯益;既说陶子,就必定是皋陶之子。既然又是大业生的大费(伯益),当然大业便是皋陶!

何况,正如释迦牟尼是其母梦象入肋而化,大业是其母吞玄鸟卵所化,大抵圣贤都是没有亲生父亲的。于是乎,皋陶是圣贤,也没有亲生父亲,大业便是皋陶,皋陶就是帝颛顼之后代,是没有疑问的。

此说直至为后世许多谱牒、网文所信,所继承,真不敢苟同。

3.据典《史记·夏本纪》

《夏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夏本纪》还载:帝禹曾举荐皋陶接替帝位,且授予权力,但皋陶早于禹病故。

按《夏本纪》,可以整理出:

禹是颛顼之孙。禹的世系是:黄帝—昌意—颛顼—鲧—禹。

评述:

将司马迁的《五帝本纪》《秦本纪》和《夏本纪》三篇对照,可以认为:皋陶、大业和禹大体是同期人。因而,后人就将女修解为颛顼的女儿,大业就是皋陶。

但是,太史公并未说大业就是皋陶,也没有将女修明确记为帝颛顼之女。

4.据典《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远古时期一部神话传奇,成书跨度大约从春秋中后期至西汉初,并非一时一人所作。最早的版本由西汉名儒刘向(约前77—前6年)父子校勘而成。

《山海经》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帝颛顼”,“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生禹,但禹是在父亲鲧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又载:“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

《山海经》也载:禹曾打算让掌管刑法的皋陶接替帝位,但皋陶病故,后由禹治水时的得力助手伯益继任。

按《山海经》,可以整理出:

黄帝子昌意的世系是:黄帝—昌意—韩流—帝颛顼(高阳)—老童—重及黎。

禹的世系是:黄帝—骆明—白马(鲧)—禹。

据此得出:

(1)帝颛顼(高阳)是黄帝之曾孙,不是黄帝之孙。

(2)皋陶曾掌管刑法,因先禹而故,未能继禹帝位。

(3)《山海经》并未提到皋陶身世。

(4)伯益是禹治水时的得力助手,并继禹任。

5.据典《帝王世纪》

《帝王世纪》是东汉末年至西晋时皇甫谧(215—282年)所撰。《帝王世纪》是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一部史书,上起三皇,下迄汉魏。皇甫谧第一次深入探讨了黄帝以前帝王世系,对《史记》等前人叙述不详的史事,尤其是“三皇五帝”的世系及活动进行了考证和补充。

《帝王世纪》载:

“黄帝,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野,感附宝而生黄帝。”

“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有大星如虹……意感而生少昊,是为玄嚣。降居江水,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

“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仆……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生颛顼……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

“尧……名曰放勋……或从母姓伊祁氏。年十五而佐帝挚。”

“舜,姚姓也。其先出自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有子曰敬康,敬康生勾芒,勾芒有子曰桥牛,桥牛生瞽瞍。瞽瞍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字都君。”

“禹,姒姓也。其先出颛顼。颛顼生鲧……纳有莘氏女曰志……见流星贯昴,又吞神珠,意感而生禹……继鲧治水……尧美其绩,乃赐姓姒氏……生子启。”

“秦,嬴姓也。昔伯翳为舜主,畜多,故赐姓嬴氏……政立为始皇帝。”

按《帝王世纪》,可以整理出:

黄帝是少典之子,姬姓,黄帝母曰附宝。

少昊帝名挚,字青阳,是为玄嚣,建都于曲阜,姬姓,挚母曰女节。

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十岁就辅佐少昊,姬姓,颛顼母曰景仆。

尧十五岁辅佐少昊,尧或从母姓伊祁。

虞舜的世系是:黄帝—昌意—帝颛顼(高阳)—穷蝉—敬康—勾芒—桥牛—瞽叟—重华(虞舜)。舜母曰握登,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

禹的世系是:黄帝—昌意—帝颛顼—鲧—禹—启。尧赐禹姓姒氏,禹母曰志。

秦始皇姓嬴,是佐舜调驯鸟兽的伯翳后裔,舜赐姓嬴氏。

评述:

《帝王世纪》中:

(1)虞舜的世系、禹的世系与《史记》所载相同,只是把《史记》中的“句望”写为“勾芒”。

(2)少昊帝名挚,字青阳,是为玄嚣,都曲阜。这与不少后人文章考证的山东曲阜少昊帝事迹相似。但《史记》中载:玄嚣(青阳)是黄帝长子,未继帝位;挚是玄嚣(青阳)的曾孙,帝尧的哥哥。《帝王世纪》与《史记》所载不相同。

(3)在各帝王世系中都没有提及皋陶,也没有提及大业。

(4)记载了五帝的母亲,大都是见大电光、见大星如虹、见贯月如虹、见大虹、见流星又吞神珠而感,生黄帝、生少昊、生颛顼、生舜、生禹。圣贤之生卒皆有明显天象。皇甫谧考证可谓深入细腻矣。

(5)内容多采自经传图纬及诸子杂书,但帝王世系却似乎没有采自《山海经》。《帝王世纪》与前辈正史《史记》有同有异,这也是合理的。

6.据典《元和姓纂》/《姓纂》

《姓纂》的原书是唐代林宝所撰《元和姓纂》,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成书,原书久已散佚。后人在清乾隆间纂修《四库全书》时,从明《永乐大典》分载于各卷的有关部分辑出,并加订正而成《姓纂》,传至今世。

《姓纂》载:“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为尧理官。”咎繇就是皋陶。

按《姓纂》,可以整理出:

皋陶的世系是:黄帝—昌意—帝颛顼(高阳)—大业—女华—咎繇(皋陶)。

据此得出:

(1)若女华是男,皋陶就是大业的孙子,颛顼帝的曾孙。以轩辕黄帝为一世,皋陶就是六世。

(2)若女华是女,皋陶就是大业的外孙,颛顼帝的曾外孙。

评述:

(1)《元和姓纂》原书是《史记》完成编撰903年后才成书,其取材包括私家谱牒,故所述族姓来源未必都翔实准确,连古人也称“《元和姓纂》诞妄最多”。但《姓纂》/《元和姓纂》是谱牒姓氏之学专著,信《史记》,也并非不信《姓纂》。

(2)女华是男是女?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都是男女有别的。黄帝时代,该是父系社会了。唐代著作,仍未明确区分男女,这就给后人的世系考证带来不便。

(3)有人说“史书典籍中多称”皋陶为大业。真有那么多“史书典籍”称皋陶就是大业?如果是,对比《姓纂》,岂不变成“皋陶生女华,女华生皋陶”了吗?!

看来,倒不如说:对比《姓纂》,那些称皋陶为大业的“史书典籍”和文章,等于在说“皋陶生女华,女华生皋陶”。或者,那些称皋陶为大业的“史书典籍”和文章,肯定反对《姓纂》对皋陶世系的说法。

这“大业”到底是谁?

7.据典《新唐书》

《新唐书》载:“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

按《新唐书》,可以整理出:

李氏出自嬴姓。

皋陶的世系是:颛顼—大业—女华—皋陶—益—恩成……理征—李利贞。

这里,女华是男是女未明说。

据此得出:

(1)把颛顼—大业—女华—皋陶……李利贞的血亲关系连接起来。

(2)大业肯定不是皋陶,而是皋陶的祖父(或外祖父)。

(3)皋陶是颛顼的曾孙(或曾外孙),字庭坚,为尧大理。皋陶后裔历虞、夏、商三朝,世为大理。

(4)皋陶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至殷纣王时,皋陶后裔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被杀,理征之子理利贞随母陈国契和氏逃难于伊侯之墟,因食木子得以生存,遂改理为李氏。李利贞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

评述:

(1)北宋欧阳修《新唐书》与《史记》同属正史。《新唐书》也采用了《元和姓纂》的一些内容。前有不详,后可补之,可谓至理。素材取舍,在乎著者。汉司马迁、宋欧阳修都是千古名士,谁可评说?

(2)“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皋陶后裔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王时,后裔理征因正直获罪而被处死,理征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看来,后人的此三说是引用自《新唐书》。

8.据典《路史》

《路史》是南宋罗泌所撰。此书为杂史。后人评介:“详述了有关上古时期的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史事和传说,是神话历史集大成之作。虽然资料丰富,但取材繁博庞杂,很多材料来自纬书和道藏,神话色彩强烈,故向来不为历史学家所采用。但是此书在中国姓氏源流方面的见解较为精辟,常被后世研究姓氏学的学者所引用。”

《路史·高阳氏》载:“帝颛顼,高阳氏,姬姓,名颛顼,黄帝氏之曾孙,祖曰昌意。”

《路史·陶唐氏》载:“帝尧,陶唐氏,姬姓……是曰放勋……以天下为忧,务求贤圣,爰得稷、契、夷、皋、朱、斨、伯誉,群龙辅德。”

《路史·有虞氏》还载:“帝舜,有虞氏,姚姓,瞽子,五帝之中独不出于黄帝……皋陶为士,以五服、三次、五宅、三居之法政五刑……”

按《路史》,可以整理出:

帝颛顼的世系是:黄帝—昌意—昌意子—颛顼。颛顼又成了黄帝之曾孙,颛顼祖父曰昌意。

帝尧是曰放勋,得皋陶等人辅佐。

帝舜任皋陶为士,负责刑罚治理。

帝舜,瞽之子,是五帝之中独不出于黄帝的。瞽也不出于黄帝。

没有提及皋陶世系。

评述:

(1)帝尧是曰放勋,得皋陶等人辅佐。帝舜任皋陶为士,负责刑罚治理。此说在各典各文均无异议。

(2)按时间先后排列,各典成书的顺序是:

《管子》—《尚书》—《左传》—《史记》—《山海经》—《帝王世纪》—《元和姓纂》—《新唐书》—《路史》—《姓纂》。

司马迁编撰《史记》,参阅了《管子》《尚书》《左传》等大量春秋时期著作,还到各地进行过考查实证,听取传说。当然,《山海经》虽尚未经刘向校勘,但其中传说,司马迁必定也是知晓的。《史记》没有放弃传说。刘向校勘《山海经》,他即便看过《史记》,也不能重写《山海经》。《新唐书》是正史,但欧阳修也引用了《元和姓纂》。罗泌肯定看过《史记》,他不修正史,却编成路史,也算是大创作。

《史记》说:帝颛顼是黄帝之孙,颛顼父曰昌意;而《路史》说:帝颛顼是黄帝之曾孙,颛顼祖曰昌意。《史记》说:帝舜出于黄帝,是颛顼之第七代孙;而《路史》说:帝舜是五帝之中独不出于黄帝的。

还是信太史公吧!

9.据族谱

(1)据《西平堂李氏族谱》。

此族谱为原籍湖北的某李氏家残留的线装古旧本,或许是清代至民国时期所印,已颇残破,但文字清晰连续。该族谱中《李氏世系图》(见附录图2)记载: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少昊、玄嚣、昌意—颛顼—太业—女莘—皋陶(字廷坚)—益—思成……(世为大理,以官命氏遂写理氏,历三十世至征)征—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因食木子存遂改理为李氏)—昌祖—彤德—硕宗—乾(字元杲)—耳(字伯阳,一字聃)—宗(字尊祖)—同—兑……

按此族谱,可以整理出:

皋陶世系是:黄帝—昌意—颛顼—太业—女莘—皋陶—益—思成……30世征—利贞。

黄帝有三子:长子少昊、次子玄嚣、三子昌意。

皋陶父、祖父分别为女莘、太业,而非女华、大业,但其与黄帝、颛顼之间辈分关系与《姓纂》相同。

评述:

① 汉司马迁记黄帝与嫘祖有二子:长子玄嚣(青阳)、次子昌意。

唐司马贞考证黄帝与嫘祖有三个儿子:长子玄嚣(少昊)、次子青阳、三子昌意。玄嚣与青阳是两个人,玄嚣就是少昊。

此族谱记黄帝有三子:长子少昊、次子玄嚣、三子昌意。此族谱与《史记》《史记索隐》都不同。

② 唐司马贞说,《史记》有误。司马贞是唐开元年间著名的史学家,称“小司马”,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著有《史记索隐》。司马贞对《帝王世纪》论及三皇时,曾诘难该书作者西晋皇甫谧,说:太史公生年早于诸人,司马迁都说“神农以前……吾不知已”,为什么皇甫谧等反而知之?

既如是,太史公认为黄帝有二子,小司马怎么知道黄帝有三子?

③ 司马迁、司马贞都是著名的史学家,《史记》《史记索隐》都是伟大的史书。史书有误,瑕不掩瑜!

(2)据《道全李公祠族谱》。

《道全祠谱》中,有一篇序,名《陇西李氏世系记》,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出身进士的何孟伦撰,何进士写道:“其初,帝颛顼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其六曰庭坚。初,陶于雷泽,舜擢为大司理,造律执中,封于皋,是为皋陶。”

按此序:皋陶是帝颛顼的第六子,曰庭坚,起初,在雷泽制陶,后被舜提拔为大司理,办案公正,不偏不倚,受舜封于皋,是为皋陶。用现代文写就是:原职业制陶,后受封于皋,故名为皋陶。不知这是否也属“按字面想当然”?不再考。

《史记·五帝本纪》没有说帝颛顼(高阳)八子的名字,没有说其第六子叫庭坚。但是,《史记》文意明确,皋陶不是帝颛顼的儿子。何进士该读过《史记》吧?看来,何进士是不信《史记》的。

《新唐书》更指明,皋陶不是帝颛顼的儿子。说“帝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而何序说“帝颛顼第六子曰庭坚”。何进士该读过《新唐书》吧?看来,何进士也是不信《新唐书》的。

此序与上述史料截然不同,姑妄听之。

10.据网上文章

(1)《李氏源流》。

此文写:以公孙少典为一世,少典之子黄帝为二世,昌意为三世,颛顼为四世……皋陶为七世……李利贞为三十四世……李世民为九十世……福建李氏。

按此文可得皋陶世系:

黄帝—昌意—颛顼—大业—女华(大业子)—皋陶(女华子)—伯益(舜帝赐了嬴姓)……李利贞。

此文皋陶世系恐也引自《姓纂》,而且肯定女华是男子,大业就是皋陶的祖父。

有不少文章以《姓纂》为准则,都写道:颛顼有一子曰大业,大业生女华(另有文记为女莘、女萃),女华生皋陶。

(2)《略述我国姓氏起源及演化》。

此文写:李氏起源,根据历史显示,黄帝之子留意生子颛顼,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皋陶生元旦,元旦生畋成,畋成的子孙在虞、夏、商各朝代,俱任“大理”职……

此文把昌意记为留意。皋陶儿孙变了,皋陶世系成了:

黄帝—留意—颛顼—大业—女华—皋陶—元旦—畋成……李利贞。

(3)《皋陶》。

这是网上文章,对皋陶做专题介绍。

此文称:“皋陶……史书典籍中多称为大业。”又说:“实际上,大业与皋陶并不是同一个人,益、伯益、伯夷也不是同一个人。”

此文称其真实的家族世系是:

黄帝—玄嚣—蟜极—业父—大业—伯益……秦始皇。

黄帝—玄嚣—蟜极—帝喾—陶父—皋陶……李世民。

对比《史记》玄嚣的世系:黄帝—玄嚣—蟜极—帝喾—帝尧。

对比《史记》昌意的世系: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

对比《姓纂》皋陶世系:颛顼—大业—女华—皋陶。

如此对比,便有:皋陶是尧的侄子,陶父与尧是两兄弟。该文皋陶与《姓纂》皋陶辈分相同,但该文皋陶父、祖父就不是女华、大业,不是昌意—颛顼帝(高阳)系的后代了。这些文章与《姓纂》对照,该注为:陶父就是女华;要不然,陶父就是女华的丈夫。

(4)《皋陶族属姓氏世系考》。

这是网上一篇关于皋陶姓氏世系考证的文章。此文称:“就皋陶的族属、姓氏、夏商有无李姓、世系不清几个方面,做个论证性的说明”,理清了皋陶的世系,理清了“女修、女华和大业、大费”的关系。

此文称:“皋陶,《路史》记载……是父亲大业娶女华所生。”

此文又称,今人考证说:“颛顼妾生穷蝉,穷蝉女儿女修嫁东夷……生皋陶(大业)。大业娶黄帝族女华,生子伯益(大费)。”

于是,此文指出:“女修和女华是婆媳关系,大业、大费是父子关系……皋陶既是颛顼的外孙,又是黄帝族女婿。”

此文还说:“肯定皋陶属于东夷族,并为东夷首领,则皋陶世系必始于伏羲。伏羲是上古三皇之一,是中华人文始祖,也是李氏世系的始祖,距今八九千年了。”

此文结论认为:

“皋陶的世系:

母族是:少典—黄帝(约5000年)—颛顼—穷蝉—女修—女华—伯益。

父族是:太暤—少昊(与黄帝同时代)—皋陶父—皋陶(约4200年)—伯益。”

评述:

① 该文引《路史》记载,称“皋陶是皋陶父大业娶女华所生”。其实,《路史》原文并无此记载。而《史记·秦本纪》记载大业娶女华所生的是大费。可见,网文勿全信,原著才为准。如果真载“皋陶是皋陶父大业娶女华所生”,该文接着又说“女修生皋陶(大业)”,皋陶就是大业,那不变成“皋陶父大业生皋陶(大业)”即“皋陶生皋陶”了吗?怎么回事?

② 该文说“皋陶既是颛顼的外孙”,其实,按该文,此句应改为“颛顼的曾外孙”。

按该文,“颛顼—穷蝉—女修—女华—伯益”,应改为“颛顼—穷蝉—女修(女)—皋陶(妻女华)—伯益”;“少昊—皋陶父—皋陶—伯益”,应改为“少昊—皋陶父(妻女修)—皋陶(妻女华)—伯益”。

可见,看网文,要分析,勿为文章大标题所误导。

③ 该文考证结论认为:皋陶子就是伯益,伯益就是大费。皋陶祖父是东夷氏族首领少昊,皋陶母亲女修是颛顼的孙女,皋陶既有东夷氏族血统(父族),也有黄帝氏族血统(母族)。皋陶还娶了黄帝族的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伯益。

该文还认为:肯定皋陶属于东夷族,则皋陶世系必始于伏羲。伏羲也是李氏世系的始祖。

反正,皋陶既是颛顼后代,又是黄帝后代,也是伏羲后代。伏羲还是李氏世系始祖。这篇考证,左右逢源。

该文还特别注明了黄帝“(约5000年)”,黄帝第五代皋陶“(约4200年)”,按该文前面意思,这里注的年份应是“距今”之数,但不知道该文作者怎么去考这五代竟能经历800年?如何就“理清了皋陶的世系”?

④ 网文大抵是可以随便写的。如果“皋陶就是大业”,对比《姓纂》皋陶世系:颛顼—大业—女华—皋陶,真变成“皋陶生女华,女华生皋陶”了!这里,当然不是拿《姓纂》做准绳,只是对比某些“典籍”和网文考证,都觉得可笑而已。

网上也有“大业非皋陶”的评论文章,说:“司马迁之前没有人称皋陶为大业,司马迁并不认为皋陶与大业是同一人……皋陶、伯益同属古东夷人少昊(玄嚣)系部族,但非父子关系。大业不是皋陶。”

乱成一团了!

11.据书《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是当代古史学家、考古学家徐旭生(1888—1976年)的专著,共302页。初版于20世纪40年代,现据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增订本第一版作述。

徐老先生1913—1919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1921年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曾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此书主要从大量古代文献和考古发掘两方面入手,并结合相关民间传说,实地调查,力图考证有文字记载之前的中国古史传说,着重对我国古族三集团、“三皇五帝”等问题进行剖析。

据此书,可归纳出:

(1)古代中国部族大致可分为华夏、东夷与苗蛮三大集团。随着历史的发展,三大族血统与文化逐渐交互错杂,终于同化,至春秋战国时代,华夏、东夷与苗蛮早已同化完全,形成华夏文化。

(2)华夏集团的先祖是少典氏族,少典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个氏族的名字(国号)。发祥于陕西省黄土高原。少典氏族又分出黄帝、炎帝两个氏族。后来,黄帝氏族向东偏北迁移,炎帝氏族向东偏南迁移。华夏族地处陕西、山西、河南黄河中游两岸中原至河北等地区。炎帝绝不是神农,把炎帝称为神农始自战国时学者的说法。

(3)东夷集团有太皞(或作太昊、大皞)、少皞(或作少昊、小皞)、蚩尤等氏族,其地域为山东、河南、安徽及其东部沿海地区。把太皞视为伏羲,是齐鲁学者的说法,实际并非如此。黄帝杀蚩尤后,选了一个叫清的人仍居住在少昊这个地方继续统领蚩尤原部,以地为名,也叫少昊。少皞氏族的图腾是鸟。统一中国的秦,嬴姓,本是来自东夷集团少皞氏族。

(4)苗蛮集团的地域为长江中游两岸的两湖及江西地区。伏羲、女娲就属于苗蛮集团。三苗氏族也是这个集团的一个主要氏族。

(5)皋陶出于东夷集团少皞氏族。皋陶的“皋”仍是少皞的“皞”。皋陶偃姓。少皞嬴姓。“偃”“嬴”原是一字。认为伯益是皋陶的儿子的说法不可靠。伯益是一个氏族首领。

(6)颛顼为高阳氏,居住地在今河南濮阳。从文化上说,颛顼属华夏集团,但受东夷集团影响很深。至于从血统看属于何集团,却不能判断。

(7)五帝不过是战国末期的说法。当时社会氏族林立,中国并不一统。尧、舜、禹以前,兴盛氏族的首领得以传名后世,成为一个时代。炎帝、黄帝、太皞、少皞等名,可以是指氏族首领这个人,有时候又指他的氏族,这个名字可以绵延几百年。所以,五帝相承,并非五个氏族首领连续相继承。但是,尧、舜、禹三人还是时代相接、互有关系的。战国时齐鲁学者因时代学术昌明,要来一个大综合、大系统,先定五帝概念,再选五位帝的名字去填充,从而完成“三皇五帝”之说。

按:对于“三皇五帝”,在不同的古籍中有不同的选择。三皇,是指伏羲、神农、黄帝(或女娲,或燧人);五帝,多数古籍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8)颛顼以前,还没有历法,颛顼以后数百年,至尧、舜、禹时代,历法才逐渐成熟。西晋皇甫谧及后世治古史的人,怎么能把炎帝、黄帝、少皞、颛顼都记载得有年数?

12.考古学依据

中国史前文化有大量考古学依据。在黄河上游、黄河中游、黄河下游、长江中上游、长江下游、淮河流域、太湖和两浙地区、东北地区都有前8000年至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代表性的如:

(1)分布于黄河上中游地区,以陕西关中为中心的仰韶文化,时间大约在前7000年至前6000年。更早的有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大地湾文化,存在于约前60000年至前4800 年,依次经历了原始狩猎采集、发达狩猎采集、原始农业和成熟农业四个经济发展阶段,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2)分布于黄河下游山东省和江淮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时间大约在前4300年至前2500年,他们从事着以种植粟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同时渔猎。更早的有位于山东泰沂山系北侧的后李文化,年代大约在前8500年至前7500年。

(3)分布于长江中游地区,以湖南省北部为代表的彭头山文化,时间大约在前8200年至前7800年,彭头山遗址的文化面貌,与以往所发掘过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完全不同,在彭头山,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稻壳与谷粒。

(4)分布于长江下游以南的河姆渡文化,时间为前5000年至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大量使用耒耜农具,社会经济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5)实际上,远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广东台山地区也已经有人类活动。1982年11月,在广海甫草山塘村南面沙滩高地,发现沙丘遗址。经考古鉴定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社会经济以渔猎、捕捞为主,兼营农业。以石奔、石凿、石网坠等为生产工具,以夹砂粗陶器为生活用具和装饰物。他们是台山人的老祖宗。

从这些考古学依据看,能总结出谁是谁的后代吗?显然相反,各地域的文化是独立的,不是从此迁至彼的,不是从此分封至彼的,不是同一个人生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