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小传

柳青小传

柳青,1916年7月2日(农历六月初三)生于陕西省吴堡县张家山寺沟村一户富裕农民家里。原名刘蕴华,小名成福,字东园。“柳青”,是刘蕴华1935年在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文艺季刊》秋季号发表散文《待车》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他从小读书刻苦,思想进步。1928年在米脂县东街小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入榆林县陕西省立第六中学,学习期间阅读了许多左翼书刊和中外文学名著。由于读了大量的英语文学作品,他对文学发生了兴趣。1934年入西安高中,练习写散文、诗歌和短篇小说。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燃及西安,他积极参与,任学生刊物《救亡线》编辑。1936年“西安事变”前后,任西安学生联合会刊物《学生呼声》主编。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中共陕西省委临时宣传委员会工作。1938年5月到延安,在成立不久的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早期称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简称“边区文协”或“文协”)工作,任该协会下属的海燕社秘书、民众娱乐改进会秘书,兼做机关党的工作。他进边区党委组织部时,带的介绍信上写的名字是“刘蕴华”,从组织部出来,再带的介绍信已经改名“柳青”了。从此,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发表文章,他都用这个名字。1939年8月请求去抗日前线,到晋西南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支队任二团一营教育干事,主要从事新闻报道。1940年10月回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1941年8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从“边区文协”独立出来,被分配到“文抗”,任机关党支部宣传委员。同年12月,转绥德文协,做文化站工作。这期间写的短篇小说,后来部分收入光华书店1947年2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地雷》。

1942年,他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学习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高了思想,明确了方向。1943年,分配到米脂县印斗区三乡任乡政府文书。在艰苦的环境中,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学习,改造自己的世界观。近三年的群众工作,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5年初,他根据这一时期的生活,创作他的第一部以反映陕北解放区农村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种谷记》初稿,1946年在大连写第二稿,1947年7月,《种谷记》由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书店在大连的分店光华书店出版。这部小说通过描写王家沟农民围绕集体种谷而展开的斗争,反映了农民在组织变工队,实行生产合作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全书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贯彻文艺工农兵方向的新文学比较成功的作品。

抗战胜利后,柳青到了大连,任大众书店主编。1948年8月回到延安,准备创作陕北解放战争和战争中的陕北人民为题材的作品,深入米脂县,了解沙家店粮站有关工作和生活。之后根据调查得到的材料和多年的生活积累,于1951年3月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铜墙铁壁》,该书于同年9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小说以淳朴的语言,表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伟大力量,歌颂了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思想。小说中描写了人民领袖毛主席和周恩来的形象,表现了领袖和人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在我国当代长篇小说中,这是塑造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形象的第一次尝试。

1951年4月,柳青参加创办《中国青年报》,任编委和副刊主编。1952年4月在上海参加“五反”运动。9月到陕西省长安县,任县委副书记,分管互助合作工作。次年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到皇甫村深入生活、写作,参加了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全过程。现实生活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1956年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散文特写集《皇甫村三年》。1958年3月写成中篇小说《咬透铁锹》,刊《延河》当年4月号;1959年11月,陕西的东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改名为《狠透铁——一九五七年纪事》。1959年,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以《稻地风波》为名在《延河》4月号开始连载,从8月号起,改题为《创业史》,至11月号全部载完。《创业史》第一部脱稿时间是1959年10月3日下午4时。《收获》杂志当年第6期发表了《创业史》(第一部)修改稿。1960年5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创业史》第一部单行本。这是反映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史诗性作品,是柳青长期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劳动结晶。在这部小说中,他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广阔而深刻地描写了我国农村改变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表现了这一时期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农民群众心理的变化过程,塑造了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创业史》(第一部)被译成英、日、德、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受到国内外读者的称赞。

在文化大革命中,柳青受到迫害和诬陷,他在斗争中坚持自己的党性和人格,阅读历史著作,对生活进行反思。他的爱人和助手马葳被逼自杀,他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使他无法如愿完成《创业史》的全部创作计划。“四人帮”被粉碎后,他坚决拥护党中央。在病势垂危的情况下,他以惊人的毅力修订再版了《创业史》(第一部),改定出版了《创业史》第二部上卷(1977年6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在《延河》连载了下卷的前四章(1978年《延河》第2期连载《创业史》第二部下卷第14、15章,第3期连载第16、17章)。1978年6月13日,他病情突然恶化,不幸逝世。终年六十二岁。

柳青一贯坚持深入生活,刻苦创作。他反复强调“生活是创作的基础”,“六十年一个单元”,“三个学校”(生活的学校、政治的学校、艺术的学校),“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这既是他的经验之谈,又是他生活和创作道路的高度概括与总结。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文艺路线。他把《创业史》(第一部)的稿酬,全部交给了王曲人民公社,为党的文学事业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他的作品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宝库,他生活与创作的道路为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宝贵经验。

柳青历任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陕西省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西安分会副主席等职。

他活着在群众之中,死后愿与人民永远在一起。根据他的遗愿,他的骨灰一部分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部分安葬在皇甫村的神禾原上。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