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看似非常与众不同,
但一旦你用他的精神状态、语言语境与他交流,
并符合那个巨大的天道时,
他就被“打开”了。
原典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什么是“符”
《德充符》让我想起另外一篇有意思、带“符”字的道家内容—《阴符经》。
在古代,人们在木牌上面写字,然后啪的将其掰成两半,一半让别人拿走,另一半自己留着。需要传话给对方的时候,就让使者拿着自己保留的这一半过去,将两个木牌扣上,对方就知道这段话是之前有约定的那个人传递过来的。这样的东西就叫“符”,符合的“符”。
《阴符经》讲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样东西暗暗地和我们看见的部分互为表里,构成一体。比如,春天花开就是我们看到的阳的部分,但你要知道花开的背后有一股气在推动它周而复始。
我家院中的那株海棠,在雾霾深沉的冬天已接近死亡—我甚至认为它已经死了。结果,在今年春天的时候,那一股地底下的气就把它推动了。我出差走的时候,树上还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芽,等我回来后居然满庭院都是绿色。这一抹绿色就是“符”。
什么是“充”
“充”,是指充满。“符”,是指符合与验证。无论修行哪个法门,最终都要被验证,要实证实修,修到与那个东西符合的状态对上。
你玩过保险箱吗?当你把保险箱的密码拧得哒哒哒哒作响(对上密码)时,那个铁皮箱子就被打开了。试想一下,那么一个任你用焊枪、机关枪、炸弹都奈何不了的铁箱子,一旦对上了设置好的密码时,铁门就被打开了。那个东西就叫“符”。
有些人看似非常与众不同,但一旦你用他的精神状态、语言语境与他交流,并符合那个巨大的天道时,他就被“打开”了。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当这个保险箱被打开以后,里面无限的法喜充满、自在融洽,全然都可以被我们很完美地连接上。你甚至连想拥有它的欲望都没有,因为它实在太多了,随时可以调用,随时可以属于你,随时可以拿来布施于他人;甚至因为有太多,所以你对这些东西保持了某种隐隐的克制,从而形成了“戒”。一个真正能够“戒”可乐的人,一定是喝得太多的人。
以前,我认识一个朋友,他好不容易在北京市中心弄了一个四合院。然而,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却说:“又住平房?我们以前在村里就是住平房,怎么到北京还让我们住平房?”其实,这叫朴素得起,多少人梦寐以求住楼房的时候,对于他们来说,楼房是可以放下的。
所以,《德充符》的“充”,又代表着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丰沛。只有足够丰沛的时候,你才能够拥有一种随时可以放下的良好心态。戒律的“戒”,并不是苦逼地对自我的束缚,而是因为充满,因为曾经拥有,因为全然获得之后,可以随时拿起又能随时放下的自在。
什么是“德”
“德”,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字眼。某些时候,它代表顺道而行。
以前陕北人赶马、赶驴子,都是说“嘚”或者“驾”,就是开始启动的意思。“嘚”就是一直走,“吁”就是停。所以,“驾—吁—”是让它开始和停止,而“嘚”就是让它一直走下去。所以,同音的“德”这个词就代表顺道而行的状态,不要快也不要慢。
有些时候,“德”又可以解释为令其得到。比如,我们说这是一个有德的人,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二点为每个人点赞,点到人家以为他是机器人(已经超越了人类)。但是你以为他不忙吗?他抽空要打太极拳,要给老婆装修提出意见和建议,还要买可乐,这样做是因为他爱每一个人。
那么,《德充符》的“德”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庄子会用无数有残缺的人、长相丑陋的人、不靠谱的人,以及大家都不愿意跟他待在一起的人的故事,来讲述在自己设置的语境里面,有德的人是如何充满魅力的。
《德充符》里面讲,有一个人长得实在太丑,也没有什么文化,但所有女人都想嫁给他,甚至已婚的女人还会跑回家跟自己老公说:“哦,他太帅了,做他的小妾我都愿意。”
怎么会有这样的男人?这就是《德充符》中的一个状态。
德有两种—忘形和忘情
到底庄子认为的“德”是什么德?简而言之,它是两个德,一个叫“忘形”,一个叫“忘情”。忘形与忘情,就是不以自己的形体为好坏,不以自己的好恶为评判的标准,这就叫“德”。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我们再来看后面的故事,就有如庖丁解牛般迎刃而解,毫无阻力。
“充”是法喜充满,与世界的巨大能量宝库完全连接,随时可以调用之后的不在乎。以前有人喜欢买大容量的硬盘,去收集各种片子。如果我给你一个账号和密码,可以随时用5G网络调用全世界的各种片子,难道你还会把它存在硬盘里面、把它刻成光盘吗?到那个时候,你就不会了。
现在,你会不会有一种强烈的想要拥有它的冲动?这种充盈的感觉,才会让你真正发自内心地不再对拥有它这件事充满渴望。而你是不是真正符合这一切、能够印证到这一切,其实需要实证实修,并且得到某种内在的响应—自己确信就是这样,而另外的高人也确信是这样。
如果一个前卫艺术家赤裸全身在街上跑,可以说这是行为艺术,是在告诉你:“无我相,无众生相,不以色身见如来……”如果有足够多的行为艺术作品能够证明他是这样一个人的话,他做这件事情就可以去威尼斯参加国际艺术双年展。否则就是隔壁家老王脱掉衣服在三元桥上跑,就是精神病。
因此,“符”是什么?“符”是一种内在自我的确信、整个世界游戏规则的确信,以及被彼此之间认同的高人确认之后的那种状态,我们称之为修行到此位置之后被确认的状态。在艺术界里面是这样,在文学界里面是这样,在人工智能界里面是这样,在投资界里面也是这样,这个东西就叫“符”。
简言之,《德充符》这个名字隐含了两个前提:
第一个前提是,德乃天生天养之物,并不是个人修行的结果,只不过修到这个方法之后,自然就会download(下载)下来。
在广州市中心,有一个特别高级的村—猎德村。“猎”者,捕捉也。而猎德就是向天猎德,是把“五德”(仁义礼智信)或者不同层面的德,从云端下载下来这样一种可能性。
第二个前提是,一切本自具足,无量无边,所以它的“充”是没有界限的。如果不确信一切本来就有、本来就多到没法再多的地步,不确信最后只需要做的不是让自己成为人,而是找到密码跟它一合即可,这一切都是下载下来,而不是在本地生成的,你就无法真正理解“德”“充”“符”这三个字的含义。
在后面的故事里,我会逐一跟大家分享被锯掉手、被戳瞎眼睛、眼睛长在头顶、下巴长在屁股后面等长相奇形怪状的人,如何充满超级人格魅力。
南老(南怀瑾老师)也在《庄子諵譁》中说:“《德充符》是说什么才是人生道德充满的境界;可是他用的,都是外形残废的人,这些残废的人都有道。所以说,一个人道德的充沛与否,不在外形的美与不美。有人外形很健康,身体很壮,像项羽一样,也同那个黑人拳王一样,打到他身上都叭叭叭的响,好像有几十斤肉那个样子;但是很蠢,里头灵魂的道德不充沛,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这是一篇《德充符》。”
以前,对于这些我也觉得不能理解,但安静下来想一想,在你身边有没有一些类似这样的人?他们没有太多钱,也没有权力;长得既不漂亮,也无过人之处,但你就是喜欢他,愿意帮助他。而他被帮助了之后对你也没有特别感谢;即使你不帮助他,他也不难过。如果发现身边有这样的人,你一定要好好地感受他,因为这种人可能天生就是《德充符》中描述的人。
人在世界上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前文中,我已经给大家做过一次简单的开题。我认为,庄子是一个伟大的编剧,在一个没有微信朋友圈,没有新闻故事的环境下,为了讲道理,他随时可以自己编故事,想用谁的名字就用谁的名字。讲起孔子来,他随时可以让孔子变成圣人,又随时可以令这个圣人变得让人啼笑皆非。在《人间世》里面就是这样,庄子完全不被自己对某个故事的设定所绑架。我们常常听说,有些人在写故事的时候,写着写着就把自己写进去了,好像这个主人公被写到这里不死是不行的,因为剧情已经把他浓缩到这里了。这就是写故事的人写到最后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人物绑架的结果。But,庄子从来不会这样。
鲁国有一个“兀者”王骀—兀者指的是被刖足(刖刑,中国古代一种酷刑,指砍去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的人。
在那个残暴的年代,统治者要想管理好人民,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不听话的人拉出去。如果这个人长得漂亮,就把他的眼睛挖掉一只,扔在地上啪的踩爆给他看;还有一种刑罚就是把不听话的人拉出去,把他的腿锯断,然后将被锯下来的腿剁成馅,拿给狗吃。
其实,这些可怕的管理方法,现在还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被运用着。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最恐怖的事情不是枪决,而是炮决或者犬决。炮决就是把不听话的人固定在一个地方,然后用一门迫击炮对着他砰的一轰,连人带墙全部都没有了;犬决就是把不听话的人扔到一个上面围绕着一群需要被教育对象的房间,然后放出三只大狗,让这些人看着狗把不听话的人吃掉……
我之所以讲这些是想告诉大家,人类社会经历过如此残暴的年代。庄子所处的年代,人民群众很可怜,稍有不慎,就可能被人锯掉腿或者脚,甚至被斧头活生生地砍下头。
讲回庄子的故事,鲁国有一个人叫王骀,也不知道他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可能就是他不小心踩到了当时某个贵族,于是,他的脚就直接被砍掉了。
你是不是觉得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读书时,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回那个年代,你才知道人在世界上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现在,地球上有一些人还处在这种恐怖的暴力当中。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还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而心存感恩—只是通货膨胀有点儿高,房价涨得有点儿快,食物偶尔为转基因的,空气略微有雾霾……比起生活在那些随时可能被犬决的国家的人们的生活状态,我们已经非常幸福了。
总之,王骀这个人很厉害,“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就是跟随他的弟子居然和跟随孔夫子的差不多。你要知道,鲁国可是孔子的大本营,票仓(在各国选举中,长期固定支持某个政党的票源即被称作这个党的票仓)所在。
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
常季说:“王骀这个人哪,他是不知道做了什么错事儿被砍断脚的人,居然有那么多人追随他,可以在鲁国与夫子您分庭抗礼。”
什么样的人可以让你坐在他身边保持沉默,而不觉得难堪
我曾经见过一个特别厉害的骨科大夫,他帮一个女孩子治疗颈椎病。观察这个女孩子后,大夫说:“针对你的颈椎病只有一个治疗方法,就是把你头发分的那条线,从左到右变成从右到左。”
现在,很多女孩子将头发甩出来之后,经常只露出半边脸,连眼睛都被头发遮住。每次说话的时候,她们都要把整个头侧过来,把头发甩出来之后,才能够看见对方。每天,十六个小时在外面待着,其中十五个小时她都把头侧着,水滴石穿哪。后来,那个女孩子把左分变成右分以后一年,颈椎病就好了。于是她将头发梳成了中分。
言归正传,这里的“中分”指的是王骀与孔夫子分庭抗礼,一人拥有一半的学生。
常季接着说:“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
“坐不议”,说的是坐在那儿没有什么好讨论的。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指王骀平常也不给弟子讲什么,当大家围坐在一起的时候,也没什么可讨论的。弟子们去的时候头脑中什么都没有,回来的时候却觉得很充实。
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有魅力的男人?很可惜,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男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当然也不会有这样的女人。什么样的人可以让你坐在他身边,保持沉默而不觉得难堪;你本来有很多问题,见到他后突然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有一次,我去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去之前就有很多人(不是我这样认为,是他们这样认为的)说:“你肯定有圣僧缘分。在三十天里面,你见过明就仁波切,然后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他吗?”我也觉得应该有很多问题,因为我们都是思想界和人格成长界的小学生。但是,真正坐在这些大智慧者身边的时候,你会发现真的没有什么好问的。
有一天,他请我吃日本料理。坐了一会儿,我们都没有说话。后来,我只问他一句:“你能吃生鱼片吗?”他说:“我吃素的比较多一点儿。”
一刹那间,我体会到“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的感觉。
常季又说:“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意思就是,真的能够不用说话就完成信息传递吗?
其实,真的有,就是NFC(近场通信),Apple Pay就在做这样的事情。前一段时间,阿里巴巴也推出一款叫KungFu(空付,与功夫的英文名kung fu一致)的支付工具,就是隔空能把钱给付了,这就叫作“不言之教”。看似没花钱,但其实已经花过了。幸好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能够很好地理解“不言之教”的含义。
那么,古时候,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你本来抱着许多问题去见一个老师,坐在他身边后即使什么都没说,你已经觉得收获满满,便回去了。如果有的话,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小梁有若干次类似的经历。有一次,李可老师被邀请到北京来治病。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当我去看他的时候,他所住的宾馆的房间已经被挤得满满,楼道外面也排着七八十个人。李可老师点着一支中华烟,在给病人开方子。
我很清楚地记得,因为年纪很大,李可老师的眼睛有一点儿不好。他写附子多少克、炙甘草多少克、人参多少克……很认真地写每一个字,香烟的火一直烧到手上,他却浑然不觉。在开方子的时候,他已经完全把自己的灵魂投入到这味药的药性中,投入到这个药性进入病人的身体会产生的反应中。
于是,在写方子的时候,李可老师特别专注,没有任何粘连,完全是安住于当下。那样的禅定功夫,不是需要盘着腿才有的。那一刹那间,我就感受到什么叫作“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的状态。
后来,李可老师过世的时候,我们众弟子都去为他送行。他躺在那里,整个身体收缩了。我绕着他的身边走,却没有觉得他已经过世。我深深地觉得,曾经有这样一个灵魂投入到这个世界并救了那么多人,以至于在他的葬礼上有无数不请自来的人。当时,一位大儒写了骈体文的悼词,在抑扬顿挫地唱着。
那天,天很冷,现场却有几百个人。我想,这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令人们心甘情愿地去那里送他一程?是什么东西震撼了人们的心灵?走出来的时候,我看到他曾经治过的病人,或肥或瘦,各色人等,每个人的表情是哀伤之中的平和。我只能用“平和”这个词,因为我们都感受到了李可老师的平和。
我相信,作为残疾人,王骀一定以某种很奇怪的方式,让当时能够亲近他的人,感受到一样东西—这个人明明少了一只脚,但是为什么却像没有缺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