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抗婚赴京求学

2. 抗婚赴京求学



1930年夏天,正值她毕业之际,萧红再一次面临抉择。一是继续完成学业,二是尽快与汪恩甲成婚。萧红渴望继续求学,周围的很多人都在北京或东三省的高校深造。她非常向往去北京读书,但遭到了家里的反对,并且将她与汪恩甲的婚礼提上日程。

原本,萧红对于嫁给汪恩甲是并不排斥的,但是她骨子里反对这种父母包办婚姻。更重要的是,她认为新时期的女性堪比男儿身,不该在家早早相夫教子,而是要自立自强,学习先进的文化,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为国家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祖父死后,萧红就没有从家人那里得到过任何温暖,而陆振舜却能带给她强烈的安全感。又或许是冬天太寒冷,萧红内心也就更渴望一个温暖的怀抱,所以她放纵自己依靠着他。此时陆振舜便陪在她的身边,一有空就来到女一中看望她,给她以安慰与温暖。在陆振舜的抚慰下,萧红也渐渐从爷爷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逐渐的两人之间暗生情愫,他们志趣相投,两情相悦,自由恋爱着。

在与陆振舜的交往中,萧红是轻松的、快意的。有一次,陆振舜问道:“把你嫁给我,可好?”萧红心里是一百个愿意,可是她想了想,还是说:“我不要许,也不要配,我向往的是自由婚恋。若是家人强迫的,你再好,我也是不愿意。”陆振舜听了并不觉得生气,这正是他迷恋萧红的原因。她是不自由的,但拼了命也要去追求那自由。这样的女子,怎能不叫人迷恋?

相比于汪恩甲,陆振舜才是萧红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再加上当时反帝反封建的思潮高涨,她本身也从小就有叛逆心理,因此决定与封建包办婚姻决裂。她认为,幸福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不能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她要反抗,斗争到底。于是,萧红不顾一切地给父亲去了一封信,内容是与汪恩甲解除婚约。

父亲看过信后,勃然大怒。他觉得萧红败坏家风,有辱门风。继母也从中挑拨,讥讽这位继女,认为她骨子里是一个不安分的人,白白读了几年书,把老祖宗的礼义廉耻都忘得一干二净。随后,父亲马上修书一封,命令萧红立即回家与汪恩甲完婚。没几天,一封催归的家书寄到了萧红手中。没想到,不仅没能退婚,反倒令她归家。此时,萧红也没了主意,苦恼之下,决定与陆振舜商量一下。说明了情况之后,萧红坚定地表达了不嫁他人的决心。

无奈之下,二人决定私奔。陆振舜表示,自己想去北平念大学。萧红听了,心中满是欢喜。既然陆振舜要去北平,自己也跟着过去,这样就可以逃避这桩婚姻了。萧红打定了主意,收拾了行装,准备离家。首先,她写了一份请求退学的报告,交给孔校长。校长说了一番劝说的话,但她决心已定,无论如何也不会动摇。辞别孔校长之后,萧红便踏上了去往北京的路。

到达北平之后,在李洁吾的帮助下,陆振舜进入了中国大学读书,萧红进了女师大附中学习。二人在二龙坑西巷一座小四合院里租了房子,两人各住一室,以兄妹相称。房东耿大娘是个善良的中年妇女,非常容易相处。

北平的新时代气息要比哈尔滨浓郁许多,这里有更为先进的文化,学识更为渊博的导师。女师大附中的学习环境也是在全国女校中名列前茅的。白天,他们各自去学校上课;晚上,大家一块儿讨论功课,倒也其乐融融。

一批当年在家乡的同学,在京城里又再次聚首。其中有中国大学的苗坤、夏靖宇,还有燕京大学的李洁吾、石宝瑚以及他的女友黄静宜,还有做教员的李镜之。那段日子,过得很快乐,几个年轻人在一起,讨论各自的理想抱负,讨论当时的新文化,谈天说地,每每到了夜深人静都不舍散去。

可是好景不长,萧红与人私奔的事很快就在呼兰河传开了,结果弄得满城风雨。汪恩甲家自觉脸面无光,以萧红品行不端为由,提出解除婚约。不仅如此,父亲在众多舆论面前深感无地自容,深知无脸再在呼兰城立足,便自动辞去了呼兰县教育局局长的职务,调到巴彦县教育局担任一个微小的职务。萧红的行为也连累到了弟弟张秀珂和堂弟张秀琳。一时间,张家竟然落得声名狼藉。

家里致电,让萧红立即回家。后来,张廷举立即找到了陆家长辈,说明了此事。结果,对方也是勃然大怒。随后,陆家的电报雪片一般地飞到北平,封封都是责令陆振舜尽快将萧红送回哈尔滨。

起初,二人并未理会电报,依旧坚定信念,继续留在北平,决不回家。后来,家里断绝了两个人的经济来源,才让他们感受到空前的压力。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当要为柴米油盐为难时,陆振舜开始动摇了,他们要靠赊账来解决温饱,拖欠房租过日子。但萧红在这些困难面前毫不屈服,她宁愿忍饥挨冻也决不向封建家庭妥协。陆振舜没办法只能苦撑着,靠向几个哈尔滨老乡借钱维持生活。但毕竟大家都是学生,能力有限,没办法帮他们支撑多久。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确如此。在那个年代,一个弱女子想要反抗谈何容易,封建的三座大山,压得你喘不过来气。尽管自由民族的新思潮正在一步步改变着中国人的思想,但是五千年的封建余毒,怎么可能一朝一夕就消失殆尽。萧红原本美好的一段爱情夭折了。一时间,一代才女像浮萍般无处安身。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