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毛伯林
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胡锦涛同志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科教兴国”,就是要抓“教育”,就是要抓“人才培养”。
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正如校党委201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的: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如何才能完成这项任务?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四个“必须大力”,即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四个“必须大力”讲得非常正确,是我们全面完成“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和重要保证。
我在这里着重谈谈第二个“必须大力”(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的问题。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在过去被认为是对研究生的要求,本科生做不到,通过学习,才真正懂得了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算是我通过这次学习获得的一点体会。
第一,必要性。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各种力量的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发生深刻变革。在这种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发展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所以国与国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们要从大学生抓起,必须培养、造就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的新人。
第二,可能性。中国人很聪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什么样的梦想都能变为现实。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连汽车都不能制造,全靠进口;但是,新中国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汽车能够被制造出来,就是像“两弹一星”这样的技术尖端重要工程,不是也成了现实吗?
第三,再从刘路的事例中得到证明。刘路,辽宁省大连市人,他出身于一般职工家庭,2008年考入中南大学数学专业,2010年10月26日(刘路大二那年)他攻克了世界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投稿并发表在芝加哥大学《符号逻辑期刊》上,2011年9月应邀去芝加哥大学作研究报告,2012年3月20日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向刘路颁发了100万元奖金并聘任其为该校正教授级研究员。刘路的事例证明: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是完全可能的。
(录自中共西南财经大学离退休总支离休二支部《简报》第二期,2012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