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面对病魔 心底铺满阳光
刘玉村
孟二冬是我们的患者,一位既普通又“特殊”的患者。从我看到他的第一眼起,就被他深深地打动了。
2004年的5月1日,我突然接到学校领导的电话,说有一位孟老师病倒在了新疆石河子大学的讲台上。5月2日下午,救护车把孟二冬老师从机场直接送到了北大医院。眼前的孟老师,瘦弱,斯文,一口跟着一口地喘着粗气。看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给你们添麻烦了。”我把准备好的轮椅推到他面前,孟老师摇摇头,费力但很清晰地对我说:“自己走,能行。”这哪里算是“走”啊,真不如说是在“挪”,他每迈一步都气喘吁吁,但他还是坚持自己走到了病房。
5月3日,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真让我们吃惊不小:在他的食道中段,长着一个4厘米大小的肿瘤,侵犯压迫了紧邻食道前方的气管,气道被挤得只剩下正常的五分之一粗细。这样一个病人,此前还能够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们上课,还能够自己走进病房,这对于做了多年临床外科、抢救过无数危重病人的我来说,还是感到了一种震撼。
5月4日早晨,孟老师的病情急剧加重。他脸色青紫,半坐在病床上,大汗淋漓,浑身上下像被水泡过一样,每喘一口气几乎都要用尽全身的力气。病情的发展容不得我们有半点犹豫,必须马上手术,否则孟老师很有可能在下一分钟就会发生窒息。手术需要气管插管,这是术中唯一的供氧渠道,但是孟老师的气道被食道肿瘤压迫得仅仅剩几个毫米粗细,这样一个小小的缝隙,就算使用婴儿用的导管也很难有完全的把握。一旦插管时碰破了气管壁上的血管,血液瞬间就会堵住气道,后果不堪设想。面对这样的手术病人,没有人心里不打鼓,我们把手术方案讨论了一遍又一遍。当我把一切可能的风险告诉给孟老师的妻子耿琴同志时,她一把握住我的手说:“老孟和我相信你们,你们一定能成功!”
那天,我头一次感觉从病房到手术室的路是那么远,每走一步我们都会听到孟老师令人揪心的喘息声,都担心他下一秒钟可能就喘不上那口气了,真恨不得一步就能跨到手术室。
孟老师的导师袁行霈先生当时就在离手术车不远的地方,因为怕弟子见到他情绪激动而加重病情,老先生始终不忍靠近手术车一步。谁也没有料到的是,车上的孟老师却突然伸出手,向袁先生所在的方向急促地摇晃起来,喉咙里发出更加尖厉的喘息声,袁先生几步走上前,一下子将孟老师的手紧紧地贴在胸前。手术室门关上的一刹那,我看到,袁先生泪流满面。这近乎生离死别的场景,强烈地震撼了我,生命中还有什么能超越这骨肉般的师生感情呢?
手术前,孟老师只向我们提出过一个请求:“请尽量保住我的嗓子,还要给学生讲课呢!”谁都清楚,对于一个深爱着讲台、深爱着学生的教师来说,失去声音将意味着什么。手术台上,为了保全这根支配声带运动的神经,好让孟老师像原来一样嗓音洪亮,所有参与手术的医生都倾尽了全力。由于肿瘤完全破坏了这根神经,我们不得不把它和肿瘤一起切除。直到现在,每当听到孟老师说话时沙哑的声音,我都会感到深深的遗憾。
肿瘤切除了,缝合完成了,最关键的手术成功了。手术用了整整11个小时,我不得不说,是孟老师面对病魔的勇敢和镇定给了我们非凡的勇气和百倍的信心,让我们与他共同缔造了生命的又一个奇迹。
从北大医院到肿瘤医院,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孟老师经历了胸部、颈部、颅内三次大手术和多次放化疗。大家可以想象,这样的病人会有多痛苦啊!他的气管和食管都被切除了一部分,缝合后自然就短了很多,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孟老师的头都无法像正常人一样抬起来,吃饭、走路都得低着头,就连想咳出喉咙里的痰液,对他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于这些,孟老师却始终是一副乐观坦然的模样。记得每当我们走进病房,他都会歪着头,冲我们温和地笑着,然后亲切地说一声“你好”。那一声充满热情的问候,甚至把我们原本有些沉重的心境也带进了洒满阳光的世界里。
孟老师第二次手术后,我去病房看他,当时的他,一身整洁的病号服,脚上却穿着一双运动鞋。见我注意他的鞋子,孟老师乐了,跟我说:“穿运动鞋好,可以在房间里散散步,这样身体恢复得快。”我问他感觉怎么样,他还是那句说了不知多少遍的话:“还可以,挺好的。”然后眼睛一亮,告诉我说出院后要去学车,要去参加中文系的运动会,还想踢足球,让我这个当医生的听听他的这些“康复计划”。的确,如果不是脖子上还蒙着厚厚的纱布、身上还挂着没有摘除的引流管,真的很难把他和一个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重病号联系起来。
我们鼓励病人术后能早些活动,但刚刚做完开颅手术,一般的病人能站起来走动就已经很不错了,但孟老师不同于其他患者,他每天在病房里坚持写毛笔字,尽管他每每提笔,都透着无法掩饰的艰难,但他却从来没有间断过。那时候,病床上、床旁的桌子上到处摞满了宣纸。作为一个重症患者,他的坚韧顽强,他的豁达洒脱,帮助他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诸多并发症的发生,使他每次手术后恢复的顺利程度都超乎我们的想象。
病痛往往带给人们黑暗和沮丧的感觉,但我们面前这位叫“孟二冬”的患者,他的心底里却铺满了阳光。即使在他与死神最近的日子里,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孟老师每次手术和化疗后都要度过一段十分难熬的日子,伤口疼痛,排痰困难,插管刺激,药物反应,都是正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可他从来都是自己默默地承受着。我们清楚孟老师有多难受,总想给他一些特殊的照顾,帮助他减轻一些痛苦。但他却总是说:“不用麻烦了,你们怎么方便我就怎么来。”
在肿瘤医院,孟老师住的是单间病房。有一天一位急诊病人需要马上住院,可当时医院里住满了病人,医护人员考虑再三,决定找孟老师帮这个“忙”,也就是把他的“单人间”变成“双人间”,好让这位患者住进去。孟老师没等管床医生把话说完就爽快地点头说:“没问题……就这么办!”
化疗住院期间,孟老师的输液特别多,往往要到半夜才能输完。可他从来没有按过一次呼叫铃找护士换药,每次都是耿琴同志悄悄从病房走出来,再轻轻地告诉护士“输液快完了”。开始护士们都不太理解,后来还是耿琴同志一语道破:“老孟觉得铃声一响,整个楼道里都能听到,怕影响其他病友休息。”
孟老师的故事还有很多。他是我们众多患者中一位平凡却能让生命绽放出光彩的强者。虽然一直以来,是我们在为他治病,但是他的精神,他的人格,他的境界,却时刻都在净化着我们的心灵。今天,孟老师仍然在同病魔进行着殊死的搏斗。在这里,我代表医护人员深深地祝福孟老师:愿温暖继续陪伴他的生命之旅,让他能早日回到他无限眷恋的讲台,回到他无限牵挂的学生当中。阳光永远属于他。
(作者为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部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