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都回家种地?那哪儿成!

14.都回家种地?那哪儿成!

刚参加工作时,我写过这样一篇文章:《走,回家种地去!》,说的是在京城打工的外地民工,响应中央加强农业的号召,返回家乡种地的事儿。一位老编辑看了文章后说:“观点需要再斟酌一下。加强农业,并不是要把农民捆绑在土地上。像中国这种国情,一味种地,农民永远富不起来。”

文章给毙了。

当时,我很有点儿不服气:农民农民,种地为本嘛!不种地,还叫农民?富不起来,只怪自己没种好地。

后来,常跑农村,了解的情况多了,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幼稚可笑!你想,人均一亩来地,不管你怎样反复挖刨,又能刨出多少效益来?事实上,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比发达国家都高。

和人家相比,咱们低在哪儿?低在劳动生产率。人家一人动辄种几百甚至上千亩地,我们才种多少?不是我们种不了,而是我们无地可种。前些年,一些地方开始尝试着搞规模经营,问题马上来了:地,集中到了种粮大户手里,其它农民怎么办?得给他们寻找就业的门路呀!

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闲时间越来越多。报载:据江苏省吴县市农业局调查,如果农户愿意,一年在田里劳作的时间只需要10天,因为耕田、播种、施肥、收割等各个过程,都有专业户或专门机构提供服务。即使一些欠发达地区,现在种田的机械化程度也比以前高得多。

这些年民工潮风起云涌,一方面是农村生存的空间狭小,再就是农民有了更多的富余时间。他们要把自己多余的精力释放出来,于是,城里人不屑干的苦、累、脏、差的活儿,他们接了过来。如此,城里的风景更绚烂,他们的日子也多了些滋味。我曾在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做过调查:农民货币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外出务工。

转移农民,才能富裕农民,道理很浅显!

现在,有人把城市下岗职工增多,看成是民工闹的。实在没道理!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少的人可以干更多的活儿,这是规律。美国钢城底特律,1943年有27万钢铁工人,现在只需4000人就够了。再回头看看我们自己工业走过的路,也是如此。其实,城市出现富余人员,决非从现在开始。六七十年代,城市曾经两度出现过人员富余高峰,只不过那时候我们用行政手段进行了化解,提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两次化解,给社会带来的震荡与隐痛,历史已给了明确答案。

农业本是个弱质产业,加之相当长一段时期,我们优先发展工业,农业欠账很多,农民富裕程度还很低。我们有8亿多农民,农民富不起来,扩大内需就是一句空话,工业产品卖不出去,工厂就无法开工,工人就得下岗。

因此,给农民创造就业机会,也就是给工人创造就业机会;帮农民,也就是帮工人自己。这个道理并不深奥,稍稍想一想,都会明白。

当然,也有少数民工不走正道,影响了社会秩序,有的甚至成了害群之马。这个问题,的确不能忽视。不过,如果仅仅因为这个问题就否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伟大意义,那就真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1999.06.17)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