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年谱

卷一 年谱

庄存与,字方耕,晚号养恬。先世由凤阳南渡镇江,宋季徙居金坛。明初,秀九公始迁常州,为毗陵始祖。

《庄氏世系表小序》:“溯自濠梁之间,漆园吏为始祖,当得近之。后由凤阳南渡镇江,今尚多族属焉。宋哲宗元祐七年,邦云从镇江徙居金坛。……及宋宁宗嘉泰辛酉,义四公讳必强,字若翁,号遗亭者,为翰林学士。传至秀九公,赘居毗陵,庄氏因家焉,为毗陵始祖。”(《毗陵庄氏族谱》卷三《世系录》)

六世祖以涖,字仲敬,号简斋。

《毗陵庄氏族谱·世系表》:以涖,“庠生,赠中大夫湖广右参政”(《毗陵庄氏族谱》卷三《世系录》)。

高祖廷臣,字龙祥,号凝宇,累赠通议大夫。分守郧阳时,议建魏珰生祠,廷臣独争之力。

庄鼎铉《先考通议大夫全楚大方伯年谱》:“府君生有异质,声如洪钟,广额,眉间可容四指,须垂几至腹,不轻喜笑,坐不偏立。……晚年精神益健,能啖青梅数十,于灯下红笺作细楷,终生无齿疾,无足趼,光明真直,真天人也。”

《常州府志·儒林传》:“庄廷臣,字龙祥,武进人。万历进士。令永嘉,有惠政,称天人,孝廉第一。历江西、湖广、浙江、广东四省观察。其分守郧阳时,议建魏珰生祠,廷臣独争之力。升湖广左藩。……著《四书诗经导》。”

王熙《方伯凝宇庄公传》:“明丙寅、丁卯之际,魏珰焰张甚,媚珰者争为建祠。……是时,同城同事力阻其议者,荆南道参政庄公也。公讳廷臣,字龙祥,号凝宇。……公自幼食贫,屡困童子试。年三十,始补博士弟子员,自是每试辄第一,声民籍甚。……万历癸卯,应乡试第九人。又六年庚戌,以第四人成进士,时年五十二,选得永嘉县。……宰永嘉七年,多异政。”

按:《毗陵庄氏族谱》:“廷臣历任礼部精膳司主事员外郎、祠祭司郎中、江西湖东道副使、湖广下荆南道参政、广东按察使分守广东道、浙江右布政使分守金衢道、湖广右布政使分巡郧襄道、湖广布政使,授通政大夫。”有遗诗《家居作》一首,见《御选四朝诗》。曾祖鼎铉,字耳金,邑庠生。

按:鼎铉,赠中宪大夫、浙江温州府知府,诰赠光禄大夫礼部左侍郎。祖绛,字丹吉,邑增生,累赠光禄大夫礼部左侍郎。

《武进县志·文学传》:“庄绛,字丹吉,幼颖异,读书五行俱下,试七艺,以高才生补博士弟子员。……游京师,称誉籍甚,以文章器重,见重于王文端公熙。……平生肆力于古,参订经史,凡天文、疆索、九流百家之书,靡勿穿贯,尤明于明家掌故。文章不起草,散佚颇多,存若干卷。”

按:《毗陵庄氏族谱》:“庄绛,邑增生,入太学,考授州同知,敕赠儒林郎翰林院编修,诰赠中宪大夫、浙江温州府知府,累赠光禄大夫礼部左侍郎。”

父柱,字书石,号南邨,雍正丁未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选知大兴县,擢知温州府。

《武进县志·宦绩传》:“庄柱,字书石,雍正丁未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特旨选知大兴县,京邑七年,洁廉爱民。……擢知温州府,平反冤狱。……迁海防兵备道,筑尖塔二山海口,阅四年功竣,而民不劳。练于政事,口不言能,敏于文辞、书翰,不求人之名之也。年五十二,即引疾归。平生力学笃行……无疾言厉色。”

庄勇成《南邨公传》:“族父南邨公,行六,族祖丹吉公季子也。讳柱,字书石,号南邨。丹吉公有五子,长讳楷,官翰林,历任国子监司业。……次讳枟,康熙庚子举人,官湖北黄梅县知县。次讳敦厚,雍正甲辰进士,官直隶西宁县知县。次讳大椿,己酉副榜,官四川射洪县知县。其季即南邨公。……南邨公天资颖悟,勤学不倦,自幼及长,手录者成帙,不乙一字,尤好朱子、小学,一言一动,皆遵之。年十九,补博士弟子,旋食饩。康熙庚子,中式第十一名,常郡官生卷作房首自公始。……雍正丁未,成进士,殿试对策,元元本本,思若涌泉。……时读卷官拟置第一,钦定二甲第二,授翰林院庶吉士,偕同馆试乾清宫,恩赠貂皮、笔墨,奖誉甚优。一日,上以遴选京县,难其人,特旨于新科庶吉士中拣用,而公适膺其选。当是时,大兴一缺,积数任以亏帑罢官职,事浸不举,人共视为畏途。公自以儒生未谙吏治,骤任繁剧,陨越是惧。莅任后,事无巨细,悉以朴诚谨厚行之,庶务修举,诸王公咸称之曰能。……制府李敏达公以公列荐,特恩升授浙江温州知府。请训召见,蒙赐松花石砚、御制《朋党论》刻本,勖砺有加。”(《毗陵庄氏族谱》卷二十《传记·家传》)

母氏钱,检讨荣世女,“通书史,识量过人”。

庄勇成《南邨公传》:“配钱恭人,封夫人,检讨荣世女,有才德,通书史,识量过人。南邨公仕宦南北,夫人随在署助理家政,丰俭得中。善继董太君之遗矩,尝曰:‘作宦临民者,必使心无二用。若增内顾忧,是挈眷适为官累耳。吾惟守俭勤之家训,所以佐清白之官箴也。’夫人自于归至白首,与南邨公鸿案相庄,显晦若一,垂老不衰。戚属有贫困者来谒,公必款接之,虽显客至,不令他避,亦不令稍见惭沮。太夫人料量食饮,亦必尽诚。生子二,长养恬,次仲淳,皆列鼎科。岁在丙子,养恬为浙江正主考,仲淳为福建正主考,道出里门,皆乞假十日,于试竣省亲。而养恬次子通敏,即于是科江南乡试中式,亲党登堂称庆,钱文端公有赠联云:‘殿上卿云传两见,膝前天使喜同归。’异数殊恩,一时罕逮。公与夫人每逢两子晋阶,受宠若惊,兢兢训勉,两子亦恪遵庭训,日以图报国恩不忘祖德是务,数十年有如一日。……年七十以寿终。”(《毗陵庄氏族谱》卷二十《传记·家传》)

绍承家学,克继箕裘,先生之学,有由来矣。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年)一岁

十一月初三日,先生生于常州郡城。

庄勇成《少宗伯养恬兄传》:“兄讳存与,字方耕,晚号养恬,南邨公长子也。南邨公二子,长即兄,次为仲淳,并列鼎科,一时有轼、辙郊祁之目。”(《毗陵庄氏族谱》卷二十《传记·家传》)

庄氏自秀九公迁常,至先生为第十二世,其世系为: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年)二岁

父柱,中式庚子乡魁。

庄勇成《南邨公传》:“康熙庚子,中式第十一名,常郡官生卷作房首自公始。是科吾宗南北获售者四人,公与黄梅公及启尊兄以同怀兄弟叔侄居其三,先君子闲汀公亦与焉。一时称盛。”(《毗陵庄氏族谱》卷二十《传记·家传》)

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年)三岁

是年,江声生。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22年)四岁

是年,王鸣盛生。

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五岁

就塾读书。

臧庸《礼部侍郎庄公小传》:“五岁,就塾读书,目数行下。”(闵尔昌:《碑传集补》卷三)

弟培因生。培因,字本淳,后字仲淳。

《毗陵庄氏族谱》卷三《世系录》:“培因,行二,字本淳,柱次子。生于雍正癸卯九月十九日,卒于乾隆己卯七月十二日。乾隆辛酉举人,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甲戌,会魁一甲一名,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右春坊中允、翰林院侍读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丙子,福建正主考。丁丑,会试同考官,福建学政,诰授中宪大夫。配长洲彭氏,兵部尚书讳启丰女,封恭人。寿九十有一。子一,述祖。女四,长适钱中铣,内阁中书;次字刘;三适元和宋简,乾隆庚戌进士,山东高密县知县;四适吴江计绶。”

按:元和宋翔凤,即培因之外孙,述祖之甥也。

庄勇成《学士仲淳弟传》:“仲淳,讳培因,字本淳,后字仲淳,南邨公次子也。南邨公两子:长为养恬,乙丑一甲第二,官少宗伯;次为仲淳,甲戌一甲第一,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提督福建学政,以奔父丧归里,抚棺哀号,一恸而绝,卒年才三十有七。”(《毗陵庄氏族谱》卷二十《传记·家传》)

雍正三年乙巳(1725年)七岁

从同宗闲汀学。先生撰《闲汀公传》曰:“存与与弟培因,受业有年,因能举其所身受者缕述之也。”

是年,程瑶田生。

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八岁

入塾攻读。幼即以古人自期。

《武进县志·儒林传》:“幼入塾,即以古人自期,笃志深邃,穷源入微。”

庄勇成《少宗伯养恬兄传》:“兄长身玉立,不苟言笑。从幼入塾,即以古人自期,制艺得力于闲汀公。”

雍正五年丁未(1727年)九岁

父柱,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特简顺天大兴县知县。

庄勇成《南邨公传》:“雍正丁未,成进士,殿试对策,元元本本,思若涌泉。日方晡,纳卷上,车抵外城,蓼原公讶其速,曰:‘得毋草草耶?’公曰:‘心无妄想,且作书素捷,故纳卷稍先耳。’时读卷官拟置第一,钦定二甲第二,授翰林院庶吉士。”(《毗陵庄氏族谱》卷二十《传记·家传》)

是年,同邑赵翼生。

雍正八年庚戌(1730年)十二岁

是年,钱大昕生。

雍正九年辛亥(1731年)十三岁

是年,姚鼐生。

雍正十年壬子(1732年)十四岁

随父任大兴,会地震,得无伤。

庄勇成《少宗伯养恬兄传》:“年十四,随父任大兴,会地震,兄仆书室中,适一仆自外至,仆兄背上,而室亦倾。仆故有力,翼蔽之,得无伤。”

汤芷卿《翼稗编》:“雍正中,京师地震,房屋倒塌,压毙极多。吾乡庄方耕宗伯随任大兴县署,书屋三间已倾,寻宗伯不获。震定,发握瓦砾,两墙对合如龛,宗伯坐其中熟眠,犹未醒也。宗伯夫人吴亦随尊入京邸,方震时,闻梁大格砾声,急避桌下,屋随倾压,赖桌柱,得不死。一时同乡官京师者,谓两人他日必贵,遂两家缔姻焉。”

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年)十六岁

娶吴夫人。父柱任温州知府,先生随母赴瓯,行次夜泊险滩,从人不戒于火,失足堕水,得从舟救。

庄勇成《少宗伯养恬兄传》:“年十六,娶吴夫人。随母钱太夫人赴温,行次处郡,夜泊险滩,钱太夫人偕仲淳别居一舟。从人不戒于火,舟焚,几不测。兄仓皇欲过舟救之,失足堕急湍中,得从舟救,不死。识者知兄两遭险难,卒无恙,必为一代伟人,故天默佑之如此。”

又《毗陵庄氏族谱》卷三《世系录》:“配吴氏,内阁中书讳玉耑孙女,山西布政使讳龙应女,封一品夫人,寿七十有七。”

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年)十七岁

长子逢甲生。

是年,段玉裁生。

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十八岁

是年,桂馥生。

乾隆三年戊午(1738年)二十岁

应乡试下第归,研读算学。

臧庸《礼部侍郎庄公小传》:“戊午,下第归,研究算学,忘寝食,因得眩晕疾。”(闵尔昌:《碑传集补》卷三;参见“乾隆六年辛酉”条)次子通敏生。

是年,任大椿生。

乾隆四年己未(1739年)二十一岁

袁枚、沈德潜成进士。

乾隆五年庚申(1740年)二十二岁

是年,崔述生。

乾隆六年辛酉(1741年)二十三岁

再应北雍未售。归购《数理精蕴》一书,覃思推算,至得眩晕疾。凡书至繁赜处,他人或望洋意沮,先生必欲详究而后快。

《武进县志·儒林传》:“(先生)尝曰:‘读书之法,指之必有其处,持之必有其故,力争乎毫厘之差,深明乎疑似之介,凡以养其良心,益其精智。’(先生)故其学能究参天人之际,有得于圣人之心。”

庄勇成《少宗伯养恬兄传》:“兄长身玉立,不苟言笑。从幼入塾,即以古人自期,制艺得力于闲汀公。初好金、陈冞入阃奥,晚喜唐荆川。研经求实用,则肇端于蒋济航、钱太拙两先生。其笃志深邃,穷源入微,独有会心。于汉则宗仰江都,兼取子正、平子;于宋则取裁五子;于明则欣慕念台、斋。要其寝食弗谖,则荟萃于六经四子之书。盖自幼耳濡目染,秉承庭训。至天文、地舆、算法、乐律、诸子百家,靡不流览。由于意所笃好,博观而约取。其得意则高吟剧谈,虽听者欲卧而不止。其沉思则雷霆不闻,昼夜矻矻,必得当而后休。生平无他嗜好,惟喜购买书籍,堆几盈架,所至必携以自随。尝曰:‘室中以他物陈设,何如拥书万卷,以备实用为有益耶?’又尝云:‘读书之法,指之必有其处,持之必有其故,力争乎毫厘之差,深明乎疑似之介,凡以养其良心,益其神智。’自署斋中屏联云:‘玩经文,存大体,理义悦心;若己问,作耳闻,圣贤在坐。’其居敬穷理功夫,于此大概可见。乾隆戊午、辛酉,两试北雍未售。归购《数理精蕴》一书,覃思推算,至得眩晕疾。凡书至繁赜处,他人或望洋意沮,公必欲如视诸掌而后快。”(《毗陵庄氏族谱》卷二十《传记·家传》)

是年,弟培因中举。

庄勇成《学士仲淳弟传》:“年十九,乃与伯氏偕行,一试得售,名噪都下。”(《毗陵庄氏族谱》卷二十《传记·家传》)

是年,父柱五十二岁,引疾归养。

乾隆八年癸亥(1743年)二十五岁

是年,邵晋涵生。

乾隆九年甲子(1744年)二十六岁

乡试中式。

“大考翰詹”时,试题为“拟董仲舒天人册第三篇”,先生“素精董氏《春秋》,且于原文‘册曰’以下四条,一字不遗”。“上大嘉叹,即擢侍讲”。

刘逢禄《记外王父庄宗伯公甲子次场墨卷后》:“先妣又尝谓禄曰:乾隆甲子科前期,上闻士习不端,怀挟拟题之风日甚,思痛惩之。命亲王大臣严立搜检之法,得一人者,赐军役一金。士子褫及亵衣,贡院内外枷杻相属。比日晡,受卷入场者寥寥矣。公与同里圃三司空俱退归寓舍,将就寝矣。勿得旨尽放进比,钦命题下,曳自者乃至二十余人,下诏切责,并裁减各省中额,而公与司空俱于是科获隽,公出,永济崔公纪之门,且曰:‘合观三场,读书真种子也。’即连捷登上第。越岁,大考翰詹,‘拟董仲舒天人册第三篇’。公素精董氏《春秋》,且于原文‘册曰’以下四条,一字不遗,上大嘉叹,即擢侍讲。呜呼!音容如在,手泽犹新,忽忽八十年,距公即世已三十四年,先妣即世已十有五年矣。而尹君乃从煨烬之余得此,犹惜予晚进,不能尽得乡会试三场朱墨本也。爰谨记而归之内兄绶甲。”(刘逢禄:《刘礼部集》卷十,8叶)

次女生,后适同邑刘召扬,逢禄之母也。

刘逢禄《先妣事略》:“太孺人,姓庄氏,世为里中望族。幼尝逮事外曾王父浙江海宁兵备道南邨公暨外曾王母钱太夫人。南邨公邃于理学,尝授以《毛诗》、《小戴记》、《论》、《孟》及小学、《近思录》、《女诫》诸书。外王父礼部侍郎方耕公为当代儒学大宗,又获闻六艺诸史绪论,故自幼至老,酷耽书籍,马、班、范、陈之史,温公之《通鉴》,尤周览不倦,年二十五,归我先考卣于府君。”(刘逢禄:《刘礼部集》卷十,23叶)

刘承宽《先府君行述》:“娶礼部侍郎庄公存与之女。初殇二子,祷于都城三圣庵,感异梦而生。府君弱不好弄,每夜分在家塾,非召不入内,既入而庄太恭人尚口授《楚辞》、古诗,虽就枕不辍。”(刘逢禄:《刘礼部集》卷十一附,1叶)

是年,王念孙生。

是年,族侄孙庄大久生。

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二十七岁

联捷胪传一甲第二,授翰林院编修,旋乞假返里省亲。

臧庸《礼部侍郎庄公小传》:“公姓庄氏,名存与,字方耕,江苏武进人,乾隆乙丑榜眼。”(闵尔昌:《碑传集补》卷三)

《清史列传·庄存与列传》:“乾隆十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

庄勇成《少宗伯养恬兄传》:“甲子、乙丑,联捷胪传一甲第二,授职翰林院编修,时年二十有七。旋乞假省亲,家居年余,日居子舍,敬听父训,曰:‘吾初服官,所未信处极多,必服膺父训,事事始得指南。’”

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年)三十岁

在京就职,不甚当掌院意,散馆名列不前。

《清史列传·庄存与列传》:“十三年五月,散馆考列二等。谕曰:‘历科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即授为修撰;二名、三名,即授为编修。至散馆时,并无所更易。伊等恃已授职,遂甘自怠忽,学业转荒。即如今年散馆修撰钱维城,考列清书三等,编修庄存与,考列汉书二等之末,其不留心学问,已可概见。但钱维城系派习清书,或尚非其所素习,着再试以汉书,候朕阅定。庄存与不准授为编修,俟引见时朕酌量其人才,或以部属,或以知县,或归班选用。则此后一甲之人,皆有所警,而专心学问矣。若有仍考列三等者,其例视此。’”

庄勇成《少宗伯养恬兄传》:“兄笃志好学,而疏于酬应。迄入都就职,不甚当掌院意,散馆名次不前,与钱殿撰维城同拟散补外任。汪文端公由敦深知兄务实学,钱亦才敏绝人,亟言于上,二人乃并得留馆三年。上见兄所进经义,宏深雅健,穿穴理窟,又尝炷香命题试,钱香未半而诗赋皆就,始信文端所举不虚。于是散馆后皆不次拔擢。上知兄学有根柢,极好深湛之思,可备顾问,命入南书房行走。”

臧庸《礼部侍郎庄公小传》:“戊辰,散馆列二等,仍留教习。奉谕旨云:‘闭户读书,留心经学。’”

侄述祖(葆琛)生,培因出。

宋翔凤《庄先生述祖行状》:“先生姓庄氏,讳述祖,字葆琛。所居室曰‘珍艺宦’,学者称‘珍艺先生’。”(钱仪吉:《碑传集》卷一○八)

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年)三十三岁

五月,引见,仍授编修。旋充湖北乡试副考官。

《清史列传·庄存与列传》:“十六年五月,引见,仍授编修。是年,恭逢孝圣宪皇后六旬圣寿庆典,特开乡会恩科,命于次年春举行乡试。十二月,充湖北乡试副考官。”

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三十四岁

六月,大考二等,升侍讲,寻入直南书房。

《清史列传·庄存与列传》:“十七年六月,大考二等,升侍讲,寻入直南书房。”

是年,孔广森生。

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年)三十五岁

六月,擢翰林院侍读学士,充湖北乡试正考官。九月,提督湖南学政。(《清史列传·庄存与列传》)

庄勇成《少宗伯养恬兄传》:“癸酉冬,由詹事府少詹事授湖南学政,未满任,即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计自散馆后不数年,晋秩卿贰,留馆稍迟,而升迁特疾,迟速若相补然。”

是年,同邑孙星衍生。

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三十六岁

任湖南学使。

弟培因中式一甲第一,“大魁天下”。

庄勇成《少宗伯养恬兄传》:“岁在甲戌,兄任楚南学使,迎奉钱太夫人于官署,而仲淳弟状头之报适至。兄从容问吏可拽旗以表殊恩否?有老吏前跪白云:‘昔常郡赵公讳申乔者,于康熙年间为湖南巡抚,时得公子及第之报,曾于辕门易巡抚旗为状元旗三日。今太夫人在署,与前事相符,允宜揭旗以彰盛事。’兄爰入告钱太夫人而从之。迄今楚南称为美谈。”

庄勇成《南邨公传》:“仲淳大魁时,彭夫人在都下,太夫人在养恬兄湖南学政署中。是年冬,旋里,当事复请补行撤谷,阖郡男妇长幼,比肩叠趾争观太夫人鱼轩,咸谓郡城数十百年稀逢盛事,而太夫人两行之,尤为罕睹云。”

庄勇成《学士仲淳弟传》云:“壬戌闱后,考取中翰。未几,即命入军机处行走,赞机务,能悉款要,才名籍甚。尚书汪文端公、大学士傅忠勇公亲爱尤密。尝曰:此才非鼎元一席无以位置。而自辛酉至甲戌,凡一周星,四阅礼闱而未售者二,以兄分校回避者一,以笔画微讹摒不得终场者一。至是年三十有二,在他人视之,或亦不以为晚,而以仲淳瞬息千里之才,未免唾壶欲碎矣。试文英气涌,瑜光烛天,传播四出,至榜发,仲淳中第三名,廷试以二甲第一进呈。上阅前三卷,不甚当意。至仲淳卷曰:‘此卷通晓事理,甚得政体,不宜作状头耶?’乃易置一甲第一。时久旱望雨甚切,传胪前一日乃大雨。上大喜,顾侍臣笑曰:‘可谓状元雨矣。’初,南邨公廷对写作俱佳,进呈第一,后易置二甲第二,张文和公意甚惜之。尝语人曰:‘庄某宜元而不元,稍抑于前必厚偿于后。’至养恬、仲淳俱从二甲悉御览擢至一甲,天意帝心,默相符契,莫之为而为,文和之言,至是始验。”

三子选辰生。

是年,朱筠、王鸣盛、纪昀成进士。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年)三十七岁

四月,迁少詹事。六月,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清史列传·庄存与列传》)

是年,戴震始入北京。

是年,浙东史学家全祖望卒,年五十有一。

是年,郝懿行生。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年)三十八岁

充浙江乡试正考官。九月,提督直隶学政。

庄勇成《少宗伯养恬兄传》:“丙子,兄为浙江正主试,而弟仲淳为福建正主试。复命兄即为顺天学政,仲淳亦为福建学政。一时鼎盛,罕有伦比。兄以一门殊遇,事皆竭诚,无毫发瞻徇。其自律也甚严,其课士也弥慎,立法井井,弊窦悉除。按试八旗,防范周密,所取皆真才。……统计前后为同考者二,主乡试者四,为会试总裁者一,为学政者三,为香差者一,知贡举者一,天文、算法总裁官及乐部大臣,派在上书房行走,敩学相得,钦爱尤挚。出任中州学使,皇子、皇孙共赋诗宠行。在上书房最久,赐福字丰貂彩缎以及上方珍品食物无算。”

又据《毗陵庄氏族谱》:“有清特设乐部,有神乐、升平两署,典署各一人、署丞各二人,皆满缺,缙绅向不载,仅载管理学部之大臣,故事乐部系简亲郡王一人,及内务府总管一人或二人领之,亦满洲大臣之责也。惟乾隆间,十二世方耕公任礼部侍郎,以通律吕,特简为学部大臣,满官膺此任者,实所罕觏可知。公所著有《乐说》□卷,阐经考律,时称绝学。……翰林官入直上书房,授皇子、诸王子读;入直南书房,供奉宸赏翰墨,康熙以来已然。然一人仅直一斋,偶有两斋互调者,亦不数见。惟方耕公在翰林时,始以侍讲入直南书房,继又以内阁学士兼直上书房,一人兼直两斋,乾、嘉时盖鲜。方耕公在上斋时授读两王子皆有诗名,并研经史,而赏鉴书画,收藏尤富,一时王公亦罕与俦,世所称瑶华主人、红屿主人是也。公以经学名世,为一代大儒,得其绪馀,在胄子犹溯派诗书寄情翰墨,仰见纯庙崇尚经学,宏阐微言,是以授以秩宗,几经卅载,俾之典乐,厘正八音礼乐之原,实治统之要。久于其职,正与常典命官之义千载同符,决非后世十年不迁之比也。”(《毗陵庄氏族谱》卷十八《盛事类》)

又曰:“乾隆丙子,十一世书石公讳柱长子方耕侍郎,典试浙江;本淳学士典试福建,便道归省。嘉禾钱香树少司寇句曰:‘殿上卿云传两见,膝前天使喜同归。’一时盛事,乡里荣之。”

长孙褒生,逢原出。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年)四十岁

任顺天学政,满、蒙童生因“不能传递”闹场。旋为御史汤世昌参奏,被革职。仅四日,又谕“着带革职,仍留内阁学士之任”,并严惩闹场生员。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二月壬申上谕:“昨御史汤世昌参奏学政庄存与考试满洲、蒙古童生,因不能传递,辄行喧闹一案。……然在该学政不过失察无能之咎,不至大罪。朕以旗下生童乃不知守法安静,亦效外省陋习,此于人心风俗有关。当经亲询该学政,乃不据实陈奏,一味含混支吾,思卸己小过而为面欺,斯其罪大矣。庄存与着革职。”(《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五五七,1~2页)

仅隔四日,二十三年二月,乾隆又谕:“庄存与于考试童生闹场一案,既不参奏于前,及朕面召询问,又不据实陈奏,是以将伊革职。但各童生喧闹,究因该学政办理尚属严密、不能传递之故。今既审明情节,而该学政竟因此罢黜,殊非惩创恶习之意,庄存与着带革职,仍留内阁学士之任。”(《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五五七,13页)并严惩闹场生员,将“发首者发巴里坤,为从者发往拉林种地,以示惩创”。“又派出查审之大臣等,于案内情事,并未严行穷究。而议罪之处,又不允当,所审皆旗人,故不能不掣肘,而朕岂肯一任其意,存瞻徇而颟顸了事耶?”(《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五五七,15页)当日,将“包揽传递”之童生海成“正法”,“附和”闹场之罗保、和安等“发往拉林种地”(《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五五七,16页),“以除陋习”。

《清史列传·庄存与列传》:“二十一年,充浙江乡试正考官。九月,提督直隶学政。二十二年,奏:‘直隶冒籍生员,自首改正,每学多至五六十名,少者十五六名,尚有未经查出者,恐此后有将本身入学姓名,令兄弟子侄顶替,甚或卖与各省童生顶名呈首,或本人自首于北,而他人顶替于南。若但据自首改回,弊恐不少。请将冒籍各生暂停南北岁科两试,定限一年。着落本身自首,即据所首姓名、三代籍贯,一面咨礼部存案,一面行该省取具父师亲族邻里切实甘结,地方官加具印结,方准咨回该省学政入册。如查有假冒顶替,照例办理。首明虽限一年,咨查需日。己卯乡试,应停收考录。’送下部议行。

“二十三年二月,存与考试满洲、蒙古童生,因不能传递,各童生拥挤闹堂。经御史汤世昌参奏,命革存与职。寻谕曰:‘庄存与于考试童生闹场一案,既不能参奏于前,及朕面召询问,又不据实陈奏,是以将伊革职。但各童生喧闹,究因该学政办理尚属严密、不能传递之故。今既审明情节,而该学政竟因此罢黜,殊非惩创恶习之意,庄存与着带革职,仍留内阁学士之任。’又谕曰:‘朕以满洲、蒙古童生,皆世受豢养之人,乃不知遵奉教约,恣效外省恶习,此于八旗风俗大有关系,不可不严行根究。乃派出查审之大臣等,于案内情事,并未严行穷究。而议罪之处,又不允行,所审皆旗人,故不能不掣肘,而朕岂肯一任其意,存瞻徇而颟顸了事耶?当经亲临覆试,随获挟带如许之多,因复亲加鞫讯,务得实情。而童生海成系包揽传递,首先倡议闹场之犯,一闻覆试,辄将闹场时带来之卷倩人补作,捏饰投递,希图狡脱,已属刁顽。至在场放鸽传递、包揽受贿各情,业经罗保等供证确凿。乃于朕前又复挟雠诬陷和安,肆其狡狯,拒不吐实。及加严讯,而狂悖无礼,竟有‘何不杀之’之语。满洲世仆中有如此败类,断不可留矣!因降旨将伊正法。其附和闹场之罗保、和安,即得奚纳,并搜出怀挟,又复强辩之讷拉善,俱发往拉林种地。至随从闹场之夹带草稿字片之乌尔希苏等四十人,本应如议发遣,但既经训责示惩,俱从宽,令在旗披甲,永远不准考试。满洲教授旺衍,系专管伊等之人,临时已不能约束,而大臣等询问,伊尚模棱含糊,不肯吐实,着发往热河披甲。此次庄存与所录,尚属秉公,而交卷之人,非闹场之人可知,着加恩仍准作生员。’寻奏请酌减各直省乡试官卷中额,谕曰:‘前据庄存与条奏,各直省乡试官卷应酌减中额一折,随经蒋溥奏请,将官卷裁去,一并归入民卷,均交大学士、九卿议奏矣。朕昨敬阅圣祖仁皇帝宝录内载上谕,令大臣子弟另编字号考试取中,既以肃清弊端,又不致有妨孤寒进取。恭览之下,仰见皇祖慎重科名,嘉惠士子。立法之始,本为防弊,而彼时诸臣奏行者,不无偏袒子姓亲族之见,含糊具奏,分定中额,未免过多。遂使以怜恤寒畯之意,转成优幸缙绅之路。揆之情理,实未允协。此议减、议裁者所由来也。朕思中额贵有限制,而立法务在均平。嗣后各直省乡试官卷,于现在定额中,斟酌公当,大省每二十名取中一名,中省每十五名取中一名,边省官卷属本无多,不妨稍宽其额,每十名取中一名。如此办理,则官卷既免滥取之弊,亦不致有妨孤寒。不必去官卷之名,而于制科取士,兼收并采之道,庶为平允。其如何酌量妥办,无致偏枯,并著大学士、九卿详议具奏。’旋议定直隶、江南、浙江、江西、湖广、福建等大省官生二十名取中一名,三十一名取中二名;山东、河南、山西、广东、陕西、四川等中省十五名取中一名,二十三名取中二名;广西、云南、贵州等小省十名取中一名,十六名取中二名。顺天乡试,满洲、蒙古、汉军照小省取中;南北贡、监照中省取中。不及额者,归民卷。从之。又奏:‘磨勘旧例内笔误二三字,停会试一科,与字句偶疵,不妨宽贷一条,前后互异,请嗣后字句疵谬,罚停会试一科。笔误无关弊窦者,免议。’又奏:‘场内经题,向例同考官先拟,考官书签掣用,请嗣后令考官自拟,以杜同考官代士子豫拟经题之弊。’均如所议行。四月,擢礼部右侍郎。”

是年,乾隆南巡,过常州,赐庄柱“御书”等。

《毗陵庄氏族谱》:“上南巡,过常州,赐前浙江温处道副使、封资政大夫、礼部右侍郎、第十一世南邨公讳柱字书石御书、石刻、缎四端。”

八月,御纂《春秋直解》书成,乾隆皇帝制《序》,谓欲“息诸说之纷歧以翼传,融诸传之同异以尊经”。盖言“属辞比事”,“微言大义”,益“镕范群言”,“以维一统”,已为帝皇所注视。先生之倡言今文,亦适应时代之需求也。

《春秋直解》御制《序》曰:“中古之书,莫大于《春秋》,推其教,不越乎属辞比事。而原夫成书之始,即游、夏不能赞一辞,盖辞不能赞也。……矧以大圣人就鲁史之旧,用笔削以正褒贬,不过据事直书,而义自为比属其辞,本非得已,赞且奚为乎?厥后依经作传,为左氏身非私淑,号为素臣,犹或详于事而先之诬,至公羊、穀梁去圣逾远,又有发墨守而起废疾,俨然操入室之戈者。下此艰难聚讼,人自为师,经生家大抵以胡氏安国、张氏洽为最著。……其间傅会臆断,往往不免,承学之士,宜何所考衷也哉!……我皇祖《钦定传说汇纂》一书,镕范群言,去取精审,麟经之微言大义,炳若日星,朕服习有年……命在馆诸臣,条系是经,具解以进……以《汇纂》为指南,意在息诸说之纷歧以翼传,融诸传之同异以尊经,庶几辞简而事明。……夫儒者猥云五经如法律,《春秋》如断例,故啖助、赵匡、陆淳辈悉取经文书法纂而为例……引征切墨以求之,动为凿枘之不相入。……盖曲说之离经,甚于曲学之泥经也审矣。”

所以名此书曰《直解》者,“非不求甚解之谓,谓夫索解而过,不直则义不见尔,而岂独《春秋》一经为然哉!是所望于天下之善读经者”(《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五六八,22页)。

乾隆又谕“乾纲独断,政柄从无旁落”。“大一统”之说,自为所乐闻。庄存与之倡言今文,亦有时代之因素。盖雍正以来,大兴文字狱,今值“盛世”,犹欲稽古右文云尔。姑录“上谕”数则: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十二月癸丑朔,谕接位以来,“于兹二十三年,宵旰勤劳,惟以法祖勤民为念。……今当日食求言,正我君臣侧席修省之时……有以亲藩怙势者矣,今之奉藩恪谨者何如,有大臣朋党宦官坏法者矣。今之于大权、挠法纪者安在?我朝圣圣相承,乾纲独断,政柄从无旁落,如康熙年间之明珠、索额图、徐乾学、高士奇,雍正年间之李卫、田文镜等,其人皆非敢法干纪如往代之比。不过私心未化,彼此各持门户之见。即朕初年,鄂尔泰、张廷玉二人,亦未免故智未忘,今则并此而无之矣。孙灏既欲建言,则凡在朝臣工之贤否,与夫朕躬之得失,皆宜切实指陈,朕必当虚怀采纳。若仍以摭拾浮词,自矜骨鲠,究无当于国是,而朕亦复虚文相尚,藉以博纳谏之名,此则朕所耻而不为者矣。”(《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五七六,5页)

犹记乾隆初年,诏廷臣集思广益,至再至三,然诸臣章奏,亦不过摭拾浮言,自行其私而已。且彼时事之大者,莫过鄂尔泰、张廷玉门户之习,初未闻一言及之。(《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五七六,7~8页)

十二月甲寅,又谕:“御史汤先甲所奏刑法宜为变通一折,所言甚属迂谬。”以历言戴名世、吕留良及乾隆时之胡中藻“逆书之案,皆治以重典,昭示炯戒,历历可考”(《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五七六,11页)。

汤先甲以小臣不知政务,挦扯故册,摭拾浮言……是伊本无所见,不过藉以博应诏之名耳。虽其所奏舛谬,朕亦不加之罪。原折已经掷还。(《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五七六,15页)

是年,惠栋卒。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年)四十一岁

四月,奏各省优生赴京朝考,请照考试续到拔贡不拘人数之例,一体办理。从之。(《清史列传·庄存与列传》)

闰六月,丁父忧。弟培因奔丧归,一恸而绝。培因,甲戌状元,有《虚一斋集》五卷;子述祖,字葆琛,见“乾隆四十五年”条。

《武进阳湖合志·文学传》:“庄培因,字本淳,辛酉举人,官中书,入军机房办事。……甲戌,进士第一人,官修撰,充日讲起居注,官翰林。……授侍讲学士,督学福建,曾以闽中大儒为诸生勖,试卷不尽阅不置,虽不及格,有佳处必手批指示。按临一郡毕,即失意生儒,追送请见,逾百里外。益自刻励,精力耗减不恤也。父丧,闻讣哀毁不食者七八日,病遂亟,抵里一日卒,年三十七。朝野咸痛惜之。福建士子相率为私祠以奉,称之孝状元云。”

庄勇成《学士仲淳弟传》:“方耕闻南邨公讣,先抵家数日,旋睹仲淳之变,哀痛愈挚曰:‘吾与弟幼同侍两尊人,长同仕禁,近若骖之有靳、鄂之有跗,无须臾离,今已矣,死生契阔,欲求风雨对床,宁可得乎?’以钱太夫人年高节哀,曲为劝解。及见侄述祖成进士,心始稍慰。仲淳属纩时,述祖年始八龄,其英俊勤学似父,而浑融沉默,得奉教于方耕。及长,痛其父之早亡,诗古文词随手散轶,斤斤扯拾,断楮残墨,宝若拱璧,汇成《虚一斋集》五卷。”

按:《虚一斋集》,光绪九年季秋开雕,庄氏刻本,凡五卷,其目为:

卷一:赋、雅、乐府;卷二:诗;卷三:诗;卷四:诗;卷五:表奏、讲义、序、策。其卷五序类《丙子福建乡试录序》曰:“臣培因偕臣思皇,率同考官知县臣贺骏等,共矢公慎,悉心校阅,得士九十五人,贡成均者十七八……臣惟文所以载道也。唐韩愈有言:‘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畬’。又言:‘文无难易,惟其是耳’。士子读圣贤书,发为词章,要当根柢六经,闳中而肆外,而其辞必已出不为剿说雷同,始无愧乎作者。或者溺于揣摩之习,挦扯饾饤,求工字句,闲浮摩轻薄,转相仿效,去大雅之旨逾远,此其弊始于文体,而实有关于人心风俗之大,非浅鲜也。……惟恪遵钦定四书文为格式,至二、三场亦取其学有原本、辞无枝叶者,而一切浮靡剿袭媮为速行之术,概黜弗录。继自今,十二府州人士庶知文体之关乎心术,刻意厉行,以立德、立言为亟,上追朱子教泽所至,以仰酬皇廷兴贤良才至意,此臣等区区微忱所欲藉手以报万一者尔。”(庄培因:《虚一斋集》卷五,16~19页)

宋翔凤《庄先生述祖行状》:“学士公早殁,先生甫十岁,居丧如成人。时伯父侍郎公于五经皆有论说,彭恭人之季弟二林先生为文精深,先生皆取法焉。”(钱仪吉:《碑传集》卷一○八)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四十二岁

丁父忧,家居。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年)四十三岁

《庄氏族谱》成,先生阅而“泣下不能已,哀吾先君子之经始其事,而不及观其成也”(《庄氏族谱序》)。

孙贵甲生,逢原出。

孙隽甲生,通敏出。

是年,同邑张惠言生。江藩亦生于本年。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四十四岁

正月,服阕,补内阁学士。

是年,江永卒。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四十六岁

是年,秦蕙田卒。

是年,阮元生。

乾隆三十年己酉(1765年)四十七岁

子逢原中式举人。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年)四十八岁

是年,王引之(伯申)生。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年)五十岁

命在上书房行走。(《清史列传·庄存与列传》)先生所学与当时讲论不相入,故秘不示人。

阮元《庄方耕宗伯经说序》:“公通籍后,在上书房授成亲王经史垂四十年。所学与当时讲论或枘凿不相入,故秘不示人。通其学者,门人邵学士晋涵、孔检讨广森及子孙数人而已。”(庄存与:《味经斋遗书》卷首,《揅经室集》未载)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1769年)五十一岁

是年,任大椿登第。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年)五十三岁

三月,充会试副考官,会试所得士李晴川,阮元少时之业师也。

阮元《庄方耕宗伯经说序》:“元少时受业于李晴川先生,先生固武进庄方耕宗伯辛卯会试所得士也。常为元言宗伯践履笃实,于五经皆能阐抉奥旨,不专专为汉、宋笺注之学,而独得先圣微言大义于语言文字之外,斯为昭代大儒。心窃慕之。”(庄存与:《味经斋遗书》卷首)

六月,充浙江乡试正考官。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年)五十四岁

受命教习庶吉士。

次子通敏成进士。

乾隆三十八年癸巳(1773年)五十五岁

仍补礼部右侍郎。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年)五十六岁

提督山东学政。寻调河南学政。

孙绶甲生,逢原出。先生“于诸孙中尤爱”之。

刘逢禄《记外王父庄宗伯公甲子次场墨卷后》:“公于诸孙中尤爱绶甲,绶甲生于甲午,长予二岁,至相得也。”(刘逢禄:《刘礼部集》卷十,8叶)

按:庄绶甲,字卿珊,少受学于从父述祖,尽通庄氏《公羊春秋》等学,尤精《尚书》,与刘逢禄、宋翔凤时相研诵,撰有《尚书考异》等,李兆洛有《监生考取州吏目庄君行状》,见《养一斋文集》卷十二,31~33叶。

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年)五十七岁

族侄孙庄大久所撰《周官指掌》略定稿,先生见之,大加嗟赏。

左辅《大久庄先生传》:“先生姓庄氏,讳献可,后改有可,字大久,常州武进人。郡庠生,以季子诜男贵,由庶常改官南召县知县,封如其官,加级晋赠奉直大夫。先生幼沉粹内朗,喜读书,无歧好。……首撰《周官指掌》一书,族祖侍郎养恬先生见之,大加嗟赏。自言诸经中《春秋》功最挚,尝语余曰:‘频年究心《春秋》,读二千余遍,精美日出。近于字数得定岁差法,为论甚奇,惜未究其说也。’”(庄大久:《慕良杂纂》卷首)

按:庄大久以为训诂声韵,不可废也。其言经,以为“非今文因古文以重,实古文藉今文以明”。似崇奉今文者,而于古文家说,亦间有耽信,如以《周礼》为周公治天下之书,《周官指掌序》曰:“而或有以为《周礼》尽在于是,则非也。然而职掌所及,礼制大端颇多可考,故其方位国野亦参之可求,则是书之不烬于秦,盖亦周先王礼意之精,有不焚于霄壤者在也。乃或疑其官职多阙,《冬官》尽亡,质之他书,动多龃龉,因以为未成之书,是固不然。夫周武王克商,以至幽王之末,三百余年,典礼详备,而官守独是书藏诸故事,其将何以为始。”

庄大久著述盈四百卷,不专主一家,亦不偏废一家,存其所长而阔其所短。自谓平生致力于《春秋》,又以左氏为“圣经之蟊贼”,循程、胡之理,用公、穀之意,核左氏之事,杂取诸家之说,为之注释。《春秋左氏传论》曰:“予观左氏之传《春秋》,盖圣经之蟊贼也,其词谀,其事博……虽为传,而其义之背乎经者,盖十有八九,学者溺其文而执其说,鲜不为所蔽矣。”(庄大久:《慕良杂著》卷二)《春秋注释序》曰:“在昔传《春秋》者甚众,左氏以事,公、穀以意,程、胡以理。……可自读《周官》,稍通周制,因知孔子之志,无不本文、武之治治《春秋》也。于是循程、朱之理,用公、穀之意,核左氏之事,杂取诸家之说,为之注释,要无不以周制为本。”按《春秋注释》十六卷,原稿已佚。

庄大久于《易》、《书》、《诗》、《礼》、《春秋》咸有撰述,参见本书卷三“道光二年壬午”条。

聘海宁陈以纲课通敏学。

时海宁陈以纲(立三),授庄通敏学,“自谓:‘欲于五经皆论述,如通千里程,三月聚粮。故于名物、象数、先儒同异之说,劄记甚多。又自以名诸生久不得第,脱国家于科举外求,非常州有知我者;列名荐牍,当征著述。今不及早蒐辑,一日何以应之。’座客或笑其迂,而章实斋先生则甚重之”(《庚辛之间亡友录》)。是年,汪耀祖、王念孙成进士。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年)五十八岁

丁母忧。

外孙刘逢禄生。

刘承宽《先府君行述》:“府君生于乾隆四十一年六月十二日戌时,卒于道光九年八月十六日未时,享年五十有四。”(刘逢禄:《刘礼部集》卷十一,10叶)

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年)五十九岁

居乡。侄述祖中式举人。

五月,戴震卒。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年)六十岁

服阕。

子选辰中进士。

孙涛生,选辰出。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年)六十一岁

六月,署礼部左侍郎。

宋翔凤生,翔凤母为庄培因之女。

《毗陵庄氏族谱》卷三《世系录·培因》下:“女四……三适元和宋简,乾隆庚戌进士,山东高密县知县。”

十月,补礼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年)六十二岁

孙衡甲生,选辰出。

侄述祖成进士。

《武进县志·儒林传》:“庄述祖,字葆琛,培因子,十岁而孤。乾隆四十五年成进士,历官山东潍县知县。……述祖家学渊源,研究精密,于世儒所忽不经意者,覃思独辟,洞见本源,所著《夏小正经传考》,释及《古文甲乙篇》,皆义理宏达,为前贤所未有。五经悉有撰著,旁及《逸周书》、《尚书大传》、《史记》、《白虎通》,于其舛句、讹字、佚文、脱简,编辑次序,博引证据,不啻面稽古人也。所著书目,并载《艺文志》中。”

庄述祖《夏小正考序》:“述祖少失学,长习进士业,及举于礼部,退归后乃求所以古人之学,莫得其阶,不能自已。始从事于汉人所谓小学家者。先治许氏《说文解字》,稍稍识所附古文,以为此李斯未改三代之制,以前仓籀遗文留什一于千百者也,欲究心焉。”(庄述祖:《夏小正考》卷端)

按:庄述祖历官山东昌乐县、潍县知县,曹州府桃源同知,嘉庆二年呈请终养。著述甚多,有《尚书古今文授读》四卷、《尚书记章句》一卷、《尚书古今文考证》一卷、《尚书杂义》一卷、校《尚书大义》三卷、校《逸周书》十卷、《书序说义考证》二卷、《毛诗授读》三十卷、《毛诗口义》三卷、《毛诗考证》四卷、《诗记长编》一卷、《乐记广义》一卷、《左传补注》一卷、《穀梁考异》二卷、《五经小学述》一卷、《五经疑义》一卷、《特牲馈食礼节记》一卷、《论语集解别记》二卷、《明堂阴阳、夏小正经传考释》十一卷、《明堂阴阳记长编》十卷、《古文甲乙篇》四卷、《甲乙篇偏旁条例》二十五卷、《说文古籀疏证》二十五卷、《说文谐声考》一卷、《说文转注》二十卷、《钟鼎彝器释文》一卷、《石鼓然疑》一卷、《声字类苑》一卷、《弟子职集解》一卷、校正《列女传凡首》一卷、校正《白虎通别录》三卷、《史记决疑》五卷、《天官书补考》一卷、校正《孔子世家》一卷、《历代载籍足证录》一卷、《汉铙歌句解》一卷、《诗集》三卷、《文集》四卷。嘉、道间,武进庄氏刊有《珍艺遗书》。宋翔凤有《庄先生述祖行状》;李兆洛有《庄珍艺先生传》,见《养一斋文集》卷十三,5~6叶。

宋翔凤《庄先生述祖行状》:“庚子,成进士。相国阿桂公以先生故人子,欲罗致之,避嫌不往谒,时和相用事,阿公之门下士稍稍去,亦以是疑先生。殿试卷已拟进呈,后卒置十卷后。引见,归班铨选,先生遂归,奉母以居。”(钱仪吉:《碑传集》卷一○八)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年)六十三岁

苏四十三等领西北回族、撒拉族起事。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年)六十四岁

正月,《四库全书》成,先生为总阅官。乾隆皇帝“命礼部侍郎庄存与在上书房行走”(《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一四九,15页)。

本年,乾隆皇帝举行“仲春经筵”,德保、曹秀先讲《论语》“知者乐,仁者寿”后,乾隆以为“仁者,知之体;知者,仁之用”,朱熹“不兼仁、知而言,不得孔子真义”(《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一五○,4~5页)。对高踞堂庙之宋学已有微词。

十一月,乾隆皇帝命皇子、军机大臣等订正《通鉴纲目续编》,以其“于辽、金、元事多有议论偏谬”。谓孔子作《春秋》即无“肆口嫚骂”。谕:《通鉴辑览》“书法体例有关大一统之义者,均经朕亲加订正”,使天下后世晓然于《春秋》之义。并命皇子等于《续编》“量为删润,以符孔子《春秋》体例”。言《春秋》,倡“大一统”。先生之复兴今文经学,亦有以也。

乾隆皇帝于十一月庚子,命皇子暨军机大臣订正《通鉴纲目续编》,谕曰,“《续编》内于辽、金、元事多有议论偏谬”,“试问孔子《春秋》内,有一语如发明广义之肆口嫚骂所云乎?向命儒臣编纂《通鉴辑览》,其中书法体例有关大一统之义者,均经朕亲加订正,颁示天下。如内中国而外夷狄,此作吏之常例,顾以中国之人,载中国之事,若司马光、朱子义例森严,亦不过欲辨明正统,未有肆行嫚骂者。朕于《通鉴辑录》内存弘光年号,且将唐王、桂王事迹,附录于后……使天下后世晓然于《春秋》之义,实为大公至正,无一毫偏倚之见。……其议论诋毁之处,着交诸皇子及军机大臣量为删润,以符孔子《春秋》体例”(《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一六八,14~15页)。

是年,胡培翚生。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年)六十五岁

是年,邑人黄景仁(仲则)力疾出都,将游西安。四月二十五日,卒于江西运使沈业嵩署。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六十六岁

二月,转礼部左侍郎。

是年,乾隆皇帝南巡,刘逢禄之父卣于应召试,置第一,欲大用,卣于未赴补。

刘逢禄《先府君行述》:“甲辰岁,应南巡召试,高宗纯皇帝亲置第一,谢恩日,知为文定公少子,喜谓侍臣:‘是能世其家者。’思欲大用矣,而府君自以山野之性,不耐奔走当涂,乃不赴补,且不应礼部试。”(刘逢禄:《刘礼部集》卷十,23叶)

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年)六十七岁

八月,“命偕礼部尚书德保重辑《律吕正义》”(《清史列传·庄存与列传》)。

是年,“入千叟宴,被赐诗杖丰貂彩缎等物”。

庄勇成《少宗伯养恬兄传》:“乾隆五十年,纯皇帝举千叟会盛典,兄得与焉。赐以诗杖丰貂彩缎等物,稽古之荣,于兄已至。顾或者以兄年未四十,即官礼部,后逾三十余年,未尝一转他部,晋秩正卿,以是为兄惋。岂知虞廷用人,或教稼,或明伦,或典礼乐,或为士终其身,各任一职,至有世其官者,曷尝以能众职为贤否耶?且兄好学,至老不衰,证今考古,探赜索隐,卒为礼乐名臣。然则兄之知遇已隆,而其所得亦既多矣。”

是年,邵晋涵《尔雅正义》二十卷成。(《邵二云年谱》)

乾隆信任和珅,中央权落,“臣工顺意”,与“大一统”不相容。先生“在乾隆末,与大学士和珅同朝,郁郁不合”,“故于《诗》、《易》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际,往往发愤慷慨,流连太息,读其书可以悲其志云”(魏源:《武进庄少宗伯遗书序》,见《魏源集》,238页)。存与隐忧国是,仰承“大一统”之旨,其书“又不刊板行世,世是以无闻”云。(董士锡:《易说序》,见《味经斋遗书》卷首)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年)六十八岁

乾隆皇帝谕:以庄存与“年力就衰,难以供职”,予以“原品休致”(《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二四七,6页)。归里,“静气凝神,手不释卷,户外问字之车日集”(庄勇成:《少宗伯养恬兄传》)。

孙隽甲中式。阮元同举于乡。

阮元《庄方耕宗伯经说序》:“岁丙午,与公之文孙隽甲同举于乡。是时,公已解组归田,未及以通家子礼求见,亲炙其绪言也。”(庄存与:《味经斋遗书》卷首)

先生归里,外甥刘逢禄随母入谒,先生喜谓女曰:“而子可教”,“此外孙必能传吾学”。逢禄传庄氏之学而辉煌之。

刘逢禄《记外王父庄宗伯公甲子次场墨卷后》:嘉庆十有五年,拟焚各省乡会试卷,尹济源藏先生卷。丁丑:“余以庶吉士改官仪部,始识尹君。”“余幼时,先妣诲之学,必举所闻于宗伯公经史大义,以纠俗师之谬。乾隆丙午,公予告归里,余年十一,叩其所读贾、董文章,喜谓先妣曰:‘而子可教,从何师得之。’刘母应曰:‘儿弱不好弄,塾师岁时归舍,女自课之耳。’”(刘逢禄:《刘礼部集》卷十,8~9叶)

刘承宽《先府君行述》:“(刘逢禄)年十一,尝随母归省。时宗伯公(庄存与)予告归里,叩以所学,应对如响。叹曰:此外孙必能传吾学。”(刘逢禄:《刘礼部集》卷十一附,1叶)

刘逢禄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

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继读《公羊》及董氏书,乃恍然于《春秋》非记事之书,不必待《左氏》而明。左氏为战国时人,故其书终三家分晋,而续经乃刘歆妄作也。”

先生“教子孙持家范”,家居“宇舍精洁,器物整齐”。

臧庸《礼部侍郎庄公小传》:先生“教子孙持家范,勿令稍染时趋,接物中正平易,人亦无敢干以私者。家居宇舍精洁,器物整齐,书籍时亲检点,勿使稍有参错”(闵尔昌:《碑传集补》卷三)。

是年,陈奂生。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年)六十九岁

常州重修府学庙,先生撰文书丹。碑久逸,顷始发现,已倾圮。

庄存与《重修常州府庙记》:“郡学自康熙二十六年修今九十余岁,倾圮非一。乾隆四十二年秋,存与居乡,吾邑绅佩士具呈各宪请修文庙学舍。”“并公举董事妥协办理,工竣勒石。”下列捐款、工费。谓“非上下相济,曷克臻厥成哉!洪我圣朝文教隆盛,吏治肃清”,因为此记。末署“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诰授光禄大夫、礼部左侍郎加二级庄存与撰文并书丹。乾隆五十二年月丹”。

按:此碑久逸,己卯春,常州某校修建始得,已破损。蒙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州市博物馆以拓片见赠。铭字书法工秀雅丽,惜拓片过长,无法制版。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年)七十岁

七月,无疾卒于里第。

子三:逢原、通敏、选辰。孙五。庄勇成《少宗伯养恬兄传》:“生子三:长逢原,乙酉举人,全椒县教谕;次通敏,壬辰进士,历官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次选辰,戊戌进士,甲辰南巡召试,授内阁中书。孙五人:通敏子隽甲,丙午中式。馀皆有声黉序,勤学砥行,其谦和醇谨,望而知为南邨公后裔。”

先生经部撰著甚多,有《彖传论》一卷、《彖象论》一卷、《系辞传论》二卷、《八卦观象论》上下篇、《卦气解》一卷、《尚书既见》三卷、《书说》一卷、《毛诗说》四卷、《春秋正辞》十一卷、《春秋举例》一卷、《春秋要指》一卷,汇为《味经斋遗书》。道光八年,孙绶甲始刻《易》说。有光绪八年重刊本,阳湖庄氏藏板,板藏常州状元第,余幼时尚见之。日寇侵华,藏板被毁。先生学术,另详卷二。

董士锡于道光八年十月十日撰《易说序》:“庄先生存与以侍郎官于朝,未尝以经学自鸣,成书又不刊板行世,世是以无闻焉。嘉庆间,其弥孙刘逢禄作《公羊释例》,精密无耦,以为其源自先生。道光八年,其孙绶甲刻所著《易》说若干卷成,以示余,再三读之。”(庄存与:《味经斋遗书》卷首)

按:董士锡为同邑张皋文之甥。

庄氏撰著要旨,见卷二《味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