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生转折

第二章 人生转折

参加一二·九运动

侵占了东北的日本帝国主义一直对华北大地垂涎三尺、步步紧逼。1935年下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开始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10月,土肥原贤二以关东军代表名义向国民党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兼平津卫戍司令宋哲元提出要求:通电设立华北自治政府,将南京任命的华北官员一概罢免。11月6日,土肥原贤二甚至以最后通牒的姿态,限令宋哲元在20日前宣布自治,否则日军将出兵占领河北和山东。11月下旬,日本扶植汉奸殷汝耕在河北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控制冀东22个县。作为回应日本要求的妥协办法,国民党当局计划于12月在北平成立以宋哲元为委员长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开始实行华北特殊化。

正当日本向华北发动新的侵略,华北形势处于严重危急的时刻,在中共北平党组织的领导和影响下,北平、天津10所大中学校学生自治会于11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揭露国民党政府非法逮捕、杀戮爱国青年的罪行,并积极准备举行抗日请愿活动。12月6日,北平15所大中学校的学生自治会发表《北平各校通电》,谴责国民党政府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妥协退让政策,痛陈今日之中国“强敌已入腹心,偷息绝不可得”,“今日而欲求生路,唯有动员全国抵抗之一途”。

这时,传来国民党政府准备于12月9日在北平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实现所谓华北特殊化的消息。在这紧急时刻,北平学联党团果断决定发起大规模请愿。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委以及在学生中工作的共产党员的组织和指挥下,东北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师范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和部分中学的学生涌上北平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数千名学生冲破国民党军警的重重阻挠,汇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北平当局请愿。学生们提出反对“防共自治”运动,公开宣布中日交涉经过,不得任意捕人,保障地方领土安全,停止一切内战,给予言论、集会、结社、出版自由等六项抗日民主要求。当这些要求被完全拒绝时,游行指挥部立即决定将请愿改为示威游行。广大爱国青年学生齐声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武装保卫华北”等为国民党当局所禁止的口号。游行队伍沿途遭到国民党军警的残酷镇压,30多人被捕,数百人受伤。

为抗议国民党政府对学生爱国运动的镇压,在北平学联的领导下,从12月10日起,北平各校学生宣布实行全市总罢课。12月14日,北平的报纸登载了国民党当局决定在12月16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消息,学联立即决定在16日再次发动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把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

北平学生掀起的一二·九运动,犹如深冬惊雷一般震动了中华大地,也唤醒了更多青年学子。12月中旬,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加入运动之中。一二·九运动影响波及河南省后,各学校群起响应。在这样的背景下,洛阳各个学校的学生们在洛阳初级中学的发动联络下,纷纷加入运动之中。

一二·九学生运动前夕,洛阳的学校已经先后收到来自北平和省会开封等地大中学校寄来的“快邮代电”“快讯”。洛阳初级中学的周勤学校长几次把报纸上登载的北平学生游行示威的消息念给学生听,并且向同学们大声疾呼:“日寇又要像当年占我东三省一样,夺取我们的华北五省……我们不当亡国奴!”晋夫和同学们听到这些消息后痛心疾首,他们都知道民族正处于危亡的关头。吴芝圃也悄悄启发同学们响应、声援北平学生爱国抗日大游行。因此,晋夫和学校的同学们及时了解到北平学生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的情况,并且逐步有了走上街头和北平学生一起斗争的心理准备。

一天下午放学后,晋夫和同学们走出教室,突然看到校园布告栏内贴出了来自北平高校学生的传单。一二·九运动在北平发起之后,清华大学等高校为了唤起全国各地的支援,于12月9日至11日发出了多个宣言文书,并且随即从北平寄出,发向全国各地尤其是学校。“北平学生的呼吁书”等文书被寄到洛阳初级中学后,进步教师悄悄将其贴到男生院的布告栏里,一下吸引了全校男生围观。布告栏里来自北平的《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北平市各大中学联合罢课宣言》等“呼吁书”,立即成为同学们议论的中心话题。

晋夫站在布告栏前的人群之中,踮起脚看到了《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开头一行字,他的心灵立即被震撼了:“华北自古是中原之地,现在,眼见华北的主权,也要继东三省热河之后而断送了!”

接下来的一段话,通过对比分析了学生为何要走出课堂参加抗日救亡,让晋夫和同学们感同身受:

这是明明白白的事实,目前我们友邦所要求于我们的,更要比二十一条厉害百倍,而举国上下,对此却不见动静,回看一下十六年前伟大的五四运动,我们真惭愧:在危机日见严重的关头,不能为时代负起应负的使命,轻信了领导着现社会的一些名流、学者、要人们的甜言蜜语,误认为学生的本份仅在死读书,迷信着当国者的“自有办法”,几年以来,只被安排在“读经”“尊孔”“礼义廉耻”的空气下摸索,痴待着“民族复兴”的“奇迹”!现在,一切幻想,都给铁的事实粉碎了!

这段话的结尾语句,就是当时振聋发聩的学生运动名言:“安心读书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晋夫在心里反复咀嚼着这句话,心更剧烈地跳动着,血好像也沸腾起来了。

身边的同学们,一边低声诵读着北平学生的心声,一边群情激奋地讨论着也要“暂时丢开书本”去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亲爱的全国同胞,中国民族的危机,已到最后五分钟。我们,窒息在古文化城里上着最后一课的青年,实已切身感受到难堪的亡国惨痛。惨痛的经验教训了我们:在目前,‘安心读书’只是一帖安眠药,我们决再不茫然地服下这剂毒药:为了民族,我们愿意暂时丢开书本,尽力之所及,为国家民族做一点实际工作。”

读着“呼吁书”,每个男生都面露悲壮,他们的双手紧握成了拳头。北平学生“高振血喉”发出的“大声疾呼”,在这样一个放学后的黄昏,悄然成了洛阳初级中学男生院里每一位学子的心声:

我们要高振血喉,向全国民众大声疾呼:中国是全国民众的中国,全国民众,人人都应负起保卫中国民族的责任!起来吧,水深火热中的关东同胞和登俎就割的华北大众,我们已是被遗弃了的无依无靠的难民,只有抗争是我们死里逃生的唯一出路,我们的目标是同一的:自己起来保卫自己的民族。我们的胸怀是光明的:要以血肉头颅换取我们的自由。起来吧,亡国奴前夕的全国同胞!中国是没有几个华北和东北,是经不起几回“退让”和“屈服”的!唇亡齿寒,亡国的惨痛,不久又要临头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全国大众,大家赶快联合起来!我们的目标是同一的:自己起来保卫自己的民族!我们的胸怀是光明的:要以血肉和头颅换取我们的自由!

男生们争先恐后读完“呼吁书”后,带着难以抑制的激昂情绪,自发涌到校园礼堂集合,礼堂里一时间回响着年轻的呐喊:“响应北平学生游行示威!”

经过一番热烈讨论,洛阳初级中学的男生们决定立即响应北平学生的行动,向国民党洛阳当局请愿和组织游行示威。各班随即推出两名代表,这些学生代表组成了洛阳初级中学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指挥部”。学生代表包括侯德会、傅大章、张克俭、李福钧、吕晋印(即晋夫)、李贵、王文堂、岳烈、宋希皋、焦琦、司马哲等人。此前在学校地下党教师的引导下已成为学生自治会会员的晋夫,又成了学生运动里的班级学生代表之一,这表现出他当时在同学们之中已经有很好的威信,能起到表率作用。

各个班级推选出代表以后,又推选侯德会同学负总责。因当时周勤学校长有事前往开封,傅大章和李福钧两位同学找到吴芝圃老师汇报情况。吴芝圃对学生们游行请愿的计划表示热情支持,并且要求男生们到女生院与女同学取得联系,全校男女同学一致行动。接着,吴芝圃又帮助学生们起草了《河南省立洛阳中学全体学生为反对华北伪组织及援助各地学生自动救国运动告全国同胞书》。这份文书首先详细分析了国难当头的局面:

迩来国家多难,辱权丧地,自九一八东邻“某国”强占沈阳,渐次鲸吞四省,致使三千万同胞挣扎呻吟于帝国主义铁蹄之下。凡我同胞,宜努力团结,埋头苦干,以企雪吾国耻,收复失地。乃竟有不肖之徒,甘作汉奸,卖国求荣,如殷汝耕叛乱冀东,各假自治实行割据,遂使宵小乘机,益形活跃,华北各地汉奸布遍,而敌骑又在“防共自治”名义之下,任意驻扎,近又成立政委会,日人土肥竟充作最高顾问……

随后,《告全国同胞书》又用悲愤的语句,对北平学生掀起的一二·九运动进行了赞扬和声援:

凡稍具有热血之同胞,应耿耿赤心,赴汤蹈火,本“总理誓死奋斗之精神”,为四万万人民之生存,为文化地域之保护,而奋斗而流血,身家性命亦在所不惜。我北平同学有鉴于此,激于爱国热忱,起而游行请愿,志在促醒政府,警告国人,共同觉悟以救危亡。而军警竟用最卑污最野蛮之手段,以对待学生。始则捕捉击打,继则刀戳枪杀。彼辈何辜,为爱护国家而丧性命?当此国民沉寂之际,而有北平学生振臂之一呼,凡吾同胞岂不愧死。

最后,《告全国同胞书》以洛阳初级中学学生之口,发出了响应北平学生、立即投入一二·九运动的庄严号召:

吾洛中同学,为响应北平学生,遂发起救国运动,游行宣传,誓死反对防共自治以及一切变相之独立阴谋。望我国同胞摒去己见,本“国亡我亡”一语,一致奋起,铲除叛逆以挽国难,同胞乎!其勉!

这份《告全国同胞书》把同学们的心里话诉说了出来,晋夫等班级代表们读到后激动不已。下午放学时,贴在布告栏上的《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等“呼吁书”刚刚让他们热血沸腾,现在这份属于洛阳初级中学自己的《告全国同胞书》又让每个同学觉得自己已经在和北平的学生们并肩战斗了!

在《告全国同胞书》的激励之下,当天夜里,晋夫等各班级代表召开会议,决定联络洛阳城内各校,迅速开展联合行动。

于是,大家连夜拟写好几份传单,派同学送到附近的几个学校。第二天一大早,傅大章赶到女生院跟同校女生进行沟通。他找到王云屏、朱向辰等积极分子后,发现她们也已行动起来。原来,几个女生积极分子在周校长办公室发现北平寄来的传单,晚上拿到教室向全校女生宣读后,女生们也是群情激奋,纷纷表示要游行请愿,向社会各界呼吁抗日。

班级代表里的负责人侯德会,第二天到河南省立洛阳师范学校等校进行联络。洛阳城内有“三省一县三私立”共七所中等学校,包括省立洛阳初级中学、省立洛阳师范学校、省立洛阳职业学校、洛阳县立初级师范学校、洛阳私立河洛初级中学、洛阳私立明德初级中学和洛阳私立复旦初级中学。不久,七所学校一致同意以“洛阳学生联合会”名义向国民党政府请愿。更多学校随即也受到影响而有意愿加入进来。

就在洛阳各学校进行筹划的时候,又传来了北平学生为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而进行爱国斗争的消息。12月16日,北平部分大中学校学生突破军警阻拦,汇集到天桥广场,召开市民大会。北平各界群众和东北流亡同胞纷纷自动参加,与会者达3万余人。市民大会通过了“不承认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任何傀儡组织”“收复东北失地”等决议案。会后,学生们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再次遭到反动军警的血腥镇压,学生被捕者数十人,受伤者300余人。慑于人民爱国运动的压力,国民党当局被迫宣布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

北平学生们持续进行英勇斗争的消息,再一次鼓舞了洛阳初级中学等学校的爱国学生们。各校代表决定12月28日为洛阳学生界示威游行与请愿的日子。

随后的几天里,晋夫等洛阳初级中学的代表和其他六个学校派出的代表密切协作,共同商讨了诸多重大问题。他们一方面要做好洛阳各学校内部紧张的联络和协调组织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全面筹划,力图配合开封、郑州与焦作实行统一行动,把个别的、分散的局部行动,扩大为全省性的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在筹划阶段,大家对各校的游行路线分别作了明确规定,对游行途中有关纠察与警戒事宜也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和原则性规定。

各个学校秘密筹备期间,还自行准备了传单和标语。大家书写的标语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汉奸卖国贼!”“收复东北失地!”等。当时,国民党政府为了对日妥协,曾下令不准公开提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各个学校的同学们虽然受此限制没有写此条标语,但是决定在游行时仍要高呼这个口号。

1935年12月28日拂晓,晋夫和同学们整齐地穿着学生制服,冒着刺骨的冷风,有序地从宿舍赶到运动场上列队。已经从开封返回洛阳的周勤学校长也赶到队伍里。亲身经历过三一八惨案的周校长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细心叮咛着领头的同学们:“咱们的游行示威队伍,要始终保持高昂的爱国热情、整齐的队形,去争取斗争的胜利。要特别注意遵守纪律,一定要按拟定的口号呼口号,避免给人以口实,造成惨案……”

周校长语重心长的叮嘱,让晋夫等领头的同学更生出悲壮的情绪。这时,穿着一身黑色教师制服的吴芝圃老师走到了队伍里。此前他对请愿期间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了分析,预计国民党洛阳地方当局可能鉴于北平镇压爱国青年学生运动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不会采取加剧事态的行动,但是他还是放心不下学生们,此次不仅全程指导和掌握了学生运动,而且亲身参加了游行。

在阴沉沉的天气里,吴芝圃和傅希晨等老师带领洛阳初级中学的学生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出校门。大家手持写有标语的三角形彩色小纸旗,沿途向市民散发铅印的《河南省立洛阳中学全体学生为反对华北伪组织及援助各地学生自动救国运动告全国同胞书》。

与此同时,洛阳师范学校的学生们也走出校门,以四路纵队的队形出发了。按照计划,各个学校的学生首先在洛阳城西北角的运动场里汇合。牵头发起请愿的洛阳初级中学和洛阳师范学校的学生们的口号声和歌声响起,其他响应此次行动的五个中等学校的学生也纷纷走出校门,另有农林专科学校、蚕桑职业学校的学生也赶来参加。学生队伍的声势如此浩大,最初参与筹划游行示威的晋夫看到这样的场景,更为自己近期的奔走和准备有了如此成效而欣慰。

此前为了故意迷惑跟随在两侧的国民党军警,使其无从了解学生们行动的目标,学生队伍在一些街道和地段刻意绕着弯行进。当学生们集中到一起之后,晋夫欣喜地看到,他的母校洛阳县立第一小学的高年级学生也来了。受到大哥哥大姐姐们爱国行动影响的县立一小的学生们突破重重障碍,汇入了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里,这让曾经在县立一小受到进步思想启蒙的晋夫心里十分激动。

当天不仅有县立一小的高年级学生参加请愿,洛阳师范附属小学的高年级学生也出现在游行的行列里。中小学合到一起多达10余个学校,沿途还有市民加入,共同组成了一支4000余人的游行队伍。

正如吴芝圃老师预先分析的那样,国民党洛阳地方当局担心重现北平一二·九运动里的流血事件,未敢对洛阳学生的示威游行进行直接镇压,但仍出动了军警跟踪监视。国民党当局还特地出动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洛阳分校的学员。这些军校学员举着写有“保护学生运动”“指导学生运动”的大横幅进场,后面跟着大队持枪的士兵,表现出国民党事先部署军校学员也以“学生”身份干预学生爱国运动的企图。

为了避免示威被影响,各个学校的队伍分两路,分别向洛阳西工地区的“巩洛警备司令部”进发。一路上,游行队伍的歌声、口号声此起彼伏,沿街群众夹道观看,并且纷纷向游行队伍热烈鼓掌,表示支持与欢迎,有的人跟着学生们喊起了口号。学生们和市民一起呼喊的这些口号,是晋夫等各个学校的代表们事先商议好的,首先一句就是标语里不让写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句口号是当天游行里的最强音。当时,报刊上出现抗日内容都不能直接写出日本国名,只能印一个“X”表示“某国”,而洛阳学生们呼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挑战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不抵抗的政策,喊出了洛阳同胞们多年郁积在胸中的愤懑。

学生们一路不断呼喊口号:“打倒一切汉奸卖国贼!”“坚决不承认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坚决不承认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自治运动!”“反对任何分裂我国领土主权的自治运动!”“反对一切傀儡组织!”“必须维护我国领土主权的绝对完整!”“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一致对外!”“武装保卫华北!”“收复东北失地!”每一句口号,都代表了晋夫等青年学子和每一个有民族心的中国民众的共同心声。

在国民党军警和军校学生的跟踪之下,两路浩浩荡荡的学生队伍分别走到了西工地区的巩洛警备司令部门前,又汇合到一起。

学生代表向司令部人员申明游行请愿目的后,要求警备司令祝绍周接见全体同学。祝绍周一开始避而不见,派了一个负责政治工作的军官出门应付。这个军官说,国家大事是中央管的,根本不用学生们操心,当学生的应当安心学习,努力读书,全是陈词滥调。学生们纷纷反驳他,并且仍要祝绍周出门接见。

随后,洛阳师范学校的学生党金柱和洛阳初级中学的学生侯德会、王云屏等学生代表进入警备司令部面见祝绍周,要求他出门跟同学们见面。

祝绍周迫于无奈,到司令部门口对全体学生训话。他看到学生们情绪激昂,先花言巧语说了一通:“中央不是不抵抗,打仗得要很好的准备,不准备或者准备不好都不行。政府已在进行准备,大家要相信政府,相信蒋委员长。你们的爱国精神可嘉,但光凭热情不行……”然后又说了些哄骗学生回学校的话:“何时抗日,乃是党国大计,须待中央政府决定。我把大家的要求电告委座,听候指示。你们回学校好好读书,等待时机,为党国效忠。”

向学生训话的祝绍周,是蒋介石的心腹干将。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祝绍周担任第二十六军第二师参谋长,而第二十六军是蒋介石于上海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民众的主要部队。祝绍周当时参与指挥第二十六军第二师,与帮会头领杜月笙指挥的流氓武装密切配合,收缴了上海闸北、吴淞等处的工人纠察队的武器,并丧心病狂地向手无寸铁的游行示威的群众开枪。此后七八年里,祝绍周作为蒋介石的亲信之一,在军界步步高升。此时他对学生说出这番话,正是其一贯忠实执行蒋介石方针路线的又一表现。

祝绍周话音未落,各个学校的学生们纷纷表示对他的讲话非常不满,大家都被这个警备司令敷衍搪塞的口气激怒了。包括晋夫在内的各校学生代表立即交换意见,并作出决定:“继续游行,去南京请愿,反对不抵抗主义。”

晋夫这个时候还想不到,他和同学们计划前往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13年后成了他的牺牲地。参加一二·九运动,是晋夫参加革命活动的开端,也是他人生重要转折的开端。

卧轨斗争

1935年12月28日发生在洛阳的学生示威和请愿,是全国范围的一二·九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洛阳作为当时中国行都,其特殊地位使这次学生运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运动随着学生们的卧轨斗争而被推上了高潮。

当天中午,晋夫等洛阳初级中学的学生和其他学校同学再次汇合于吴家街校园附近。他们呼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殷汝耕!”“取消冀东傀儡政权!”“反对华北五省自治!”等爱国口号,一起奔向洛阳东站,要求火车站派车前往南京。周勤学校长站在学校门口,两眼含泪望着同学们,对大家说:“去吧,救国!”

警备司令祝绍周发现事态迅速扩大后,慌忙令军校学员追击。军校学员们背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分两路追上学生们,把学生队伍夹在中间,美其名曰“保护学生运动”,实际是威胁、控制学生的行动。前往火车站的学生们在行进时向军校学员们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一些军校学员原本私下里就赞成学生们的爱国举动,经过一番宣讲后,更多学员被打动了。他们只是持枪跟随学生们一起行走,没有为难学生。祝绍周的阴谋没有得逞。有个别的军校学员甚至小声安慰学生:“你们放心,不会伤害你们。”

与国民党官员惊慌失措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们穿过市中心十字街到北大街,后又拐到东大街,最后出洛阳城东门前往火车站东站的一路上,亲眼看到洛阳市民夹道观看游行队伍,对他们的爱国行动赞不绝口。

各校学生们浩浩荡荡到达火车站门口时,原来反对汉奸卖国贼成立华北伪政权的示威游行,已经变成了前往南京要求停止内战、举国抗日的声势浩大的请愿运动。国民党军警人员得知学生运动的意图后,慌忙采取措施紧急中断铁路交通,以阻止学生们乘火车前往南京请愿。

晋夫等学生代表进入车站门口以后,劝说军警人员:“国难当头,日寇占了我东北,又来夺我华北。再不抵抗,就会亡国。我们学生不愿当亡国奴,要往南京请愿抗日。”但军警人员迫于当局的压力,对学生的要求均不敢答应。

游行队伍进入车站站台后,发现站内的列车都被事先开走了,车站站长和火车司机连个人影也找不到。各校学生立即占领了火车东站,坐卧到铁轨上,并且控制了车站以东的瀍河铁路桥,从而暂时切断了陇海铁路洛阳段的交通。

陇海铁路洛阳段的铁轨,曾见证了1921年陇海铁路大罢工的光荣革命斗争。1935年12月28日,它又见证了一二·九运动的光荣壮举。

晋夫和同学们投入卧轨斗争之后,每个人划分一段轨道分别坚守。据当时参加卧轨斗争的私立明德初级中学学生姚发光回忆,学生们当时“一个挨一个趴在铁轨上”,“警察赶到路基上用警棒朝学生身上打,嚎叫着要学生们离开铁轨”。据当时和晋夫一起参加斗争的洛阳初级中学学生李福钧、罗加等回忆,国民党当局出动了军队,把“学生重重围起来,用机枪瞄准爱国青年”。

当时,天气情况对坚持斗争也开始不利起来。下午突然下起了雪,寒气逼人,北风呼啸着卷起积雪,吹打着铁轨上的学生。据当时参加卧轨斗争的私立明德初级中学学生张兆钦回忆,午饭都没有吃的学生们“又饥又冷,队伍有些散乱了”。但是在“为了国家、民族生存,为了去南京请愿,死了也不起来”的口号的鼓舞下,晋夫和同学们仍毫不畏惧地继续坚持卧轨斗争。

学生们坐卧在铁轨上,不停地唱着《义勇军进行曲》。歌词里面最沉重的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让一些同学唱着唱着,忍不住就放声痛哭起来。也有不少同学对着国民党军警人员,唱起当时抗日救亡运动中风靡一时的歌曲《救国军歌》:“枪口对外,齐步前进,不打老百姓,不打自己人。我们是铁的队伍,我们是铁的心。维护中华民族,永作自由人。”他们想用这样的歌词告诉军警人员,要把枪口对着日本帝国主义,不要打自己人。

在经久不息的歌声里,晋夫热泪盈眶。他从读高小的时候就近距离看到过洛阳的学生们一次次发起抗日救亡运动,旁观过那些壮怀激烈的时刻。而今天,自己终于作为运动的组织者之一,融入这道为民族呐喊的洪流之中。这是追求全民族抗战的洪流,是代表了国家利益的伟力。而他自己终于也是这股伟力的组成部分了。

晋夫和洛阳初级中学的同学们一起忍饥挨冻的时候,周勤学校长派人送来热包子、花卷和开水,鼓励同学们坚持斗争。洛中的每一位学生都受到了周校长的鼓舞,没有一个人离开卧轨队伍。

就在学生们对卧轨斗争的胜利更有信心时,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祝绍周竟派人开着列车机车(火车头),一步步逼向轨道上的学生们,企图迫使学生们离开轨道。面对鸣着汽笛呼啸而来的车头,学生们怒不可遏,躺在铁轨上,以死相争。许多学生干脆卧倒,把头枕在轨道上,等着机车来碾压。

这是晋夫第一次直接遭遇生命危险,但是,他没有一丝一毫的胆怯,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情怀,随着他之前接受的革命教育已经融入了他的骨子里,成为他思想意识里毫不动摇的一部分。此后的人生中,晋夫为了革命事业一次又一次面对生命危险,他每一次都像这一天的斗争一样,面无惧色、迎难而上。

国民党出动的列车机车三番五次向学生冲过来,但是,尖锐的汽笛声里,学生们稳坐在铁轨上不动,火车头也只能先减速,再停下,最后退走。大家一起呼喊着口号,要火车司机不要跟国民党这么干。经过学生们的英勇斗争,国民党出动的机车最后只得倒退着离开了卧轨斗争现场。祝绍周的阴谋再一次破产了。

这样的局面僵持到了下午4时,警备司令祝绍周不得不正视学生们的爱国请愿,被迫作出让步。他亲自赶到火车站东站进行“劝说”。

祝绍周和他的侍从们下了小轿车以后,站在卸货台上,挤出微笑,说:“我知道同学们要求抗日是出于爱国,但抗日需作长期准备,党国大计,要由国府决策。我打电报到南京,把同学们的要求转达给政府。”晋夫和现场每一位同学立即呼喊起“进京请愿抗日”的口号,彻底淹没了祝绍周的讲话声。

祝绍周无计可施,最后只得答应了允许学生们选派代表前往南京。卧轨斗争迫使祝绍周作出让步的预期目标实现了。

看到祝绍周公开让步后,吴芝圃、傅希晨等老师认为“学生们已经配合了全国学生爱国救亡运动,促使政府抗日,还须研究下一步工作策略”。周勤学校长对同学们说:“这只是个开头,任重道远,希望你们永远不要放弃责任。”包括晋夫在内的学生代表商讨后决定听从老师们的意见返回学校,准备下一步的行动。于是,大家带着斗争胜利的心情,整齐列队离开火车站东站。

为迎接归来的学生,周勤学校长事先已派人烧好了热水,让同学们洗脸、洗脚。晋夫和同学们在疲惫之中感受到了校长的关心和校园的温馨。

卧轨斗争结束后,根据吴芝圃老师的意见,晋夫等积极分子们决定组织一些同学到洛阳附近的乡村,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抗日并教唱进步歌曲。周勤学校长表示同意。同学们几次到城郊农村,早出晚归,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同时,一些积极分子也利用同乡、老同学的关系,分别到洛师、明德、河洛、洛职、县师等学校,向学生讲解抗日救亡的道理。

当时新闻界对洛阳卧轨斗争的报道,也记述了学生们结束卧轨后,继续停课宣传:

本报洛阳三十日电话:洛学生在站卧轨后,经劝导决定派代表三人入京请愿。今各校仍停课,学生四出宣传。

一二·九运动对于晋夫和同学们而言,是“一堂伟大的实践教育课”。从此,洛阳初级中学不少积极分子自觉接受党的主张,希望参加共产党的队伍。阅读进步书刊、办壁报等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活动的学生逐步增加。1936年夏,洛中毕业的111名男女同学中,先后入党、参加革命的至少有49人,占44%多。“这是洛中的革命之花结出的革命之果”。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进而侵略全中国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一二·九运动中的先进知识青年,走上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事业准备了一大批骨干力量。而晋夫和他的同学傅大章、蔡剑桥等许许多多洛中学子,也正是从参加一二·九运动起步,最后走上革命道路。随着全面抗战的临近,他们的人生也将面临一个伟大的转折。

毅然弃笔从戎

一二·九运动席卷全国之际,国民党故伎重演,勒令全国各学校提前放寒假,学生运动暂时告一段落。假期结束后,晋夫渡过了在洛阳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1936年6月,晋夫从洛阳初级中学毕业。初中毕业的文化水平在当时其实已经是较高的学历,然而,国民党统治下的河南,民生困顿,百业凋敝,拥有初中毕业证书的晋夫仍然找不到工作,陷入了失业的境地。严酷的社会现实让他从内心深处彻底“失掉对国民党所统治的社会的信心”。

失业在家的晋夫,重新拾起书本复习备考,准备报考当时河南省内公认最好的高中——河南省立开封高级中学。

河南省立开封高级中学位于开封城内的前营门街,原为省立第一高级中学。1933年,在以地名命名学校的规定下,省立第一高中改名为“河南省立开封高级中学”。

今日开封高中

面向全省招收学生的开封高级中学是享誉全国的著名高中之一,与北平师大附中、天津南开中学、保定育德中学、扬州中学等校齐名,被称为全国八大优秀中学之一。当时开封高中的师资水平很高,教师中“国立北京大学毕业者九人,国外大学毕业者一人,国内各大学毕业者九人”。而且,开封高中的毕业生,大多能够以优异成绩考取大学继续深造。河南省教育部门于1934年4月对该校的视察报告里写道:“该校毕业之学生,近两年来,升学者颇多。”而晋夫准备升学考试的时候,开封高中又和国内著名高校上海同济大学签订协议,成为同济大学的重要“生源基地”。当时,河南省内各个高中仅有开封高中能够有这样的待遇,这更显示出开封高中是河南省首屈一指的高中。

因为有省内第一流的师资水平和升学率,开封高中自然成为河南省各地初中学生理想中的升学学校。据历史文献记录,1933年河南省报考开封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共有1360人,“录取者二百四十人”。尽管录取率很低,升学竞争极为激烈,但开封高中对河南省的初中生们仍是最有吸引力的一所高中学校。学生们一旦考取开封高中,那份惊喜和骄傲是溢于言表的。著名作家柏杨先于晋夫一年(1936年)考取开封高中。据他回忆,“那时候最使青年学子崇拜的是省立开封高级中学”。当时别人问他:“你在哪个学校读书?”柏杨都会骄傲地回答:“高中。”因为他认为,河南省“只有省立开封高级中学才是值得一提的高中”,只要提“高中”两个字就够了,不需要提它的校名。

开封高中的入学考试在每年8月份举行。1937年7月初,晋夫正在进行入学考试前的最后冲刺,一个震惊全国的消息传来:卢沟桥事变爆发了。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7月8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政府决定向华北增兵,扩大侵略战争。这种形势迫使国民党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对日本的态度。

1937年8月,晋夫参加了省立开封高级中学的入学考试。不久后学校放榜,晋夫从全省的考生里脱颖而出,成功被开封高中录取。

就在这个时候,平津沦陷于日寇之手、河北广大地区陷入危机的消息传来了。带着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晋夫第一次离开家乡洛阳,前往省会开封入读高中。从洛阳出发以后一路向东赶路时,巍峨的中岳嵩山映入了晋夫的眼帘。苍苍云海之中,嵩岳拔地而起的峰柱,以擎天之势屹立在南方的地平线上,让晋夫心底涌起对家乡的自豪。

经过郑州以后,地形变成了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中原之地的千里沃野是中华民族生息壮大的重要摇篮之一,如今,敌人的铁蹄是否即将踏入中原,踏入自己的家乡故土呢?晋夫带着这样的愁思来到了开封,走进了高中的校门。

1934年4月河南省教育部门的《视察省立开封高级中学校报告》里赞扬“该校各种场所,分配妥当,而随时装潢整理,尤壮观瞻,殊堪嘉尚”。然而,入学以后的晋夫无心欣赏校园风景,他的注意力全部投入到了当时开封城内的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开封是当时河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就在晋夫入读高中的1937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在开封正式建立。省委建立后,积极恢复战前遭到破坏的各地基层党组织,贯彻党中央《关于开展全国救亡运动的指示草案》以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宣传和组织民众。

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封城内青年学生的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设在开封的河南大学成立了大众剧团、怒吼歌咏队,流亡到开封的平津学生组织了平津流亡同学会,日本归国留学生成立了旅日流亡同学会。另外,未名剧团、开封邮政青年工作团、开封青年战时工作团、开封市救亡话剧联合会、开封市农村救国服务团等救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救亡团体在市区和郊区进行救亡宣传,以不同的形式揭露日军罪行,激发民族意识。

当时,全国著名的进步文艺工作者冼星海、贺绿汀等人也曾从上海赶到开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并且和开封进步学生同台演出。歌咏和话剧成为当时开封城内唤起民众抗日救亡热情的重要宣传形式。1937年9月12日,开封各救亡团体联合发起欢送上海演剧二队离汴赴洛的歌咏大游行。音乐家冼星海被开封各界的热情深深打动,到洛阳后给开封歌咏队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高度赞扬道:“开封救亡歌咏的运动从你们展开了。从你们的歌声里,给每一个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一个警告,给战士们一个伟大的慰藉。”

在这一热潮之中,城内的中小学校,包括开封高中、开封师范、两河中学、开封女师、开封女中、北仓女中、扶轮小学等也都成立了救亡宣传团体。他们在街头对群众演讲,唱救亡歌曲,出壁报,搞募捐。此时的古城开封,到处是抗日救亡团体的宣传活动,到处是“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呼声。

暑假过后,新学期开学时,开封的学生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和先锋。晋夫就读的开封高中,也有不少同学积极参加了各类抗日宣传。七七事变以前已经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开封高中学生郭升允,后来曾回忆过1937年暑假结束以后,校园里同学们热心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的动人景象:

暑假过后,我回到开封高中读书,当时全国抗战热潮很高,我们也不愿在学校再读死书了。正值上海移动话剧队到开封宣传,一时间开封的抗日救亡活动很活跃,到处都是抗战的歌声,我也跟着学唱,还是贺绿汀亲自教的《打回老家去》,也学会了《救亡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这些活动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们一些同学商议也组织剧团到抗日前线去宣传。参加剧团是“民先”队员和热心抗日救亡活动的同学,剧团大部分成员是开封高中的学生。

刚刚到开封读高中的晋夫,也受到了开封学生一浪高过一浪的抗日救亡洪流的鼓舞,开始和一些进步同学一起思考“上学如何上?抗日如何抗?救国如何救?”的重大问题。晋夫在洛阳初级中学的校友宋劭明,也和他同年考取了开封高中。宋劭明后来回忆:“开封高中的学校当局要求学生的是关门读书,读死书、死读书。抗日救国是不许谈论的……洛中是共产党的大本营,研究抗日救亡之道,是公开的、合法的。在开封高中谈论抗日是非法的。”

但是,经受过一二·九运动锻炼的晋夫,内心涌动的爱国热情是不能被禁止的。1937年10月10日,开封学生又一次举行抗日歌咏大游行,向社会各界进行抗日宣传,晋夫作为开封高中的学生参加了这次歌咏活动。

那一天的开封街头,群情激奋的游行队伍里,晋夫随千百人一起放声高唱、振臂高呼。雄壮的抗战旋律响彻云霄,晋夫的声音也融进了千百人的歌声之中。这次游行让他好像回到了在洛阳初级中学参加一二·九运动的岁月。

当时,开封高中也有中共地下党组织。晋夫在洛阳初级中学的校友、和他一起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蔡剑桥,1936年毕业以后考取了开封高中。1937年元月寒假期间,蔡剑桥由吴芝圃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寒假后蔡剑桥回到开封继续上学,与中共地下党员刘子久接洽组织关系,接受他的领导。当时刘子久曾经以蔡剑桥的住址作为联系地点,蔡剑桥负责传递信件和情报工作。1937年暑假后,蔡剑桥回到开封高中。在党组织的指示下,他在学校里积极而慎重地发展党组织,将郭升允、苗力沈、石正祥等4人发展为中共党员,进行单线联系。当时,开封高中的反动组织破坏进步书社,阻挠抗日,迫害进步师生,蔡剑桥等人在校无法活动下去,奉中共开封市委指示离校。

按照党组织部署,离校前蔡剑桥也与晋夫、宋劭明、郭图等来自洛阳初级中学的进步学生进行了联系。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心愿和较为封闭的校园环境,让晋夫和宋劭明等有强烈爱国思想的同学感受到“这种沉闷的空气,高压的政策,我们再也忍受不了啦,我们再也呆不下去了”。他们接受开封高中地下党组织的动员,选择一起放弃学业离开学校。

一开始,蔡剑桥和晋夫等人曾经计划脱离学校后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到著名的陕北公学学习。而就在这时,来自豫北新乡的地下党员郭海长的一次开封之行,悄然改变了晋夫的人生轨迹。

郭海长是当时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委员郭仲隗的儿子。他1936年在北平汇文中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担任北平东城区“民先”区队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郭海长带领一批平津流亡学生于8月下旬来到开封,随后于9月上旬发起成立开封平津流亡同学会,郭海长担任同学会负责人,和开封“民先”密切配合,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到开封各个学校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成为当时开封的进步学生领袖之一。

不久后,郭海长应新乡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员、当时直接受中共北方局军事委员会书记朱瑞领导的地下党员李毅之的邀请,从开封回到他的故乡新乡参加革命工作。随后,他被中共豫北特委书记王心波发展为党员。

七七事变后,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局面已经形成的大背景下,国民党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政训处处长李世璋鉴于部队纪律涣散、战斗力低下的状况,托人请求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到达山西太原的周恩来委派得力干部,协助一战区的政治工作。9月初,朱瑞受周恩来派遣,从太原赶赴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河北邢台,参与一战区政训处工作。战区司令长官程潜任命朱瑞为上校主任秘书。随后因战局不利,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从河北邢台撤到河南新乡。朱瑞与司令长官程潜协商后,在新乡设立了八路军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联络处,借住在新乡火车站附近的交通旅社里办公。朱瑞亲自担任联络处主任,以公开身份进行统战工作。

郭海长入党后,直接接受朱瑞的领导,通过统一战线的渠道担负起输送进步青年学生到抗战一线参加抗战的任务。他随后来到开封物色人选。

随着侵华日军从河北南下,豫北地区的新乡已经成为抗战一线,开封不少进步学生当时都计划放弃学业奔赴新乡。开封高中的地下党员石正祥、郭升允和其他一些进步学生,1937年10月发起成立了“开封抗敌流动话剧团”,离开学校后于10月11日到达新乡,随后在新乡和周边农村以话剧、歌曲和漫画为宣传形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豫北正在成为前线和已经有同学奔赴新乡参加抗日工作的消息,很快震动了开封学界。进步同学在党组织的召唤下踊跃奔向抗战一线的新乡,在开封各个学校里成为热潮。10月下旬,晋夫和蔡剑桥、宋劭明、苗力沈、郭图等六七名开封高中进步学生改变计划,随郭海长一起乘火车前往新乡。

刚刚入读开封高中一个月的晋夫,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毅然放弃了通过多年苦读才换来的高中学业,也放弃了著名高中可以给他带来的个人升学和求职的利益。这是他人生中一个重大转折。

对于一些把文凭视为进入上流社会的阶梯的学生,晋夫当时的选择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晋夫的心底涌动着和千千万万进步青年一样的想法:民族危亡之际必须选择为祖国而奋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