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树一个高标杆

1992年夏天,关于编写《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论证会,在怀柔宽沟召开,一共邀请了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曹先擢首先谈了国家语委的设想和相关安排。吕叔湘先生因感冒未能与会,由李行健传达了他的意见。吕先生主要强调一点:新编词典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没有新的创造性、特点就不要编,没有用。

与会专家学者热情很高,认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不仅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还应该编一本新的面貌的词典。大家认为编一本全面、严格贯彻国家语文规范标准的词典对规范工作很重要,大多数同志表示愿意参与工作。自然,大家也认为要编好这本词典难度也会很大。

在会上,大家讨论新词典要有几个特点,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激烈争论:

第一,过去的词典都没有标注词性,新编词典能不能标注词性。多数人觉得汉语太复杂,词性标注不了。

第二,王力先生在1945年时就提出来,说词典里的词应该按照词的意义发展历史脉络来排列。读者就很清楚,不用死记硬背。词的意思互相之间有发展、继承的关系,祖父、父亲、儿子、孙子这样下来,是一个科学的、系列的引申关系。但没人敢做这事,太复杂了。王力先生为什么要求这样做呢,他就批评《辞海》《辞源》,“江、河”,把历史关系弄颠倒了,意思讲不通,让人很难理解。“江、河”,先是专指长江、黄河,后发展泛指一切河流。新编词典能不能把每个词的历史脉络讲清楚,与会专家几乎一致认为,这样做好是好,但是太难了。

经过这样一番讨论,李行健理想中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就更加明确起来了。

当然,首先是规范性。

这部词典要全面体现规范化原则,认真贯彻国家公布的有关语言文字的各种标准和规范,无论字形或字音都要严格体现近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标准。在收词上,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不收未完全进入普通话的方言词,不收未进入普通话的文言词,也不收未进入群众语言的科技术语词。要增收已经进入到普通话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新词新语新义和新用法。释义上更是按现在的语言客观实际,不能再把“当铺”注为旧社会的东西,也不能再把“国家”仅仅释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词典的规范作用在于“示范”,要引导人们正确使用语言。李行健也反复想过,单有“示范”还不够,还应有一种积极倡导干预的手段。因此,对一些不规范或不完全合乎规范的语言现象,要采取一些弹性的干预措施。异形词“交代”和“交待”,“笔画”和“笔划”,都较通行,但从规范着眼,似应提倡一种,而不宜同等看待。鉴于“交待”不合理,就把“交代”列为正条,释义;“交待”列为参见条,不释义,只注“一般写作‘交代’”。“笔画”同“笔划”的关系略有不同,就将“笔画”列为正条,释义;“笔划”作为参见条,也不释义,注为“见‘笔画’”。在处理不同的需要规范的语言现象时,分别采取一些不同的带有倾向性的倡导办法,让群众去识别,不一律硬性地规定该怎么说,不该怎么说。列。再就是,多义词的义项尽可能按照词义的引申发展脉络排

多义词的义项间,具有引申发展关系的,按照这种发展先后的关系来排列义项,容易让人明白义项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从中知道某词何以具有某义。“惠”,何以有敬语义?按义项发展排列,读者马上就会明白:①“惠”,好处,小恩小惠;②给人或接受好处,平等互惠;③敬语,惠临、惠赠。从自己这方面说,用“惠”表示得到人家好处,也就成了一种敬语。

这样做,肯定会遇到许多复杂的情况和困难,因此需要制定比较周密的处理办法。这样处理现代汉语的词义,有的发展关系可能还不能完全梳理清楚,那就老老实实地表示存疑。这样的情况尽管不会很多,但毕竟是当前还无法彻底解决的一种遗憾。这样做的意图,志在创新和方便读者。李行健相信,今后会逐步得到全面解决的。

还有,就是给词标注词性。

词性是词的一种重要属性,对于正确使用词是十分重要的。国外的词典是要标注词性的。汉语由于具有与形态丰富的语言不同的特点,词类划分倍感困难,虽经多年讨论,仍未圆满解决,所以一般词典都不标词性。这对于词典的完备和读者的使用,都是一种缺陷。这一点,李行健考虑最多,虽然明明知道困难很大,但他认为应该克服困难,标注词性。

这需要转变观念。汉语中的形、动、名三类词,笼统地给一个词标词性,兼类的词太多,困难很大。但词性实际体现在语言使用的不同义项上,所以按词的义项分别标词性,而不是笼统地给词标词性。“报告”:①动词……张总经理明天报告开发区建设工作;②名词……明天上午人民大会堂有一场精彩的报告。

还要深入研究形、动、名三类词划分标注词性中存在的问题。有的词从义项上难于区别词性,而在使用中却有动、名或形、动两种不同用法。形、动、名三类肯定有兼类词,怎样区分兼类和不属兼类的非固定用法,兼类之间怎样控制和处理等等,要制定相关的处理条例。李行健觉得,这样一来,基本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对于读者,特别是国外读者正确使用汉语肯定是有益的。

另外,例句要力求典型、丰富、规范。

例句在词典中是非常重要的。但什么样的例句对读者最有用,最能发挥补充词语释义和用法示范的作用,却值得研究。例句是否典型,主要在于它能否起到帮助读者有血有肉地理解词义和正确使用的作用。“狂妄”一词,如果举“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狂妄的人”,这样的例句就很不典型,因为这不能帮助读者对“狂妄”词义的理解,只不过显示了一下“狂妄”的简单用法而已。典型的例句,应该有“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等一类内容衬托,才可能让读者进一步掌握“狂妄”一词的含义和用法。现行词典例句少,有时对例句应帮助词典释义的要求注意不够,这是明显不足的地方。因此,要尽量充实例句,并且让例句切近群众日常生活,不片面强调它的政治内容。

李行健心里也清楚,例句的收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可以借助于现已建立和正在建立的有关语料库或词库,从中收集例句,分析比较选择例句。

李行健还想到一点,就是增加提示。

对语言进行规范,除示范手段外还应有积极干预的手段,也就是明确地告诉人们,某一些语言单位,特别是那些容易在使用中出现问题或已经出现问题的语言现象,究竟应该怎么用,而不应该怎么用。这种办法意在从规范方面直接引导读者正确使用语言文字,从而达到促进语文规范化的目的。

提示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使用中的各个方面的情况,从字的读音、书写到词的理解和用法,凡是容易出现问题或难于掌握的地方,都应有所提示。为了使提示的内容更适合读者的需要,要从实际出发,从语言使用中挑选具有典型性和实用性的问题作为提示内容。先将现已出版的各种纠正语言和文字用法中出现问题的材料全面整理,再从报刊中搜集实例进行补充,在全面研究分析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挑选提示的内容。

当李行健向吕叔湘先生汇报编规范词典的具体想法时,吕先生对标注词性颇有疑虑,他对李行健说: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