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
1月4日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举行年会。到会会员30余人,欢迎由大后方来延安的于黑丁、曾克、陈学昭和由前方返回延安的李伯钊,下乡归来的柯仲平。分会各部报告一年来的工作后,决定:一、改选理事,加强实际领导工作。二、在文协内设立文协分会办事处,集中人力,充实与健全文艺小组工作。三、全体会员应切实支持文协刊物《中国文艺》。最后选出理事9人:丁玲、周扬、萧三、周文、雷加、于黑丁、刘雪苇、李伯钊、舒群。从中产生常务理事5人:周文(总务部)、丁玲(组织部)、刘雪苇(研究部)、周扬(出版部)、李伯钊。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从全国各地来延安的文艺工作者迅速增多,使得延安文艺界的阵容不断壮大,为便于工作,决定边区文协由西北中央局及边区政府直接领导,其中心工作是开展边区文化工作;而“文抗”则独立出来,直接受总会领导,团结延安文艺界开展工作。
1月15日 延安鲁迅研究会在文化俱乐部正式成立。到会有艾思奇、周扬、丁玲、萧军、周文、周立波等30余人。萧军报告该会成立目的、经过及今后研究纲领。选举艾思奇、萧军、周文组成干事会。干事会三人和周扬、陈伯达、范文澜、丁玲、萧三、胡蛮、张仲实等10人组成编委会,编辑出版《鲁迅研究丛刊》,每年出一册。拟定第一批研究项目和人员:思想——艾思奇、陈伯达、刘雪苇;行传——萧军;创作——丁玲、周文、舒群、周扬、周立波;学术——范文澜、江丰、胡蛮。第二批研究人员:罗烽、艾青、草明、欧阳山、张仃、李又然、卢正义、金灿然、魏东明、须旅、何干之。
延安鲁迅研究会3月15日在文化协会内举行第一次工作商讨座谈会。出席者范文澜、江丰、刘雪苇、艾思奇、舒群、罗烽、丁玲,周文、萧军。议定:自购《鲁迅全集》未运到前,应设法找材料研究;将拟好的通知启事聘书印发、登报;研究人员把研究题目寄来;搜集论文,出版《阿Q论集》;“鲁迅文学奖金”拟在年内颁发;在举行鲁迅纪念会时,要制出大型鲁迅油画像,大小石膏像和铜质浮雕像。
延安鲁迅研究会5月20日发出启事:鲁迅研究会地处边陲,有关鲁迅的材料不易得,而鲁迅的思想、创作的研究绝非少数人所能胜任,特请各界人士援助。谨约如下:一、凡与鲁迅先生的思想、生活、创作、学术等有关研究著作,请抄寄一份。二、凡与鲁迅有关的书籍、杂志、报章、信件、墨迹、照片、画像、遗物及其他各项材料,如能捐赠,当然铭感。三、本会成立不久,工作正待发展,我们恳切希望给以更多的意见和指导。
2月3日 延安文艺月会在文化俱乐部举行第四次座谈会。主席荒煤。议题:我的创作与理论上的优点和缺点。发言者:荒煤、萧军、李雷、丁玲、刘雪苇、陈企霞、周扬等。讨论内容:(一)抗战中作品人物大致为农民和军人,但多半看不出个人性格。(二)怎样理解两个政党领导下的军人即中央军、八路军?(三)一般作家舍不得割弃不要的材料,结果弄成“新闻报道”,不懂得艺术加工,仅是轮廓的故事书。(四)一些作品只能作为半艺术品看,是将来伟大作品的材料。(五)有些理论和批评文章,写得冗长,累赘,滥调,态度模棱,八股化。(六)批评家和创作家,怎样“打通心”,怎样合作,互相辅助,批评,统一着前进。
2月15日 胡采主编的《大众习作》第4期出版。载有周文的《开展通讯员运动》,杨典的《怎样读大众习作》,谷天的《欧化和大众化》,习作10篇,原作与改作各5篇。
2月25日 《中国文艺》创刊(前身为《大众文艺》)。周扬主编,文抗出版。毛泽东题写刊名。仅出一期。登有周扬的《抗战以来创作的成果和倾向(上)》,周立波的《谈阿Q》,丁玲的《什么样的问题在文艺小组中》,邢立斌的《夜景》,何其芳的《叫喊》,贺敬之的《生活》,荒煤的《新的一代》。
5月16日 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博古(秦邦宪)任社长。
6月9日 1940年延安各界纪念“五四”青年节筹备委员会发起“五四”中国青年节奖金征文,当即组织奖金委员会。已征来稿件150件。其中文艺类97篇,戏剧类12篇,美术类18篇,音乐歌剧类20篇,通俗科学类8篇,战时代用品及制药法3篇。作者110名。
评委会有吴玉章(评判委员长)、丁玲、王曼硕、王滨、王震之、周立波、艾青、艾思奇、江丰、吕骥、何其芳、何思敬、周扬、李强、范文澜、柯仲平、柯柏年、胡蛮、徐特立、草明、姚时晓、荒煤、马达、张庚、张仲实、舒群、赵毅敏、欧阳山、萧三、萧军、罗烽、饶正锡诸人。
评选结果:一、文艺类——甲等三名:《磨麦女》(小说,梁彦)、《锻炼》(诗,鲁梁)、《回家》(散文,邢立斌);乙等四名:《圆圈以外》(小说,狄耕)、《火》(诗,赵采)、《英雄曲》(诗,尤洪)、《一个向导》(散文,王抗)。二、戏剧类——甲等一名:《良民》(刘慕昆);乙等两名:《迫害》(宋玳)、《阴谋》(艾阳)。三、美术类——甲等二名:《冬学》(木刻,古元)、《蒙古人与喇嘛》(木刻,焦心河);乙等二名:《母与子》(木刻,力群)、《打毛线》(木刻,夏风)。四、音乐类—甲等三名:《献给八路军的军歌合唱集》(公木、郑律成)、《吕梁山》(马可)、《青年大合唱》(金紫光);乙等二名:《治病》(歌剧,翟强、鹰航)、《歌咏指挥法》(时乐)。此外还有通俗科学类、战时代用品类等。得奖作品共23件。甲等奖金40元,乙等奖金20元。所发奖金,系中央领导捐赠。毛泽东捐赠300元,周恩来及王稼祥各捐赠200元,吴玉章捐赠100元,董必武捐赠50元。
6月10日 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建立正规学制。成立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部,原有四个系和五个工作团分属四部之下,院领导为:院长吴玉章,副院长兼党团书记周扬,党总支书记宋侃夫,干部处长韩托夫,教务处处长吕骥,院务处处长黄霖,编委会主任周立波。
文学部部长周扬(兼),文学系主任何其芳,文艺工作团团长严文井。
戏剧部部长张庚,戏剧系主任张庚(兼),实验剧团团长田方,平剧团团长阿甲、罗合如。
音乐部部长冼星海,音乐系主任吕骥(兼),音乐工作团团长贺绿汀。
美术部部长江丰,美术系主任王曼硕,美术工场场长钟敬之。
6月15日 柳青在《解放日报》连载小说《废物》,描写八路军一位年老体弱的马□坚决要求跟部队参战,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
6月20日 《中国文化》第3卷第1期出版。刊有丁玲的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1942年8月10日 出版的《学习生活》第3卷第1期,1946年3月1日 出版的《北方文化》第1卷第1期先后转载了这篇小说。另刊有刘白羽的小说《太阳》。
6月22日 德国法西斯向苏联发动军事进攻。苏德战争爆发。
《解放日报》社论《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6月30日又发社论《保卫人类文化,打倒法西斯主义》。7月3日,斯大林发表演说,号召全民奋起卫国。
7月1日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登出启事:本会自7月1日起改为独立工作团体,接收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原有杨家岭会址、财产及一部分有关文艺工作,正式启用印章,开始办公。先后驻会作家有:林默涵、高长虹、马加、罗丹(程追)、石光、高原、方纪、于黑丁、曾克、周而复、柳青、庄启东、魏伯、雷加、高阳、舒群、罗烽、白朗、严辰、逯斐、鲁藜、李雷、韦明、张惊秋、师田手、董速、金肇野、崔璇、方紫、伊明、郑文、王琳、艾青、韦荧、张仃、杨朔、草明、欧阳山、萧军、刘白羽等。
同月 中央研究院由马列学院改建而成。毛泽东亲临指导,作题为《实事求是》的报告,要求以马列主义原则为指导,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调查研究敌、友、我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同年12月17日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规定“中央研究院为培养党的理论干部的高级研究机关,直属中央宣传部”。院长为洛甫兼任,副院长范文澜,秘书长徐建生,党委书记李言。全院设9个研究室,各室负责人为:中国政治研究室主任徐如心;中国经济研究室主任王思华;中国历史研究室主任范文澜;中国教育研究室和中国新闻研究室主任李维汉(罗迈);中国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艾思奇;中国文艺研究室主任欧阳山;国际问题研究室主任柯柏年;俄语研究室主任师哲。
欧阳山领导的中国文艺研究室有刘雪苇、魏东明、王光震、汪琦、郭小川、余严若、金紫光、董速、蔡天心、江帆、金默生、张滨潢、伊明、吴介民、尚伯康、魏荣章、陈振球、萧英、程、张炳南、王实味等。
8月3日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在杨家岭礼堂(下午因雨改在文抗分会俱乐部)召开第五届会员大会。到会会员60人,凯丰等来宾10人。刘白羽带领向抗战死难文艺工作者致哀,并报告开会意义和大会筹备工作。艾青、罗烽、萧军、欧阳山等7人当选为主席团。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主任欧阳山主持会议。这天是鲁迅61岁诞辰,全体向鲁迅遗像行礼致敬。周文、吴伯箫分别报告上届理事会与四年来文抗分会工作。充分肯定该会成绩,如组织文艺小组(在工厂、机关、团体、学校、部队等四五十个单位中成立85个文艺小组,拥有组员668人),抗战文艺工作团(前后六组,22人,足迹遍及整个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深入到北平、天津、高碑店等敌后方),文艺顾问委员会(组织“文艺讲座”和文艺座谈会20—30次,阅稿400篇),编辑《文艺战线》《文艺突击》《大众文艺》《中国文艺》,由会员自由组织文艺月会(开座谈会九次,出版《文艺月报》七期),举办星期文艺学园(拥有正式学生百人,学习期限两年)等。
来宾致辞,中共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凯丰对抗战时期的文艺及延安文艺活动的方向多有阐示。
柯仲平主持讨论会章。会章规定:“本会以联合在延文艺作家,共同坚持对日抗战,坚持全国作家团结,力求文艺工作之活跃与进步,推进新民主主义文艺运动并保障作家权益为宗旨。”选举丁玲、欧阳山、艾青、萧三、柯仲平、周扬、舒群、罗烽、吴奚如、周文、吴伯箫、周立波、何其芳、艾思奇、萧军、刘白羽、陈荒煤、刘雪苇、于黑丁、雷加、草明、李伯钊、白朗、庄启东、魏伯、李又然、曹葆华等27人为理事,严文井、张庚、魏东明、陈学昭、黄既(黄树则)为候补理事。
刘雪苇主持通过大会通电。通电说:今后要加强与总会及各地分会和文化文艺团体的亲密联系,保障作家的权益,争取民主自由,更好地用文艺工作配合抗日建国的事业。然后由萧三主持通过致苏联作家书,由艾思奇主持讨论提案。大会原则通过欧阳山等人提议的《请边区政府决定并转呈国民政府颁布八月三日为文艺节》一案。
《解放日报》社论《努力开展文艺运动》指出:延安文艺界抗战团体最初是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敌协会,后改为全国文抗延安分会。文抗分会取得了很大成绩:出版《文艺突击》《大众文艺》《中国文艺》,曾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派出五次文艺工作团,自己的文艺刊物《文艺战线》在大后方出版。文艺发挥着“感召人民、动员人民和组织人民”为抗日而战的巨大的政治作用。延安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人民享有民主自由,作家受到优待。希望文抗分会的会员,以民主的自我批评精神,对待问题和困难,希望文艺有更大的发展。
8月28日 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吴玉章为校长,赵毅敏为副校长。校址设女大原址。
9月1日 陕北公学文工团正式改名为西北文艺工作团,由西北工委领导。团长苏一平,副团长朱丹,秘书王亚凡,总务刘鹏杰,党支部书记慕琳。下设研究组:组长韩戈鲁、万淳;音乐组:组长李建彤、林丰;戏剧组:组长高歌、郭介人;美术组:组长石鲁;总务组:组长刘鹏杰、李锋。
9月2日 柳青在《解放日报》连载小说《被污辱了的女人——这是一位“新民小学”教员的谈话》。描写赵宽嫂被日本兵污辱后痛不欲生,直至发疯的故事。
9月5日 延安成立“怀安诗社”。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和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谢觉哉,在延安交际处宴请延安60岁以上的诗人:边区参议员戚绍光、白钦圣、安文钦、贺连城、汪雨相、施静安诸老先生10余人。在边区政府工作的高自立、李木庵、张曙时、鲁佛民、朱婴、吴缣(女)等老同志作陪。因出席者多为写诗作词者,林伯渠发起组织一个诗社。由高等法院院长李木庵为社长,汇集佳作。诗社定名“怀安”,取“老者安之,少者怀之”之意,体现延安及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是中国人民的希望所在。
9月15日 大众读物社编辑出版的《大众习作》第五、六期合刊出版。载有胡采的《关于搜集新闻通讯材料方面的几个问题》,纪明的《写小说故事要把握主题》,胡采的《谈谈诗里面的情感(一)》,路平的《怎样抓住中心?》。
9月16日 《解放日报》开辟“文艺”专栏,由丁玲主编。每月约出20期。刊登文艺作品、文艺评论,并介绍外国文艺理论和文艺动态。出至100期停刊。从101期起改由舒群主编。丁玲在《文艺》专栏第一期发表散文《战斗是享受》,赞扬从洪水中抢救木材进行英勇顽强斗争的动人事迹。
11月1日 延安鲁艺草叶社编的《草叶》杂志创刊。周立波、何其芳、陈荒煤、严文井组成编委会。共出6期。1942年9月15日 停刊。第一期登有周立波的《麻雀》,何其芳的《黎明》,朱寨的《农民》,夏雷的《二月》,荒煤的《无声的歌》,贺敬之的《小蓝姑娘》,严文井的《硬汉》,赵自评的《带露珠的心情》。
《文艺月报》第11期出版。登有冯牧的诗评《欢乐的诗和战斗的诗》,布琴的诗《汇报》,萧军的通讯《致敬:延安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逯斐的剧本《迫害》。
同日艾青、严辰(厂民)、王禹夫等发起并创办《诗刊》。共出6期。
11月15日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编辑出版的《谷雨》创刊。共出6期。1942年8月15日 终刊。艾青、丁玲、舒群、萧军轮流编辑。第一期登有丁玲的小说《在医院中时》,柳青的小说《一天的伙伴》,厂民的诗《我们的队伍》,何其芳的诗《饥饿》,庄启东的诗《塞外杂吟》,吴伯箫的散文《书》,周扬翻译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与现实之美学的关系》。
12月《部队文艺》创刊。属中央军委直属队政治部文艺室的机关刊物。《解放日报》同年9月9日 报道:“八路军后方直属队政治部召集各直属队文艺座谈会,决定组织文艺小组,编辑《部队文艺》刊物。”军直政治部主任胡耀邦为该刊题名。军直文艺室主任公木(张松如)任主编,晋驼、朱子奇、方杰等负责编辑。军直政治部副主任邓飞、总政宣传部部长萧向荣、宣传科科长魏传统、文艺科科长吴奚如等也积极支持。共出3期,翌年4月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