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施仲衡院士的相识缘于城市轨道交通。1998年,我在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任上遵照当时朱镕基总理的指示抓地铁国产化工作时,施仲衡是特设的专家组成员,那时我认识了他。后来我在重庆市市长任上,启动全市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也是全国第一条跨座式单轨交通)的建设,请他任市里的专家委员会主任,彼此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再后来,我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总经理,各地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的评审和大部分工程项目可研报告的评估都是由该公司负责,他是该公司的专家委员会顾问,这使我们有了更多的接触。2008年第四季度,我从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总经理的岗位退下来不久,他邀相关人士一起不断做我的工作,要我牵头推进成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在筹划准备的两年多和协会成立以来的两年中,我们频频交往,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这份事业,彼此由相交到相知。我作为协会会长,他作为协会顾问和专家委员会主任,我们并肩服务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施仲衡院士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一生系于城市轨道交通,一生追梦城市轨道交通。他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桥梁隧道系,赴苏联莫斯科铁道运输工程学院地下铁道专业读研究生,成为新中国地铁专业的第一人。1959年学成回国后,任教母校,并应聘于北京地铁设计和施工单位当技术顾问;1965年2月,他正式调入北京地铁工程局工作,参加重新上马的国内首条地铁的建设,开始了他长达五六十年的城市轨道交通生涯,这成为他不离不弃、孜孜以求的终身事业。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规划设计到工程建设,再到运营管理,涉及的专业面广,技术复杂,工作量很大。施仲衡院士涉足了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他遵循当时毛泽东主席专为北京地铁题写的“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教导,一丝不苟地从事着他的专业技术工作。北京首条地铁是以战备为主兼顾交通工程,起初确定为“深埋”方案,这也正是他留苏所学专业,且积累了一定研究基础的技术知识。他在积极工作的同时,深入调研北京地下水文和工程地质条件,认识到深埋施工难度太大,存在着一系列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他实事求是,力排众议,一再坚持向上反映,直至逐级上报到中央军委,最后决定更改为“浅埋加防护”的方案,随后他领导了试验段的技术工作。上海地铁1号线是国内首次采用可行性研究方法开展前期工作的工程,他主持可研评估时,组织专家们精心研究、深入评审,提出了十大问题,要求业主补充完善相关工作,上海地铁公司据此又做了两个月的深化工作,提出了翔实的补充报告,再经第二次评审才出具了评估报告书。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三大关键之一的PC梁设计制造,他提出要做静载荷和动载荷疲劳试验,并要求在铁路桥梁200万次疲劳试验的基础上提高到300万次的强度,结果在250万次时发生裂缝,以此重新设计并加强配筋,确保了安全性。他就是以这样执着的科学态度,在“精心”二字上谱写着自己的业绩。

施仲衡院士除全程参与我国首条地铁北京1号线的建设外,还全程负责了广州1号线的技术工作,前期阶段主持可研评估并任初步设计监理,建设阶段实际负责工程监理,又一次取得了地铁设计建设全过程技术管理的丰富经验。他主持了国内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案的论证和工程项目可研报告的评审工作,足迹遍及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各省市。他主持了铁道部重点科研项目“压缩混凝土衬砌盾构试验”和国家计划委员会重点科研项目“局部气压盾构工程试验”。众多成果之一是在国内的地铁车站施工中首次应用了“钢管混凝土柱”的施工技术。他主持的中国工程院“降低地铁工程造价及工程建设管理等若干问题”的研究课题,当时温家宝总理批示“报告提出的关于改进规划和设计,充分做好工程前期工作的建议对基本建设具有普遍意义”;他主持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课题“大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与关键技术”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两项研究成果,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元老级人物,施仲衡院士既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重要贡献,又推动着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他在国内首创地铁工程设计监理,并亲任第一任初步设计监理项目的总监;他首先提出“浅埋加防护”施工法,并顺利在国内第一条地铁上应用;他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领导建议并被采纳,从而建立了先批准建设规划、后批准工程项目的审批制度;他主持了国内第一个可研评估项目,树立了科学、客观、公正的范例;他操办了国内第一个国际招投标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他热情支持多制式示范工程的建设,如100%低地板的长春轻轨项目和沈阳现代有轨电车、直线电机牵引的广州4号线、跨座式单轨的重庆2号线、市域快轨的重庆铜梁试验项目等;他还倡导成立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同时,施仲衡院士还坚持不懈地推动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和应用,主编了本科生地下铁道教材,成为国内相应院校最早采用的试用教材;主编了《地铁设计规范》,现已修订第3版,并荣获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编了《地下铁道设计与施工》专著,现已发行了第2版;创办了《都市快轨交通》杂志,被确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领衔建立了一些城市的轨道交通院士专家工作站,正成为当地推进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施仲衡院士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亲力亲为者,是历史的见证人。读着他这本《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施仲衡自传》,如同读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简史,可感受到中国城市轨道交通50多年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兴未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出现了一系列的发展新趋势:网络化统筹发展趋势、多样化制式结构趋势、集约化资源共享趋势、社会化融资建设趋势、自主化创新发展趋势、一体化两网(城市轨道交通网与公共交通网)协调布局趋势、规范化行业监管趋势……这些新的发展趋势将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和装备制造全过程产生重大影响,首先将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我相信,施仲衡院士几十年来的创新实践,将成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一笔宝贵财富,激励着我们为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强国而奋进。

2013年12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