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世纪左右,独孤部随北魏拓跋氏南迁,开始了汉化的进程。独孤部中最具雄才大略的独孤信,战功卓著,被称为“三朝国丈”,他的七个儿子均任官职,女儿也嫁与贵族,其家族成为北方最大的门阀家族。其最小的女儿嫁给了隋代开国皇帝杨坚,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独孤皇后。杨坚的父亲杨忠因战功被封为骠骑大将军。
随北魏拓跋氏南迁
独孤部原为南匈奴的一个分支,随着部分南匈奴南迁至边塞地区,独孤部也将部址南迁到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附近)地区。由于与当地汉族的长期相处,独孤部逐渐走上了汉化之路。没过多久,独孤部受到了鲜卑势力的威胁。
曹魏时期,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力微率众迁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地区,企图占领独孤部领地。强大的军事压力使得独孤部最终投降,被迫成为鲜卑部落的附庸。
代王什翼犍统治时期,独孤部的势力渐趋强大。那时,刘仁库是独孤部的部落酋长,他有勇有谋,而且还是代王什翼犍的亲外甥,代王对他十分信任,让他统领十余万铁骑。
376年,前秦苻坚率兵攻打代国,结果代国战败,什翼犍身亡。这时,独孤部首领刘仁库实际上成了鲜卑部落联盟的最高统治者,就连鲜卑家族的后代也寄寓在独孤部的统领之下。流淌着鲜卑贵族血液的拓跋珪不忍寄人篱下,再加上时任酋长的刘显想要杀他,于是拓跋珪转而依靠了贺兰部。
386年,拓跋珪抓住前秦瓦解的时机,联合旧部在平城(今山西大同)重建代国。
386年,拓跋珪改国号为魏,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北魏道武帝。拥有雄才大略的北魏新主拓跋珪乘胜直驱中原,并很快成为北方的霸主。
387年,拓跋珪在慕容部的帮助下,征讨独孤部,独孤部再一次臣服在鲜卑族的麾下,而其他部族也望风归顺。
为了便于统治,拓跋珪将都城迁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在这次南驱中原的过程中,独孤部也随之南下,并重新开启了与汉族融合的进程。
北魏南迁以后,拓跋部不断吸纳汉族的文化习俗,独孤部也开始了汉化的进程。在接受汉族的各项习俗方面,独孤部都比其他部族接受得更快一些。
因为早在汉代时期,独孤部就已经经历过一次汉化的洗礼,还将独孤氏改为刘姓。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独孤部中的一部分也随之南迁,他们很快与汉民族融合,接受汉族文化,这部分已经汉化的独孤部,就是独孤信家族的祖先。
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独孤部是一个能屈能伸的民族,他们虽经历了匈奴化、鲜卑化和汉化,但却总在不失时机地为自己寻找机会,最后成为北方最大的门阀世族。
独孤信的雄才大略
独孤信原名独孤如愿,他跟随宇文泰参加过沙苑之战和洛阳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担任秦州刺史之职时,因处理政务方面尽心尽力,深得秦州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独孤如愿少年时代就聪明过人,喜欢打扮,由于他在军中的着装与众不同,而且风度翩翩、一表人才,军中称他为“独孤郎”。后人也对他多有赞誉,有“中国古代五大美男”的美誉。
说起独孤如愿的雄才大略,应从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说起。六镇原本是北方边疆的六个军事要地,随着北魏都城的南迁,六镇的地位渐趋衰落。因为长期得不到朝廷的重视,就发动叛乱朝廷的起义。
真正有雄才大略的人总是能够把握住历史赐予的机会,就是在这次叛乱中,独孤如愿抓住了让自己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战争初期,他站在朝廷这边,随贺拔氏父子杀死了起义将领卫可孤。但是,在他稍有名气之后,却投靠到叛乱方葛荣的帐下,成为他手下的一名将军。
然而没过多久,葛荣兵败,他又被尔朱荣收编。尔朱荣见他一表人才又善于骑射,就提拔他为别将。就这样,独孤如愿几次更换主子,却一路擢升,最终投奔到宇文泰的帐下,为西魏立下了汗马功劳。
宇文泰初创霸业之时,独孤如愿镇守陇右之地,因政绩卓著“信著遐迩”,被宇文泰赐名为“信”。
大统三年(537),独孤信跟随宇文泰出征东魏,因战绩卓著回朝后被文帝封为河内郡公。
大统四年(538),东魏卷土重来,以侯景、高敖曹二人为先锋围攻洛阳,东魏军将独孤信围困在金墉城内。局势对独孤信非常不利,但他却处变不惊,精心部署。一方面,派人向朝中送信请求支援;另一方面,鼓舞士气,严加防范,死守金墉城。
独孤信与东魏军交战数回合,虽然失利却也给了东魏致命的打击。大统六年(540),东魏侯景企图率兵收复荆州,独孤信统领数千骑兵前往荆州抵抗,侯景见状急忙撤军返回。
大统七年(541),岷州刺史赤水举兵叛乱,朝廷派独孤信率军讨伐平定叛乱。独孤信奉旨到达岷州,两军交战不分胜负。独孤信认为两军对峙对自己不利,于是,诡骗叛军援军将至。叛军见山上风吹草动,怀疑真有大军埋伏,吓得赶紧放下武器各自逃命,独孤信又立了一次大功,被朝廷加授为太子太保。
东魏与西魏常年对峙,战争久不停息。大统九年(543),烽火又起。高欢与宇文泰率兵在洛阳邙山展开大战,几次交锋以后形势对东魏有利。宇文泰虽然亲自出马,仍不能挽回失利的局面,只好弃战逃跑,高欢见势便乘胜追击。就在这个紧要的关头,独孤信前来救援,他率兵从高欢后部偷袭东魏追兵,致使东魏兵顿时惊慌失措、军心大乱,结果西魏取胜。不得不说,独孤信在这次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魏不仅有外患的威胁,内部的反叛也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大统十二年(546),凉州刺史宇文仲和反叛,独孤信奉诏前去征讨。宇文仲和坚守武威城,毫无退让之意。独孤军在屡攻不下的情况下,仔细查找叛军的薄弱之处,最终发现夜深人静的时候,叛军防守麻痹,是进攻的最佳时机。一日,正当宇文仲和与士兵们沉浸酣睡之际,独孤信让自己的手下兵分两路夹击武威城,待宇文仲和发觉后,虽然奋力抵抗但为时已晚,最终成了独孤信的阶下囚。
因为这次战功,独孤信被拜为大司马。此后,独孤信又分别于大统十三年(547)、十六年(550)两次出征,均捷报频传。为此,宇文泰提升独孤信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与宇文泰、元欣、李弼、李虎、赵贵、于谨、侯莫陈崇并称为八柱国。
大统十年(544)的一天,一阵女婴的哭声打破了独孤家平静的生活。虽然独孤信已经有了六个女儿,但是这第七个女儿的降生却也让他异常兴奋。由于独孤信的家族是鲜卑贵族,所以他为女儿起的名字也极具宗教信仰色彩。独孤信根据梵语,给自己的小女儿起名为伽罗。当时看来,独孤伽罗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是谁也没想到,也正是家族中最小的独孤伽罗,带领独孤家走向家族的辉煌时代。
伽罗的母亲,出自清河崔氏,这个家族在当时即是名门望族。由于独孤家族原本是崇尚武力的少数民族,进驻中原后独孤信就开始改变自己的形象。为了将来的权势地位,独孤信开始学文习字,并且和当时的名门望族联姻。在外人看来,独孤信与崔氏结合简直是天作之合,郎才女貌,璧人一对。
伽罗的父亲独孤信为了掌握政权整日忙于战事,家族中的事物不论大小,一律由伽罗的母亲掌管。家族无上尊崇的地位让独孤伽罗内心充满了虚荣,她崇拜可以扬名于世的父亲,所以从小就想要有一番作为。
伽罗的母亲崔氏整日的言传身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后来伽罗的专横。鲜卑族有史以来一直是“唯女子专政”,家族中事无巨细都需要向这位“女总管”汇报方可。出身名门望族的崔氏,自幼接受家传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加之入主中原之后又更加注重文化底蕴的培养,使得崔氏极具大家气质。崔氏不仅亲自教授小伽罗学习儒家文化,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教训教导伽罗为人处世之道。
崔氏家传文化以及儒家思想中的“孝悌”“温良恭俭让”直接影响着伽罗。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小伽罗既有当家做主的风范,又有立志报国的决心。
清河崔氏的家传文化在伽罗身上也有所体现,据《史记》记载,伽罗温文尔雅,爱好读书,尊师重道,学富五车等。独孤信和崔氏这样的政治婚姻孕育出一个隋朝的皇后——独孤伽罗。
在后人看来,独孤信不但在战场上有勇有谋,而且在奠定家族根基方面也体现出他的雄才大略,独孤信有八子七女,七个儿子都任官职,而女儿更是他的骄傲。
他的长女是北周明皇帝宇文毓的妻子,后来被追封为明镜皇后;他的第四个女儿是李昞的妻子,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的亲生母亲、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后被追封为元贞皇后;他的小女儿是隋文帝杨坚的文献皇后。从北周开始,到隋、唐,独孤氏三代都是帝王的母族、妻族,以前的历史从未有过这样的先例。独孤家族能有这样的荣耀,与这位“三朝国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这样一个拥有雄才大略的高人,却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说来也让后人唏嘘不已。
宇文觉上台后,先是收回了独孤信大司马的职务,改为大宗伯,又将他升入三公这样顶级的官位,尔后把大司马一职给了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
但宇文护才学平庸,给他大司马职位让一些跟随宇文家族打天下的功臣不服,特别是赵贵和独孤信对此尤为不满。但这是皇帝的旨意,没有人敢反对,众功臣也只好被迫接受。
大冢宰赵贵对此愤怒不已,因为当初是他拥护宇文泰为统帅,宇文泰才有了立功的机会,才有了后来的所作所为。
在宇文泰说了算的时候,他命赵贵统领众将,封他为柱国大将军。宇文泰死后,这些功名也应该有他的份,没想到宇文护却联合大臣排挤自己,赵贵把江山送给了宇文泰,却只落得个被他的侄子夺走一切的下场。赵贵实在是难以咽下这口气,发誓要杀了宇文护,亲手夺回属于自己的摄政大权。
赵贵想采取密召外州将领带兵入京突袭宇文护的策略,把他认为可靠的部下全部召集起来,反抗宇文护。
这个时候的独孤信正在忙着给女儿操办婚姻大事,他认为,赵贵的谋划过于着急,匆忙起兵取胜的可能性不大。于是他百般劝阻赵贵暂时不要生事,多联络一些同党之后再作打算。
在统兵作战方面,赵贵知道自己确实不如独孤信,再加上他觉得宇文护暂时也不会把自己怎么样,多准备一下成功的把握也会更大一些,所以,赵贵在独孤信的督导之下,暂时没有发兵。
但是,赵贵准备起兵这件事不小心走漏了风声。一个当时还不太知名的小将宇文盛为了升官发财,不顾千百条人命,偷偷跑到京城,把赵贵准备谋反的事情向宇文护告了密。
宇文护本来就对赵贵充满戒心,早想除而后快,只是没找到好机会。现在机会送上门来,他自然不会放过,就借着这个机会把赵贵杀害了。
独孤信虽然及时阻止了赵贵发兵,但是他也没什么好下场,被免除了官职。在赵贵死后不久,宇文护逼独孤信在家中自尽了。他的兄弟受株连爵位也一律被免除,他的后妻所生长子被废留在家中;他的第五个儿子因父罪牵连,被流放到蜀地十多年,直到宇文护死了才回到家乡。
尽管独孤家族遭遇了如此打击,但独孤信一介武夫的生涯,不仅赢得了累世功名,还得到了世人的尊重。他戎马一生,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成就了独孤家族的辉煌。他虽然没能目睹小女儿成为隋朝皇后时的辉煌,但在九泉之下他也心满意足了。
北方最大的门阀家族
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家族主要有独孤家族、宇文世族、萧氏家族等,其中独孤家族堪称当时北方最大的门阀家族。
在新兴的北魏国家中,独孤部成了魏初四十六个部落当中地位最为显赫的一个部落,它是魏初北方最大的门阀家族,世代与拓跋家族王室联姻。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两位姑母嫁给了独孤部的王室,拓跋珪的祖母也是独孤氏,就连他自己的妻子宣穆皇后也是独孤氏,后来成为明元帝拓跋嗣的生母。
独孤皇后画像
因独孤氏长期与鲜卑部族联姻,加之不断鲜卑化,独孤氏也成为鲜卑勋臣八姓中最高贵的姓氏之一。
北魏初建国,实际上就是对旧有部落的整合过程,各部酋长都是北魏朝中大臣,酋长一职世代相袭。独孤部也遵守这一制度,世任本部酋长。
独孤信也是独孤家族的创始人之一,他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他戎马一生,从河内郡公开始从政生涯,历任太子太保、大司马,后又晋升为柱国大将军,位居宰辅,即使是西魏当朝皇帝宇文泰对他也是敬重有加。
他的五个儿子在其影响下,也个个有所作为,分别被宇文泰封为公、侯、伯,累计加封四千户。但是,独孤信认为他的儿子里面没有一个能继承他的大业,他把最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培养女儿上。
他的女儿真的没让他失望,个个才智非凡。独孤信培养出三个皇后,大女儿是北周明帝的皇后;四女儿嫁给李昞,生李渊,后来被唐太宗李世民追封为元贞皇后;七女儿独孤伽罗是隋文帝杨坚的文献皇后。正是因为女儿们嫁得好,才使得独孤家族历经四朝而不衰。
独孤家族中有两个女婿、四个外孙都做过皇帝,因此,一直以来,独孤家族在朝廷中都有极大的势力,在统治阶层中也有很强大的影响力,他们拥有最大的政治力量。
独孤家族不单单靠自身的势力独霸一方,他们与当时有名的宇文世族、萧氏家族关系紧密,形成环环相扣的链条。
宇文世族一直把复兴北周作为目标,历经几代人的努力,虽未能成功,但他们却占据了江南这块富庶之地,并充分利用江南的富饶聚敛钱财、富甲一方。
而萧氏家族是指以南陈大将军萧勃为首的门阀家族,他们长期独霸岭南地区,后来隋灭陈,萧氏家族归顺隋朝,他们是南北朝时期门阀大族中最不受朝廷约束的势力。
所以我们很难想象当时独孤家族的势力有多大,当时很多外姓人都以投靠独孤家族而被赐独孤一姓为荣。
例如隋朝有个大将叫独孤楷,他本来姓李,跟从北齐神武帝与北周军队在沙苑打仗,北齐军队战败后被独孤信抓获。他自愿在独孤信手下做事,后因对独孤家族忠诚被赐姓独孤氏。
在封建社会那些显赫的家族里,能够历经两朝而不衰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独孤家族利用自己的势力创下了四朝而不衰的纪录,还真是绝无仅有的。
独孤家族在历史上活跃了一百多年,成就了一个家族的传奇。
嫁给帅才杨坚
杨坚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是西魏隋国公、北周柱国杨忠的长子。杨忠当初为儿子取名坚,可能有两点原因,一是希望他能坚忍不拔,有坚强的意志;二是仿前秦皇帝苻坚之名,也希望儿子以后能有成就。
据说,杨坚自幼在佛门长大,当时杨坚的母亲在般若寺待产,传说他出生时,房间里充满了耀眼的红光,整个般若寺都被一大片紫气围绕,这种奇异的现象让佛寺中的人们感到惊讶。
一位名叫智仙的尼姑特别喜欢他,正好智仙也想培养出一个超凡脱俗的天才,就以杨坚是在母亲的惊扰下出生为由,说杨坚不能在尘世中受到污染,必须生活在僻静的地方。她主动提出,要在般若寺抚养杨坚。
这正合了杨忠的意,他也想让佛祖保佑儿子的安全。为此,他还特别感谢智仙的收留。历史典籍中记载了杨坚的相貌特征,他相貌似龙,额头、目光、手心等处都有他将来称帝的预兆。当然,这些未免有点过于夸张,但杨坚的确成为了一代帝王。
545年,杨坚的父亲杨忠因为宇文泰平定三峡蛮族作乱有功,回朝后被封为骠骑大将军,荣升为十二大将军的行列。从此,杨忠将家安在了京城长安,杨坚这时也因父亲的官爵而有资格入太学读书。
这期间,杨坚就与一些贵族子弟建立了友好的关系,这些人也成为他后来仕途上的帮手。因为杨忠屡立战功,被擢升为陈留郡公。这时候的杨坚已经十岁了,成了名副其实的陈留郡公世子,在太学中的高官子弟也对他更加敬重。
杨坚深深感觉权势门第的威慑力量,也为父亲十几年中受到宇文泰的压制愤愤不平。看他已经平安长大,父亲也把杨坚从般若寺接回了陈留公府邸。
杨忠多次立下了奇勋,并将自己的官爵传给长子杨坚。因此,年仅十五岁的杨坚平步青云,一跃成为郡太守级的高官。杨坚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权势的重要,有权势就有荣华富贵,就能过上美好舒适的生活。
过了一年,也就是十六岁的时候,杨坚就已官升刺史一级的骠骑大将军,无功受禄。后来,杨忠入朝为小宗伯,与大宗伯独孤信朝夕相处,长此以往,两人决定成为亲家。在双方家长的支持下,杨忠的长子杨坚与独孤信的七女独孤伽罗结成连理。
独孤伽罗之所以能够嫁给杨坚,父亲独孤信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独孤信共有七个女儿,他特别疼爱自己的小女儿独孤伽罗,正好小女也到了成婚的年龄。
为了女儿终生的幸福,他决定为女儿好好挑选一位德才兼备的如意郎君。消息传出,长安城内的公子王孙们看中了这个机会,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差点把门槛都给踏破了。但独孤信一个都没有看中,却偏偏看上了杨忠的长子杨坚。
据史书记载,杨坚的身材相貌与常人不同,他身长腿短,坐下显得高人一等。他的面相也常有威严之态,古代人认为这是帝王之相。独孤信正是看中杨坚相貌不凡,才会将幼女嫁给他。这时独孤伽罗只有十四岁,而杨坚也不过十七岁。
当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命运却在这个时候来了个大逆转,让杨坚这个充满自信、前途一片光明的年轻小伙子陷入了一个深渊。本来以为有利可图、门当户对的婚姻,带给他的却是无尽的磨难。婚后不到两个月,岳父一家因为一场政斗失败,导致势力流散,家道破落,而岳父独孤信也被逼自尽了,连已经出嫁的女儿独孤伽罗也受到牵连。由于杨家坚决不肯依附宇文护,再加上独孤信的关系,致使杨坚也受到连累,不仅常年受到宇文护的欺压,八年里都得不到提拔。更为严重的是,曾经有一段时间,杨坚连生命都受到威胁。
但是,对于杨坚妻子独孤伽罗来说,父亲为她找的这个婆家,不仅及时,还让她免去了和家人一起被流放边疆的困境。如果没有杨家的庇佑,恐怕她个人的命运、北周的历史,甚至中国的历史都要改写了吧。独孤家族的败落,让小伽罗深感到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丑恶、冷漠。那些曾经是父亲的亲信、为父亲卖命的人,转眼间都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冷眼旁观和为了证明自己对新朝廷忠诚而落井下石的人。事实上,能让世人都为之疯狂的是权力,而不是某个掌握权力的人,能够永恒存在的只有权力本身。当时的小伽罗未满十四岁,还没有脱离天真和稚气,就要接受这冷酷的政治启蒙教育。美娇娘伽罗一下子从人人都羡慕敬重的贵族跌到了深渊,家门的不幸让她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为此,杨坚对她更加爱护了。丈夫杨坚对她无私的爱让她在心底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全力让丈夫站在政权巅峰。这样不但能实现丈夫的大志,还能给自己的家族雪耻。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伽罗始终陪伴在杨坚左右,不但是丈夫最亲密的爱人,还是丈夫的知己、智囊和精神支柱。
当然,那个时候的杨坚还不知道这个足智多谋、如花般娇嫩的小娇妻能在未来帮助自己创造何等的宏图大业。相差不大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都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政治志向,都有佛教信仰,再加上都是青春年少、情窦初开的年纪,以及小娇妻的可怜处境等因素,把这对小夫妻的心紧紧地绑在了一起。爱到深处,情正浓时,杨坚和爱妻约好了要一辈子不离不弃。
其实,有很多当朝人都看出杨坚的相貌与众不同,北周太祖宇文觉曾说过:“此儿风骨,不像人间人”,周明帝宇文毓也觉得杨坚有帝王之相。
有一次,杨坚下朝回到家,正在与夫人闲聊,朝中同僚赵昭前来拜访。原来,“杨坚有帝王之相”这件事引起了明帝宇文毓的疑忌,而赵昭擅长看相,于是明帝想让赵昭来看看虚实,如果真如传闻所说,就一定要设法诛灭杨坚。
赵昭仔细打量了杨坚的相貌,大吃一惊。于是对杨坚说,你的长相五百年也难得遇见一个,额头宽广,鼻梁高挑直贯入顶,这是君王才有的面相。
杨坚害怕赵昭是皇帝派来的探子,忙解释道:“我只不过是朝廷的普通官员,只想踏实地为朝廷出力,别无他求。”
而在赵昭的心里,早就做好了投奔杨坚的准备。他回去禀报皇帝时,说杨坚只有将军之相,并无谣传的天子之相。听到赵昭的话,皇帝心头的那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杨坚的命也保住了。
武帝宇文邕在位十八年,他在位期间完成了宇文家族的使命,夺回了帝权,铲除了死敌,灭了佛、道二教,完成了他父亲生前的遗愿。
他完成了灭齐大业、统一北方之后,提升了许多有功之人做臣子,但是这份名单中却没有杨坚。按常理,应该提升杨坚为上柱国,这就说明他开始戒备杨坚了。
但因为父亲已经找擅长看相的赵昭给杨坚看过相了,所以后来武帝宇文邕也认为杨坚只有将军相,并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
他即位以后,有一次宇文宪前来求见时,对武帝说:“杨坚的相貌确实不凡,恐非人下,请早除之。”
宇文邕毫不在意地说:“都找人看过了,他最多只是员大将,不必大惊小怪。”其实宇文邕自己也心虚,他找来自己最信任的内史王轨替他出主意。王轨也直言相劝,说杨坚的势力大,而且胸有大志,恐怕以后会威胁到北周的政权。
只可惜武帝虽然让王轨出主意,却没有听王轨的一片肺腑之言。他坚持不杀杨坚,也没有免除杨坚国公、总管的高位。
宣帝宇文赟掌权以后,也怀疑过杨坚,只不过宇文赟的心思根本不在江山社稷上,再加上杨坚国丈的身份,长此下去,宣帝也就忽略了这件事。
历数北周的各位皇帝,不难发现,其实他们对杨坚都心存戒心,但始终没有找到任何理由和机会诛杀杨坚,由此可见,杨坚心机之深,运气之好。
其实杨坚也一直默默地等待时机,并没有急于求成,他就是这样一次次地走在风口浪尖,又一次次地脱离险境。
杨坚很会招揽人才,和宫里宫外的人员关系都非常好。在遇到对自己不利的事时,他都避开不参与。所以杨坚其实是在用自己的睿智与北周政权较量,最后轻松成就帝业的。
杨坚在没有掌握实权之前,就和宇文家族的一些权贵私交甚好,这目的也不言自明了。例如,杨坚的女儿荣升皇后,他作为皇后之父,就在宣帝死后的不久,一跃而成为北周的上柱国、大司马,成了北周的顶级权臣。
宇文家族的宇文庆是周帝亲信,他参与了谋杀宇文护奸党的密谋,但却成为了杨坚的亲信。他与杨坚的年龄相仿,二人分别受业于东观和太学。
宇文庆当时位居大将军、汝南郡公,二人无话不谈,亲密无间。有一次,面对宣帝的昏庸残暴、滥杀无辜,宇文庆亲自上门拜访杨坚,并向他请教天下走势。
杨坚胸有成竹、毫不避讳地说:“新帝无德,整日沉醉于声色,寿命也不会长久,他制定的法令繁密苛刻,国将不久矣。宣帝又令他的诸叔父们离京回到自己的封地,这等于在自裁羽翼,一旦朝中有什么变动,他连帮忙的人都没有,依我看,朝中贵戚尉迟迥早有取代之心,宣帝无暇治理朝政,加上智力浅薄低下,皇族子弟也多为贪利好色之辈,这些人都不是尉迟迥的对手,照这样发展下去,北周亡国已经不远了!”
杨坚能当着宇文家族人的面直言不讳地论断宇文赟皇帝,可见两人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宇文庆特别佩服杨坚对天下走势判断之准确,因此特别看重杨坚,还多次在周帝身边为杨坚辩解,说齐王和王轨的片面之词是对杨坚的诬陷。所以杨坚虽然屡次被怀疑,却依然能安然无恙,也与宇文庆在周帝面前的美言有关。
杨坚在结交权贵的时候,也没有忘记网罗人才、收买人心。他任人唯贤,不管某个人出身有多么卑微,哪怕是平民奴仆,只要有才能,他也一样重用。
北周灭齐以后,北齐司州兵有个曹裴矩失职,杨坚得知后,就派人把他召回来,还拜他为参军,对他甚为敬重,收为心腹,以后予以重用。
杨坚用人不疑,他敢于和亲信官员直抒自己对当朝的看法。一次,他与郎茂批评周帝的《象经》,他说:“《象经》多不合礼法,怎么能依靠它来治理天下?”
郎茂也是个坦诚的人,他对杨坚的论断很赞同,这些都说明了杨坚确实是北周当时最明智的俊杰。
杨坚的前半生可算是一帆风顺,他似乎是上天为人世选定的一代帝王,他的前半生每走一步都有贵人相助,这一点毫不夸张。
有史料记载,他的远祖曾经是汉朝的太尉,杨坚出生在显赫之家,父亲杨忠原来是西魏丞相宇文泰的部下,宇文泰能够建立西魏王朝,杨忠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杨忠还因此被宇文泰赐姓普六茹,后晋升隋国公。杨忠死后,儿子杨坚继承了他的职位。杨坚子承父业,虽然毫无战绩,却轻松当上了隋国公,接着娶了北周名门望族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伽罗,又借着岳父的台阶官至骠骑大将军。
杨坚贵为将军,应久经沙场靠立军功擢升才对。但在他前半生的生涯中,却很少出战。战少不代表官小,从初入仕途以来,杨坚的官职不断晋升。
正当杨坚官场稍显低落时,他的女儿又嫁给了北周宣帝宇文赟,杨坚因此被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
宣帝去世以后,郑译与刘昉又共同拥立杨坚为辅政大臣,杨坚实掌北周军政大权。最后,杨坚代周称帝,成了中国历史上继秦皇汉武之后的又一位统一王朝的皇帝。
杨坚的一生似乎都像命中注定一样,在关键时刻总有人相助。其实,杨坚虽没有立下什么战功,但在宫里宫外的名声却一直很好。他懂得尊重别人,广交各路朋友,自然也就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敬仰。也正是这样稳重的性格和低调的态度,使他最终成为一代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