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十二

语录十二

本篇是阳明对“好名”的批评。阳明批评“好名”,着重在好名者的名、实不相符合,他认为实和名是相对立的,务实之心多了,好名之心就会减少,反之也同样。为了强调名、实相符,阳明对孔子所说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四十五十而无闻”,都作了自己的解释,认为那是孔子感叹有人的名、实不相称,有人到了晚年仍不能“闻道”,而不是将“名不称”、“无闻”解释为不被人称道。

先生曰:“为学大病在好名。”

侃曰:“从前岁自谓此病已轻[1],比来精察[2],乃知全未[3]。岂必务外[4],为人只闻誉而喜,闻毁而闷[5],即是此病发来。”

曰:“最是[6]!名与实对[7],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8]?”

又曰:“‘疾没世而名不称’[9],‘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10]。实不称名[11],生犹可补,没则无及矣[12]。‘四十、五十而无闻’[13],是‘不闻道’,非‘无声闻’也。孔子云‘是闻也,非达也’[14],安肯以此望人[15]?”

【翻译】

先生说:“做学问的最大毛病是好名。”

学生薛侃说:“我从前年起自以为这毛病已经减轻了,近来仔细地省察,才知全不是那么回事。并非一定要追求外在的东西才是好名,做人只要是听见赞誉就喜悦,听见批评就闷闷不乐,就是这毛病在发作。”

先生说:“你讲得极正确!名与实是相对立的,人的务实之心重了一分,求名之心就会轻一分。胸中全是务实之心,就一点求名之心都没有了。如果务实之心就像饥饿的人求食、干渴的人求水,哪里还会有工夫去求名呢?”

先生又说:“孔子说‘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应念作去声,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名声与实情不相称,君子引以为耻’的意思。一个人的实与名不相称,活着的时候还可补过,死了就来不及了。孔子说的‘四十、五十而无闻’,‘无闻’是说未曾闻道,不是指没有声名。孔子又说:‘有些人只是徒有虚名在外,并非已经懂了道。’他哪里会以虚名在外的‘闻’去期望别人呢?”


注释

[1] 侃:薛侃。自谓:自以为。

[2] 比来:近来。精察:细察。

[3] 全未:完全没有。

[4] 务外:追求外在的东西。

[5] 毁:谗毁。闷:郁闷。

[6] 最是:最正确。

[7] 对:对立。

[8] 安得:怎可能。

[9] “疾没世而名不称”:语见《论语·卫灵公》,通常解释为:恨终身未能有好名声被人称道。阳明认为,“名不称”指自己的品行与所得名声不相称(chèn)。

[10] “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名声超过了实情,君子引以为耻。语见《孟子·离娄下》。

[11] 实不称名:实在的品行与所获名声不相称。

[12] 没(mò末):死。

[13] “四十、五十而无闻”:语见《论语·子罕》,通常解释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名声。阳明以为,“无闻”是指“未闻道”。

[14] “是闻也,非达也”:语见《论语·颜渊》,言只是有声名在外,并非已经获知了道。

[15] 安肯:哪里肯。望人:期望于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