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边塞诗是怎样形成的?

35 边塞诗是怎样形成的?

边塞诗,从广义上讲是指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多年来由于战争和文化融合而出现的文学现象;狭义而言,通常情况下边塞诗是特指唐代边塞诗,尤其是盛唐边塞诗。唐前边塞诗的线索大致如下:《秦风·无衣》、《小雅·采薇》,汉乐府《战城南》、《十五从军征》,曹植《白马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以及王褒入仕北周前模拟的一些边塞诗,隋代至初唐的短暂时期内,卢思道、薛道衡、陈子昂等也曾写过一些边塞诗。

盛唐边塞诗兴盛的背景是唐玄宗时代的一系列拓边战争。盛唐时期,国势强盛,疆域扩展,军威显赫,这就激发了文人们从军的一腔热血,所谓“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加之交通便利,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往来频繁,文士们去边地参加军事活动更为便利。值得注意的是,盛唐时的一些将帅本身就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的,盛唐边塞诗遂蔚为大观,反映了高亢雄浑、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

盛唐边塞诗主要描写北方边塞的战争生活、民俗民风以及山川风物等自然风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域特点。盛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世称“高常侍”。其诗歌创作多歌颂将士的骁勇善战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谴责邪恶的战争带给人民沉重的苦难,并如实反映了军中的阶级矛盾,在体恤士兵和人民苦痛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边疆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同时还表现了作者对边防事务的关注和思考,代表作为《燕歌行》。岑参(约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生于江陵(今湖北荆州),世称“岑嘉州”,曾两度出塞。岑参的边塞诗多描绘边塞的异域风光、风俗习惯等,多以一种审美的目光注视边地的一切,很少在他的诗中看到战争的刀光剑影、血流成河,其诗作更能体现盛唐雄风。代表作为《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七绝圣手”王昌龄(约690—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人。初次当官为汜水尉,一直做到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为龙标尉,在乱世中归乡,孰料被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边塞绝句思想内容较为复杂,既有对戍边战士的称颂,也有渴望和平、厌恶拓边战争的倾向。他主要是以一名士卒的眼光和立场写作边塞诗,对边塞的戍边士卒有深切的同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代表作为《出塞二首》、《从军行》七首,其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其一),于月夜古战场抒发感慨,具有普遍而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其他的盛唐边塞诗人还有王之涣、王翰、王维、李颀等人。

边塞诗发展到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感伤与悲凉成为了主调,这无疑是国运的衰退和时势的变化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