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区与方言传统吟诵概述
王恩保 李昌集
古诗文吟诵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是古代学习、传播、欣赏及创作诗文词赋的普遍手段。传统吟诵在语音上有通语与方言两大类,从地域上划分,可以大致分为北方方言区与南方方言区两大块。从今存各大方言区的传统吟诵看,无论是北方方言区与南方方言区,各地都有风味不同的吟诵调。今天,传统诗文吟诵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笔珍贵的遗产,是由各地读书人代代相传的一个个“吟诵调”具体承载的。各个方言区的传统吟诵调,与当地的方言、民歌小调、戏曲说唱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形成各地吟诵风味不同的吟诵调。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丰富多彩的各地的方言吟诵调,就没有传统吟诵。今天,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说,我们需要尽量原汁原味地学习、继承各个方言区的方言吟诵调;同时,从文化的交流融合和相互补益的角度说,地方性的吟诵调也需要走出地方,共同来建构既富有历史底蕴又具有当代审美内涵的古体诗文吟诵。实际上,中国历代相传的各种传统艺术如书画、戏曲、歌咏等,都是“传统”在当下的延伸,同时也是“当下”对传统的演变。“传统”是根基树干,“当下”是枝叶花蕊。古诗文吟诵也是如此,今天学习古诗文吟诵,首先需要扎扎实实地继承传统,然后再来加以发挥。在吟诵传统一度消歇的今天,这一点尤其重要。对传统吟诵浅尝辄止而匆匆忙忙地“创新”,反而会歪曲甚至丢失传统。因此,这里结合本书采录的老一辈传统吟诵,对各大方言区有代表性的吟诵作一简介,对传统吟诵的通语、方言吟诵的历史脉络作一简要说明。
一、汉语方言的分区和方言吟诵调
首先说一说汉语方言的分区。目前,语言学界对汉语方言分区还在不断讨论中,主流观点是“七大方言区”说,即:1.官话方言;2.吴方言;3.湘方言;4.赣方言;5.客家方言;6.粤方言;7.闽方言。每一个大方言区又分成若干次方言区的“片”,片与片之间的方言还有一些局部的不同。北京大学李小凡教授把官话方言区和东南各方言区的分布比例画了一个示意图:
通过示意图可以看到,全国的汉语首先可以一分为二:一是北方方言区(官话区),包括东北、华北、华中和西南;一是东南方言区,集中在华东和华南一些省份。汉语方言吟诵调的分布也大致如此:一是官话区的吟诵,一是东南方言区的吟诵。下面我们介绍七大方言区的地理分布。
(一)官话方言(北方方言)
官话方言,又称北方话或北方方言,它是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其区域北起东北三省,跨越黄河、长江,南到云、贵、川,纵横几百万平方千米,面积占汉语地区的四分之三,使用人口7亿以上,分布于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7个省、市、自治区的1500多个市县。官话方言内部一致性非常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超过3000千米,两地人互相通话没有太大的困难。官话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1)北方官话(或称“北京官话”)。
这一片方言即狭义的北方话,分布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的一部分。经调查采录的出生于清末民初的华锺彦(1906—1988)、文怀沙(1910—)、启功(1912—2005)、徐世荣(1912—1997)、周祖谟(1914—1995)、朱家溍(1914—2003)、程曦(1918—1997)、王迪(1923—2005)、王扶汉(1925—2004)等老先生的吟诵,即属于这一方言区的传统吟诵调。
(2)西北官话。
这一片方言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及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人所说的汉语也属于西北官话。其中山西中部、北部的方言,比较有特色。有人主张另立“晋语区”,但多数人认为仍然是北方方言区中的次方言。西北官话的传统吟诵目前调查得还不够充分,从目前知道的情况看,出生于民国的霍松林(1921—2017)、雷树田(1942—)等先生的吟诵,属于这一方言区的传统吟诵调。
(3)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分布于湖北省中部和西部,云、贵、川三省的汉族地区及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西南官话覆盖面广,内部一致性强。西南官话的吟诵调比较多,像出生于清末民初的萧璋(1909—2001)、王利器(1912—1998)、杜道生(1912—2013)、张清常(1915—1998)、流沙河(1931—)等先生的吟诵,都属于这一方言区的吟诵调。
(4)下江官话,又称江淮方言。
下江官话分布于安徽、江苏两省的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北方官话区),安徽长江以南沿江一线,江苏江南镇江以西,南京以东地区,江西省沿江地带也属于这一区。出生于清末的吴玉如(1898—1982)、赵朴初(1907—2000),生于民国初的江树峰(1914—1993)、吴小如(1922—2014)等先生的吟诵,即属于下江官话方言区的传统吟诵调。
(二)吴方言
吴方言又称“吴语”,主要通行于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崇明岛、江北沿岸的靖江、启东、海门三县和南通东部,浙江省的绝大部分地区及安徽南部、江西省的少数地区,共135个县市,其中上海市及其所属的10个县全部说吴方言。使用吴方言的人口约7010万。早期代表方言是苏州话,现在是上海话和苏州话。吴方言内部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苏南和浙北各地的吴语差别不大,通话不成问题;钱塘江以南的浙江中部、南部地区方言差异较大,相互交谈就比较困难。今存吴方言区老一辈的吟诵,出生于晚清的唐文治(1865—1954)、赵元任(1892—1982),清末的钱仲联(1908—2003)、苏仲翔(1908—1995),民国时期的屠岸(1923—)、陈以鸿(1923—)、萧善芗(1925—)、戴逸(1926—)、恽正平(1927—)、钱璱之(1927—2013)、范敬宜(1931—2010)等人的吟诵,都属于这一方言区的传统吟诵调。
(三)湘方言
湘方言又称“湘语”,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中通行范围较小的一种方言,使用人口仅3000多万,主要分布在湘江、资江流域,沅江中游部分地区,大约有61个县市,广西北部的全州、灌阳、资源、兴安四县也说湘方言。在湖南省,“湘方言”只在部分地区通行,而湖南西北部、湘水以南,京广铁路以西的地区共38个县,讲西南官话;邻近江西的湖南东部及广东狭长地带的14个县使用赣方言和客家方言,因此不能把“湖南话”和“湘方言”混为一谈。“湘方言”只是“湖南话”中的一部分,讲湘方言的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4%。在湘方言内部又大致分为北片和南片。北片湘语以长沙为代表,受西南官话影响较深;北片湘语也称“新湘语”,株洲、益阳、湘潭等地都说“新湘语”,可以说是官话方言和湘语南片(老湘语)之间的过渡方言,古湘语的传统特色逐渐消失,向官话靠拢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南片湘语通行范围大于北片湘语,包括湖南中部和沅水东南,湘水以西及资水流域中上游一带,从新化、双峰、湘乡一直到湘西南的城步、安东、零陵、祁阳等地,都属于“南片湘语”区,以邵阳、双峰和湘阴为代表。湘语地区的吟诵调颇有特色,出生于民国的石声淮(1913—1997)、何泽翰(1917—2005)、陈贻焮(1924—2000)、文哲爽(1924—)、史鹏(1925—)、傅光明(1932—)、刘洁淳(1934—)、周笃文(1934—)、陶稳固(1946—)的吟诵,都属于这一方言区的传统吟诵调。
(四)赣方言
赣方言也叫赣语,主要分布在江西省的中部和北部,约占全省面积的三分之二,包括南昌市在内的宜春市、萍乡市、吉安市、井冈山市、抚州市、鹰潭市62个县(市)都讲赣方言。一般把南昌话作为赣方言的代表。江西省外通行赣方言的主要是湖南东部平江、浏阳、醴陵等14个县,鄂东南的大冶、咸宁、嘉鱼等9个县市,安徽西部的怀宁、岳西、潜山、太湖等9个县市,福建西北的4个县市。赣方言通行范围有101个县市,使用人口约3127万人,占3.2%。直接用赣方言吟诵古诗文的人极少,比较突出的是査阜西(1898—1976),现代琴家,名镇湖,又名夷平,江西修水人。幼年在家乡学奏琴歌,以后在长沙、苏州、上海等地从事琴学活动,曾任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吟唱过《哀江头》和《浪淘沙》,很多赣方言区的老先生如赵朴初、陈新雄等,都改用官话吟诵了。
(五)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或客话,分布在7个省区。广东省东部、中部及相邻的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和湘东南地区,是大陆客家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湖南、广西、四川三省还有若干零散的分布,代表方言为广东梅县话。台湾西北部的桃园、新竹、苗栗和南部屏东、高雄等县市也有讲客家话的。客家话分布在全国200多个县市中,只有41个是纯客家县市,使用人口约3500万,占汉族人口的3.6%。客家人未必都说客家话,例如广东一些地区的客家人就改说闽南语了。国外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地的华人社区,也有讲客家话的,约有100万人,但人数不及闽南话和粤方言多。目前采录到的客家话传统吟诵很少。
(六)粤方言
粤方言也叫“粤语”,是分布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和茂名地区,广西东南部的梧州、玉林、钦州地区以及港澳地区的一种大方言,使用人口总数约4000万。海外华人中以粤语为母语的也很多。粤方言内部分歧不算很大,广州话是粤方言的代表,是粤语区的“普通话”,广东境内和港澳地区都以广州话为交际用语。粤方言在海外使用的人数超过1100万,在华人社区通行。外地人常常习称“广东话”,其实广东省内并非全用粤方言。19世纪以来,今天所知的粤方言吟诵有两条传承路线,其一是朱次琦——康有为——朱恩溥(朱庸斋父);其二是陈澧(1810—1882)——黄元直——陈洵(述叔)(1871—1942)——朱庸斋(1920—1983)——吕君忾(1939—)等。把两条线连接在一起的是朱庸斋。朱庸斋1960年后设帐授徒,传播粤语吟诵,可惜只留下了两首词的吟诵录音。
(七)闽方言
闽方言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方言中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分布在福建、广东、海南、台湾四省和浙江省南部及江西、江苏、广西个别地区,有107个县市,人口约5500万。散居在东南洋南洋郡岛、中南半岛的华侨或华裔,其中有数百万人也是以闽语为母语。闽语根据其内部差异,大致可以分为闽南、闽东、闽北、闽中、莆仙、琼文等6个方言片,前五片在福建,琼文片在海南岛。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方言以建瓯话为代表,莆仙方言以莆田话为代表,琼文方言以文昌话为代表。福建省以外通行的闽语,基本上属于闽南方言系统。海外华人使用闽方言的人数有900万,影响仅次于粤方言。本书收录的王伟勇、施榆生的吟诵,属于闽南方言系统的吟诵调,而林庚(1910—2006)、陈侣白(1925—)、陈炳铮(1928—)、林东海(1937—)等先生的吟诵,属于闽东方言区的吟诵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