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路易·勒沃:复兴古典
(Louis Le Vau,1612—1670)
路易·勒沃于1612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父亲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建筑从业者,在父亲的影响下,勒沃进入了建筑领域。维康府邸(Chateau of Vaux le Vicomte)是勒沃的主要建筑作品,该建筑是勒沃受财政大臣福克所托,为其修建的私人宅院。
维康府邸布局严谨,府邸正面是一个大的院落,马厩和仆役居住的房间坐落在院落四周。为了让居住其中的人生活得更加便利,勒沃进行了精心策划。建筑室内最显眼的是椭圆形的豪华会客厅,它位于主楼内的核心位置,朝向主楼后面宽阔的花园。会客厅在建筑物两个轴心的交叉点上,显然是处于主楼的中心位置,起到统领整座府邸建筑群的作用。阳光可以直接照射进来,光线充足,可以直接欣赏到室外花园的美丽景致。主卧和起居室分布在会客厅两侧,窗户均朝向花园。卧室、起居室和会客厅两侧的门都被设计在一条直线上。
勒沃
会客厅的前面是一个方形的门厅,楼梯间和不太重要的房间分布在门厅两侧。出于功能需要,前厅、主厅、楼梯和餐厅等形成的一组建筑是日常的活动主空间,而卧室、办公室等由过道连接,形成颇具私密性的独立空间。为了方便各个室内空间的联系,建筑师还设计了一些便捷的通道。正是借助于维康府邸,勒沃才得到了路易十四的赏识,并最终主持设计卢浮宫的改建工程。
卢浮宫于16世纪60年代建成,是一座文艺复兴式的建筑。卢浮宫的东立面是建筑的正面,与一座举行皇家仪式的教堂隔广场相对。广场南端,隔塞纳河相望的是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到了17世纪中叶,卢浮宫的东立面日渐落魄,与周围的环境和当时的文化氛围极不相衬,因此法国当政者决定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当时,好大喜功的路易十四从意大利请来了久负盛名的贝尔尼尼。但是,贝尔尼尼煞费苦心设计出来的方案却受到了法国建筑师的一致抵制,甚至都不能打动路易十四。法国政府最后被迫通过设计竞赛来寻找优秀的建筑方案,路易·勒沃等人设计的一个方案最终脱颖而出,形成了现在这种卢浮宫的立面模样,成为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
1667年,勒沃、勒布朗和佩罗三位建筑师最终被批准主持卢浮宫的改造工程。勒沃主持改造了卢浮宫小方院的南面、北面和东面的建筑物。建筑物朝向内院的立面基本上被保留下来,没有进行大的改动。然而,勒沃会同另外两个建筑师对卢浮宫的外立面进行了全新的改建。在改建中,全长172米、高28米的东立面的改建最为引人注目。
建筑师将东立面的底层设计成了基座的模样,其高度为建筑总高的三分之一。二、三层是柱廊,是东立面的主要部分,建筑师用双柱的形式从第二层直接连通到第三层的顶部。东立面共分五段,中央的一段分为三个开间,在整个立面上“凸”出来,上面雕刻有山花,显得不至于太平淡,起到统领作用。凸出部分宽28米,与其高度相等,呈正方形。在东立面尽头两端又分别凸出一个开间,以照应中央凸起部分。这一部分凸起的宽度为24米,恰好是柱廊宽度的二分之一。双柱与双柱中线之间的距离为6.69米,是柱子高度的一半。由于柱廊是被建造在已有建筑之上,勒沃对原有的建筑进行了拆改,基本上保证了整座建筑的协调,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样式。
作为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东立面在建筑构图上的等级严格分明:上下分三段,左右分五段,各以中央一段为主。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尺寸均经过了周密的计算,具有精确的几何性特征,保持了简单的整数比。东立面形体简洁,装饰简单,色彩单纯,同样是为了体现建筑的宏大特征,这也是古典主义建筑的一般特征。
凡尔赛宫的扩建也是勒沃参与的一项重要工程。在勒沃的主持下,凡尔赛宫在原有建筑物外围南、北、西三面展开进行,其中以朝向花园的西立面为正面。建筑师依然采用了巨大的圆柱作为支撑,采用严格的等级形式。
1670年10月16日,勒沃在巴黎辞世。
卢浮宫东立面运用几何图形的比例尺度,体现了宫殿建筑雄伟、庄严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