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十一

语录十一

本篇中阳明论述了做学问必须先具备“头脑”,才能使所下的功夫不致虚掷。所谓头脑,就是通常说的头绪、根本。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对此作过解说:“凡看道理,要见得大头脑处分明。下面节之,只是此理散为万殊。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未尝说出大头脑处;然四面八方合聚凑来,也自见得个大头脑。”(《朱子语类·辑略二》)

先生谓学者曰[1]:“为学须得个头脑,工夫方有着落[2]。纵未能无间[3],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不然,虽从事于学,只做个义袭而取[4],只是行不著[5]、习不察[6],非大本达道也[7]。”

又曰:“见得时,横说竖说皆是。若于此处通,彼处不通,只是未见得。”

【翻译】

先生对学生说:“做学问必须把握头绪,所下的功夫才会有结果。虽然还不能没有隔阂,但那就像船上有了舵一样,一提起就能醒悟。不然的话,虽然也在从事于学问,其实只获取了道义的某些外在的东西,只是能够去做,而并无内心的真诚作基础;虽然习惯于这样去做,却不能确切了解为何要这样做,这就不可能寻得根本和大道。”

先生又说:“当你获得根本的道理时,不论是这样说还是那样说,所说都不会错。如果你的道理在这里说得通了,到那里又说不通,那还是没有获得根本道理。”


注释

[1] 谓:告诉。学者:前来问学的人。

[2] 着落:下落,指学有所得。

[3] 纵:即使。无间:无隔阂。

[4] 义袭而取:袭取道义的某些外在表现,而不是融会贯通,从总体上把握领会其内涵。

[5] 行不著:虽实行而缺乏内心的真诚,因此不能表露于外。《中庸》:“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

[6] 察:明察。

[7] 大本:根本。达道:通达的大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