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

二年级上

15.梅 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有暗香来。

【查阅词典】

①凌寒:冒着严寒。凌,侵犯,冒犯。诗中指梅花不怕冰雪,敢于与寒冷对着干。 ②遥知:在远处就能知道。遥,很远。 ③为:因为。 ④暗香:不明显的、淡雅的香味。暗,不显露。

【领悟诗意】

墙角处有好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知道那并不是压在枝头上的白雪,因为飘过来了淡淡的清香。

【了解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所以后人称他为“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二十一岁进士及第,曾两次任宰相,积极推行政治改革,但均遭失败,最后罢相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直至去世。后被追赠太傅,并获谥号“文”,所以也被后人称为“王文公”。他的散文雄健峭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立意新颖,反对无病呻吟,提倡“有补于世”,并讲究技巧,喜用典故,好寓议论。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交流感悟】

初读此诗,我们很容易把它归类于“状物”,描写对象无非就是几株梅花:生长环境是“墙角”,并不起眼;生长季节是“凌寒”的冬天,并不娇贵。诗中写了梅花的颜色,不直接说是“白”,而是用“雪”来类比,让我们联想到它的纯洁;还着重写了梅花的香味,不写作者主动去寻、去嗅,而用“暗香”形容,使作者“遥知”,也使读者透过字里行间就能坚信它的存在。可见,诗人对“物”的特点描绘得多么准确、细致!

但这真的只是一首“状物”诗吗?我们很有必要再读、再悟。结合前面的“了解作者”,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借物抒情、托物明志的写作目的。王安石是一位力主改革的政治家,要改革,就得“凌寒”般地克服保守势力的阻力,就得不怕孤立、甘耐寂寞,在“墙角”“独自开”,关键是自己要有以“暗香”取胜的决心和信心。于是,我们不难领悟:诗中的梅花形象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拓展视野】

1.古乐府中也有一首咏梅的诗篇:“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王安石能化用前人诗句,不仅反其意,更赋予其深刻含义,是十分成功的推陈出新。

2.下面是一些带“梅”字的成语,你能说出它们的意思吗?能任选一两个造句吗?能再搜集一些吗?

青梅竹马 望梅止渴 梅妻鹤子 踏雪寻梅

梅开二度 雪胎梅骨 驿寄梅花 柳颦梅笑

16.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查阅词典】

①垂钓:钓鱼。 ②蓬头:形容头发蓬乱的样子。 ③稚子:幼稚的孩子。 ④垂纶:垂挂着钓鱼用的丝线,指钓鱼。纶,钓丝。⑤侧坐:歪斜着身子,形容随意地席地而坐。 ⑥莓苔:指野草、青苔等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 ⑦草映身:草丛掩映着身体。 ⑧路人:路过的行人。 ⑨遥招手:远远地摆摆手。 ⑩怕得:担心。⑪惊:惊吓。⑫不应人:不回答别人。

【领悟诗意】

散乱着头发的孩子学钓鱼,随意地坐在长满苔藓的地上,身子被草儿遮掩着却还能让人见到身影。路过的行人看见了,很客气地向他问话,但他连忙远远地摆摆手,只因担心鱼儿受惊吓跑掉,所以才没应答。

【了解作者】

胡令能,生卒年不详,唐贞元、元和时期人,隐居圃田(今河南中牟)。早年是做铁木器活儿的工匠,人称“胡钉铰”。诗语浅俗,却颇具巧思。诗作现仅存四首。

【交流感悟】

一幅充满童趣的图画!

这个乡村儿童初学钓鱼,外貌是朴实可信的(“蓬头”),姿态是放松自然的(“侧坐”在“莓苔”上),而神情则是专心致志的(“遥招手”和“不应人”)。短短四句,刻画得多么生动形象!

路人“借问”的内容是什么?没写,可能是问路,可能是问钓到多少鱼,可能是问小孩几岁了……无关诗歌要反映的人物特点,当然不必交代,但我们相信,谁见了那“蓬头稚子”的专注模样,都会平添一种爱怜之情的。

【拓展视野】

1.胡令能的诗作生动传神、精妙超凡,因此当时被人誉为“仙家所赠之诗作”。民间甚至有这样的传说:一天,一位仙人来到胡令能家,脱光他的衣服,先剖开腹部,把一卷书放入血肉之中,缝上后,又剖开他胸膛,把一卷书放进心脏旁边,然后再缝上。仙人离开后,只见满地鲜血,但胡令能从此便会写诗了。

2.再介绍一首胡令能描写一名为官者来家探访时,他和孩子如何表现的小诗,生活气息特浓,不妨一读。

喜韩少府见访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17.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山尽

黄河入海流。

千里目

上一层楼。

【查阅词典】

①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旧址位于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面的黄河东岸,因常有鹳、鹤一类的水鸟栖息而得名,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诗人二十岁时登此楼,留下此不朽之作。②白日:明亮的太阳。 ③依:靠着,挨着,沿着。 ④尽:完,没有。 ⑤欲:想。 ⑥穷:极,尽。 ⑦千里目:看得很远。⑧更:再。

【领悟诗意】

明亮的太阳沿着远处的高山慢慢地落下去了,滔滔的黄河向着大海奔流不息。你想要用尽眼力使自己看得更远,就得再往高楼上面继续攀登。

【了解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常击剑悲歌。曾入仕为官,任冀州衡水主簿,但遭人诬陷,愤然去职。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其描写西北风光的诗篇尤具特色,悲凉壮阔、沉雄无比,多为当时乐工谱曲吟唱,“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在由文安县尉迁任京官的前夕不幸重病而亡,连所作诗篇也大多失散,《全唐诗》中仅存六首。

【交流感悟】

诗歌气魄恢宏。第一、二两句一共不过十个字,视野却十分广阔,写了天,写了地,写了山,写了水;笔触也十分深刻,写了眼前目中之物(“日”“山”“河”),还写了心里意中之景(“入海流”)。所绘画面,壮美雄浑,令人心旷神怡、振奋激昂。

诗歌哲理深邃。第三、四句借景喻理,深刻而贴切。楼建于河畔山巅,登两层已见如此壮观景象,但诗人并没有停步徘徊,而要“更上一层楼”,让自己看得更远、更多、更尽情。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奋发不止的进取精神!登楼观景如此,人生道路上不也时时处处是同样的道理吗?

【拓展视野】

1.鹳雀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鹳雀楼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宋以后曾被水淹没,元初毁于战乱。北宋科学家、文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1997年12月,鹳雀楼复建工程破土动工,2002年10月1日正式对海内外游客开放。重新修建的鹳雀楼仿唐形制,四檐三层,总高度为73.9米。

2.唐代诗人畅当也到过鹳雀楼,写过一首五绝。你能读懂吗?

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18.望庐山瀑布

[唐]李 白

日照香炉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查阅词典】

①庐山:山名,在江西九江以南,自古就是游览和避暑的胜地。 ②香炉:山名,在庐山西北部,峰顶尖圆,云雾时聚时散,样子很像香炉烟气缭绕,所以得名。 ③生:产生。 ④紫烟:云雾缠绕着苍翠的山峰,在日光照耀下呈现一片紫色,就好像升腾起一层紫色的烟气。 ⑤遥看:远远看去。 ⑥挂前川:挂在山前的河流。川,河流。 ⑦飞流:飞快的急流,形容瀑布湍急。 ⑧直:笔直。 ⑨银河:由许多恒星构成的明亮光带,其间夹杂着无数闪烁的小星,所以在晴朗的夜空看过去,好像是一条横贯在天上的银白色的河流。 ⑩九天:天的最高层。古人认为天有九重。

【领悟诗意】

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顶上产生的云雾就像紫色的烟气,远远看去,那瀑布就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河流。湍急的水流从很高很高的地方笔直冲下来,真让人猜疑,会不会是天上的银河从最高处落到了人间?

【交流感悟】

品味一下诗人炼字铸就的艺术效果,真可谓“字字珠玑”。

首句用“生”字描绘山巅云雾,让人眼前浮现一幅薄烟不断涌现并袅袅升腾的动感画面,静态的山景活起来了。次句却偏偏相反,把动态的水流用一个“挂”字定格在静止状态,让人惊叹大自然的无穷威力:啊,竟能把飞流“挂”到山前,其力量多么伟大!第三句的“飞”字极传神,既写出了水势的高、水速的快、水力的大,又抒发了诗人无比的热爱、无尽的惊诧、无限的感慨。末句的“落”字,照应前面的“挂”,让定格的画面又动了起来;照应前面的“飞”,让“直下三千尺”的过程有了从“九天”直落大地的气势磅礴的效果。

【拓展视野】

1.庐山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而其中又以瀑布居首。“庐山瀑布”指由三叠泉瀑布、开先瀑布、石门涧瀑布、黄龙潭瀑布、乌龙潭瀑布、王家坡双瀑和玉帘泉瀑布等组成的庐山瀑布群,是中国最秀丽的十大瀑布之一。李白《望庐山瀑布》诗中描绘的,就是其中的开先瀑布景观,它又是由东瀑(又名“马尾瀑”)和西瀑(又名“黄岩瀑”)组成的。

2.诗人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诗,盛赞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前两句是:“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谪仙”原来的意思是指神仙受到处罚,降到了人间。因李白性格爽、才学高,所以当时的人们都称他为“李谪仙”。

3.李白另有一首同名五言古诗,同样写了庐山瀑布的壮观奇姿,最后甚至抒发了自己为“乐名山”而“永愿辞人间”的情怀。全诗共换四韵,每韵一层意思,值得一读。

望庐山瀑布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19.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查阅词典】

①千山:很多的山。 ②鸟飞绝:没有鸟儿飞翔。绝,停止,消失。 ③万径:指无数条小路。 ④人踪灭:没有人的踪迹。灭,消失。 ⑤孤舟:孤独的小船。 ⑥蓑笠翁:身穿蓑衣、头戴笠帽的老人。蓑,过去人们用棕丝编织而成的雨衣。笠,过去人们用竹篾夹笋皮或箬叶制成的雨帽。 ⑦独钓:一个人在钓鱼。 ⑧寒江雪:飞舞着雪花的寒冷江面。

【领悟诗意】

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没有鸟儿飞翔了,纵横交错的小路上没有行人的踪影了。一只孤独的小船上,一个身披蓑衣、头戴笠帽的老人,在那风雪迷漫、寒气袭人的江上钓着鱼。

【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在诗歌、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其诗风格清峭,与韦应物并称“韦柳”。有《河东先生集》。

【交流感悟】

诗言志,全诗仅二十字,却深刻反映了作者在逆境中的心情。

一是孤独。改革失败,抱负不能实现,官职无端被贬,同时也带来人事的冷落、处境的艰难。诗中那“鸟飞绝”“人踪灭”的描写,不正是这番遭遇的写照吗?

二是执着。环境是恶劣的,漫天的大雪,彻骨的寒意;力量是单薄的,孤零零的小船,孤单单的一人。但是,他自我保护着,穿蓑衣,戴笠帽;孤胆坚持着,照样钓鱼,照样吟诗。

于是,我们不仅看到了一帧雪景图,更看到了一个“战士”的形象。

【拓展视野】

1.读古诗,不能死板地按词序解释句子意思,而要根据整体来体会。比如诗中最后一句,如果按词序硬翻译为“孤独地钓着寒冷江中的大雪”,那就闹出大笑话了。作者现在的词序,一是突出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独”,二是可以与第三句“孤舟”相对偶,三是让“雪”字与前面的“绝”和“灭”同韵脚。翻译的时候应融会贯通才妥当。

2.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五十岁,但留下六百多篇诗文作品,文学成就十分辉煌,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古诗:柳宗元的诗作有一百四十余首,数量不算多,但多为传世之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苏轼则评价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他与陶渊明并列。

散文:柳宗元与韩愈齐名,位居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列。他们提出的“文道合一”、“以文明道”、先“立行”再“立言”等主张都具有非常进步的现实意义。

游记、寓言: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名作。《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著名寓言也出自他的手笔。

论说:柳宗元著有丰富的包括哲学、政论、议论等范畴的论说杂文,如《天说》《天对》《非国语》《封建论》等,笔锋犀利,论证精确。

20.夜宿山寺

[唐]李 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天上人

【查阅词典】

①宿:住,夜里睡觉。 ②山寺:山中的庙宇。 ③危楼:高楼。诗中指建在高处(高山上)的楼房。危,高的,陡的。 ④星辰:夜空的星座。古代称日月以外的发亮天体。 ⑤语:说话。⑥恐:害怕,担心。 ⑦惊:受到惊吓。诗中指打扰。 ⑧天上人:指神仙。

【领悟诗意】

夜晚,寄宿在深山寺庙中。山高,楼高,好像伸手就能触碰到,甚至摘取到夜空中那闪亮的星星。距离天宫多近啊,简直让我不敢放开嗓门儿说话,只怕那样会冒昧打扰了天上的神仙哪!

【交流感悟】

诗人借宿的寺庙,是一座建筑在高山上的高楼。于是,全诗就紧扣这“高”字做足了文章。

先是夸张:极言这楼“高百尺”。“百尺”是虚数,并非实指,用来形容楼高已够令人吃惊,可也不失其度。试想,如果诗人把在《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写法用在这里,还会有真实感吗?

接下去是在夸张之上再加一码,把想象添了进去:楼太高,高到我伸手就能把闪烁的星星摘下来了,高到我稍稍大声点儿讲话就可能打扰天宫中的神仙了。一个“可”,一个“不敢”,语气十分肯定,不容置疑。于是,我们读着读着,也都身临其境了,朗读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放轻声音、放缓语调了……

【拓展视野】

1.关于《夜宿山寺》的创作时间,有几种说法:有的认为是李白少年时代登绵州越王楼时写的《上楼诗》;另一种认为是中年李白在湖北蕲州黄梅县登蔡山峰,夜宿那里的江心寺时的作品,原题是《题峰顶寺》,原诗头两句是“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究竟如何?待你书读多了,若有兴趣,也可去考证一番。

2.不少同学读了第一句“危楼高百尺”,就会惊讶:“呀,诗人住在那么高的楼上,有危险了!”或者疑问:“诗人为什么要借一座破旧危房夜宿呢?”他们都习惯于用现代汉语中“危”字的常用义“不安全”去理解全诗打头的“危”字。其实,查查字典,我们就会发现,“危”还有“损害”“高的”“端正”“星宿名”等解释,读诗时,就应该联系上下文选择最合适的词义“高的”。汉字这种一字或一词多义的特点,往往会给我们阅读古诗文带来一些困难,多借助工具书,多动脑思辨,才能逐步提高我们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比如我们后面还要读到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诗题中的“不值”会是“不值得”的意思吗?他还有一首《夜书所见》,能够把诗题理解为“晚上读书时看到的”吗?

21.敕勒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查阅词典】

①敕勒:北齐时候的一个少数民族。 ②敕勒川:敕勒人生活的地方,在今山西境内。 ③阴山:山名,横贯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④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就像现在的蒙古包。 ⑤苍苍:深青色,形容天空碧蓝。 ⑥茫茫:辽阔,形容原野广袤。⑦见:同“现”,显露。读xiàn。

【领悟诗意】

敕勒人居住的地方,在那阴山脚下。天空好像一顶大帐篷,笼盖着四方原野。碧净的蓝天无边无际,辽阔的草原一望无垠。风儿吹过,草儿低伏,展现在眼前的是成群的壮牛肥羊。

【交流感悟】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北方民歌的绝唱,展现了一幅游牧民族生活环境的真实画图。吟诵全诗,贯穿始终的一个“大”字显而易见:平川辽阔,广大;群山巍峨,高大;仰首是蓝天,望不到边;放眼是草原,不见尽头。但反复吟诵,你更能悟出融入字里行间的一个“爱”字:爱家乡的美丽,爱自己的劳动,爱安宁的生活。你想,在这样的地方,怀着这样的心情,骑着马儿,挥着鞭儿,唱着歌儿,放牧着牛儿、羊儿,该有多么博大的胸怀,该有多么豪迈的气魄啊!

【拓展视野】

1.诗中的“见”,是个通假字。通,通用;假,借。也就是说,借“见”字来表示“现”字的意思,“见”和“现”两个字通用。为什么会有通假字?“本无其字,替而代之”是一个主要原因。古时候,还没有造出“现”字来,于是,凡是表示“出现”意思的,就统统用“见”字了。

2.我们在《夜宿山寺》的“拓展视野”中谈到了学古诗文要注意汉语一字或一词多义的特点,避免误解或产生歧义。这首《敕勒歌》中刚好也有两例:一是诗中“苍苍”一词,词典中有三种解释:①深青色;②茂盛的样子;③形容头发花白。二是诗中的“茫茫”一词,词典中也有两种解释:①辽阔;②模糊不清。到底哪种解释才符合诗歌的意境呢?值得好好推敲推敲,千万不要“拉来黄牛就是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