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家世

(我)生于一九〇四年七月十二日(农历),学生,父业教育,同时又是军政界中人,同时又是一个小地主。

——引自邓小平入莫斯科中山大学时填写的履历表

1904年8月22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二),邓小平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今广安市广安区)协兴场姚坪里(今协兴镇牌坊村)的邓家老院子。

四川,古为巴蜀之地。广安,西距四川省省会成都200余公里,南距长江重镇重庆100余公里,地处华蓥山中段的丘陵地带,渠江蜿蜒流过县境。广安山川秀丽,物华天宝,是古代巴文化发源地之一。至今,当地还流传着歌唱家乡的民谣:“金广安,黄白莹莹然,桑麻榆枣丰,沃野无闲田。金广安,庶民百姓,忠介质朴,不畏水旱,抗拒凶顽,名冠天府,点染好家园。”

邓氏家族在广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据广安县协兴场姚坪里的《邓氏家谱》记载:一世祖为邓鹤轩,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洪武十三年(1380),以兵部员外郎入蜀,遂家广安。《广安州新志》中也写道:“邓氏旧志,其先本江西庐陵人。明洪武中有鹤轩者以荐举南京兵部员外入川,遂籍广安州北姚平家焉。”“其祖墓均在姚平,有宗祠。”

广安地处成都平原的边沿,属丘陵地带。这是协兴场在广安所处地理位置图

邓小平的祖父邓克达是一位勤劳忠厚的农民,也是当地著名的织布匠。他靠织布渐渐地积攒了一些钱,随后,慢慢地置办了一些家业,买了一些田地。到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出生时,邓克达已经成为当地一名拥有200挑(5挑为1亩)土地的小地主了。

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字文明,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曾在成都法政学校读书,受到一些新式教育。早年参加了当地一种民间的帮会组织“袍哥会”——也叫“哥老会”。邓绍昌曾在广安县协兴场“哥老会”中当过“三爷”,后来升为“掌旗大爷”,即首领。他曾当过广安县团练局长、八县联防副指挥。1936年去世。

邓小平是邓绍昌的长子,邓绍昌按字辈的排序为他取名邓先圣。

邓绍昌先后娶了4个妻子,共生育9个子女,最后养活下来7人(四男三女)。第一个妻子张氏,病死无后;第二个妻子淡氏,生三男二女,长女邓先烈,长子邓先圣即邓小平,次子邓先修即邓垦,三子邓先治即邓蜀平,次女邓先珍(10岁时病死),淡氏于1926年病故;第三个妻子萧氏,生一男即四子邓先清;第四个妻子夏伯根,生3个女儿,三女邓先芙,四女邓先蓉(10多岁时病死),五女邓先群。1950年起,夏伯根一直与邓小平一家生活在一起,直到2001年去世。

《广安州新志》记载的广安地名沿革

邓小平与胞弟邓垦

邓氏后代保存下来的邓氏宗谱

《广安州新志》册二卷十一的《氏族志》中有关邓小平的母亲望溪乡淡家坝淡氏的家族情况

《广安州新志》册二卷十一的《氏族志》中记载的“邓氏旧志”。文中“姚平”又称“姚坪里”,即今牌坊村

邓家老院子。邓小平出生在这里,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大部分时光也是在这里度过的

邓小平故居正堂屋

20世纪70年代的广安县城

邓小平的故乡牌坊村

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

邓小平与妹妹邓先芙

邓小平与妹妹邓先群

1986年1月,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左二)在成都同舅父淡以兴(左三)和舅母(右二)合影。右一为继母夏伯根

邓小平的母亲淡氏的墓地。其墓碑是以她儿子们的名义给她立的

位于五里堆的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的墓地

渠江

渠江是发源于川东北山区的长江上游支流,从东北顺流广安境内,是广安通往重庆等地的水上要道

少年邓小平

邓小平的弟弟邓垦回忆说:

我母亲非常爱小平,她是个旧社会的妇女嘛,他(指邓小平)是长子。当时因为我们家里困难很多,父亲长期不在家,我家有40亩土地。40亩,在我们那里叫两百挑,五挑为一亩。由于欠了很多债,我父亲长期不在家,当时维持那个家庭是困难的。她就是希望小平长大了以后,来管理家事。

有这样一些故事,都是我妈妈、我姐姐她们讲的。我们家乡,有一个姓刘的地主和我们家有些来往。父亲不在家,家里很困难,那个时候不是过年过节要写个春联吗?那个地主有文化,又会写又会画。于是,就买了一些红纸,请他写个春联。可那个家伙很坏,他写了几句挖苦我们家的话。我母亲、我姐姐都不认字,不知道啊!他(指邓小平)看到后很生气,立即把它撕掉了,自己又买了几张红纸,自己来写。他那时还很小啊,写个对子贴上去。

在兄长去法国几年后,家中收到他寄来的一封长信,内容是,他参加了革命,要为国家富强、为天下穷苦人翻身解放而努力。他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从此不能回家,也不能顾家了;二是要求废除旧式婚约。因为他很小时,家里依四川风俗,给他定了唐姓的娃娃亲。后来,那个唐姓的女孩子作为邓家的女儿嫁了出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