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

望江南

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

【评析】

《望江南》词调,据《乐府杂录》记载,本名《谢秋娘》,为李德裕镇浙西时为亡妓谢秋娘所制,后改为《望江南》,亦名《梦江南》。常有单、双两种不同调体,其声调以清越、和婉为总体特色,入南宫吕与大石调时亦含“感叹悲伤”或“风流蕴藉”情韵。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即1074年,苏轼“自钱塘移守胶西”,全心治理密州(胶西)之地。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地,工讫,此地也就成为游玩赏景的佳处。弟苏辙闻之,作《超然台赋》,为此地取名超然台。熙宁九年(1076)春,苏轼登台远望,感而作此词。全词词简语疏,通过对春景春事的描写记述,抒发自己超然旷达、及时行乐的情感态度。

词的上阕写景。开首两句以风细柳斜的景色点明时间为春季,又以“未老”二字反面具体化为暮春之时。苏轼于此时登上超然台,极目远眺,只见护城河里流淌着半壕清水,波光粼粼,闪耀在满城的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外,多少人家被笼罩在淡淡的烟雨薄雾中,微暗而朦胧。那水,那花,那烟雨、人家,铺排成作者登台而望的景色,多而美,暗而新,无不透露着自然之态。

紧接着下阕写事与情,是承接上阕暮春观景后所生之情。首句“寒食后”进一步点明时间——暮春清明前后。这是中国传统的扫墓日期,而苏轼此时却远在他乡,欲归不得,所以只能借酒浇愁,直至酒醒仍然叹息不已。作者为摆脱这种忧伤,借新火煮茶(因寒食传统不得举火,节后才可,所以称为“新火”),不论故国故乡,不念忧思愁绪,忘却世间烦恼,只以诗酒不负美好时光。其中既包含着作者超脱旷达,及时行乐的主观态度,又深含着内心苦闷难以排遣的感伤情绪。或者可以说,自我的超脱和安慰反而使这种感伤更深一层。

总观小词,风格清新而感伤,以情景交融的手法细腻地表现了苏轼内心复杂的情感,将异乡之境和思乡之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确不负苏轼“灵气仙才”之称。

  1. [1] 壕:护城河。

  2. [2] 寒食:节令,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3. [3] 咨嗟:叹息、慨叹。

  4. [4]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5. [5]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