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书的图书馆

无书的图书馆

馆舍内无图书却称图书馆,这有点不可思议。但世界上确实有这样一座图书馆,不久前我还参观过。它就在柏林市中心的倍倍尔广场上。

倍倍尔广场位于德国著名的洪堡大学前面。广场由一块块方石铺地,中央的地面上镶嵌着一块1.2米见方的钢玻璃。几经游人践踏,玻璃有点发毛。但透过有点模糊的玻璃面,仍可看到下边是一个密封的幽洞。洞深5米,洞底是一个约50平方米的暗室。暗室的四周是一排排木制的书架。据说,书架上可摆放两万册图书,但却一本也没有摆。离这个别致的“图书馆”不远的地方,地面上并排嵌着两块铜牌。一块铜牌上镌刻着:

倍倍尔广场上的无书图书馆

图书馆 米夏.乌尔曼设计

1933年5月10日焚书纪念碑

1994—1995年修建

另一块铜牌上刻的是:

1933年5月10日,在这个广场的中央,纳粹学生焚烧了几百位自由作家、出版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著作。

这两块铜牌标明,这个“图书馆”实际上是一座“焚书纪念碑”,是为纪念1933年5月纳粹分子焚烧图书于1995年修建的。原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德国文化艺术界人士于1994年达成一项共识,决定建立一座纪念碑,声讨法西斯当年焚烧图书、摧残人类进步文化的罪行,使后人铭记过去,并昭示未来。他们委托以色列著名雕塑家乌尔曼进行设计。考虑到三四十年代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委托他来完成这一任务看来是再合适不过了。他没有辜负重托,提出一个大胆而新颖的方案,以当年的焚烧图书事件为题材,设计出一个无图书的图书馆。当年的焚书事件发生在倍倍尔广场,无书的图书馆当然就放置在那里。但是,为不破坏广场的整体性,没有将图书馆修建在地面上,而是安置在地下。这个别致的地下图书馆,只摆放一些书架,书架上空荡荡的,没有一本书。这就昭示人们,无数的图书均被法西斯党徒们烧毁。德国文化艺术界人士非常赞赏这一设计方案,认为它“以令人震惊的方式”揭示了六十多年前希特勒上台后大肆摧残人类文化的罪行。这座创意独特的“图书馆”于1995年3月20日正式建成。

曾是无赖和流氓的希特勒,于1933年1月30日登上德国政府总理宝座。为巩固他及其纳粹党的统治,他旋即制定了“对赤色恐怖进行斗争的方针”,签署了所谓“保护德意志人民紧急条例”,声言要“切除民主制的毒瘤”。为此,他指使其党徒在40天的时间里放了两把火。

第一把火是焚烧国会大厦。1933年2月27日晚上9时许,在希特勒的头号帮凶赫尔曼.戈林的指派下,一伙纳粹党徒从地道偷偷溜进柏林的国会大厦,洒上汽油,摆上易燃化学品,然后点着火,大厦很快被焚毁。他们随即嫁祸于德国共产党,逮捕其领导人,查封其报刊,捣毁其办公室和印刷所。在不到六周的时间内,1.8万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被捕下狱,工会被解散。全国上下立时陷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第二把火是焚烧进步图书。如果说第一把火是纳粹党徒们玩弄的政治阴谋,矛头所指是德国共产党,那么,这第二把火却是在光天化日下点燃,搞的是“阳谋”,攻击的目标是坚持进步与正义的知识界。希特勒鼓吹“德意志民族至上论”、“生存空间论”等沙文主义思想,否定德国文化上的人道主义传统,焚烧进步书刊,迫害进步文化人士。1933年5月10日,这种摧残进步文化的活动达到高潮。这天午夜时分,掌握纳粹党宣传大权的约瑟夫.戈培尔策动成千上万名大专学校的学生上街游行。他们手举火把,高唱«威塞尔进行曲»、«德意志高于一切»等纳粹歌曲,向市中心的倍倍尔广场进发。倍倍尔广场旁边是1809年由普鲁士著名学者威廉.洪堡创办、大哲学家黑格尔曾任校长的洪堡大学。在游行队伍到达之前,法西斯党徒们已奉命将这所大学收藏的200多位作家的两万多册图书堆放到广场中央。游行队伍一到,火炬抛向书堆。顿时,烈焰升腾,火光冲天。这时,又有一辆辆满载图书的卡车从其他地方开来。一些受法西斯蛊惑的年轻人爬上卡车,发疯似地将车上的图书扔进火堆。在国会大厦纵火案发生仅仅一个多月之后,柏林市又一次陷入烈火的恐怖之中。

德国法西斯当年焚书的场面

这天晚上,德国其他城市也发生了类似的焚书行动。在被焚烧的图书中,有德国和其他各国大量文史哲名著,还有一些自然科学著作。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以及德国共产党作家贝托尔特.希莱希特、安娜.西格斯、史太凡.海姆、路德维希.霍恩等人的文学作品首当其冲。德国进步作家亨利希.曼、托马斯.曼、阿尔弗雷德.安施德、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等人的作品,甚至连一向宣称“不问政治”的著名作家埃利希.雷马克、厄尔恩斯特.维歇尔特、埃利希.凯斯特纳等人的作品,还有包括亨利希.海涅、阿诺尔德.茨威格在内的几乎所有犹太作家的作品,统统被烧掉。包括举世闻名的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和物理学家艾伯特.爱因斯坦在内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其著作也被付之一炬。未能幸免的还有杰克.伦敦、厄普顿.辛克莱、海伦.凯勒、赫伯特.乔治.威尔斯、马塞尔.普鲁斯特、安德烈.纪德等一大批欧美著名作家的作品。参与焚书活动的学生们发表的一份宣言称,凡是“对我们的前途起破坏作用的,或者动摇德国思想、家庭和人民的动力根基”的作品,统统属于被焚毁之列。面对广场上几万册图书化为灰烬,戈培尔宣称:“在这火光下,不仅一个旧时代结束了,这火光还照亮了一个新时代。”他所说的“新时代”,其实就是希特勒在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推行法西斯专政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遭殃的不仅有图书,还有图书的作者。在刻有这座焚书纪念碑修建日期的那块铜牌的上方,还镌刻着德国19世纪大诗人海涅的三行诗:

这不过只是个前奏:

在焚毁图书的地方

最后也势必会焚毁作者。

海涅确实伟大,在德国刚刚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他就以非凡的历史眼光洞察到它在政治上和文化思想上走向反动的必然。他这一预言,没想到近百年后竟应验了。被法西斯分子焚烧的书籍的作者,有的受到骚扰,有的遭到通缉,有的则被捕入狱。一时间,德国成为著名女作家莉卡达尔.胡赫所说的“地狱帝国”。几年内,有几千名作家、艺术家、学者、科学家忍受不了法西斯的政治迫害和精神折磨,被迫逃离德国。连被称为和平主义者的作家雷马克都说:“我不得不离开德国,因为我的生命受到威胁,虽然我既不是犹太人,在政治上也并不左倾。”法西斯党徒加给他的罪名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采取反英雄主义态度”,将他的作品烧毁的同时,还向他本人下达了通缉令。亨利希.曼、托马斯.曼、布莱希特、爱因斯坦等也都先后流亡国外,最终成为反法西斯斗争的战士。

焚烧进步书刊,迫害进步作家、科学家的事件,在中世纪的欧洲就曾经发生过,但其规模和惨烈程度都不及这一次。其实,大规模焚毁图书和迫害知识分子的事件,不只在欧洲,在我国也曾发生过,诸如“焚书坑儒”和“文化大革命”事件。这些事件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但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然,书籍是永远也焚烧不完的,书籍的作者也是永远坑不完、杀不绝的。但这种事件的一再发生,确实值得全人类警惕。“无书的图书馆”,或称焚书纪念碑的建立,我想其意义正在于此。

(1999年12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