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智慧过人,可用四两拨千斤

孙子练兵

孙子把《孙子兵法》呈给吴王阖闾,吴王看后大悦,连声叫好,他问孙子:“先生所著的十三篇我都看过了,能用来操练军队么?”

孙子说:“当然可以。”

吴王有意为难孙子,于是将自己后宫的180名宫女编成两队,交给孙子操练,并将自己最宠信的两名妃嫔命为两队的队长。

这些宫女第一次拿刀拿枪,参加如此有规模的集体活动,感到十分新鲜、兴奋和刺激,她们一个劲地吵吵嚷嚷,胡乱比画。

孙子好不容易才让大家安静下来,他讲解了一个简单的命令,然后问大家:“都清楚了么?”

宫女们大声回答:“清楚了!”

然后,孙子一声令下:“开始操练!”结果,没有一个人执行,大家都笑弯了腰,感觉很好玩。

孙子见此情形,对大家说:“是我没有讲清楚,下面重新讲一遍,这次请大家一定听清楚。”

于是他重新讲解,之后问宫女:“这次听清楚了没有?”

宫女们再次回答:“清楚了!”

于是孙子再次一声令下,可结果还是一样,大家还是嘻嘻哈哈的。

孙子说:“作为将帅,我已经讲清楚命令了,你们不执行,那是你们的过错,士卒不可尽杀,带头的一定要斩。把两名队长推出去斩了!”

吴王大惊失色连忙劝阻:“先生啊,我知道你的厉害了,今天就到这儿吧,千万不能杀我的爱妃啊!”

孙子说了千古以来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将在军治兵,君令有所不受!”然后果断斩了两个美人。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这支娘子军军令整齐,完全可以为国死战。真是兵不斩不齐,将不斩不勇。

智慧絮语

任何组织,如果没有严格的纪律,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就会失去凝聚力和行动力;只有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才能破坚克难,无往而不胜。

孙膑减灶灭庞涓

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不断的战争,中原大地上的许多小国灭亡了,只剩下秦、楚、齐、赵、燕、魏、韩七个大国。它们谁都想统一天下,因此不断地互相打仗。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故事。现在讲的,是两个军事家的故事:一个是齐国人,名叫孙膑;一个是魏国人,名叫庞涓。

孙膑和庞涓原来是同窗,在一起学过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做了将军,打过好几次胜仗,出了名。可是他觉得自己的本事没有孙膑好,就起了坏心,想害死孙膑。庞涓请求魏王把孙膑请到魏国来,让孙膑做官。魏王同意了,孙膑就来到了魏国。没多久,庞涓诬告孙膑是齐国的间谍,魏王听了大怒,下令剜掉了孙膑的两个膝盖骨,还在他脸上刺了字。孙膑吃了不少苦头,在其他朋友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才逃回齐国。齐国的大将田忌知道孙膑很会用兵,就把他介绍给齐王。于是,齐王让孙膑做了军师。

过了十几年,庞涓领了十万大军去打韩国。韩国国力比较弱,急忙向齐国求救。齐王派大将田忌和军师孙膑领兵去救韩国。

田忌问孙膑:“魏军人强马壮,来势很凶。这一仗,我们该怎么打呢?”

孙膑说:“魏军主力都在韩国,国内现在很空虚。我们不如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庞涓得了消息,一定会赶回去救援,那时候,韩国的围就解了。庞涓是个自高自大的人,这一回就利用他这个弱点,来打垮魏军。”

田忌问:“怎么打呢?”

孙膑把计划仔细说了一遍,田忌拍手叫好,就和孙膑带领大军,直奔魏国的都城大梁。

再说庞涓正在攻打韩国的都城,忽然听说齐国出兵去攻打大梁,带兵的是孙膑,不由得大吃一惊,急忙下令立即撤兵回国。等魏军回到国境,齐军进入魏国已经五天了。庞涓又急又气,带领人马紧紧追赶。他恨不得一口把孙膑吞了。谁知道追了一天,连一个齐兵的影子也没见着。傍晚,魏军来到齐军宿过营的地方,只见密密麻麻,遍地都是做饭的土灶。庞涓叫人数了一数,足足有十万个。十万个土灶,做饭足够上百万人吃。庞涓心里暗暗吃惊,他没料到齐军有这么多人。

魏军又追了一天,还是没追上齐军,可是齐军宿营的地方,土灶减少了一半,只有五万个了,庞涓这才稍稍放心了,命令魏军加紧追赶。

追到第三天傍晚,魏军探子向庞涓报告,齐军的土灶只剩三万个了,并且乱七八糟的。庞涓听了哈哈大笑,说:“嗨,我说齐国的军队不行嘛!你们看,他们出兵才几天,士兵就逃跑了一大半!这一仗我们准能打赢!士兵们,追呀!”

于是,庞涓把大队人马甩在后边,自己带着一队轻骑兵,拼命地追赶齐兵,想活捉田忌和孙膑。

孙膑算定庞涓的人马第三天黄昏将赶到马陵。马陵这地方两边都是高山,中间夹着一条小路,路边和山上,到处都是树木和野草,形势很险要。孙膑就在两边高山上埋下了伏兵。

庞涓领着轻骑兵一路追来,果然在第三天黄昏时候到达马陵。他发现前边横七竖八地堆了很多砍倒的树木,把路都堵死了。庞涓哈哈大笑,说:“齐兵怕我们追上,才想了这个笨法子。士兵们,下马搬树!”

树搬完了,天也黑了,魏军大队人马也赶到马陵来了。忽然,庞涓望见前面路边上,还有一棵大树没砍倒,树干上隐隐约约有几个大字。他叫人拿火把一照,只见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

庞涓大吃一惊,知道中了孙膑的计,转身就想逃走。就在这时候,两边山上火把通明,齐国伏兵万箭齐发,喊声震天。魏国的人马死的死,伤的伤,乱成一团,十万大军,毁于一旦。庞涓眼见要当俘虏,只得抽出宝剑来自杀了。

智慧絮语

孙膑精通兵法,善于选择伏击的有利地形,抓住魏军轻敌的弱点,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终于使劲敌庞涓上钩落网,兵败自刎。孙膑智胜庞涓而名扬天下。可见做事不应只靠力气,而应该多靠智慧。

孙权一言退曹操

213年,曹操派兵进攻濡须。

孙权的士兵擅长水上作战,而曹操的军队大部分都是北方人,不适应水战。

两军激战,曹军死伤无数,被俘三千多人,落水丧命的士兵更是无法计算。

孙权指挥水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曹军驻地。

两军相持了一个月。

孙权几次设法让曹操出战,企图逼迫曹军离城撤退。但曹操固守营盘,无论孙权怎样骂阵,他就是坚守不出,也无意撤退。

一日,孙权亲自乘坐轻便的指挥船,率领一队水兵,从港口徐徐划向曹军阵地。

曹军士兵发现孙权的指挥船,立即报告曹操,并请求出击。

曹操出帐观看,只见孙权的船队行走五六里地,就往回划,来回转圈。

曹操对手下将领说:“依我看,孙权一定是在察看我们的军情,我们准备好,不要随便放箭,静观其变,严阵以待。”

孙权来回数次观察曹操的阵地,曹操也在仔细观察孙权的船队。

曹操见到东吴队列整齐威严的船队和船上配备的优质兵器,又是钦佩,又是羡慕。

他感叹地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的儿子简直像猪狗啊!”

孙权巡察完曹军后,第二天就派人给曹操送去一封信。

信上说:“春汛很快要到了,洪水来之前,你还是早点回去为好!”

信中还附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了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读了孙权的信,觉得孙权对自己很有惧意,心中十分得意。

曹操对身旁的将领说:“我看孙权说的倒是实话。春汛一到,真的要发大水,我们该怎么办?这可不是骗人的。”

本来曹操也觉得自己没有打败孙权的胜算,便借孙权的来信,顺水推舟,命令部队撤出了濡须口。

智慧絮语

人有时为了面子,有时明知结果对自己不利也会率性而为,做出损人不利己的蠢事来。孙权写信向曹操指出春汛将至的危害,又用“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八个字,明骂实夸,满足了曹操的虚荣心,照顾了曹操的面子。这样,曹操就做出了理智的决策,率军撤退,避免了两败俱伤的局面。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终于在第六次北伐时,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军中。为了不使蜀军在退回汉中的路上遭受损失,诸葛亮在临终前向姜维密授了退兵之计。

姜维遵照诸葛亮的吩咐,在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对外严格封锁消息。他则带着灵柩,秘密撤退。

司马懿派部队跟踪追击蜀军。姜维命工匠仿照诸葛亮的模样,雕了一个木人,羽扇纶巾,稳坐车中,并派杨仪率领部分人马,大张旗鼓地向魏军发动进攻。

魏军远望蜀军,军容整齐,旗鼓大张,又见诸葛亮稳坐车中,指挥若定,不知蜀军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轻举妄动。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诡计多端”,又怀疑此次退兵乃是诱敌之计,于是命令部队后撤,观察蜀军动向。

于是,姜维趁司马懿退兵的大好时机,马上指挥主力部队,迅速安全转移,撤回汉中。等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的消息,再进兵追击,为时已晚矣。

智慧絮语

“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名曰“借尸还魂”,目的就是用死人蒙活人。姜维用诸葛亮的雕像吓走了司马懿(仲达),就是“借尸还魂”策略的灵活运用。

王羲之智断敲诈案

王羲之曾在临沂当过太守,他上任不久,就巧妙地判决了一桩敲诈案。

唐兴家住唐家湖,从小丧母,由父亲把他养大。一天,父亲上山采石,不小心摔死在山涧里。唐兴想选择一块好地安葬父亲,无奈家境清贫,无钱买好地。热心的邻居便对他说:“财主牛鲁家的祖坟前有一块地荒着,你不妨去找他说说,他今天正逢老母80大寿,高兴之下也许会送你一块地。”

于是,唐兴找到牛鲁,没想到牛鲁十分爽快,他说:“我向来喜欢行善,今天老母80大寿,乡邻有难,我怎么能不管呢?我送你一块空地,你可以安葬父亲,不过你要送一壶好酒给我娘祝寿。”

乡亲们听了,都夸牛鲁善良。大家帮助唐兴安葬了父亲,又凑钱买了一壶好酒让唐兴送给牛鲁。

几年以后,唐兴辛苦积攒了一笔钱,不仅买了几亩地,而且还盖了几间房。牛鲁看见了,便想夺取唐兴的田产。

一天,牛鲁领着一帮人走进唐兴的家,对唐兴说:“你这几年的日子好过了,那前几年借的账就在今天还了吧。”

唐兴不解地问:“我什么时候欠过你的钱呢?”

牛鲁说:“你忘了你爹安葬在何处。”

唐兴答道:“我爹是安葬在你家的荒地里,可当时我已经送一壶好酒给你母亲祝寿了。”

牛鲁说:“我当时要的是一‘湖’酒,你却只送我一壶酒,所以你不是还欠我吗?”

牛鲁分明是在敲诈,唐兴很气愤,就把状纸递给了新任太守王羲之。王羲之知道牛鲁为人刁滑,要想让他服输,只能用智慧。

一天,王羲之亲自来到牛鲁家,牛鲁受宠若惊。王羲之说:“我生性爱鹅,听说你养了许多鹅,我想用亲笔手书的《乐毅论》来换你的一活鹅,不知你同意吗?”

牛鲁知道王羲之的书法一字千金,如果能用一只鹅换取一幅字,岂不是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吗?于是他美滋滋地答应了,次日清早就拎着一只上好的大白鹅来到太守府。

不料,王羲之拍着惊堂木,厉声说道:“大胆刁民,我要的是‘一河鹅’,难道我亲笔手书的《乐毅论》只值一只鹅的钱吗?”

牛鲁吓坏了,忙为自己辩护说:“请问大人,天下人买鹅卖鹅只论个、十、百、千,哪有论河论湖的道理?”

王羲之看见时机已到,就传令唐兴上堂,喝问牛鲁:“鹅不应论河,那么酒怎能论湖?”

这时,牛鲁才知道自己中了王羲之的计谋,只得苦苦哀求,请太守宽恕。

王羲之命令牛鲁将抢占唐兴的家产如数退还,另罚银500两,以补偿唐兴的奔波之苦。他还命令牛鲁将自己书写的《乐毅论》奉还,领回堂上的那一只鹅。若有差错,则罪加一等。

王羲之巧妙判案的故事很快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为美谈。

智慧絮语

对那些故意刁难的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961年,赵匡胤在扑灭了扬州的叛乱之后,以自己曾经担任过殿前都点检职务为由,解除了禁军中的最高职务。

但是,赵匡胤仍不放心,他觉得禁军中的石守信等高级将领,虽然曾经拥立了自己,但还算不上自己的心腹,况且,他们在军中的根基很深,如果自己出征在外,实在很难保证他们不会叛变。于是,赵匡胤想出了一条解除大臣兵权的计策。

7月,赵匡胤专门设宴邀请石守信等人饮酒。在酒席上,他劝大家开怀畅饮。酒酣耳热之际,赵匡胤忽然命侍从退下,装出一副深有感慨的样子,长叹一声,说:“若不是依靠你们,我怎么能当皇帝?但是,你们不知道,当皇帝还不如当个节度使痛快。我晚上从来没有安稳地睡过觉!”

石守信等人一听,十分不解,忙问缘由。赵匡胤说:“这还不明白吗?谁不想坐上皇帝的宝座呢?”

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赵匡胤在怀疑将领们有谋权篡位之心,慌忙跪下,边叩头边回答:“陛下怎么这样说呢?现在,天命已定,谁还能怀有异心呢?”

赵匡胤说:“是啊,你们是没有异心,但是,你们怎么知道你们手下的人不贪图富贵呢?一旦有人把黄袍加在你们的身上,即使你们不想当皇帝,也推脱不掉啊!”

石守信等人听了,吓得哭起来,说道:“我们愚昧,未能想到此,请求陛下开恩,给我们一条生路。”

赵匡胤见时机已到,就缓和了一下紧张的气氛,劝他们说:“人生好比白驹过隙,飞逝而过,所好者无非荣华富贵而已,不过想多积钱财遗福子孙。你们何不释去兵权,在京城之外当个地方官,多买些良田、舞女,日夜宴饮,以终天年。我再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君臣相安,两无猜忌,那不是很好吗!”

这番话让石守信等人顿时知道了赵匡胤的意思,赵匡胤把话说得如此明白,他们根本就没有拒绝的余地。于是,他们都在第二天上朝时齐奏称病,请求解除兵权。赵匡胤当即批准了他们的请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没流一滴血,没发生任何变故,就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们的军权。将领们则能够明白皇帝的意图,获得了一个平安享乐的归宿。

智慧絮语

能够以柔和的手段来达到目标,就不必使用强硬的手段。柔和的手段可以让人做出趋利避害的选择,而且双方还可以保持一种友好的关系;而强硬的手段则让人毫无选择地被迫屈从,双方可能会形成互相仇恨或者鱼死网破的结局。所以,做事不妨“先礼后兵”,不要一开始就针锋相对。

刘伯温巧救雕花匠

刘伯温是明太祖朱元璋最为看重的谋臣。他聪明绝顶,且为人厚道。

有一天,他去观看皇上新建的宫殿。朱元璋在一年前就让人给他建一座豪华舒适的宫殿,一年过去了,刘伯温想应该建成了吧。

刚跨进宫殿的大门,“扑通”一声,一个人跪在他面前,哭着叫“救命”。刘伯温吓了一跳,好久才镇定下来,问:“救什么命,谁要把你怎么样?”

那人低头说了事情的缘由,刘伯温这才知道,原来此人是名雕花匠,前几月有上头来参观,指出一根大梁上雕的浮花不怎么好。于是这雕花匠在昨日奉了工头之令,爬上大梁去修饰那浮花。修饰完毕,正要下去,猛听得一阵狂笑,雕花匠顺着笑声望去,原来是皇上在一株翠松前手舞足蹈,狂笑不止。雕花匠心想皇上一定是看宫殿豪华富丽,一时得意忘形才这样轻狂的。

雕花匠正思索着该如何下去,忽然觉得喉头一痒,止不住咳了一声。笑声随即便没了。雕花匠向皇上望去,只见朱元璋红着脸,正瞅着自己,然后尴尬地离开了宫殿。

雕花匠事后一想:堂堂九五至尊,竟被我看到了轻狂之态,那我岂不是要没命了?想到此处,不禁恐慌起来。他今日闷闷地在那里雕花,突然见到刘伯温远远地走来,遂扔了工具,跪在刘伯温面前,请刘伯温救他一命。

刘伯温听完暗暗思忖道:“皇上是个从不轻易露出自己本性的人,所以别说是一个雕花匠,就是某个大臣看到皇上那个癫狂的样子,皇上也会毫不犹豫地杀死他的。”

刘伯温想了一下,便叫雕花匠附耳过来,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

雕花匠连连道谢。

过了几天,刘伯温装作不知道朱元璋已去过宫殿,启道:“臣听说皇上新殿已快落成,请皇上去游览审视一下吧!”

朱元璋因怕泄了“天机”,不好说已去看过,只好跟刘伯温一起来到新殿。

两人在殿内转悠了半天,正要离去。忽听得梁上有人咳嗽。朱元璋听了觉得很熟悉,抬头望去,见果然是前几日那名雕花匠,顿时沉下脸来,就要问罪。刘伯温见状大声喝问那雕花匠:“大胆刁民!为何见皇上来到不跪,还惊扰皇上!”

那花匠好像没听见,继续干他的活,又咳嗽了一下。刘伯温张开嗓子放声大喊,朱元璋在旁边震得早已捂上了耳朵。那人似乎听见了这惊天动地的喊叫,扭头朝两人望过来,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和嘴,摆手摇头。

“原来是个哑巴,还聋!”刘伯温说道。

朱元璋高兴地笑道:“聋得好!聋得好!”

结果,雕花匠侥幸逃了一劫。

智慧絮语

为人做事既要揣测对方的心思,又要运用智慧加以应对,只有这样才能使事情得到妥善的处理。

蒲松龄“请吃半鲁”

蒲松龄屡考不中,回到家乡蒲家庄。他除了教书之外便是将满腔的忧愤倾注在《聊斋志异》的写作上,从不与官场中人来往。

一日,他忽然接到宰相送来的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蒲松龄对此类请帖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官的还只顾吃喝玩乐。于是对送请帖的人说:“我身体不佳,不能前往,请回复宰相谅解。”其妻在一旁听到丈夫不去赴宴认为不妥,就对蒲松龄说:“这样做不好,一来人家是宰相,当了官没忘旧友;二来您和宰相曾经同窗共读,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去。”蒲松龄沉思良久,最后还是决定赴宴。

来到宰相家里,席宴开始,只见两位使女抬着一盆鱼汤送上桌来。宰相说:“请包涵,小弟为官以来一直墨守清廉,不涉烟尘,此席宴不过想请老兄尝试一下怎么浑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蒲松龄闻此,十分不快,他认为人生就该出淤泥而不染。于是他想了个法子来回敬宰相。

事隔数日,蒲松龄采用同样的方式宴请宰相。宰相接到“请吃半鲁”的请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蒲家的茅檐破屋,他心里不由产生一种怜悯感:想当年同窗共读,老兄的学识远远超过我几倍,只因性情刚直,对世态炎凉怀有不满,加之无钱打点各级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宰相欲取银两救助,蒲松龄坚决不收,只和宰相叙旧,却不提赴宴一事。

宰相感觉腹中饥饿,不时地到屋外张望,但直到太阳偏西,仍没有入席的动静。宰相饿得实在憋不住了,就问蒲松龄:“尊兄何时置宴?”蒲松龄随口答曰:“一日三餐已毕,您已经吃了‘半鲁’,为何还要设宴?”宰相恍然大悟:鲁的下面明明是个“日”字,我叫他吃了上头,他却叫我吃下头,这个含义可不一样呀!这个下头吃进去,不是满肚子的太阳吗?这不是明明白白劝我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吗?

宰相虽挨了一天的饿,但却领悟了做官的道理。

智慧絮语

上半“鲁”能满足欲望,下半“鲁”能带来光明。两者都不可或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就一定要光明磊落呀!

康熙除鳌拜

康熙登基时才8岁,不能料理国事,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四位辅政大臣代理。这四个人分别是鳌拜、索尼、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其中,拿主意的是鳌拜。

然而鳌拜是一个专横跋扈、野心勃勃的人。他利用其他三位辅政大臣的软弱退让,极力扩大自己的权势。凡是向他巴结献媚的,均受到提拔重用;凡是不肯顺从他的,不是被排斥罢黜,便是遭到陷害。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及大臣苏纳海、朱昌柞等人就因为与鳌拜持有不同的意见,而遭到杀身之祸。

鳌拜经常在康熙皇帝面前耀武扬威,呵斥他人,而且多次擅自以皇帝的名义假传圣旨,滥用权力。朝廷内外的大小官员,凡是稍有一些正义感的,无不对鳌拜一伙人的为非作歹恨之入骨,可是鳌拜的心腹党羽遍布中央及地方的许多重要机构,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谁也奈何他不得。

康熙立志要做一个像汉武帝、唐太宗那样有作为的皇帝,因此对鳌拜擅权十分不满,决心改变大权旁落的状况。于是在他亲政不久便下令取消了辅政大臣们的辅政权,使鳌拜的权力受到限制。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矛盾便日益激化起来。鳌拜虽然意识到康熙要夺回自己手中的权力,但误认为“主幼好欺”,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非但不加收敛,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在群臣向康熙朝贺新年时,鳌拜竟然身穿黄袍,俨如皇帝。他托病不上朝,康熙亲往探视时,他把刀置于床下,直接威胁皇帝的安全。

对于鳌拜这些欺君罔上的行为,康熙已经忍无可忍,决心采取果断的措施,把他除掉。

康熙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知道鳌拜的势力大、党羽多,除掉他不容易,必须计划周密,谨慎从事。他一方面把近身侍卫索额图、明珠等提拔为朝廷大臣,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以便通过他们联络朝廷内外反鳌拜的势力;另一方面又给鳌拜封官加爵,麻痹他。与此同时,一个擒拿鳌拜的计划也酝酿出来了。

不久,康熙以陪伴皇帝习武消遣为名,从各王公显贵府中挑选了100余名身强力壮的贵族子弟。鳌拜没有发觉其中有什么异常,一来满族有让自己的子弟从小习武的习惯;二来鳌拜把康熙看成一个年幼无知,只知玩乐的纨绔之辈,乐得他少过问政事,所以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不到一年,这班少年侍卫一个个变得拳术精通,武艺高强,连康熙本人也学到了不少本领。康熙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认为擒拿鳌拜的时机成熟了。于是便以下棋为名,召索额图入宫,商量除掉鳌拜等人的计划。

一天,正值鳌拜入朝之日,康熙事先把少年侍卫召来,对他们说:“你们常在我的身边,好像我的手足一样,你们是听从我的命令,还是听鳌拜的命令?”这些人对鳌拜的专横跋扈愤愤不平,又朝夕与皇帝相处,早已成为效忠于康熙的心腹,因此齐声高呼:“听从皇帝的命令!”接着康熙历数了鳌拜的罪状,布置了一番,只等这个权奸自投罗网。

不多时,鳌拜入朝,康熙传令单独召见他。鳌拜不疑,欣然前往。到了内廷,只见康熙端坐在宝座上,两旁站立的全是一班少年侍卫。鳌拜一向只把这些人看成是一群孩子,认为其成不了什么气候,心里毫无戒备,仍旧摆出一副傲慢的架势,来到康熙面前。康熙一见时机已到,便果断地做出擒拿的手势。

少年侍卫们一拥而上,把鳌拜团团围住。看到此情,鳌拜大吃一惊,起先还以为是皇帝让一群孩子来与他戏耍,后来感觉不对劲,便使出全力挣扎,与这班少年打成一团。鳌拜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不仅生得虎背熊腰,有一股蛮力,而且精通武艺,曾经驰骋疆场几十年,立过不少大功,是清朝的一代骁将。

讲近身交手,鳌拜并不外行,他仗着自己体大力强,拳脚并用,竟一连扫倒好几个人,差一点脱身。可是,这些少年侍卫毕竟是训练了一年的武将,不仅气血方刚、武艺超群,而且个个都有除奸报君的决心,岂容奸臣逃脱!他们你一拳,我一脚,轮番向他攻击,直打得鳌拜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最后不得不束手就擒。

智慧絮语

许多事情靠直来直去是不行的,而运用迂回的策略,比如以智降敌,才是征服对手的最好办法。

海顿的妙计

被世人誉为“音乐之父”的海顿,其生活一直是靠担任埃斯台哈奇公爵府邸乐队队长所得的薪俸来维持的。他在公爵府邸里领导着一个由30名乐手组成的乐队,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埃斯台哈奇公爵突然宣布要遣散这30名乐手。这意味着他们将失去现有的饭碗,开始各自谋生了。消息传出,乐手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海顿闻讯后非常着急,但却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让公爵收回成命。于是,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写了一首《告别曲》,准备在遣散会上作最后一次演出,以示告别。当海顿作完《告别曲》后,他忽然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马上把众乐手召集过来,布置了一番。

在遣散会上演出时,乐队一开始便以欢快明朗的大调曲,奏出了优美、轻松、诙谐的旋律。接着旋律便从明快到黯淡,悲怨的情绪逐渐蔓延,愈演愈烈。这时,一名提琴手吹灭了谱台边的蜡烛,放下提琴,向公爵点头告别后悄然离去。接着又一个乐手以同样的动作离场。这样,在那悲怨的乐曲声里,30名乐手一个接一个地相继离去,最后大厅里仅剩下一支蜡烛散着烛光。海顿独自一人面对公爵深深地鞠了一躬,慢步退出。此刻,公爵忍不住莫名其妙地叫了起来:“海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海顿平静地回答道,“公爵阁下,这是乐队同仁们在向您告别啊!”公爵恍然大悟,忙说道:“让我再考虑考虑吧!”结果,30名乐手都被留了下来。

智慧絮语

具有才华是重要的前提,能够将才华发挥得巧妙而淋漓尽致,才更容易感染人、打动人。这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大仲马智索稿费

法国有一座著名的剧院,叫瓦利也杰剧院,设施堪称一流。可是,由于剧目质量较差,票价由2法郎降到1法郎,上座率仍不断下降。没办法,剧院经理找到著名作家大仲马,千哀求,万许诺,要他迅速赶写出一个新剧本,争取提高上座率。剧院经理答应付给大仲马1000法郎的高额稿酬,但附加一个条件,即新剧本的前26场演出必须使剧院卖得6万法郎。

大仲马夜以继日地赶写好剧本,迅速排练上演。人们听说是著名作家大仲马写的剧本,兴趣倍增,加上新闻媒介的宣传,3法郎一张的戏票,天天一抢而空。尽管剧院每天挂出“今天客满”的牌子,可没有买到戏票的观众仍在剧院门口徘徊,不愿离开。剧院经理看着滚滚而来的钞票,不由心花怒放。

当演完第26场时,大仲马来到剧场经理办公室,准备领取1000法郎稿酬。剧院经理却想赖账了,他双手一摊说:“尊敬的大仲马先生,非常抱歉,我不能付给你报酬了,因为26场演出,我们只卖了59997法郎,要不,我给你100法郎吧!”

大仲马盯着这位无赖平静地问道:“这是真的?”

“我以上帝的名义起誓!”剧院经理故作庄重地回答。

大仲马微笑着点点头,然后大步流星地走出了办公室,剧院经理得意地开怀大笑。

没等剧院经理笑够,大仲马又重新走进办公室。经理问:“你是来拿100法郎的吧?”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一小叠钞票甩在办公桌上。

大仲马没有接钱,而是从手里拿出一件小东西,扬了扬说:“我是来拿1000法郎的!”

剧院经理一见这件小东西,不禁目瞪口呆,马上打开钱箱,乖乖地付给了大仲马1000法郎。

原来,大仲马到剧场门口卖了一张戏票。一张戏票3法郎,连同剧院经理所说的59997法郎,刚好是6万法郎,剧院经理再没借口赖账了。

智慧絮语

正义就在我们的手中,只要我们开动智慧的头脑,那些百般借口想耍无赖的人,往往会落得个自取其辱的下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