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学

三、小学

我在小学时不是一个好学生,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的教鞭!

20世纪20年代的小学,教室讲桌上除了放着一盒粉笔和一个板擦之外,还有一根藤子做的教鞭,老师可以用这根鞭子打犯规的学生。不用说,小学生对这个“武器”是很发怵的。

中国过去私塾教育历来只学国文,科举考试只是一篇作文,所以学古文是很重要的。我小的时候,五四运动刚刚过去,在“废科举,办新学”的风气下,在私塾教育之外,兴办了许多公立和私立的新式小学,人们可以选择。私塾多是由一位老师在家里一间屋子里教书,常常是先学《三字经》《论语》,然后是《孟子》《左传》《诗经》等四书五经。一般是一位老师,少则教五六个或七八个孩子,多则十几个,每个孩子每月交几块钱(银元)。有钱的家庭则可请一位老师在家里只教自己的孩子,他们单独负担起老师的“束脩”,即薪水,也就是现在的工资。这种私塾称为家馆。家馆的待遇比较好,课间休息还有点心吃。但是学生都是公子哥,所以很娇气,不但不能打,也不能说,一旦得罪了公子,不但点心没得吃,就连“束脩”也没有了。老师的饭碗丢了,家里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当时办得起家馆的家庭只是少数,所以一般家庭是送孩子去私塾,每月交几块钱就够了。私塾的学生多,老师管得就严,旧的教学法认为不打不成才,所以当学生淘气、背不下书时老师就要打。轻者用教鞭抽身上,重者用木板打手心,可以把手打肿。学生为了不挨打,上课时就要死记硬背一些根本不懂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学生长大后仍能背诵很多成语名句,可以把一套套成语写成文章,但对学科学是没有用的。

小孩儿到了六七岁,家长就面临选择上新式小学还是上私塾的矛盾。这在现在听起来好像有点儿奇怪,但那时人们对新式小学还不太认识,认为上新式小学念书少,时间都被体育、唱歌、手工占了;而上私塾又只会让孩子背“子曰……”,所以家长心里很矛盾。我父亲选择叫我们上小学,但又放不下四书五经,所以白天上小学,晚上他给我们补《论语》,我现在知道的一点《论语》还是那时跟父亲学的。我只跟父亲学过《论语》,没有学过其他的,但在中学学过一点儿《左传》《榖梁传》《古文观止》等。那时人们对于新式小学的误解,主要是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

北京师大附小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我们小学都是在这所学校上的。小学时我与三姐同班,那时气哥已是三年级。每天由老周拉去,中午他用提盒送饭,下午接回。但到我上三年级时,三姐因病休息,我与气哥每天来回步行上学,自己带烙饼。每天上学虽好,但回家后无人督促。父亲每晚给我和气哥讲《论语》,讲得我昏昏欲睡,于是他就责骂。每逢此时都是乾奶奶来解围,把我叫去睡觉才算了事。

那时正常入学年龄是实岁6岁,而我是虚岁6岁入学,实则是5岁,所以我比其他小孩儿小些。那时就理解课本来说,年龄小的在低年级时要差些。我记得一年级第一课的课文是:狗、大狗、小狗,共5个字,但我只记住了大和小两个字,“狗”字因笔画多不好记,所以不及格。而三姐比我大1岁,5个字她都记住了,所以她及格了。我没到6岁便上学了,并不是因为我聪明,而是因为父亲好打孩子,所以母亲叫我早上学,有点儿避难的性质。但是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我最终还是挨了老师一教鞭。

事情是这样的:二年级时,有一天上算术课,老师一开始就要求心算,他出题后谁先算得就举手,老师叫起立时就要报告得数。我算得慢,所以没举手。但我很羡慕被叫起来的同学,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我冒了一次险。我想在举手的同时心算,等老师叫我时也许我就算得了,那样我也可以露露脸。于是老师出题后我很快举了手,但被老师叫起时我还没有算得,当然就答不出来。这时他拿着那根可怕的教鞭朝我走来,不由分说狠狠打了我一鞭子。虽然我当时穿的是棉袄,并没感觉打疼,但这一鞭子使我清醒了一辈子。从此以后,我对没想清楚的问题从不敢发言。这件事教育了我一生,使我终生感激老师对我的教导。还是孔子说得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要强不知以为知,那样既害己又害人。

事实上,我小学时在班里不算一个好学生,就喜欢下课踢足球,所以成绩处在下游,家长也不过问。其实,家长督促孩子学习可能比给他东西吃更重要。《三字经》说得一点儿不错:“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不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也不可把孩子管死,那也是不对的。现在家长非常重视孩子教育,但有时又过分了。我常常听到家长们抱怨:外国学校教的东西太浅,考试太简单,功课给得太少云云。课余时间外国孩子们大多数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我们的孩子不是忙于完成父母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沉浸”在琴棋书画中,不少人在星期天还要送孩子到补习学校学算术、英语。家长们在督促严管的同时,往往忽略掉了孩子教育中最重要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反而起到了负面作用。我很欣赏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先生的话:在诺贝尔奖得主中学习成绩拔尖的只是少数,大多数都是中间或中下的。做父母的在严管的同时也应该多给孩子们一点儿自由发展的空间。

气哥上学时成绩也是一般,他课余喜欢演剧。他在高小时每逢游艺会,常被指定与同学董世雄(后名蓝马)一同演出,很受同学欢迎。后来俩人都成为全国著名演员,不能不承认他们有天分。

五哥是我们最佩服的人,他上的尚志中学,每学期学校寄来的成绩单,每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他的字写得好,英文自学得也很好,就是性情倔强,不好说话,不赞成的事并不争吵,但就是不理你。我不明白他为了什么事与姐姐争起来,姐姐要他道歉,他就是不道,从此俩人一辈子都不说话,姐姐死时只有他没哭。设想两个十几岁的人之间不会有什么大事,他的倔强性格最后发展到孤僻,影响了一生。

澊弟也是虚岁6岁入学,他上的是宣外大街汇文小学。这是一所教会学校,学费高,要求穿制服,但离家近。每星期他们都在权盛里外的广场上练一次队,全校学生穿制服,在洋鼓洋号引导下排队走,很壮观。

由于父亲喜欢京剧,家中买了一把京胡和一把二胡,父亲晚上为我们排演《捉放曹》。我演吕伯奢,五哥演陈宫,气哥演曹操,父亲操琴。我的戏很短,被曹操杀了就完。每次排练乾奶奶就在屋里等到我被“杀”了,就赶忙把我拉走去睡觉。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拉胡琴,后来我们长大了,常常是气哥拉京胡,我拉二胡。五哥不会拉,他唱老生,学的马派。

日子一天天过去,人也就长大了。当时北洋政府是张作霖统治时代,北京到处是奉军,他们坐车不给钱,随便打人,北京人对他们的蛮横无理非常痛恨。我9岁左右在学校门口看到过高举邵飘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京报》创办人,因宣传革命思想1926年被北洋政府杀害)的血衣游行。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打到济南时,日本人在济南酿成五三惨案,但未能阻止北伐军前进,张作霖率奉军退出北京,逃往东北,到沈阳附近的皇姑屯时被日本人炸死。

1947年石挥与哥哥石开合影

北京政府垮台后,父亲便失业了。当时大批政府人员都失业了,北京市面也萧条了。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改名为北平。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