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的海盗文化

北欧的海盗文化

海盗是一种野蛮的海上劫掠行为,也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吗?在世界别的地方,我没有调查,不好作答。但在北欧,我惊异地发现,许多大城市都有海盗博物馆,收藏有大量海盗使用过的船只、武器和各种生活用品;许多地方都有海盗墓葬,并作为文物完好地保存下来;以海盗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比比皆是,受到人们的喜爱;连海岛的形象也备受崇奉,不少组织、团体、球队、旅店竞相以其命名。这一切表明,海盗在北欧确实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

海盗是伴随人类航海活动的出现而产生的。史籍记载,早在三四千年之前,爱琴海和地中海水域就出现挥舞着棍棒或刀剑杀人越货的强盗。他们大多是腓尼基人、摩尔人、希腊人或罗马人。后来,海盗活动向世界其他地区蔓延,并越来越猖獗。北欧的海盗产生较晚,但来势凶猛,组织化、甚至国家化色彩较强,影响深广。

所谓北欧,现在是指挪威、丹麦、瑞典、芬兰、冰岛等五国,古时则指挪威、丹麦、瑞典等三国,因为当时冰岛尚无人居住,芬兰比较弱小,依附于瑞典。三国居民不同,但皆属日耳曼人的北支,统称斯堪的纳维亚人,或者诺曼人。公元9世纪之前,他们尚未建立各自统一的国家,社会分裂为不同的氏族。他们利用濒临波罗的海和北大西洋的地理条件,同周边其他民族进行海上贸易。当时的欧洲,西欧和南欧比较发达,但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日渐成为落后但勇猛的北欧“野蛮人”的掠夺对象。起初,这些野蛮人大多是单枪匹马,以劫掠财物为主,后来发展成团伙行动,开始抢占土地。793年6月,有组织的丹麦海盗从日德兰半岛出发,跨过北海,侵占英格兰东北部的霍利岛,摧毁那里的基督教修道院。西欧人感到无比震惊,没想到那些野蛮人竟掌握高超的航海技术。后来的欧洲史学家就将这一事件作为北欧“海盗时期”的发端。从9世纪末开始,丹麦、挪威和瑞典先后建国,北欧的海盗活动开始演变成国家行为,向海外进行移民和殖民扩张。他们兵分两路,西路以挪威和丹麦的海盗为主,活跃在北大西洋地区,向北征服和占领法罗岛和冰岛,侵入格陵兰和纽芬兰,向西征服英格兰和爱尔兰,向南在塞纳河流域建立诺曼底公国,并试图进入地中海。东路主要是瑞典人,先是侵扰和占领相邻的芬兰,然后跨过波罗的海,占领爱沙尼亚和以诺夫哥罗德为中心的现今俄罗斯西部大片领土,再沿着伏尔加河和黑海南下,直抵博斯普鲁斯海峡,侵扰君士坦丁堡。1066年,来自欧洲大陆的诺曼底公爵威廉跨海西征,征服英国,赶走丹麦占领军。从此,北欧的海盗活动渐趋衰微。史家将此视为前后持续近300年的北欧“海盗时期”的终结。

北欧海盗乘船出海

海盗在英语中一般称为“pirate”,而北欧的海盗则有一个特殊的称谓,叫作“viking”。这个称谓的来源,说法不一。有人说来自古斯堪的纳维亚语,有人说来自古英语。在瑞典发现的古代鲁纳文碑刻中,其本意是海上距离的计量单位,后转意为“海外远征”。也有人说,其本意是“海湾”,即船舶停靠或遭受袭扰的地方,在冰岛的英雄史诗中则演变成海盗活动。还有人说,这个词原是瑞典西南部的一个地名,因为那里的人经常到海上进行劫掠活动,后来就用它专指海盗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说法都是对北欧人海上活动的客观描述,不含任何贬义。到18世纪,这个词被收入英语,还隐含“浪漫的海上英雄行为”的意蕴。到20世纪,词义又加扩展,不仅指北欧的海上袭扰活动,还指“海盗时期”的北欧人。

北欧人特别注重海盗历史的研究和文物的收存,挪威、丹麦和瑞典均建有多座海盗博物馆。其中,有的是综合性的,展出有与海盗有关的各种文物;有的是专题性的,以展出海盗船只和墓葬者较多。位于首都奥斯陆的挪威海盗博物馆规模最为宏大,展出的不仅有多种海盗船,还有海盗的武器、赃物、葬品、生活用品等十多万件,都是研究海盗活动的珍贵文物。斯德哥尔摩的瑞典航海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大多也是与海盗有关的文物和资料。丹麦的罗斯基勒海盗船博物馆规模较小,但其展出的海盗船只不但数量多,而且保存完好,是了解海盗航海活动的重要资料。丹麦还保存着一座海盗城,那是海盗活动最猖獗时期修建的一座城堡,保存有当年海盗修建和居住的房舍,使用的刀剑。类似的博物馆还有不少,因为北欧国家总是在哪里发现一批重要海盗文物,就在哪里修建一个博物馆。因此,北欧的海盗博物馆究竟有多少,恐怕很难统计。

海盗文物中最重要的是海盗船。从现在的发现来看,海盗船主要有两种,一种称长体船,另一种称木节船。长体船,顾名思义,就是船体长,装备有桨和帆,行驶灵巧快捷,便于调头和登陆,用于征战和探险。木节船船体较宽,吃水较深,桨数较少,主要用于运送货物。在罗斯基勒的海盗船博物馆,展出有1962年发掘出来的5艘海盗船,用爱尔兰所产的木头建造。时逾千年,尚保存完好。2007年7月,其中一艘重修后命名为“海马号”,从罗斯基勒还能直航都柏林。在挪威海盗博物馆,陈列着3艘“海盗时期”曾出没于北欧海域的海盗船。其中最古老的一艘建于公元800年,长约20米,船身宽大扁平,首尾尖细,向上高高翘起。船舱中心竖立着一根很高的桅杆。这三艘海盗船是从奥斯陆峡湾打捞出来的,据说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海盗船。

海盗船不仅是航运工具,小型的还是殡葬用品。对海盗来说,船只是其一生不可须臾或缺的东西。这就使他们产生一种“海船情结”,认为今世和来世生活均离不开船只。因此,在北欧三国和德国北部,许多海盗,特别是海盗头目,还有一些氏族头人,死后都要用船来安葬。他们生前就为自己准备好木制或石制的小船,死后将骨灰或遗体安放进这种特制的棺椁,或就地土葬,或放到海上水葬。他们相信,船葬不仅可以使逝者乘船顺利到达阴界,到阴界后还可像生前一样继续从事海盗活动。

海葬用的海盗船

说到海盗的船葬,就不由使人想起海盗的墓地。在瑞典第三大城乌普萨拉,在丹麦的西兰岛和德日兰岛,公路两旁不时出现一座座冈丘,或一片片土堆。据友人指点,这些要么是实行土葬的海盗的孤坟,要么是他们家族的公墓。坟茔的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完全依照死者生前的身份和地位来确定。在丹麦的林霍尔姆地区,许多坟茔前竖立着船形的石碑,或者用石块在地上摆成的船只模型。这是生者在祝祷死者乘船顺利到达阴界。死者不同,坟茔中祭献的物品种类和数量也不同。从现在挖掘的情况来看,作为祭品的武器、食物和日常用品,任何坟墓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个别尚有妻室陪葬,富裕和官宦之家更有女性家奴殉葬,以便逝者在阴界仍有人侍奉。据古籍记载,有些地方还有一种恶俗,即女奴殉葬时当众用药酒被灌醉,然后让她同在场的男子一一交媾。人们相信,她在人世间的欲望得到充分满足,到阴间后才能更好地为主子效劳。据说,这是动荡不定的海盗生活所生成的一种奇特的人生信仰。

北欧海盗活动遗留下来的文字材料不多,主要是在冰岛发现和整理的一些神话和英雄史诗。冰岛人大多是挪威移民的后裔,其先人把北欧大陆上的神话和史诗带来,本意是通过阅读来度过极地那漫长的黑夜和冬日。不料,现在却成为研究北欧“海盗时期”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此外,瑞典也发现一些“海盗时期”用古文字鲁纳文镌刻的石碑,碑文虽然都非常简短,但提到海盗的生活或征战情况,也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弥足珍贵。还有少数关于北欧海盗活动的材料保存在诺夫哥罗德的纪年、阿拉伯旅行家伊本.法德兰的游记以及一些基督教神父遗留的文献中。关于海盗活动的正式出版物,最早是13世纪丹麦历史学家萨科索.格拉马提克斯编撰的«丹麦人的业绩»,后来则是瑞典历史学家奥劳斯.马格努斯编著的«北方民族史»。这两部史学著作搜集、整理、记录下大量北欧海盗活动的珍贵史料,成为北欧海盗研究的奠基之作。

以北欧海盗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很多。公元991年,在英格兰与海盗发生冲突的莫尔登,有人写了一首题为«莫尔登战斗»的纪念诗,被某些文学史家称为“海盗文学的发轫之作”。11世纪以后,冰岛整理出大量神话和英雄传说,德国出现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和«谷德命»,其中都夹带有不少北欧海盗事迹的记述。当然,大量海盗文学作品是在18世纪之后出现的。当时,欧洲各国向海外大肆扩张,引发一股“海盗复兴”热潮,人们竞相进行海盗考古发掘,竞相创作以海盗为题材的作品。在瑞典,诗人兼历史学家埃里克.古斯塔夫.耶伊尔的抒情诗作«海盗»较早地宣扬海盗的勇猛精神;诗人埃萨亚斯.泰格奈尔根据冰岛英雄传说创作的«弗里蒂奥夫英雄史诗»,成为描写海盗活动的著名诗作;作家维克多.累德贝里的«波罗的海上的海盗»和诗人兼小说家弗兰斯.本特松的«长体船»,则都是根据真实的海盗事件创作的历史小说。在深受北欧海盗之害的英国,赞颂海盗“忠勇精神”和谴责海盗“罪恶行径”的作品同时出现。其中,有作家威廉.吉尔伯特同作曲家阿瑟.沙利文合写的讽刺轻歌剧«彭赞斯海盗»,作家弗里德里克.马里亚特、罗伯特.迈克尔.巴兰坦等创作的情节惊险曲折的海盗小说。作家詹姆斯.巴里1904年发表的剧本«彼得.潘»,描述北欧海盗蒙住受害者的双眼,强迫他们沿着悬在船舷外边的跳板前行,最后落水而亡。这种残忍的谋财害命的方式,创造了“走跳板”(walkthe plank)这样一个英语新短语。

北欧的海盗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南北的交流,但总体上却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人们普遍对其持批评态度。可是,在北欧及其邻近地区,不少人则对其持肯定态度,甚至视之为“民族的骄傲”。受北欧海盗影响较大的法国诺曼底和俄罗斯诺夫哥罗德,均将海盗船奉为地区和城市的标识。在同属日耳曼人的德国,北欧海盗是某些种族优异论者的崇奉对象,纳粹分子曾借助他们宣扬征服世界的法西斯思想,至今甚至还有人将其组建的政党命名为海盗党。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向火星发射的两个航天器,均以“viking”命名。对此,许多人感到莫名其妙。而美国人的解释是,他们崇尚北欧海盗当年的“勇敢探索精神”。

北欧的海盗活动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确实值得认真研究。

(2012年10月9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