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

蔡文姬

名琰,字昭姬,约生活于东汉熹平三年(177)至三国曹魏景初三年(249),晋时因避司马昭之讳,改字文姬,东汉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她人生坎坷,初嫁卫仲道,后因夫死无子而回到娘家。因东汉末年匈奴入侵,被掳入南匈奴,被迫嫁给匈奴左贤王,并生育二子。十二年后,被曹操重金赎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她的作品,据《隋书·经籍志》著录有一卷,惜已失传,载入《后汉书》本传的有《悲愤诗》两篇,一为五言体,一为楚辞体。这两篇作品,是蔡琰“感伤离乱,追怀悲愤”的产物。另有长诗《胡笳十八拍》传世,但是否为蔡文姬所作,一直存在争议。

悲愤诗(五言)[1]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2]。志欲图篡弑[3],先害诸贤良[4]。逼迫迁旧邦[5],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6],欲共讨不祥[7]。卓众来东下[8],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9],来兵皆胡羌[10]。猎野围城邑[11],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12],尸骸相撑拒[13]。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14]。还顾邈冥冥[15],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机微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16],我曹不活汝[17]。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18]。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19],乃遭此厄祸。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20]。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21]。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22],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23],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24]。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匈臆为摧败[25]。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26],怛咤糜肝肺[27]。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28]。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29]。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注释】

[1] 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2] 天常:即“天之常道”。乱天常:有悖天理。

[3] 篡弑:杀君夺位的不义之事。

[4] 诸贤良:指被董卓杀害的丁原、周珌等贤臣。

[5] 旧邦:指长安,190年,董卓焚烧洛阳,强迫百姓西迁长安。

[6] 义师:指以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的军队。

[7] 不祥:乱军。

[8] 卓众:指董卓部下李傕、郭汜等所带的军队。初平三年(192),李、郭等出兵关东,大掠陈留、颍川诸县。

[9] 平土人:平原中土的人。

[10] 胡羌:少数蛮夷。

[11] 猎野:古代称(与少数民族)打仗为游猎,以显中华气质。

[12] 孑(jié)遗:孤单的遗孤。

[13] 撑(chēng):摊开。相撑拒:互相支撑。这句是说尸体众多、堆积杂乱。

[14] “长驱”二句:前一句是形容战争残酷,生灵涂炭;后一句是形容道路陌生危险,充满阻隔。

[15] 邈冥冥:形容遥远不可预期的样子。说明中原战乱,人们流离失所,又敢怒不敢言。这两句是形容生命飘零,转瞬就有可能死亡。

[16] 亭:通“揨”,刺杀。亭刃:加刃,即杀死。

[17] 我曹:犹我辈,兵士自称。以上四句是说,兵士对于被虏者不满意就说:“杀了你这死囚,我们不养活你了,让你吃刀子。”

[18] 参:兼。这句是说毒恨和痛苦交并。

[19] 彼苍者:指天。这句是呼天而问。

[20] 肃肃:犹萧萧,象声词,形容风声。

[21] 辄:就。复:回复。

[22] 乖:背,离。

[23] 踟蹰:踌躇难行。

[24] 遄征:急速的赶路。遐迈:远行。

[25] 匈臆:即胸臆。

[26] 茕茕:孤独的样子。

[27] 怛(dá)咤(zhà):因惊痛而发声。糜:扩散。

[28] 勖(xù):勉励。

[29] 捐:放弃,抛弃。

【评析】

《悲愤诗》是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诗的叙事,按时间顺序,开头先交代军阀战争的来历,接着写自己被掳、陷胡、赎归和归家后的情景。在描写这些经历中,作者既写自己的经历,也写广大人民的苦难,把个人的苦难,置于广大人民的苦难之中,展现了当时战争造成人民乱离死亡的社会图景,也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性和人民性。蔡文姬命运坎坷,经历了婚变和被掳为人妻的耻辱之后,在异国他乡依旧心怀故国,其诗文也有凄凉之感:“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将一个被俘匈奴弱女子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悲愤诗》的语言明白晓畅,无雕琢斧凿之迹,却字字是血,句句是泪。诗中最突出的就是口语的运用,某些人物的语言,逼真传神,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如贼兵骂俘虏的几句恶言恶语“我曹不活汝”,与人物身份吻合,闻其声如见其人;还有蔡文姬别子时,儿子说的几句话,似乎可以看到孩子抱着母亲颈项说话的神态,孩子的天真、幼稚和对母亲的依恋,跃然纸上。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在此前的诗歌中是罕见的。它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汉末大动乱中的悲惨遭遇,也写出了被掠人民的血和泪,是汉末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实录。《悲愤诗》也因之具有了史诗的规模和悲剧的色彩,诗人的悲愤,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是受难者对悲剧制造者的血泪控诉。这首《悲愤诗》深受汉乐府叙事诗的影响,激昂酸楚,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堪称魏晋时期叙事诗的双璧。

悲愤诗(骚体)[1]

嗟薄祜兮遭世患[2],宗族殄兮门户单[3]。身执略兮入西关,历险阻兮之羌蛮。山谷眇兮路曼曼[4],眷东顾兮但悲叹。冥当寝兮不能安,饥当食兮不能餐。常流涕兮眦不干,薄志节兮念死难,虽苟活兮无形颜。惟彼方兮远阳精[5],阴气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尘冥冥,有草木兮春不荣。人似兽兮食臭腥,言兜离兮状窈停[6]。岁聿暮兮时迈征[7],夜悠长兮禁门扃[8]。不能寐兮起屏营[9],登胡殿兮临广庭。玄云合兮翳月星[10],北风厉兮肃泠泠[11]。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乐人兴兮弹琴筝,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匈愤盈,欲舒气兮恐彼惊,含哀咽兮涕沾颈。家既迎兮当归宁[12],临长路兮捐所生。儿呼母兮号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追持我兮走茕茕[13],顿复起兮毁颜形。还顾之兮破人情,心怛绝兮死复生[14]

【注释】

[1] 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2] 祜(hù):福。薄祜:薄福。一作“祐”。

[3] 殄(tiǎn):尽,绝。

[4] 曼曼:形容距离远或时间长。

[5] 阳精:太阳。

[6] 兜离:形容言语难懂。

[7] 岁聿暮:指年岁终晚。

[8] 扃(jiōng):从外面关门的门闩、钩等。

[9] 屏(bīng)营(yíng):彷徨,惶恐。

[10] 翳(yì):原指用羽毛做的华盖,后引申为起障蔽作用的东西;也指病症名;另指一种鸟。

[11] 泠(líng)泠:寒冷清凉的样子。

[12] 归宁:女子出嫁之后回娘家。

[13] 茕(qióng)茕:孤单的样子。

[14] 怛绝:因惊痛而发出的声音。

【评析】

这是一首骚体诗。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是从楚辞中的《离骚》发展而成的,所以称为骚体赋。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及哀怨之情;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用这种赋的写法创作的诗歌,称作骚体诗。骚体的《悲愤诗》共三十八句,题材内容与五言《悲愤诗》大致相同。由于旨在抒情,所以对个人经历的叙述是比较简略的。诗中虽然有许多描述景象风物之处,但其实不过是用以渲染诗人背井离乡悲痛心情的陪衬笔墨。匈奴的气候,是“阴气凝兮雪夏零”;景物是“沙漠壅兮尘冥冥,有草木兮春不荣”;人物是“人似禽兮食臭腥”。在蔡文姬眼中,这一切都是野蛮、荒凉又令人费解的。在这些对景物和人情的描述中,诗人极言其与故乡中土的差异,以此衬托自己心情的沉痛悲愤。这首骚体诗虽重抒情,却是有感而发。在悲情地抒写自己惨痛的人生变故后,诗人具体描绘了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她夜长难寐,起身徘徊,在阴云蔽天、朔风呼啸之中,她听到胡笳的呜咽、边马的嘶鸣和南飞孤雁的哀啼,激发起她思乡的悲哀。然而她又不敢出声啼哭惊动主人,只能独自暗暗地“含哀咽兮涕沾颈”。诗人练字水平颇高,“胡笳动兮边马鸣”一句,以边塞特有的乐器—胡笳声写出心声,又将心声形诸吞泣声精彩地描写出来,绘声绘色地从细节上将诗人的痛苦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描述了诗人那孤立无依的凄惶心灵。骚体《悲愤诗》所述情节,与蔡琰生平颇不相合。虽有不少学者认为是假托之作,然而蔡文姬的名字伴随着这两首《悲愤诗》,已不可磨灭地留存在了中国诗歌史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