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为她而断的姻缘

一场为她而断的姻缘

美丽的女子大都带着些安静和优雅,似是一树梨花,别致而安静,看到她时总有一种平静,有一种安心。梨花随风而落,落入潺潺溪水上,伴着素色的荷莲轻轻地在湖面飘摇,这个时候,想掬一泓溪水,将白色的梨花瓣捧在手心。

流年过,梨花谢,看着满树让人垂涎欲滴的梨子,才明白,春去秋来,光阴易老。只是那美丽的姑娘,依然带着那非凡的美丽与情怀,静静的独立,红尘阡陌上,她随着缘分而走,却又倔强的把似情非情的红线扯断,为的,便是自己那份安静。

林徽因清纯的内心,洁净的文字下,是没有浓烈的感情,像是初开的梨花,纯的让人心中悸动。倘若不是浪漫多情的他,或许她会一直这样无言的优雅着,似是水乡江南里的一筑小屋,有着珠帘的梦,有着如烟思绪般的窗。倘若没有独在异乡的孤独,或许她会一直守着自己的寂寞,带着安静,蹉跎流光,让时间滑过她的手尖,让日子随风随景。

可是,那些倘若不过是一番假设,她却真的遇到了爱她入骨的男子,男子将一生的柔情送予了她,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妻儿的平淡幸福。当年那一幕幕在伦敦的雾雨中,显得有些朦胧了,时至今日,已经说不清当年那场似爱非爱的热恋,是不是打动过林徽因,只是,封封书信之中的爱不减情更浓的话语,如今看来,倒有些痴人梦话了。

如红尘的梦,他们在梦里过了一场春华秋实,做了一场夏朝冬夕的沉迷,在斑斓的凡尘中,她与他一封封书信,写下了那些漫漫尘路上,无可言明的心意。算来,那一年,她十六岁,豆蔻年华的少女,他二十四岁,血气方刚的男子。

月色浓,红蜡泪,光照画堂似家秋,眉翠薄,鬓云冷,夜长独自枕寒凉。窗外梧桐,随风轻响,三更时分,细雨濛濛,起身立窗前,才想,这不是如烟的江南,亦不是如尘的北京城,而是离情在外的伦敦。一叶叶,一声声,嘀嗒嘀嗒落入心间,化作一片愁。本是寂寞无所依,雨中更显几分惆。

林长民带着林徽因来到了伦敦,刚到伦敦,林长民还不算很忙,所以带着他的掌上明珠漫游了欧洲大陆。小小年纪的林徽因,饱览了瑞士的湖光山色,赏析了比利时的钻石,领略了法国的灿烂文化以及德国满是战火的痕迹。一切的一切都让她感到惊奇,那些景致风俗,都给她带来了不同的震撼。

也正是巴黎的浪漫风情,感染了林徽因,在欧洲城堡建筑的艺术与华丽中,林徽因感到了世界的宽度,她被异国风情的美所折服,在熙攘中她看着城堡带给她的冷漠。原来,山是山,水是水,不同的却是伫立在山水间的每一幢楼,每一处建筑,它们将同样的山水分成了不同的情调,风格迥异的建筑带着风情渲染了繁华的都市,点缀了优雅的景致。

从这时候起,林徽因便再也没有放弃对建筑的追求,她喜欢这种将山水装扮的或圣洁或古朴的建筑,她追逐着表面繁华后的静寂。她与父亲一起走过了欧洲的山水,看过了欧洲的美景,那些日子,她融入了快乐与惊喜中,而那些风景建筑却融入了她追求美的心意之中。

不过,美好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林长民也开始奔走于欧洲各国,忙于政事,每当他去开会时,几天的时间里只有林徽因一个人,独在异乡的孤独让十六岁的林徽因很难过。她会每天看着窗外的雨,在安静的饭厅中边吃边默默流下泪,毕竟是个女孩子,那份沉淀到心底的烦闷让她实在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的眼泪,在这个时候,徐志摩出现了。

经历过繁华感情的女子,想要留一世清白,似乎并不容易,跳不出三丈红尘,只得妥协。在俗世纷扰前,就算跪地,也免不了被唾弃,因为世间待女子终究是苛刻,所以女子尚不能过多的流连于男人之间,留恋与红尘中。

林徽因自小就懂这个道理,当她看到了母亲的婚姻,她便知道了三个人的婚姻,注定了一个女人的不幸。她默默的妥协着,用温润的情感去接受,去拒绝,似乎这样便没有了伤痛。但是远望,这小女子身上却是无法弥补的寂寞。

林徽因的聪慧与淡然是与生俱来,不必经过时间的打磨,不必通过磨砺的修炼,她处事的聪颖与乖巧,总是让人由心的感叹。在她还是孩童时,就已经成熟的在母亲与二娘的身边周旋着,看似简单的人际,却有着最难处的关系。然而,她既没有惹恼了絮絮叨叨的母亲,也深得看似低眉顺眼的二娘喜爱,这样的处事,这般游刃有余,并非一般孩童所能做到。

但是,不论经历了多少,她的那双眼睛,却永远透着清澈水灵,干净的像是不谙于世的幼儿,怎知却是个自小背负着忧伤的女孩子。她的明媚迷惑了所有的人,她的笑靥让人轻松自如,在她一句一字中,满满自信后,却是察觉不出的寂寞,即便是遇到了浪漫如火的徐志摩,她却仍将寂寞带在身旁。

说起徐志摩,谈不上有多么欣赏,总觉得不过是家境殷实富裕的公子哥,少了几份男子的担当,多了几份肆意的逍遥。无法单纯的评价徐志摩,也不必复杂的去剖析他,因为徐志摩不过是一个殷实家境里处处受宠从而恣意任性的公子哥罢了。

当年的年轻才子徐志摩从美国到了英国,他为了结识狄更生先生,故而拜访了林长民,徐志摩与林长民相见如故,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在林长民的家里,徐志摩第一次见到了十六岁的林徽因,想来,也是第一眼的惊艳,霎时间的相识便已经刻骨铭心。

风流倜傥的才子,有着俊俏的面容,儒雅的风度,温润似块璞玉,那眼神中有意无意的光芒中,是爱慕、是眷恋。多少红颜女子在他这份儒雅中倾倒,在他细言软语中倾心,当时豆蔻年华的少女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怎会不对这样的男子有了几分异样,平静的心思当真能够如水宁静?

林徽因多多少少也是有些动心,只是并非一见钟情,也非相见如故,只是面对俊彦时,舒展了少女的情怀罢了。谁都有这样的感觉,十六七岁时,遇到俊秀优异的男子,总会经不住的一阵心动,虽然,内心并无他意,只是被那份优秀所吸引,在心底荡起了几分涟漪,却与情爱无关。

漠漠如烟平林升,碧山清水撒心念,惊艳如许落幕色,半点忧愁上眉梢。少女清丽似仙子,男子眉目不相离,一季花开惹月浓,一月皎洁惹花香,才知,不过是昙花入了夜,开了一瞬,淡淡余香。一份心思生了异样,一份孤单有了依偎。

这时候的徐志摩却已经是两岁孩子的父亲,一直追求着理想,畅谈自由恋爱的他,却不得不被约束在媒妁姻缘中。他痛恨封建的婚姻,继而迁怒了无辜的张幼仪,面对张幼仪,他所表现出来的是烦不胜烦的厌恶,避而不及的态度。看着张幼仪深得父母喜爱,徐志摩更是对她言行苛刻,甭说爱了,就是一个正眼儿也不曾看过无辜的女子。

徐志摩认定自己的婚姻是灰暗的坟墓,他无时无刻不在想逃离这个坟墓,他多情的面对世间女子,却用无情和冷漠面对着张幼仪。徐志摩的表现想一个心智不健全的孩子,他永远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敌人是谁,只是学会了持强凌弱的欺负比他还无辜的女子。

当张幼仪为了挽回与他的婚姻时,背井离乡,在遥远的他乡,举目无亲的生活,看到的是徐志摩不耐烦的脸色,感受到的是如冬日凌冽寒风的无情。多情的人,此时的无情令人心寒,徐志摩对贤淑稳重的张幼仪是冷漠的,仿佛眼神看过之处,便能结了冰凌一般。

在张幼仪来英国的时候,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的情感似乎已经像春笋一般,除了头,趁着一场场的春雨成长。他看到张幼仪就恨不得与这个低眉顺眼的女子一刀两断,恨不得将她从生命中抽离。只是,可怜了无辜的张幼仪,只能在冷漠中默默的活着。

情思长,春夜短,细雨微微落心间,花余香,鸟啼悲,花屏之上满凄凉。独坐家中,心境难平,似是雨落,又如花折,那份孤独寂寞从何来,却是夫君易怒如天寒。雾中,花香飘来,外面街灯点点,心中悲伤无处倾诉,那份悲戚涌向心头。垂了一帘的泪珠,惆怅了一心的忧,梦了君,君无言,只将眉梢凝成川,惊醒,却已是泪流满颊,衣襟湿。

徐志摩解了林徽因的孤单,在异国为她送上温暖与快乐,红颜愁,君子解,红颜诉说,君子倾听,那份感情,如此让人感动。那双含情明澈的双眸,那如精灵一般讨喜的林徽因,让徐志摩的心里充满了激情。彼此对视时的瞬间,竟是根生在徐志摩心间,久久难忘。

人生如戏,人是戏中的戏子,徐志摩是个优秀的戏子。当他面对林徽因时,脉脉含情,恨不得将自己真心掏出来为她倾诉,这是怎样的一痴情男子。只是,徐志摩转身,却是一脸冷漠,冷冷的注视着低眉垂首,为他无悔生养的张幼仪。

徐志摩肯为林徽因写下无数真情惬意的诗句,肯做她裙裾边的沙尘,与她相随。但林徽因与徐志摩是有缘无分,还是缘分尚浅,这就无从而知了,不过,拉近两人距离的并非缘分,而是同在异乡的孤单寂落。寂寞的人容易衍生些情感,或许不是爱,或许只是为了那暧昧之间的关怀。

十六岁是花季也是雨季,十六岁的女子心中有着情窦初开的美梦,林徽因的十六岁是幸福的,虽然这份幸福是建立在另一个女子痛苦之上,却不得不说,她是幸福的。

在这样的季节里,遇到了徐志摩,给了她一个少女对浪漫爱情所有的幻想,笔纸上的诗意,见面时的温馨,在伦敦的雨雾中,林徽因遇到了与她一同做一帘幽梦的男子。

爱情对于婚姻而言一无是处,但对婚姻之外的男女来说,却是意犹未尽,即便这份爱情如海市蜃楼一般,即便这份爱情不那么光明,即便因为这段爱情会伤痛了另一个女子,但是,婚姻外的爱情,总像是罂粟一样,让人着迷。

徐志摩深深的陷入了对林徽因的爱情,即便这份爱情不过是他一个人的臆想。他还是无可自拔的沉醉在少女的情怀之中,他们说着诗意的梦,牵着彼此的手,或安静或雀跃的走过了一段有一段的路程。

春意满山,灿星满空,皎月清冷,带着几番的醉意。彼此之间,多了些浓浓素情,入暮色盼晨曦,语不尽思不断,一念长长长过夜。裙裾间,见绿萝,少女轻灵的笑声,惹得芳草都几分醉意。

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许下山盟海誓的承诺;不知道,他们除了暧昧之外,有没有一亲芳泽的羞涩;不知道,他们一起欢歌笑语时有没有想过,那无辜女子独在异乡的悲伤。

徐志摩是不曾想过的,因为在他心中,从没有给张幼仪母子一个位置,他的心中装着满满的都是林徽因,哪怕最后娶了陆小曼,还是给林徽因留了一个永不入幕的位置。

他们就这样携手走过雨中的康桥,像是两只美丽的蝴蝶,身上带着斑斓的花纹,快乐的飞在花丛中。只是,蝴蝶再美,也飞不过沧海,蝴蝶注定凋落在秋末的枯叶中,这便是宿命。

很多时候,烟雨中携手的恋人,长椅上温情依偎的情侣,总是抵不过提篮买菜的平凡夫妇让人心动。恋人不知明日几何,情侣只将情爱相诉,只有平凡到油盐酱醋茶的夫妇,才会有着携手白头的浪漫。

但是林徽因从来没有将徐志摩看成会与自己携手白头的男子,或许只是当做一个知己,当做一个寂寞时候需要的伴侣,在对抗孤单时总要有人陪,所以林徽因选择了徐志摩。

知己也罢,红颜也罢,不过是有缘相逢,相伴走过一段寂寞,走过一段苦楚,走过一段山水后,厌倦了这份感情,便可以转身而去。但是,徐志摩却误以为林徽因与他的情感一样,他将这一切当做是姻缘的前传,当做是自由婚姻前的浪漫恋爱。

林徽因希望的是,当两人一起雨中,一起林下,一同走过潺潺小溪上的木桥,一同在雨后轻轻的抚摸枝杈的嫩芽,却能在最后笑着说分手。但徐志摩并非此意,他不要林徽因做知己,做红颜,因为他心里是盼着一份姻缘。

伦敦的雨雾让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暧昧更加的浪漫,每一天情愫就飘在彼此之间,无休无止,两人坐在温暖的室内,听着音乐,读着文字,点点滴滴,都是浪漫的无以言表。过了昨天,期待明天,他们似乎总有着说不完的话,总有着诉不完情。也会偶尔的沉默,在沉默中对视的那一眼,便是心湖荡漾。

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欢,踏野草,闻阵阵草香,欣喜不已。一笑一颦间,一举一止间,是喜悦,是在一起难得的相融。雾气茫茫,林叶瑟瑟,风起时分,伫立桥上,看尽水茫茫。如此相沫,如斯一双佳人,却看斜阳引来红霞偏偏,映了水上点点红。相视一笑,又是一天滑过指尖,似乎每一天的夕阳总让他感到忧伤,而她看,却并未惆怅。

毕竟,这份感情在林徽因心中或许与爱还有着距离,她或许只是沉浸在这样让人无法去形容的愉悦之中,那一眼的含情脉脉,一眸的多情,搅的心思乱了,却不过是一场孤独而衍生的暧昧。对于徐志摩却是不一样的感觉,所以徐志摩终于按耐不住,将心中的感情全部倒出来,这样,反而吓坏了林徽因。

林徽因孤独的时候,渴望着能够与自己惺惺相惜的人在一起相互倾诉,当世俗缠身时,一些感动就变了味道。林徽因亲近徐志摩因为两人算是难得的老乡,同为江南山水滋养出来的男女,自然多了些情意。只是,林徽因忘了,江南的雨是烟雨,细细的微微的,落在地上无声无息,但是伦敦的雨是大雨,带着雾气,易让人迷失了方向。

康桥的美丽相约,不知有没有一次热情相拥,就算世人所说的康桥之恋,是不是又真的发生过。十六岁的林徽因和二十四岁已有家室的徐志摩,曾经相互温暖过,在一起畅聊过,但真的在一起谈过情爱,说过姻缘吗?

康桥,留给了徐志摩美好的回忆,留给了他一生难忘的爱恋,康桥留给林徽因的又是什么?倘若是轰轰烈烈的情爱,试问,林徽因如何能全身而退?

林徽因不是个无情的女子,她不会抽刀断水的断了自己曾经付出的爱,也不会旁若无事般的不去理会徐志摩的追逐,她能够心静如水的嫁给梁思成,就说明,当年她对徐志摩,有过知己的爱,有过依赖,有过在孤独中寻得一份暧昧的心思,却从未生出真正的情爱。

这是徐志摩一个人在爱,或许林徽因对他还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喜欢,单纯的依偎,徐志摩却误会了一个少女的心思,他心中起了求一段姻缘的想法,而这个想法,将林徽因震惊了。

所以,林徽因最后选择不辞而别,在不辞而别之前,还把自己的父亲拉出来为自己“断后”。可见,林徽因并非真的想要与他结成一段良缘,也可见,林徽因面对这份情感是理智的,是聪明,她很清楚即便心中的喜欢也已慢慢成了爱,却也要避开这段并不适合她的感情。

林徽因和所有女孩一样爱做梦,但是,不同于其他女孩,林徽因不会沉迷在梦里,她时刻保持者自己的清醒,读林徽因的文字,有一种感觉,不痛不痒。她的文字并不深刻,犹如她的个性,似乎一直是温温的。就连徐志摩那样的一团火,都点不燃她的心,这个女孩到底有多清冷。

或许林徽因也忘不掉康桥的浪漫,忘不掉两人在一起谈论诗歌的惬意,忘不掉一同听着音乐安静的感受对方气息的晌午。但是,这不是爱情,至少林徽因不把它当做是可以成一段姻缘的爱情。这只是感情,流淌在她与徐志摩之间,一份流淌在寂寞与暧昧之间,会演绎成友谊,却不会成为爱情。

但是这份感情被徐志摩演绎成了天配姻缘的前传,他不能因为张幼仪失去追求林徽因的权利,不能因为张幼仪而失去了与林徽因一结连理的资格。所以,他开始逼迫着身怀六甲的张幼仪,逼迫着她与自己离婚。他所持的理由是,“林徽因已经回国,倘若再不离婚,他会失去最好的时机”。

看过了徐志摩的冷酷无情,尝过了那份寒心苦楚,张幼仪也并不是个懦弱的女子,她挺着肚子走上了法庭与徐志摩签了离婚协议。肚子里是徐志摩的孩子,徐志摩却在离婚之后,迫切的将离婚一事昭告天下。所以,走下法庭的他,第一件事就是在报纸上自费登了启示。

“故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直指顾问事矣。……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摘自‘离婚启示’)

徐志摩的这一番启示,不仅遭到父母的痛斥,而且还遭到了林长民以及梁启超的不满,当时,梁启超以师长的身份写信给徐志摩,大意就是痛斥他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殊不知,徐志摩当真是才子,一封书信回了梁启超,倒是将梁启超气的无话可说。

不过,徐志摩的行径,并没有为他与林徽因之间的关系发生转机,因为林徽因根本没有给他留半点余地。在林徽因的心里,徐志摩的出现解了她的孤独,他用浪漫和热情感动了她,像是知己一般,相谈甚欢。但感情中,有友情也有爱情,林徽因用友情丈量着她与徐志摩之间的距离,而徐志摩错将爱情做了量尺。

虽说,林徽因本无心插入徐志摩的婚姻之中,但徐志摩面对璀璨如明珠的林徽因,却是起了幻想,他也因此下定决心与张幼仪离婚。只是,付出一生,爱着林徽因的徐志摩不知道,他的离婚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与林徽因有着丝丝联系,这对于一生追求完美的林徽因来说,却也如画卷上错点的一墨,让人心生遗憾。

还好张幼仪不是个懦弱的女人,她不是孙荃,所以没有守着青灯读佛禅,她不是朱安,所以没有怨天尤人的卑微存活。她是张幼仪,所以,在离婚之后便坚强的如雨中玫瑰,一展自己的美丽。成功之后的张幼仪,不知道是该感谢有意栽花花不开的徐志摩,还是该感谢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林徽因。

徐志摩终是栽种不出与林徽因喜成姻缘的花,但却因这一场似烟如梦的感情改变了他一生。在徐志摩的《猛虎集序》中写道:“但生命的把戏是不可思议的!我们都是受支配的善良的生灵,哪件事我们作得了主?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于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

徐志摩的忧郁是因追求林徽因未能遂愿所致,然而一场痛彻的失恋却造就了一个诗人,好比西谚说的“愤怒出诗人”。然而优秀诗人不仅需要愤怒,还需要艺术锤炼。所以,失恋之初的徐志摩笔下并没有让人感慨的诗作,落了半年之久的花雨,也不过是他诗歌路途上的一抹青苗。而后,便是浓郁了的青草地,每一处都让人心碎,每一行文字,都让人意犹未尽。

回到北京城的林徽因再次相遇了当年的梁思成,这时候的梁思成与林徽因已经建立了恋爱关系。

两个人的恋爱也如所有年轻人一样,带着浪漫,舞着青春,个子瘦小,却白净秀气的梁思成在旁人眼里也是个潇洒的小伙子,与美丽清纯的林徽因很是相配。两个人一同走在清华学堂,在池边畅谈,在柳树下戏耍。

当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逛太庙的时候,刚入门,就不见了梁思成的身影。在林徽因感到困惑时,却听顶上传来她的名字。抬头一看,却见梁思成早早爬到树上,大声呼喊着“林徽因”。

灿烂的阳光照在年轻的脸庞,林徽因心中升起了暖暖的柔情,这方才是两厢情愿的爱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