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王安石

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1]晚秋,天气初肃[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3]。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4]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5],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6]嗟荣辱。六朝[7]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8]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名臣,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他所处的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突出,而朝廷冗官冗兵,外有契丹辽朝和党项西夏的侵扰,内部则腐败肆行、财政窘迫,宋神宗继位以后,重用王安石,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王安石几起几落,先后执政达十五年之久,为了达成“富国强兵”的目标而竭尽心力,推行了“均输”“市易”“青苗”等多款新法,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新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上王安石用人不明、办事操切,使得新法受到绝大多数官绅的反对,而小民百姓也并没能获得太大的实际利益,最终还是失败了。并且他执政时对守旧势力甚至是中间派的严厉打压,也成为其后新旧党争的滥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在文学方面,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其散文大致贯彻了这一文学主张,所作多为有关政令教化、适于世用之文,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靡弱的文风,后世将王安石列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方面,王安石也颇有建树。他在去世后被加谥为“文”,故世称王文公,受封荆国公,也称王荆公。

【注释】

[1]故国:即故都,这里指江宁(今江苏南京)。[2]天气初肃:天气转为清肃,语出《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天地初肃。”[3]如簇:有两解,一指山峰攒簇在一起,二说簇通“镞”,如簇就是如同箭镞一般尖削。[4]星河:即银河。[5]门外楼头:典出杜牧《台城曲》,有“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句,指隋将韩擒虎即将通过朱雀门,杀入陈都建康(南京),而陈后主仍与爱妃张丽华在结绮阁上宴饮享乐,完全不管不顾。[6]漫:别本作“谩”,也是通假漫字,指不切实际地、无益地。[7]六朝:指东吴、东晋和宋、齐、梁、陈,这六个王朝全都建都南京(当时名为建业或建康)。[8]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典出杜牧《泊秦淮》,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句。商女指卖唱的歌女,后庭花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其曲萎靡,被称为“亡国之音”。

【词牌说明】

长调,一般以王安石此词与陈亮“天高气肃”为正格,上下阕各五仄韵,宜用入声部韵,上下阕第二句第一字是领格,宜用去声。因张辑词“梧桐雨细”结句为“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故别名《疏帘淡月》。

【语译】

我登高临远,极目远眺,这建康故都正当晚秋时节,天气开始变得清冷肃杀。千里长江如此澄澈,仿佛白绢一般,四面青山如此巍峨,又像箭镞密布。扬帆滑桨的船只都被笼罩在夕阳之下,各处挑起的酒旗也在西风吹拂中歪斜着。彩绘的舟船仿佛是行进在淡淡云雾当中,几行白鹭仿佛是飞翔在灿烂银河之上。诸般美景,真是连图画都难以描绘啊!

回想当年,这里的人们竞相奢华,但随即就被敌军攻破,只留下悲哀和悔恨,就如同“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诗句。千百年来,后人凭高感怀,空自嗟叹种种兴亡盛衰。六朝往事已如流水般逝去,但只见缕缕寒烟升起,处处衰草苍绿。直到如今,歌女们仍然不时地吟唱着《玉树后庭花》之类的亡国之曲!

【赏析】

此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被题为“金陵怀古”,疑为黄昇根据词意而拟,非王安石原题。金陵即今天江苏南京,北宋时期为江宁府治所江宁城,南宋时才改回旧名建康,金陵是俗称。

全词结构并不出奇,也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开篇先点明“登临送目”,写词人登高而望,以见其后之景。这时候正当“晚秋”,时间是傍晚(“归帆去棹斜阳里”),天气开始变得肃杀——所谓肃杀,是指秋冬季时草木凋零,寒气逼人,仿佛是上天正在杀戮万物似的。后面的景物描写,也多处扣此“肃”字。

首先,江水如练,语出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句,可见所指是江宁城北的长江。然后再写“翠峰如簇”,仍然苍翠的山峰堆积在一起,就如同箭镞一般,突然提起箭镞,也有肃杀意。然后写江上船只,写岸上酒旗,再写船只仿佛行进在浮云中一般,白鹭仿佛飞翔在银河上似的,这般美景,真是难描难画呀。

写完眼前景象后,笔锋一转,下阕直接开始抒情,说“念”及江宁作为都城时代的繁华景象,不禁慨“叹”它多次被敌军攻破的悲哀和悔恨。“门外楼头”出自杜牧诗“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当然,这只是诗家语而已,事实上韩擒虎攻入建康的时候,陈后主早就已经带着张丽华等美女躲到井中去了,哪儿还有楼头饮宴的心情呢?但把时间略微提前,当隋朝大军多路南下,即将攻破长江防线的时候,陈后主确实还整天沉溺于怀拥美人、饮酒赋诗之中,丝毫也不作抵敌的准备。这样的腐朽王朝,就算再如何繁华,又岂有不亡之理?

六朝陆续灭亡,前尘已成往事,如同流水一般逝去无踪了,词人在这里再次写景,说“但寒烟、衰草凝绿”,“寒”字和“衰”字,再次加深肃杀之意。在这段景的前后词句,其实应该连起来理解,词人首先设问,千百年来,多少人登高而见此景,都会有兴亡之叹,但也都是“漫嗟”,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呢?难道看不见直到今天,“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奢靡腐化,不思进取,历史又在重复吗?从来王朝的盛衰,都不是什么天意,更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因为统治者“繁华竞逐”所必然导致的下场。但可悲的是,这一幕似乎又将重演……

王安石在此词中不着痕迹地两次引用杜牧的诗,因为杜牧感昔怀古,写过不少主题与此词类似的诗作。虽然同样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而生情,但此词所写的却并非个人情感,而是悠悠不尽的往事之叹,以及对今朝的忧虑,这在北宋前期词人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王安石的这首词,以及此前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开了宋词中豪放一派的先河,词之到此,又陡然一变,题材变得更广泛起来。当然,并不是说王安石之前的北宋士人就从来不发怀古之叹,作品中不涉及政治情绪,而是他们大多只以同类题材入诗,而对于被称为“诗余”的词这种形式,总是认为附托不起如此重大题材,所以往往弃而不用。

王安石无论诗文皆名重当时,相比之下,词的数量偏少(《全宋词》收录二十九首),成就往往并不为人所关注,但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还是说他的词“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历代诗余》引《古今词话》说:“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唯王介甫为绝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