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拧干“水分”看领导

12.拧干“水分”看领导

90年代初在某市采访,向市计委主任要一份全市经济发展的统计报表。本来小小一件事,却难坏了大主任:“抱歉,报表倒是有,只是有些数字还需斟酌,目前还不能给你。”

那时我刚出校门不久,青涩得很,直不愣登便说出了心中的疑问:“报表中的数字,理应是依据科学方法统计出来的,还需斟酌吗?”

主任面露愠色,不再搭理我。

报社布置的采访任务总得完成呀。我硬着头皮找到了市计委一位相熟的处长。处长犹豫了很久总算道出了实情:“不瞒你说,报表还需做‘技术’处理。”

“技术处理?”我更迷惑。

“以前上报的数字过了点。现在市里新换了领导班子,若按以前的数字报,新班子在任期内很难有所突破……若如实上报,这不是给前任班子亮丑嘛……”

真让人不可思议!数字在这里成了任人揉搓的面团……

下基层多了才发现,这种数字里“掺水”的事儿并不是新闻。1994年我到沿海某市采访。这个市的乡镇企业起步较早,一度在全国很有名气。不过,近几年,由于产品结构调整太慢,乡镇企业大幅度滑坡。认真做了一番调研之后,我开始采访书记。书记的说辞却大相径庭:“近几年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年产值以80%的速度递增。”

我将自己采访到的情况原原本本汇报给书记。可能是因为我提供的证据特别确凿吧,书记很是尴尬……末了还是讲了实话:“现在的工作很难做……有的市,情况比我们差远了,可上报的数字却比我们大得多。别人都掺了水,只有我们实打实地来,最后板子就会落在我们头上……”

类似的事,时常碰到。就说前几天,到山东某县采访,县委书记介绍,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千元。私底下求证一位老农民。老人一脸的不屑:“听他吹吧!这个数字,砍三刀还见不着肉。有一半就不错了。”

这位老人告诉我,前年县里决定两年内跨入“全国肉类百强县”。县里将指标分解到各村。按照指标,村里人均要养九头半猪。村里人多地少,人吃粮还费寻思呢,哪有余粮养猪?“嗨,你还别说,支书真是能人,前些时县里开祝捷大会,我们村不但超额完成了任务,支书还抱回了一台大彩电。”

再去邻村了解情况。这个村的做法更让人哭笑不得:这是个“养牛专业村”。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乡干部亲自出马,把全乡各村的牛全集中到了这个村。检查组来时,只见院里院外、村头巷尾、山坡河湾到处都是牛。领导脸上乐开了花……检查是顺利通过了,可由于混了群,有十多个农户事后找不到牛,一气之下把乡政府告上了法庭。

浮夸造成的危害,恐怕谁都能说出个一二三。那么,时至今日为什么还有人乐此不疲?农民总结得很形象:“吹牛得牛,拍马得马。谁说实话,屁股挨打。”

一语道出了问题的症结。确实,在不少地方,考核干部眼睛只盯着数字。至于数字里面有没有水分,无人过问。正所谓“数字出干部”是也!

于是乎,有些基层干部向上报数字时,可着劲儿往里掺水;而上级有些领导呢,明明知道下面报上来的数字里有“猫腻”,但为了搭车搞来自己的“政绩”,也跟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此一来,水分不增大才怪呢!

由此可知,统计数字中有没有水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地方的领导——看领导对“掺水者”是给“胡萝卜”还是给“大棒”。倘若谁掺水,劈头给他一“大棒”,还有人敢吗?

不过,干部要能举起“大棒”,自己头脑中首先不能有“水分”。

(1999.10.18)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