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论

考论

关汉卿的生平事迹

关汉卿的生卒年向无确切记载,各家说法歧异。郑振铎《关汉卿传略》推断他生于1210年左右,卒于1300年左右。赵万里《关汉卿史料新得》推定他生于1210年左右,卒于1280年左右。孙楷第《关汉卿行年考》推断他生于1241—1250年之间,卒于1320—1324年之间。吴晓铃《关汉卿生卒考辨》以为关氏生于1224年左右,卒于1297—1300年之间。

就关汉卿作品中找内证,最有力的证据是散曲小令【大德歌】十首,其中写道:“吹一个,弹一个,唱新行大德歌。”这当是庆贺元成宗改号大德的新行小令,可以断为大德元年作。由此可判断关汉卿去世的时间,当在大德元年(1297)之后。关于他的生年,大抵是从“由金入元”说做推断,但那不属内证。元末邾经《青楼集序》说“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其中的白兰谷即白朴,他生于1226年,金朝南京沦陷时他在南京,次年金亡,他才九岁。但他已被元末人看作“遗民”,且是杂剧作家中的前辈。关汉卿在元代杂剧前期作家中也属较早者,在年龄上当也属“前辈”。估计他的年辈与白朴相仿,可推定为生于1225年左右,卒于1300年左右。这基本上是参考吴晓铃之说而做的推断。类似吴说的还有多种,但都出现在吴说之后,不一一列举。

又《录鬼簿》载梁进之“与汉卿世交”。清人孙德谦所辑《善夫先生集》中有杜仁杰《与杨春卿书》,其中说到梁进之是他的妹夫,此信写于1250年之前,这时梁进之已是“医之翘楚”,当在二十五岁至三十岁左右,为由金入元之人。关汉卿如生于1225年,至1250年,也是二十五岁,“世交”云云,更能相合。他们可能是岐黄世家,与关汉卿“太医院尹”官职,也能相合。

为什么有的学者把关汉卿的生年推断为1210年左右呢?其间一个原因是所谓“大金优谏”问题。元末杨维桢《宫词》云:“开国遗音乐府传,白翎飞上十三弦。大金优谏关卿在,《伊尹扶汤》进剧编。”明初朱有燉《元宫词》也云:“初调音律是关卿,《伊尹扶汤》杂剧呈。传入禁垣宫里悦,一时咸听唱新声。”很明显是抄录杨作而又添加了一些想象。“关卿”可能指关汉卿,又未必指关汉卿。清人楼卜瀍于《铁厓乐府注》中认为进剧的“关卿”即指关汉卿。以后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也持此说。近时学人持此说者也颇多。但杨维桢在《周月湖今乐府序》中又说:“士大夫以今乐成(府)鸣者,奇巧莫如关汉卿……”又是“优谏”,又是“士大夫”,这都是杨维桢的说法。按“优谏”即优人或伶官,旧时观念中决不能入“士大夫”之列。朱权《太和正音谱》引赵子昂言:“良家子弟所扮杂剧,谓之行家生活:倡优所扮者,谓之戾家把戏。”又引赵子昂转述关汉卿言:“子弟所扮,是我一家岁月。”可见关汉卿并非优人或优官。《元曲选》序文中说:“而关汉卿辈争挟长技自见,至躬践排场,面傅粉墨,偶倡优而不辞者,或西晋竹林诸贤讬杯酒自放之意,予不敢知。”也证明关汉卿并非“优谏”。

近时研究家中明确指出杨氏《宫词》中的“关卿”非关汉卿的当数孙楷第,他在《关汉卿行年考》中说:“关汉卿乃士大夫非教坊,故余疑进《伊尹扶汤》之关卿,乃教坊之由金入元者,本姓关,赐名硕德闾,非剧家官太医院尹之关汉卿也。”所说“硕德闾”,是白翎雀曲的作者。但杨维桢《宫词》中写到的白翎雀曲和《伊尹扶汤》剧原为二人二事,《关汉卿行年考》中误为一人二事,但指出关汉卿非教坊优谏,澄清误说,功不可没。

至于杨维桢《宫词》“大金优谏关卿”云云,既未明指是关汉卿,当也不必释作关汉卿。不过有一点可以指出,我们读杨维桢文集时,可以发现他对散曲(新乐府)和“传奇”(杂剧)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当他说及散曲时,称关氏为“士大夫”,当他论及“传奇”时,乃有“关庾氏传奇之变”一类不甚尊敬之言。

冯沅君《我所认识的伟大作家关汉卿》一文中说:“关汉卿的年代,说者不一,迟早相去可达三四十年。”她是主张生于1240年左右的。当年这些前辈专家主要要驳关汉卿是金遗民乃至金遗老说。其实这些说法即使出自元末,稍作核对,自可辨其误。此外,无论明人蒋一葵的《尧山堂外记》还是清人钱大昕的《元史艺文志》,也难保无有传闻无据之言。王国维也有于史无征的想当然之言。当年这些前辈专家把关汉卿生年尽量延后,还有一个原因是要维护元剧在元贞、大德间为盛世说。这个说法主要见之于明初人贾仲明为《录鬼簿》著录作家所写的吊词,如吊赵子祥曰:“一时人物出元贞,击壤讴歌贺太平”,又如吊狄君厚云:“元贞大德秀华夷,至大皇庆锦社稷,延祐至治承平世,养人才,编传奇,一时气候云集。”元贞初年(1295)到至治末年(1323)共为二十八年,如果像赵万里那样推断关氏卒于1280年,距元贞初尚有十五年,就赶不上杂剧“盛世”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殊不知推定关汉卿生于1240年乃至1250年,那他就小于白朴十五岁乃至二十五岁,那么人称“小汉卿”的高文秀将小于白朴三十岁甚至四十岁,钟嗣成把他们都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就很难索解了。《录鬼簿》所记“前辈已死名公才人”的排列次序中,关汉卿、白仁甫、庾吉甫、高文秀、马致远等人,总是在前列的。周德清说杂剧完备于“关、郑、白、马”,杨维桢说杂剧之兴“出于关庾氏传奇之变”,明朱权说关汉卿“初为杂剧之始”,贾仲明说汉卿是“梨园领袖”“杂剧班头”,看来,我们还得尊重这些记载。

《录鬼簿》记关汉卿作过“太医院尹”。据《元史·百官志》:“太医院,秩正二品,掌医事,制奉御药物,领各属医职,中统元年,置宣差,提点太医院事……”中统元年为忽必烈称帝之年,是时蒙古王朝还未改国号为“元”。事实上,太医院在中统元年以前早已设置。太医院最高职位是“提点”,其他还有“太医院使”“太医院付使”“院判”等等。对“太医院尹”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太医院的最高官职,如同“府尹”指一府的最高长官一样;二是指太医院的某种官职。太医院“提点”是正二品,如果关汉卿仅官“院判”也为正五品职官。但他后来可能辞官或被罢官了,这从他号为“已斋”,可看出端倪,因“已”可释为黜退之意。

天一阁藏明抄《录鬼簿》作“太医院户”。于是有关汉卿为太医院户之说。但同书《绯衣梦》题目正名中的“钱大尹”亦作“钱大户”,可见“尹”“户”为形近而讹。元代有“医户”而无“太医院户”之称。“医户”“军户”“匠户”“僧户”“猎户”“盐户”“窑户”等等都为元代户籍之称。按常理推测,钟嗣成为“名公人才”作小传,当不会以户籍标于传上。

“太医院户”云云,与《析津志》将关汉卿列入名宦传,这两项材料几乎是同时披露的。可惜披露者不去认真查考太医院有无“医户”名目,不去思考“名宦”与“医户”之难以相契,这也是当年研究家千虑一失。

中国社会的传统习惯,讳名而称字,而且古人又往往习惯称呼友人的号,凡有官职之人,又常以官职相称,《录鬼簿》记载作家大抵也遵依这个习惯,如在“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栏下,称“卢疏斋宪使”“白无咎学士”和“赵子昂承旨”等等。在“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栏下,则有“关汉卿”“白仁甫”和“庾吉甫”等等。可见“汉卿”是字,而不是名。近人杨荫深《元曲大家关汉卿传》中说:“疑汉卿原有其名,至钟氏已不可考,故阙载焉。又或汉卿当时原已字行,故其名反不为人所知,也未可知。”此皆猜测之词,惟“汉卿”是字,毋庸置疑。《录鬼簿》又载:关汉卿“号已斋叟”。元末熊自得纂修的《析津志·名宦传》中引梁有言:“关一斋,字汉卿”。元末邾经《青楼集·序》中也作“关已斋”。“已斋”是号,也毋庸置疑。在北方官话中,“已”“一”为同音字,四声不同,元人著作中,由于字音相同而通用的例子很多,如《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被写作王实父。白朴字仁甫,也被写成白仁父,此类例子较多,不一一数举。“已斋”的“已”,可训为“退”意,“已斋”犹“退斋”,可能是关汉卿退官后的自号。

元朝一统之后,关汉卿曾南游杭州,写下了著名散套【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在这次南行中,他还到过扬州,他的《赠珠帘秀》散曲中写道:“千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他这次南行的时间可能在至元二十年后,因【南吕·一枝花】《杭州景》中云:“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至元八年(1271)蒙古政权改国号为“大元”,至元十三年(1276)正月,南宋奉表及国玺投降。据《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四年十一月,“命中书省檄谕中外,江南既平,宋宜曰亡宋,行在宜曰杭州”。其时南宋政权尚未最后覆亡。南宋最后覆灭时的一个皇帝为赵昺,时在1279年。关汉卿去杭州当在此后。推断关汉卿在扬州赠珠帘秀散曲的时间,还可以胡祗遹、王恽的诗文为旁证。胡祗遹《紫山大全集》有为珠帘秀撰写的《朱氏诗卷序》,王恽《秋涧集》有《题朱帘秀序后》诗,诗中有“风流不似紫山胡”句,王诗当是题于胡序之后。据白朴词《己丑送胡绍开(即胡祗遹)、王仲谋(即王恽)两按察使赴浙右闽中任》词,知至元二十六年(1289),胡、王赴任时曾在扬州停留,白词即作于扬州,词中写道:“相适广陵陌上,恨一樽不尽故人情”“出门一笑大江横,马首向吴亭,且分路扬镳,七闽两浙,得意澄清”。又王恽《赠朱帘秀》中有“烟花南部旧知名”句。宋人托名唐颜师古撰的《南部烟花录》记隋炀帝游江都(即扬州)事。王恽词句用“烟花南部”即指扬州。胡序、王序均作于扬州。孙楷第《关汉卿行年考》中说:“朱帘秀至元二十六、七年间似乎隶扬州乐籍。”又胡序中有“恐非惜芳年而保遐龄”,其时珠帘秀尚在华年。如果胡序确作于至元二十六年,关汉卿赠珠帘秀套曲当不可能太早,应在至元二十年后。如断为至元十四五年,其时珠帘秀尚是一幼女,就不契合了。

今知关汉卿剧目共六十六种。天一阁本《录鬼簿》载关汉卿剧目六十二种。曹本《录鬼簿》载五十八种,其中《升仙桥》为天一阁本失载,实计六十三种。又脉望馆藏《古名家杂剧》和《元曲选》中《鲁斋郎》均题关汉卿作,脉望馆抄校本《五侯宴》也题关汉卿作,此外《北词广正谱》记关汉卿作《孟良盗骨》,总计六十六种。又,《百川书志》著录关汉卿有《珍珠龙凤汗衫记》,是为六十七种。惟《汗衫记》或即《宣华妃》,故仍统计为六十六种。郑振铎《论关汉卿的杂剧》中将《单鞭夺槊》《敬德投唐》分列二种,统计为六十七种,不从。

今存十八种名目如下:《窦娥冤》《单刀会》《哭存孝》《蝴蝶梦》《调风月》《救风尘》《金线池》《望江亭》《绯衣梦》《谢天香》《拜月亭》《双赴梦》《玉镜台》《裴度还带》《陈母教子》《鲁斋郎》《五侯宴》《单鞭夺槊》。此外,《哭香襄》《春衫记》和《孟良盗骨》存有佚曲。

这十八个作品是否都是关汉卿作,研究者向有不同的看法。如《古名家杂剧》和《元曲选》在《单鞭夺槊》剧下均署尚仲贤作,《录鬼簿》尚仲贤名下又有《三夺槊》一剧,《元曲选目》中《单鞭夺槊》下注“一作三夺槊”,而《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三夺槊》剧,情节与《单鞭夺槊》不同,实为尚仲贤作。又明钞本《单鞭夺槊》署关汉卿撰,首叶标目下有赵琦美批注云:“《太和正音》名《敬德降唐》”,书口标目亦作《敬德降唐》。此种复杂情况,使研究者发生不同看法。按赵琦美的批注及此剧关目看,《元曲选》中的《单鞭夺槊》当即为《敬德降唐》,姑将此剧定为关作。《鲁斋郎》剧,《录鬼簿》失载,《元曲选》署关汉卿作,研究者也有不同看法。诸家大多持怀疑态度的是《裴度还带》和《五侯宴》。今姑置关氏名下。

除现存十八个完整剧本和三种佚曲外,其馀四十五个剧目是:《玉堂春》《进西施》《三告状》《浇花旦》《救周勃》《铜瓦记》《双驾车》《哭魏征》《三负心》《认先皇》《万花堂》《赵太祖》《闹荆州》(或作《闹衡州》)《鬼团圆》《姻缘簿》《三赫赫》《狄梁公》《复落娼》《鹧鸪天》《汴河冤》《三撇嵌》《江梅怨》《王皇后》《酹江月》《救哑子》《瘸马记》《柳丝亭》《刘夫人》《破窑记》《勘龙衣》《牵龙舟》《宣华妃》《哭昭君》《立宣帝》《对玉钗》《绿珠坠楼》《凿壁偷光》《织锦回文》《高凤漂麦》《管宁割席》《藏阄会》《惜春堂》《玉簪记》《孙康映雪》《升仙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