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在中小学以及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纲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鼓励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以及多层次、成系列的普及读物。《纲要》还明确指出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这就给中小学乃至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

中学生要想更为高效、比较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就不能只靠语文课本,还要博览精读,把宝贵的时间用在诵读优秀的作品上,这就是我们编选这套《中华经典素读本》的初衷。

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交际工具,更是承载人类文明的重要媒介。在当今社会,文言文虽然已经不再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但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道德理念、价值观等却亘古常新。学生诵读这些文本的过程,就是和古人开展心灵对话,向他们汲取智慧,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文情怀和道德情操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些理念,我们在编选这套读本时,确立了如下原则。

一、章节编排

全套书分为六册,初级、中级、高级各两册。每一级则按照时代顺序编排,分为先秦卷、两汉卷、魏晋卷、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两宋辽金卷、元明卷、清及近代卷等八个单元,每册四个单元,目的是让学生尽量全面、系统地感知我国各个历史时代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和思想潮流。

此外,六册书按照难度系数,由浅入深,逐级递进。比如第13册中的先秦部分,主要是一些寓言故事、神话故事。进入第15册,先秦部分就更多地开始出现具有一定难度的历史故事片段,对于诸子百家的选编也更强调完整性、系统性。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按照自身特点,逐步提升阅读古文的能力。

二、文章选择

各个历史时代的选文,首先力求文质兼美,便于诵读。古人为文,抱有强烈的功业意识——所谓“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出于这种创作目的,从整体布局而言,古人特别讲究行文的起承转合,抑扬推进;从字句锤炼而言,或以单行散句为主,或骈偶结合而行;从风格而言,或流利畅达,或简洁凝练。诵读这样的文章,对于学生体会古文凝练、雅致之美是很有帮助的。

其次,各个时代的选文,力求有利于学生汲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以便更好地学习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发展变化而来的,二者一脉相承,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汲取古代汉语中的养分,我们对文章中富有哲理、言辞优美、情蕴丰厚的句子划线标注,以便于大家在最短时间内,把握文章精髓,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再次,内容涵盖全面。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一百多项对世界的贡献,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自中国。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契机下,本着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目的,我们编选的这些文章,内容涵盖科技、哲学、政治、宗教、历史、教育、文学、书法、绘画、医学、军事等各个领域。同学们在诵读这些文字时,可以初步感知浓缩于其中的中华文明精神,感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可以了解历朝历代文人的情感生活,透视他们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教育“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标准》的这段话是我们选编这套作品的重要参考。这些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记录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记录了古代士人心怀天下,道济苍生的宏愿。学生日日浸润之,涵泳之,就会无形中受到精神的熏陶、感染。有助于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最后,文体涵盖全面。大概而言,有骈文有散文。具体言之,则涵盖了辞赋、颂赞、箴铭、哀祭、碑志、序跋、论辩、奏议、书启、诏令、杂记、诗话、词话、戏剧……可以说,这是本套书区别于其他文言读本的一大特点。读者在提升文言阅读能力的同时,对于古代典籍中常见的各种文体也有了基本把握。文体知识既明,对于以后进一步学习乃至赏析古人文言作品,都大有裨益。同时,也有助于古为今用,提升自己现代汉语运用的能力。

三、注释翻译

文言文阅读最大的障碍就是字词关。因此,我们在原文下面附列尽可能详尽的注释。注释时,首先涉及的是文章出处。出于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我们将尽量选择出自名家之手校勘精严的本子。

对于读者可能不认识的生僻字词,在文中加注拼音;对于一些古今含义差异较大的字词,或者疏通起来比较难的句子,详加注释、解说。注释时,如果是句子,一般是先将其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分别解释句中的关键字词、典章制度等。如果是字词,则先解释其在文本中的含义。

对于原文翻译,我们将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这对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古代语法、字词句含义是很有助益的。

四、阅读提示

文章译文后面,附有阅读提示,主要目的是激发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帮助读者更快、更好地进入文本。具体而言,遵循下列原则。

首先,注意结合作者所处时代和文章文体方面的特点,或突出其历史价值,或彰显其文化意义,或揭示其哲学意蕴……既注意对读者的启发性,又要求具有一定深度,以期真正起到辅助阅读的作用。

其次,倡导开放性阅读。为方便教学或者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还设置了“学问思辨”环节,目的是鼓励读者开发想象,独立思考,对文本提出看法和疑问。

最后,对文章涉及的一些有趣味的话题,提供可以相互参看的阅读书目、文章篇目或者线索。目的是以原文为生发点,激发读者更为广泛的阅读兴趣。对于一些不太好查找的篇目,附录于“学问思辨”之后,以便拓展学习。

五、使用方法

本套书每两册为一个独立系统,分别涵盖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明、清及近代八个大的历史阶段。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了解相对完整的文学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也便于授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需要,重新将内容进行编排组合。比如将六册书中的先秦卷部分组合到一起,就是相对完整的先秦文学史。

除此之外,本书编排还照顾到了学生每学期在校学习的时间。每册书共四大单元,比如,第十三册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四个部分。先秦单元中又分四个小的版块,分别是:远古神话,大美中华;医易同源,泽被苍生;诸子智慧,发蒙醒聩;以史为鉴,可知得失。这样,每册书算起来一共是十六个小版块,和学校每学期十六到二十周的教学时间安排大致吻合。了解到这一特点,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每周解决一个小版块——学习量不大,同时又能做到细水长流,积少成多。具体学习方式可以通过选修课,也可以作为课下作业留给学生。

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可以尝试在脱离注释和翻译的情况下独立疏通原文。文言文学习和英语学习一样,既要积累词汇,也要注意培养语感。积土成山,读得多了,阅读能力自然就增强了。在借助古汉语词典或者注释,仍然无法理解原文的时候,再去翻看译文,这样看似耗费时力,实则更有利于初学。再有,文章赏析只代表编纂者对文本某一方面的理解,所谓“诗无达诂”,对于古代典籍的理解也是如此。因此,读者要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并结合“学问思辨”环节提出自己的看法。

当然,由于编写时间紧促,再加上学养所限,这套书肯定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由衷期待着更多专家的指教,以便我们修订。

王海兴
2015年10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