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出生东北幼逢战乱

第二章 出生东北幼逢战乱

如果不是由于时局的动荡,也许俞家会一直生活在湖南长沙,依靠市郊那块由祖辈购置的田产过平静而殷实的生活。然而,身处急剧动荡的时代,父亲为了维持全家的生活而远赴东北,自此,使俞大光与东北结下不解之缘。在那里,他基本上度过了相对平静的孩提时光。那也是全家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难得经历,这种平静随着日本侵略者的到来而被打破,为了躲避战乱,全家人被迫南下,回到祖辈生活过的长沙,依靠田地维持生活。

结缘辽宁

在我国渤海东北的辽东半岛上,从沈阳通往大连的铁路是近代中国较早建起的铁道线。这条曾被称作南满铁路的线路,深深打上了旧中国遭受外侮的印痕。自沈阳向南,铁路先后经过了海城、盖平、复县、金州等地,而这四个地方一方面由于物产富饶,另一方面则受益于交通的便利,因此成为南满铁路上较为出名的好地方。俞大光的出生地就在盖平。

俞氏家族的祖居在江南绍兴,那么,为什么俞大光会出生在辽宁的盖平呢?

根据俞大猷留下的年谱记载,俞大光的祖父俞文瀚出生于1845年,卒于俞大光出生前6年的1915年。俞文瀚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俞明晋没有留下子嗣,且早年亡故;小儿子俞明涣育有俞大猷和俞大光两个儿子。为了给俞明晋延续香火,俞大光的哥哥俞大猷出生后便过继给伯父做儿子。

对于祖父,俞大光没有留下任何印象。这位在世上生活了70年的老人,身后留给俞家的最大一笔财富,是湖南长沙西乡小龚家湾那片面积达12担的田产。(据说一担的面积是指一担谷种撒播的面积。经换算一担土地大约折合6亩3分的面积,其总面积约有70多亩。)如今这里归属望城县管辖。这份地产是俞大光的堂伯俞明震和俞明颐为让老人安度晚年而赠予他养老用的。俞文瀚辞世之后,因俞明晋早逝且无后人,田产自然归于俞大光父亲的名下。

就俞文瀚的终身行止来说,其生活的范围基本限于三湘大地,谈不上与东北有什么牵连。俞家与东北的结缘,是因为俞大光的父亲俞明涣为生计故而远赴东北工作的原因。

虽然无法与同辈俞明震等人的家庭条件相比,但出生于1883年的俞明涣自幼仍然接受了相对良好的文化教育,熟读古书诗文,行文作赋有一定的水平,这也成为他长大后在社会上赖以谋生的手段。他的青少年时代在湖南长沙度过,成年后与章锦娟结为夫妻。章锦娟有一位名叫章衡卿的堂兄,社会活动能力较强,俞明涣与他非常投缘,凡事都愿意向他请教。

俞大光的大舅和章八舅

关于章衡卿,此人尽管没有什么重要功绩能够载入历史,但他对于俞明涣的一生命运来说,却是一个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关键人物。正是在他的引荐和帮助下,俞明涣告别长沙,前往东北辽宁,相继在东丰县和盖平县县府担任科长。后来又被调到宽甸县、复县县府任科长。1927年到柳河县小金川矿务局当职员,第二年离开政府机关转到北宁铁路局当文书股长。

俞明涣与章锦娟于1913年在辽宁西丰县正式举行了婚礼。1915年3月,长子俞大猷出生。此后,他们还生育过第二个儿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孩子不幸早夭,没有能够活下来。1921年1月22日,即农历庚申年的腊月十四,在即将迎来中国旧历新年的喜庆日子里,这个家庭的第三个男孩俞大光顺利降生。

盖县童年

俞大光出生时,俞家在盖平县(今为盖州市)的县城居住。当时,他的父亲正在县府担任科长职务。在县城一个大院子里,他们一家和章衡卿全家、章的内弟胡芷如一家以及章的堂妹章品珍一家共同住在一起。因为都是亲戚,又是湖南人,生活习惯等方面都相同,四家人聚集在一处生活,彼此间互相照应,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

根据史书记载,盖县境内,汉时设平郭县。金、元、明代设盖州。“盖平”之名,是取“盖州”、“平郭”两个历史地名的首字而得。盖州市古称辰州,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是商贾云集的辽东重镇。清代中叶,成为东北的“财货通衢”,“名闻八闽,声达三江”。

自俞大光的祖父去世之后,他的奶奶王氏就一直跟着他们生活在一起。俞大光出生时,这位出生于1843年的老奶奶已经快要80岁了。由于年事已高,加上患病等方面的原因,她的头脑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清醒时话很多,也很慈祥,对待孩子非常疼爱,但在糊涂时,就很少说话。

从呱呱坠地到呀呀学语,再到蹒跚学步,俞大光在盖平县城那个四家合租的大院子里,度过了人生头四年的时光。尽管由于年纪幼小的原因,这段岁月没有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任何记忆,但是,对于俞家来说,那无疑是一段相对平静安宁的生活历程。

每天,他的父亲到县府衙门里去做事,母亲在家照看孩子、料理家务,老奶奶则坐在院落里安静地晒着太阳……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大地,正处在军阀割据、相互混战的动乱年代,然而,在辽东半岛的盖平县城里,俞家过了一段难得的安宁日子。

孩提时代的俞大光

迁居沈阳

这段相对平静的日子的改变是由于章衡卿的工作发生变化而引起的。1925年,他在沈阳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决定举家搬往沈阳。在沈阳站稳脚跟后,没过多久,在他的帮助和带领下,其他三家也先后搬到沈阳。在沈阳,他们四家人仍然租住在一个地方。

沈阳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沈水(今浑河)之北而得名。沈阳地区孕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72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从公元前300年左右设立侯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有2300余年。

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朝。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清初皇宫所在地——沈阳故宫,是中国现今仅存最完整的两座皇宫建筑群之一。

俞家搬进沈阳那年,俞大光还是个年龄只有4岁的娃娃。因为这段时间他的父亲仍在外面工作,母亲又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料理家务事上,父母几乎没有可能在他的教育上花费心思,因此,比他年长6岁的哥哥,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他幼年里成长的老师和榜样。

转眼间,俞大光到了上学读书的年龄,哥哥俞大猷这时已经读完小学的课业,升入中学读书。那时东北的中小学是把春季开学作为新学年的开始,1927年的农历春节刚过,迎着东北凛冽的寒风,踩着路上还没有打扫干净的鞭炮碎屑,刚过完6岁生日不久的俞大光走出家门,走进学校,成为了奉天省立第三小学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翌年秋天,因举家迁居,他转入奉天省立第五小学继续读书。

尽管处在一个军阀混战的动荡年代,所幸的是学校教学秩序仍然在正常运转。好学上进的俞大光从一年级读到五年级,一天天从学校老师那里汲取着知识的营养。哥哥俞大猷天资聪慧,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在家里他自觉地承担起辅导老师的角色,教俞大光学古文,监督他练毛笔字,学书法。

避乱南迁

在沈阳上小学的几年里,俞大光的父亲工作上有过一些变动,但是,整个家庭基本上要靠他一个人挣钱维持。俞大光的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没有工作,平时就在家里忙于各种家务。在此期间,这个家庭发生的一次较大的变故是一直跟家人生活在一起的俞大光的奶奶于1930年去世,这位老人在世上活了87岁。作为老人唯一的依靠,俞大光的父亲亲自护送老人的灵柩南下湖南,将她与俞大光的祖父合冢安葬在长沙西乡小龚家湾那块田地上。

借助这次护送老人灵柩回长沙的机会,俞大光的父亲把老家地产管理的一些事情也顺便处理了一下。他把管理田产负责收租的任务交给了姻弟胡芷如的九弟胡翼如和章衡卿的八弟章智泉(章八舅)。后来,胡翼如曾担任长沙一所名为私立复初中学的校长,在俞大光被私立明德中学退学就读中学的事情上提供了直接的帮助。

胡芷如的九弟胡翼如

俞大光回忆说,当时的地主家庭一般都有祠堂,并取有堂名。外观上是个庄院,其中有住宅和祭神祭祖的神龛。俞家只是个没落地主家庭,没有建祠堂,仅在地产里盖了三间平房作为宿舍供短时住宿用;但是,也取了个堂名,叫作“俞绮石堂”。

俞明涣返回沈阳不久,俞大光大舅的继子、表哥章安涛来到沈阳并与大家住在一起。他与俞大光阴历同年但要大几个月,他的到来让俞大光多了一个伙伴。他们兄弟俩与章安涛接触后关系都很好,还留下了一张宝贵的合影照片。

俞大光(左)、俞大猷(中)兄弟和章安涛1930年在沈阳的合影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每天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成长的俞大光尽管还不懂得那些在动荡的时局中打打杀杀的军阀混战的事情,然而,从街上行人匆忙的脚步和谨言慎行的小心中,他多多少少也能感受到一些生活的不安定。

内部的纷争与激斗,只会让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更加衰弱,而这必然会使一直觊觎中国领土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野心日益膨胀。1931年秋天,俞大光刚刚开始小学五年级下半学期的功课,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猝然来临的侵略彻底打破了寻常百姓想要过安宁日子的梦想,和平成为了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

面对日本占领者,俞家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留在沈阳,成为日本侵略者统治下的顺民;二是前往湖南长沙,那里有祖上留下的田产,基本能够维持生计。经过再三权衡,俞大光的父亲决定,不再在东北做亡国奴,家人全部迁回长沙,而他则在天津的北宁铁路局找到一份工作,在送家属回长沙安居后独自旅居天津,按月将薪俸的一部分寄往长沙养家糊口。

1931年11月,冒着初冬的严寒,俞大光全家人告别在一起住了多年的邻居,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南下返乡之路。当时,每天都有大批逃难的人群从城市流向各地。对于已年满10岁的俞大光来说,虽然还没有完全明白人情事理,然而,那种国家破败,遭人欺凌的屈辱感却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1. 1亩≈666.67平方米。
  2. 辽宁的旧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