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引

千秋岁引

别馆寒砧[1],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2],庾楼月[3],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4],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5],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注释】

[1]砧:捣衣石。[2]楚台风:典出宋玉《风赋》:“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至,王乃披襟以当之曰:‘快哉此风!’”[3]庾楼月:典出《世说新语》:“晋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乘夜月共上南楼,据胡床咏谑。”[4]担阁:即耽搁,延误。[5]华表语:典出《续搜神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词牌说明】

中调,八十二字,《钦定词谱》说:“此即《千秋岁》调,添字减字、摊破句法,自成一体……《词律》疏于考据,类列于《千秋岁》后,又云两调迥别。”也就是说,此乃《千秋岁》的变体,又名《千秋岁令》《千秋万岁》,以此王安石词为正格。此外还有八十五字和八十七字两种变格。

【语译】

馆舍中凄寒的捣衣声、孤城上哀怨的画角声,都带着秋季的苍凉在天地间回荡。东归的燕子通过海上离去了,南来的大雁飞落栖息在沙滩上。这楚王兰台的“快哉此风”,还有庾信南楼的大好月色,都还和过去一样啊。

真是无可奈何呀,我被那些名缰利锁牵绊,被那些人情冷暖耽搁,可惜风流闲暇全都被舍弃了。当初我也曾心怀着寻仙访道的志愿,留下过秦楼楚馆的承诺,如今也全都被耽误了。当梦醒时分,酒意消去,我不禁沉痛地思量起这一切……

【赏析】

王安石变法受到很大的阻力,宋神宗基本上是支持他的,但也难免有所猜忌和反复,等到神宗驾崩,哲宗继位,则全面否定了新法,王安石被闲置,不久后就病逝了。此词就应该是在他遭逢重大挫折,或干脆在变法失败后,沉浸于感伤情绪时所写。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将此词题名为“秋景”,这应该是后人根据词意而添加的,事实上此词对景致的正面描写非常之少,只是借秋抒情而已,秋是在,景却寥寥,“秋景”之名,未免名不副实,还不如题名“秋感”为佳。

开篇先写砧声、角声,散入天地之间,仿佛这些都是秋季所独有的声响似的。然后写燕归海上、雁落沙头、“楚台风,庾楼月”,这些都是对秋季景物的想象性宽泛描述,未必便是实景。这四种景物都有其内在的深意隐含,是说禽鸟尚能自由翱翔,楚王兰台感风、庾信南楼谑月,都显得如此潇洒,如此自在,可惜这种生活对于自己来说,却仿如幻梦一般,难以达成。

为什么难以达成呢?下阕点明,因为“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自己是被名缰利锁和人情冷暖给耽误了呀,因此自由自在的生活、各种风流乐事,也就只好抛去脑后了。“当初漫留”“而今误我”两句,其实是互文,并非真正的今昔对比。词人说我曾想要像丁令威那样去学道,也想在秦楼楚馆中浪荡享乐,可惜旧日的志愿全都“漫留”,如今全被耽误了。我奋斗半生,事却不成,反而为此放弃了自在的生活,这真的值得吗?

值得不值得,并没有客观标准,全在人自身感受,所以词人要在“梦阑”“酒醒”后“思量著”。“梦阑”“酒醒”之境为诗词常用,以示哀愁,因为愁绪难解所以要“思量”,但是思量的结果是什么呢?究竟值得不值得呢,词人却并不明说,或许因为他自己也根本拿不定主意吧,干脆就留一段空白,由得读者去想象,也由得读者去跟随“思量”了。

总体来说,此词写景过于空泛,抒情时也有“‘无奈’数语鄙俚”(《词洁》)之叹,并不算上乘之作。

【对照阅读】

浪淘沙令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这是王安石最著名的一首小令,也是怀古之作,想到了伊尹、吕望,本来身份很低微,都因为遇见商汤和周武王,才得以大展长才,名传千古。“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并不是简单的设问和慨叹,其中隐含有以伊、吕为榜样,甚至以伊、吕自诩,认定自己也能完成一番大功业的踌躇满志。对比《千秋岁引》“别馆寒砧”的壮志消磨,也就是所谓的“当初漫留”豪言壮语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