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治贫先得治愚

29.治贫先得治愚

近百美元一公斤的良种,舍得磨面吃吗?提出这样的问题,肯定会有人说,除非钱多得没处花了,要不,谁会干这种傻事!

1994年冬,我随国务院扶贫办到陕北某县检查扶贫情况,却真真碰上了这种荒唐事儿。

这个县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因为干旱缺水,群众温饱一直未能解决。3年前有关部门以每公斤近百美元的价格从巴西引进抗旱良种让部分农民试种。不料,有不少农户把良种拿回家后,马上磨面吃了。这次检查还发现:某乡前一年发放了300只小尾寒羊让农民喂养,现今只剩3只。其它的,全被农民宰掉吃了。陪同检查的陕西省扶贫办的一位同志连连叹息:“有时候真没办法,有的农民就是扶不起来。在这里,每到冬天民政局要给特困户发棉衣、棉被。可有些人不等走到家里,就把棉衣、棉被拿到集上换酒喝了。今年发了,明年你还得发。”

这次检查给我一个突出感受:精神的贫困比物质的贫困更可怕。

后来到苏皖交界的伍员山区,所见所闻进一步印证了这个感受。伍员山的西边是安徽省郎溪县岗南乡的下吴村,山的东边是江苏省溧阳市周城镇的濮家村。山两边的自然条件相似,民俗相同,山民共砍一山柴,同饮一溪水。除了行政区划上分属两省,其他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温泉开发上,双方却有了分野:两边山民的房前屋后都有温泉,山东边的濮家人先是利用温泉养越冬饲草,后又在温泉里养殖反季节的水产品。这汩汩清流成了濮家人致富的源泉,仅水产养殖一项,濮家村人均年收入近2000元。而下吴人呢,温泉最大的利用价值依旧是洗澡、洗衣、涮马桶。在采访中我问下吴村民:“山那边靠养殖发了财,你们为什么不养呢?”村民回答:“咱只会种地,不会侍弄那玩意。”也有的说:“现在够吃够穿,费那劲干啥!”

可费劲与不费劲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1994年,濮家村人均收入3520元,而下吴村人均收入刚过千元。

从表面上看,两村的差距似乎只是泉水利用的问题,实际上却折射出双方精神面貌与观念上的差距。

自然条件差,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是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决定因素。如果精神上萎靡不振,一味“等、靠、要”,即使有了条件也未必干得好。下吴村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相反,精神饱满,积极进取,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有很多地方尽管自然条件很差,经过艰苦的拼搏,面貌不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吗?

现在一提改变面貌,很多领导就热衷于上项目、跑项目,忽视了群众精神面貌的改变和观念的更新。其实,输血不如造血,“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要在物质上摆脱贫困,首先精神上必须脱贫。

(1999.12.06)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