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人物也有与众不同的小爱好

王羲之写字换鹅

在“王马共天下”的东晋时期,王氏是高级的士族。王导、王敦家族的子弟,都当上了大大小小的官员,他们大多数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其中,出了一个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他就是王羲之。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画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有特殊的癖好——爱鹅。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这个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抄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上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养有好鹅,就跑去看。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惹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请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用不着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智慧絮语

人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爱好,在常人看来不值几个钱的鹅,王羲之竟然会用抄几卷经书来换,可见其爱鹅之深切。

钱钟书整天足不出户

1979年初,钱钟书一家迁入北京三里河南沙沟的“高知楼”。三里河大院内有四五十座公寓楼,清一色的红砖建筑,非常别致、雅静。这里住的全都是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俞平伯、华君武、黄永玉等都住在这里。

钱钟书住在三楼。在兼做会客室的书房里,钱钟书与杨绛各有一张工作桌。钱钟书很少与外界交往,也很少拜访他人,几乎终日闭门不出。

漫画家华君武和钱钟书都是无锡人,虽同住在一个大院中,但与钱钟书互不相识。华君武每天早晨都在院子里散步,他怀疑一位经常碰面者就是钱钟书,越看越觉得像,最后下定决心上前问询,结果却是另一位教授。华君武不知道钱钟书根本没有散步的习惯。黄永玉常对人称赞钱钟书是住在这里的大儒,《管锥编》出版时,黄永玉买了不少放在家中,随手送给来访的朋友。作为著名的画家、诗人,不送自己的书画,而是送钱钟书的大作,推崇之意可见一斑。

钱钟书整天足不出户,但信息却很灵通。他订阅了许多中外报刊,每天都翻阅。他每天还接到大量信件,有各种开会通知,有请教人生问题的,有慕名要求登门求见的,有研究者的文章请他审阅的……不一而足。他对这些打扰深感头痛,极力躲避。杨绛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外国女士打电话求见钱钟书,钱钟书对着听筒委婉地回绝她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钱钟书总是对要求来访者客客气气地谢绝,尤其是新闻界,他更是避之唯恐不及。1985年,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记者林湄从香港来到北京,采访了不少文坛名人,但费尽心机,就是没能见到钱钟书。林湄找到了熟悉钱钟书的《文艺报》编辑部的吴泰昌,通过电话与钱钟书联系,钱钟书在电话中警觉地说:“这分明是引蛇出洞嘛!谢谢她的好意,这次免了。”但林湄此番来京,采访钱钟书在出行前就已列入计划。她没有更好的办法,就和吴泰昌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没有打电话便直接找上门去。他们按了门铃,开门的正是钱钟书本人。一见面,钱钟书哈哈大笑:“泰昌,你没能引蛇出洞,却又来瓮中捉鳖了……”看到站在旁边含笑的林湄,他客客气气地招呼他们进门坐下。林湄为了充分利用这次好不容易才抓住的采访机会,就单刀直入地提问,她的口才也不亚于钱钟书,钱钟书只好用沉默来抵挡,实在被逼无奈,便只好一一回答了她提出的问题,关于《围城》,关于他的创作和生活近况……事后,林湄写出了一篇题为《“瓮中捉鳖”记》的精彩文章。

香港书评专栏作家黄俊东也曾“突然袭击”过钱钟书,他的目的只是为了见见这位自己崇拜已久的大学者。黄俊东不善言辞,在见面时由于紧张更显得木讷寡言,这使钱钟书很是感动,特意同他谈了很长时间,并答应他的请求合影留念。

杨绛始终是钱钟书的“守门人”,很多时候都是由她来出面应对来访者。一位在国际新闻界小有名气的美籍华人,走遍天下无敌手,以为在中国见钱钟书不会成什么问题。大大出乎他意料的是:在北京他想尽办法,最终还是没能会钱钟书一面,计划中的采访不得不泡汤。

还有一次,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栏目想做一档关于钱钟书的节目,但遭到了拒绝。栏目组的负责人不死心,通过熟人找到了钱钟书的亲戚,想着这么一来,采访就能如愿进行,钱钟书不会那么铁板一块的。令他失望的是,无论怎样努力,钱钟书始终没有同意。

但钱钟书的性格并不乖僻,他喜欢真诚,对没有势利之心的平常人格外热情。1980年前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生邓伟先,自费拍摄中国文化名人肖像,要出版《中国文化名人肖像摄影选》。邓伟先找到干面胡同钱钟书的旧居,得知他已搬到三里河。在三里河住宅区居委会门前,看到为儿童捐款光荣榜上杨绛的名字及楼号,他便寻踪而至。没费任何周折,邓伟先见到了钱钟书。在这个大学者面前,个头1.8米的邓伟先觉得自己太渺小了,他不敢过多占用钱钟书的时间,马上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并请求:“能让我拍一张吗,钱钟书老师?”

“行,行。”邓伟先的真诚感动了钱钟书,钱钟书很配合,让怎么摆就怎么摆。钱钟书指着屋子说:“你看在哪儿拍,写字台前?书柜前?”照片拍完了,钱钟书鼓励邓伟先说:“你们年轻人,名利地位都是次要的,最需要的是充实思想,要学会多层次多方位地思考问题。”

智慧絮语

钱钟书整日足不出户,前来拜访他的人却是不少,而往往真诚、没有势利心的平常人更能得到他的热情招待。这是因为真诚是人生最高的美德,真诚是最智慧的策略,真诚是通往一切的道路。

达·芬奇的科学情结

达·芬奇是著名大画家,但他在科学领域里也做出过突出贡献。他一生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和手记,成就不亚于那些专门研究某个方面的科学家。

而事实上,这一切缘于他对绘画的狂热。达·芬奇钟爱绘画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更好地表现画面中的明暗问题,他研究了光学;为了表现事物运动的形态,他研究了力学;为了捕捉花草树木的神韵,他研究了植物学;为了求证绘画中的精确比例,他研究了数学……这些知识的积累,使他的绘画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他对自然科学的浓郁兴趣,也由此生发。

有一段时间,达·芬奇甚至丢开了钟爱的绘画事业,全身心投入到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当中。达·芬奇投身科学的事儿是由曼都亚伯爵夫人最先传播出来的。曼都亚伯爵夫人请求达·芬奇给她画一幅肖像,竟遭到了拒绝,达·芬奇回答她的理由是他正致力于几何学的研究和数学实验,无暇顾及绘画。

后来,通过达·芬奇的好友,人们才得知他还为著名数学家巴乔里的数学名著《神圣的比例》设计过插图。达·芬奇一共为巴乔里设计了60幅插图,使这部科学著作更充实、丰富。

为了研究生理学,达·芬奇跑到一所医院里,亲自解剖尸体,前后共解剖了十具尸体。这项工作风险很大,因为它触犯了当时宗教裁判所的禁忌,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杀头。

达·芬奇一生写出了7000多页自然科学方面的手稿和笔记,这些记录都有着极高的价值。晚年,达·芬奇仍沉浸在对自然科学的痴迷中,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思考着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

智慧絮语

人们很难想象,达·芬奇这样一个著名的画家,竟然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歌德讨厌抽烟

歌德有洁癖,最讨厌别人在他面前抽烟。那年他请了一位女厨师,其手艺相当不错,歌德非常满意。但这位女厨师喜欢抽烟,而且烟瘾还挺大,一天能消灭两包。歌德起初想劝女厨师戒烟,因为整天屋里烟雾腾腾会要了他的命,但女厨师无法做到不抽烟,对她来说,抽烟就像歌德的写作一样,是一种生命需求。没有办法,歌德只得解聘她。

女厨师非常生气,觉得自己活干得出色,无非是抽两支烟罢了,差不多人人都会有的小习惯,不值得这么大惊小怪!她觉得是歌德找她的茬,小题大做。一气之下,趁歌德不在家,她钻进他的书房里大抽特抽了一顿,直到阵阵烟雾弥漫整个房间,她才收拾一番走人。歌德回家一看,发现书房里乌烟瘴气,再找那位女厨师,也没了踪影。歌德气得浑身哆嗦,可也别无他法。整整一周,他都没进书房。

歌德交际广泛,跟他交往者,一般都不会抽烟,唯有他最好的朋友席勒是个例外。跟歌德相反,席勒嗜烟如命。但友谊超过了戒律,歌德不能容忍女厨师抽烟,却能容忍席勒抽烟。

智慧絮语

歌德讨厌香烟,甚至因此辞退了爱抽烟的女厨师,但有一个例外,就是他的朋友席勒。看来在他的心目中,友谊的力量超过了自己的喜恶,你能做到这一点吗?

安徒生的旷野恐惧症

安徒生患有神经失调和心理障碍方面的疾病,有时他几乎控制不住自己。

安徒生对许多东西都有特异反应,其中之一是他从不吃猪肉,怕染上旋毛虫病。一次在德国旅行时,他觉得早餐喝的咖啡有一种奇怪的味道,于是在日记中写道:“我出了什么毛病,生来口味难调,火气很大,我可能中毒了。”

有时候,他的担心与任何假想的原因都无关。1870年5月31日他的脚被钉子划破之后,他说:“也许这样小小一个原因会导致我的死亡。它一定快了。”

安徒生还患有严重的旷野恐惧症,这种病使他即使紧靠着别人肩膀穿过较大的城市广场时,也会紧张得发抖。他还时常毫无根据地担心他护照里的字写错了或签字有误。晚上看戏时,如果想起可能忘记关灯或锁门,他便会兴致索然。信寄出后,他可能会担心把信放错了信封,或者把收信人的名字写错了。

智慧絮语

人生总有一些事情,让你感到恐慌。没关系,再伟大的人物都有这样的感觉。

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安徒生谈及他放纵自己想象力的后果:“我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某种程度上我靠它生活。但有时候它给我带来不便,特别是在我认为它不在我的控制之中时。”安徒生经常害怕的一件事是被火烧死,所以,在他的衣箱里总是装着一条绳子,万一失火时他可以将绳子系在窗户上滑下去。

他害怕的另一件事是被活埋,他一直摆脱不了这种恐惧,所以有时他会在床边的桌上留一张字条,写上“我没真死”几个字。

列宁棋局悟人生

列宁好弈,一向传为佳话。他对弈棋的看法,不苟同俗见,既不为其所迷,又正确评价它的作用。他认为,弈棋是一种智力竞技,不仅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而且能够调剂精神,有益于身心健康,一举两得,是业余之良友。列宁从八九岁开始下象棋,父亲是他第一个教师,哥哥亚历山大是他的长期对手,弟弟妹妹也都和他下过棋。

列宁弈棋非常认真,像对待实战那样一丝不苟。他有一条极严格的规则:举棋不悔。他自己坚决恪守,也要求对方信守不移,即使弟弟妹妹也不例外。他认为,悔棋是一种坏习惯,是一种轻率和任性的举动。如果是真实的两军对垒,往往一脚失而全局败,那又何从追悔呢!所以,下棋首先必须深思慎举,看到后面两三步棋,这样,才能养成精确判断的习惯,训练和发展思维能力。

列宁下棋,最忌别人吵扰。下棋是一项高度紧张激烈的智力竞技,参谋多了,反而打乱弈者方寸。所以,第三者只能静观默睹,如果有谁硬要置喙其间,列宁就不客气地下逐客令。

一般的人总喜欢赢棋,认为不管怎么说,赢总比输好;列宁却不那样看。他下棋最感兴趣的是通过顽强的搏斗,从困境中甚至绝境中找到出路,挽狂澜于既倒,反败为胜。他非常赏识艺高步精、出人意表的战法,而对输赢本身则兴趣不大。如果对手走了一步高棋,他就叫好喝彩,如果对手走了几步笨棋,以致使他轻易地取胜,他就笑着说:“嗯,这不是我赢的,而是你输的……”列宁15岁时,在棋盘上战胜了父亲,并开始和西姆比尔斯克最优秀的象棋手依里恩对阵。1886年夏天,16岁的列宁宣布跟哥哥亚历山大举行象棋决赛。

尽管是在暑假里,他们也绝不肯在白天下棋,因为白天是法定的学习时间,那是雷打不动的。晚上,哥俩全神贯注地在屋里对棋。灯光明亮,铁栏杆窗户的帘幕上,映照着两个棋手顽强而沉思的影像。这时,孩子们在院子里游玩。忽然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跑过窗前,嚷着:“快来看这两个铁窗里的囚犯!”列宁为之一震,目光投向窗外,追随着跑开的淘气包。他再也坐不住了。他跑到院子里,望着正在游玩的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出神:是啊,祖国需要自由,孩子们才能幸福地成长!

1888年冬天,列宁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喀山的一个乡村。在那儿,他和表弟阿尔达耶夫经常对弈。一天,他把表弟叫去,说:“让我们下一盘盲棋吧!”阿尔达耶夫从未见过如此下棋,认为这对攻的一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此,他满怀信心地坐下来应战,决心以逸待劳。列宁坐在远处,开始口授他的走法。尽管阿尔达耶夫千方百计地耍花弄巧,都被列宁发觉,结果还是一败涂地。

这年冬天,列宁还同萨马拉的象棋名手哈登通讯下棋。他们通常使用明信片来说明各自的棋路。列宁走了一步,等待着回信时,常常几次摆上棋子,自言自语地说:“有趣,看他怎么办?怎么摆脱这个局面?”哈登的回信终于盼到了,列宁琢磨着,起初他迷惑不解,可是很快就明白了,于是叹服道:“高,实在是高——有鬼神莫测之机!”这次通讯下棋,列宁输了。1889年春,列宁从喀山到萨马拉,亲自登门拜访了哈登。后者最初让他一个马,过了两年,列宁开始获胜,于是改让一个卒。在这种力量对比下,列宁经常输棋。1889年冬,萨马拉举行了一次象棋比赛。因为力量不均衡,竞赛采取让子的方法进行。一级选手只有哈登一人,二级选手是列宁和另一棋手,其余均为三级、四级。这次竞赛,列宁获得优胜。由于没买奖品,主持者把奖金授给列宁。列宁断然不受,根据他的建议,这笔奖金献给了救济事业。

列宁很喜欢与哈登弈棋,尽管输多赢少。哈登是自成一家的国际象棋名手,他专攻此道,生乎于是,死乎于是。从哈登的棋路中,列宁悟出了不少哲理和战略战术。这对列宁后来通晓马克思主义,富有神妙的启示。

智慧絮语

漫漫人生不过是一盘棋,半局棋里也能说人生。列宁爱棋,也从棋里领悟出许多做人的学问和战略战术,这就是兴趣爱好的巨大魅力吧。

名人与猫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晚年对猫喜欢到了接近病态的程度。他甚至餐餐都要与猫同吃,一餐缺了猫他就会觉得饭菜无味。有一回临吃饭时突然发现他最爱的一只大白猫不在位,他马上食欲不佳、精神不振,后来赶紧打发佣人四处寻找,直到大白猫安然无恙地归来他才在餐桌前就座。

智慧絮语

人类因为有爱,世界才变得快乐。何不与动物交朋友,让动物带给你点点快乐时光,充实你的人生,装点你的生活。但不要强迫自己接受自己不喜欢的动物,那样只能是自作自受。

法国著名作家柯拉蒂对猫也是情有独钟。他家里充满了猫的叫声,只有在这种声响中他才能有灵感。他养的猫从来没有少于10只过,而且邻居外出旅行,也都会把猫交给他代养,因为他对猫的喜爱已经远近闻名,把猫寄养在他那儿绝不会被虐待。柯拉蒂一生写过十多部小说,书中许多处都有猫的踪迹。

而英国诗人雪莱对猫则不是那么友好。雪莱一见了猫他就怒目而视,一点儿也没有怜悯之心。

法国皇帝拿破仑也是见了猫就要发怒。有一次半夜里,他把副官叫进寝室,让他立即帮他处决一只捣乱的猫。副官赶到的时候,见拿破仑衣衫不整,正气急败坏地和那只猫作战。拿破仑威武地挥舞战剑,不住气地追着猫。那只猫比壁毯幸运,因为锋利的剑已经把壁毯捅出了许多窟窿。

毕加索与众不同的喜好

毕加索“勤俭持家”

毕加索有爱占小便宜的习惯,凡是有点用的东西,只要可能,他总要据为己有,平时他就像个倒腾废旧物品的小商贩,见到什么都统统捡回家去。家里很多过时的东西,他也舍不得丢掉。他用过的颜料盒、看过的旧报纸,甚至香烟盒,全都堆在角落里。有一次,毕加索突然发现一个旧笔筒不见了,立刻追问家人。当他得知笔筒已被扔掉时,马上跑到外面的垃圾箱里寻找。一位画坛新秀恰好和毕加索是邻居,他以为被他喊作老师的毕加索丢了什么宝物,也忙帮着毕加索翻找起来。累得满头大汗,毕加索终于把那个旧笔筒从垃圾堆里扒了出来,而青年画家一看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旧笔筒,不禁哑然失笑。

抱着旧笔筒的毕加索在青年画家惊愕的目光中,兴高采烈地朝家走去。

毕加索“喜欢灰”

毕加索的画室里统统是同一种颜色——那种略显黯淡的灰色调。

毕加索非常固执,几乎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就连他美丽的妻子,那位俄罗斯籍芭蕾演员奥尔加,平时也不能动他画室里的摆设。奥尔加爱整洁,喜欢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而毕加索则与之相反,把“脏、乱、差”当成了他自由生活的一部分。为此,夫妻俩经常吵架。每次妻子要求他把画室收拾干净,毕加索总是说:“那些灰尘都是灰色的,我喜欢灰色,灰色可以保护我的东西,只要有人碰我的东西,我立刻就能发现。”

事实上,毕加索喜欢这种杂乱,尤其是灰尘的颜色,那种灰色调能给他带来灵感。为了强化这种灰色,毕加索经常身着灰装在画室里作画。妻子受不了毕加索的这种个性,最终跟他离婚了。

爱狗的毕加索

毕加索一生喜欢狗。在他家里,养满了各种血统的狗。那些狗来路不一,有的是买的,有的是朋友送的,还有的是捡的,甚至还有一些狗是他相中了而无法获取,悄悄地从主人家领回来的,当然,那些主人都是他熟悉的朋友。他走到哪里,狗们就跟到哪里,像是他的忠诚卫士。

在毕加索的家中,绘画用品是丢不开的,另外,还有一件东西,他也决不肯留给别人——那就是狗。

毕加索迷恋狗,不仅体现在生活中,还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这些狗时常混入画家的艺术作品里,成为他的模特。有一次,一位年轻画家指着许多以狗为主题的画作问毕加索为什么这么钟爱狗。毕加索说:“每只狗都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灵魂。能够画出狗的灵魂,也就可以捕捉到人的灵魂了。”

害怕理发

毕加索有个坏毛病,就是不愿理发。在他很小的时候,因为家里没钱,他只得去一个下等的小理发馆理发。理发师的技术不佳,店铺能开张混碗饭吃是因为收费低廉。理发师剃刀挥舞,不一会儿就结果了毕加索那一头乱发,但同时也在头皮上留下了好几个伤口。理发师操刀的时候,毕加索在忍受怎样的痛苦可想而知。更为要命的是,这位理发师理出的发型也很奇特,高一块低一块,剪得乱七八糟,让人以为是一块还没雕刻完的石头。毕加索好长时间都不敢到学校去,怕被同学们笑话。

从那以后,毕加索就患了理发恐惧症,头发长长了,他宁愿自己用剪刀剪,也决不进理发馆。后来,他结识了一位十分优秀的理发师,对方的手艺让他获得了百分之百的安全感,他这才克服那个心理障碍,重新走进了理发馆。而这时,毕加索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绘画大师了。

智慧絮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喜好,有些甚至不太受人欢迎,但没有必要为此而自卑难过,你有这个权利,只要不打扰别人的正常生活就行。

罗斯福对集邮情有独钟

总统不得连任三届,是美国政治中不成文的传统。但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则四届当选为美国总统,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次。

罗斯福是美国人民难以忘怀的伟人,邮票是纪念他的美好形式之一。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都发行了不少纪念罗斯福的邮票。但是,这里要谈的不是有关罗斯福的纪念邮票,而是罗斯福本人集邮的故事。说来也怪,这样一位连任四届总统的大忙人非常喜欢集邮,而且爱了一辈子!

罗斯福集邮是从8岁开始的。

当时,他在邻居罗杰斯家的小班里就学。在那里,虽也有良好的家庭教师,但罗斯福早期教育的大部分则是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得的。从父亲那里,他得到了关于动物、土地和树木的知识,学会了一些体育运动,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养成了勇敢、坚毅、不怕艰苦的良好品德;从母亲那里,他又学到了艺术欣赏这种高尚的生活趣味。此外,娱乐活动是他获得知识的又一重要来源。

他喜欢收藏,而他最先收集的就是邮票。

进而,他又收集飞鸟,他的飞鸟标本足有三百余只。又收集各种船舶模型及旧船上的测航仪器,海图、有关航海的图书、绘画等。后来,他又爱上了航海。这一切与他收集邮票互为补益。

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邮票打开了小罗斯福的眼界,通过集邮,他不仅熟悉了那些陌生国家难记的名字,还熟悉了它们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邮票所涉及的种种事件和人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集邮中他开始了解中国这个遥远的国家及她古老的文明。他9岁生日的时候从舅舅弗雷德·德拉诺那里得到一份厚礼——一册传了十年的、珍贵的集邮簿,里面有不少中国的邮票。

这本珍贵的集邮簿的开山之祖是罗斯福的妈妈。不过,她开始集邮时,还是萨莉·德拉诺小姐。那时,她的父亲——罗斯福的外公——正在远隔重洋的中国。父亲频繁的中国来信给她带来了莫大的喜悦,中国的一切对于她都是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了解到无数有关中国的故事,培养起对古老中国的感情是她得到的无形的收获;而寄自中国的种种邮票则是她得到的具体成果了。于是她把这些邮票精心地陈列在这本集邮簿中。

后来,萨莉把集邮簿送给了弟弟弗雷德。通过弗雷德十多年的努力,集邮簿里又充实了不少新内容。当他看到小罗斯福入迷地摆弄少得可怜的邮票时,就动了恻隐之心。他把小外甥逗得垂涎三尺,终于在小罗斯福9岁生日之际赠送给了他自己的全部宝藏。从此以后,罗斯福就一直把这本集邮簿带在身边,直到他逝世。

罗斯福身为国家元首,每天都日理万机。在经济危机中挣扎的美国,在法西斯阴影下的世界使他更加忙碌。但罗斯福既没有因为繁忙而放弃集邮,也没有为了集邮而影响工作。集邮在他生活中有着无可代替的妙用。

1921年8月10日,罗斯福突然染上了可怕的脊髓灰质炎。那时,他39岁,年富力强,正值黄金时代。他已经有了当纽约州州参议员的政治阅历,有了当美国海军部部长助理的行政经验,也有了竞选副总统失败的宝贵教训。他雄心勃勃、踌躇满志,正准备重整旗鼓大干一番呢!

然而,出师未捷,他却患上了这该死的病,要永远瘫痪在床。

当罗斯福明白了“可能不至于死”的时候,就果断地宣称:“我就不相信这种娃娃病能整垮一个堂堂男子汉。我要战胜它!”

大话是说了——罗斯福认为说大话有利于使人保持勇气。但是,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他独自一人躺在病床上望着空荡荡的天花板之际,恐惧和空虚就无情地袭来了。他努力镇定自己,让思维转移到别的东西上。于是,他思考历史,从中获取有用的东西;他思考政治,从中找出问题的所在;他思考经济,从中寻求发展的出路。实在想不下去了,他就拿出那本珍贵的集邮簿,在那些包罗万象、趣味无穷的邮票中,他逃脱了恐惧和空虚的折磨,慢慢恢复了心的宁静。

1932年2月的一个夜晚,罗斯福与他的谋士们坐在纽约州州长的老式书房里。他们正在策划参加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争取夺得总统候选人提名的胜利。形势严峻,罗斯福有很多强有力的对手。

在这激烈竞争的前夕,罗斯福仍在摆弄他的集邮簿。

“也许,我们可以在全国大会上把那条规定废除掉。”说着,罗斯福又把一张邮票贴在集邮簿上,“不过,路易斯认为走这步棋太玄了。”

谋士们盯着他手中的邮票,觉得他似乎是在拉家常。他那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让大家也都充满了信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火越烧越烈。1941年12月7日这天,罗斯福接到了美国海军情报部破译的日本政府给其在美国谈判的特使关于中断谈判的指示。美国马上要卷进战火,罗斯福的心情分外沉重。此前,罗斯福曾直接给裕仁天皇发了一封电报,呼吁他为维护和平出力。裕仁如能亲自出马,或许还能改变日本政府的态度。

一点钟是日本政府最后答复的期限,罗斯福抱着万分之一的希望等着这个时刻。他和霍普金斯又一次研究了局势,但翻来覆去还是那几句话,再重复下去头脑就要发麻了。罗斯福干脆不再想了,他又拿出了他的集邮簿。集邮不仅起到了镇静他自己,也起到了镇静别人的作用。

《大西洋宪章》签署后,罗斯福心里一直翻腾的想法越来越成熟了。他要为共同反对法西斯,重建战后新秩序建立一个广泛的国际组织。他为这个国际联盟想出了一个他很欣赏的名字——联合国,并使丘吉尔、斯大林等接受了他的想法,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举行会议,创立联合国。

1945年4月12日上午,罗斯福又摆弄起他心爱的集邮簿了。他想到了即将召开的旧金山会议,想到了马上就要诞生的联合国,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高兴。他一定要参加大会,而且,一定还会为这破天荒的大事发行纪念邮票。这一伟大成就也一定要在这本珍贵的集邮簿上反映出来!于是,他马上在集邮簿上腾出一个显著的位置。

这时,他的秘书进来了,手里拿着厚厚的公文袋。

罗斯福看了看没有摆弄妥当的集邮簿,叹了口气,把它放在一旁。

“快吃午饭了,”秘书说,“干脆等下午再处理吧。”

罗斯福摇摇头:“我们马上着手工作。”说完,他奋笔疾书,20分钟就把工作做完了。

秘书拿着公文袋,问道:“还有什么事要我办吗?”

“有,比尔,”罗斯福回答,“打个电话给弗兰克·沃克,叫他一拿到旧金山纪念邮票就给我留一套。”

然而,富兰克林·罗斯福没能亲眼看到这套邮票。说完这句话后不到一个小时,他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智慧絮语

罗斯福从8岁开始就与邮票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惦念着他的邮票,可见他喜欢邮票到了骨子里,同时邮票也给了他不一样的人生意义,让我们倍受启发。

普京还是柔道高手

普京精力旺盛,做起事来不知疲倦,这也许和他年轻时练过柔道不无关系。普京不但是一名柔道运动员,而且还获得过列宁格勒柔道冠军的称号。

2000年5月7日,普京举行总统就职仪式。这一天,他的部下按照他的叮嘱,去找一位柔道教练。可惜,当时这位名叫拉克哈林的教练不在莫斯科,去外地参加循环赛去了,第二天,他一回到莫斯科,一辆豪华轿车就把他接到了克里姆林宫。

普京为何对拉克哈林教练这样客气呢?原来,拉克哈林是普京的柔道教练,他们之间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

20世纪60年代,普京加入圣彼得堡柔道俱乐部学习柔道,俱乐部的人都亲切地叫他“沃洛德亚”,拉克哈林担任他的教练。当时,普京只有十几岁,是俱乐部中唯一出身于工人家庭的孩子。由于家里贫穷,普京常常吃不饱饭。拉克哈林十分喜爱和心疼普京,经常接济他,并且把他领到家里和他的家人共同进餐。

拉克哈林还常常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细心指导普京。普京身材不高,只有1.74米,体重61公斤,属轻量级,在拉克哈林的训练下,他的进步很快。

普京总是向体重比他重一倍的对手挑战,而且总能取胜。有一次,普京向体重143公斤的运动员奥库门挑战,奥库门没把普京当回事,大大咧咧地答应了下来。比赛一开始,奥库门占了上风,但战局很快被扭转,普京越战越勇,渐渐占了上风,奥库门有点招架不住。最后普京取得了这次比赛的胜利。

后来奥库门回忆说:“他身上有一股坚强的意志力,我常常被他这种意志力弄得败下阵来。”

智慧絮语

普京做事经常出其不意,让人感到深不可测,这可能与他喜欢柔道有关,他的治政方略很有柔道运动员的风格。

柔道对运动员的要求特别高,不仅要动作灵敏,而且还要有极好的心理素质,无论遭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得保持强者的姿态。普京跟随拉克哈林训练的头四年里,因为场地无着落,俱乐部频繁搬迁,许多学员放弃了训练,只有普京一直跟随他。后来,普京进列宁格勒大学读书,1976年又荣获列宁格勒柔道冠军。那次夺冠,接受记者采访时普京说:“我最热衷柔道运动中的快速出击。一举扳倒对方,对我来说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

至今,在圣彼得堡柔道俱乐部练功房里的墙壁上,还陈列着普京的照片。普京一共做了15年柔道运动员,他的青年、少年时代,都是在拉克哈林教练的陪伴下度过的,拉克哈林对普京充满了父亲般的感情。

尽管后来走上从政的道路,但普京对柔道依然有着浓郁的兴趣。2000年7月,普京出席在日本冲绳岛召开的世界级首脑会议时,曾顺便访问过一所柔道学校,并与一位年轻柔道运动员进行了比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