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周的后代

汝南周的后代

周有光先生说,“姓”是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世袭的姓氏制度开始于周朝。当初,贵族有名有姓,平民有名无姓。中国,直到民国初年,显赫家族姓氏前面还贯以郡名。他们家叫汝南周,汝南在现在河南。黄河流域是汉民族的发祥地,汉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最早进入农耕社会。

后来,汉人迫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由繁荣的中原地区向蛮荒的长江流域迁徙。远古,黄河就叫河。先民们在河边砍伐树木,开荒种田。慢慢水土流失,河水变黄。周先生说:“古书上有‘圣人出黄河清’的寄语,事实是‘圣人出清河黄’。”

晋朝时,周家祖宗从汝南跋山涉水到宜兴,常州祠堂是分支。曾祖父为了和宜兴“接谱”花了许多银两。接谱就是认祖归宗,承认常州这一脉是宜兴周家的分支,把常州家族成员按辈分编入总的家谱里。周先生小的时候在家乡看过周家家谱,里面好事、坏事都记录,很有趣。不记得哪一代祖宗非常邋遢、落魄,袜子脏兮兮像用黄酱煮过一样,因此,他的绰号“酱烧袜”。如此有特色的祖宗,比做什么高官的祖宗更让后辈忘不掉。

家谱记录的第一代祖宗是晋朝周处。根据京剧《除三害》里讲,周处曾是地方一害。有一天,周处去茶馆喝茶。听本地一位老者对外地老翁介绍,此地有三害:山中有白虎,长桥下有蛟龙,地面上有周处。周处闻之大惊,从此改恶从善,投军立功。后来,被朝廷封为高官。建国前夕,宜兴建筑工地发现周处墓,虽然是衣冠冢,但出土的文物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南京历史博物馆设专门展厅展览,周有光先生专程从上海坐车去参观。

从前,过年要祭拜祖宗。腊月三十,大户人家把祖宗画像也叫神像依次悬挂在厅堂里,供案上摆出祖传的宝贝和其他供品。小门小户没有神像,只有祖宗的牌位。神像一米宽、两米高,工笔彩色画。早前没有照相技术,每当长辈年事渐高,晚辈就要找专业画师给长辈画像,裱成挂轴保存起来。长辈去世,逢年过节拿出来悬挂,让那些不曾见过祖宗的后人祭拜。这样,晚辈心里对祖宗就有了印象。神像一直挂到正月十六,每天给神像上香,早、中、晚供水、供饭。

周有光先生仍然记得曾祖父母、祖父身穿朝服,像菩萨一样端坐的样子。过去,读书人不但有名、有字,还有号。一般不能直呼其名,要称呼字或号。晚辈更不能叫长辈的名,这是规矩。曾祖父神像旁写着润之公,祖父是逢吉公。抗日战争爆发,这些东西尽于灰烬,后人不用祭拜祖宗了。

讲到此,周先生笑了,风趣地说“中国人不祭拜祖宗了,美国人却供奉我们的祖宗”。抗战胜利后去美国,住纽约有名的“华尔都府”大饭店,他意外发现中国几尽绝迹的祖宗神像竟被美国人当成艺术品高高挂在客厅里。

常州作为早期工业城市是周有光曾祖父那一代开头的。曾祖父考取功名做官,时间不长便辞官返乡办实业。先后开办几个纺纱厂、织布厂,还有几家当铺。当铺是早期的金融机构。曾祖父是中国第一代民族工业家,他很有钱,但不置办土地。家里只有一片坟田,是供守坟人种菜、种粮食的。守坟人住房子不用付租金,种田不用交地租。解放后,守坟人的阶级成分是贫农,他种的坟田没有被没收。

道光年间曾祖父的实业办得有声有色、兴旺发达,此时却闹起了“长毛”。为了躲避“长毛”,周家老老少少纷纷打扮成乞丐四处逃难去了,唯曾祖父一人不离开。“长毛”围困常州,曾祖父倾家中所有供养守城将士。“长毛”攻不下常州,改战南京。南京被占领,建立太平天国。两年后,“长毛”羽翼丰满再打常州。城池陷落,曾祖父投水,尽忠朝廷。直至李鸿章亲率大军收复苏州、常州,周家人才陆续归来。曾经繁荣、发达的常州只剩下残垣断壁,一片凋零。曾祖父的厂房、当铺毁于战火,家产化为乌有。

周有光祖父心灰意冷,什么事情也不想做,至此家道中落。扫平太平天国,朝廷对有功人员加官晋爵,曾祖父被封为“世袭云骑尉”。云骑尉是官名,世袭就是世代相传享受朝廷的俸禄。有了朝廷俸禄,周家到清朝末年仍然过着绅士生活。中华民国建立,俸禄取消,就靠卖厂基地、当基地维持家用。卖一处,够用几年。

同样打“长毛”,为什么周(有光)家没落,张(允和)家兴旺发达?周先生说这和各地社会发展的情况有关。当时,江浙沿海比内陆发展快。大部分江浙有钱人已经过着城镇生活,而安徽一带还停留在庄园式的生活。张氏家族住在圩子里,构成一个小社会。为了安全,家里有武装力量——圩勇。“长毛”发生,曾国藩的湘军率先与之对抗。随后,李鸿章联络安徽各庄园的圩勇组成淮军。张允和曾祖父张树声在淮军地位仅次于李鸿章。

平定“长毛”,李鸿章官至宰相,张树声先后做过两广总督、直隶总督、代宰相,曾率兵征战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反观周家,住在城市,没有田地,没有庄园,没有圩勇,工厂、当铺烧毁,浮财散尽,家庭破落是必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