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一

语录一

本篇是阳明对“知行合一”的解说。“知行合一”是阳明学说中的重要论点,曾与学生反复讲习辨析。按照阳明的意见,人心中本有一种“良知”,良知的本原,就是“知行的本体”。知与行,本来是合一的,一个人的认识与行为不相符合,并不是知与行真地分而为二,而是良知被私欲“隔断”了,去除了私欲,知、行自然就合而为一。良知是知善知恶的,这是“知”的一面;良知又是好善恶(wù)恶的,这是“行”的一面。一个人真正做到好善恶恶,说明他不仅具有辨别善恶的“知”,而且已将“知”表现为“行”,知与行的过程始终相随,因此不可分隔。对于这种“知行合一”的认识,梁启超曾加评论:“此语最令人无所逃遁,凡吾辈日言爱国而无所实行者,皆未知国之可爱也。推之一切,皆如此。”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1],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2],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3]。”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4],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5]。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6]。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7],说:如好好色[8],如恶恶臭[9]。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10]?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11]!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12],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13],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14]。”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15],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16],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17],全不解思惟省察[18],也只是个冥行妄作[19],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20],全不肯着实躬行[21],也只是个揣摸影响[22],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23]。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个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24],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25]?只是闲说话。”

【翻译】

徐爱因未领会先生“知行合一”的教导,和宗贤、惟贤反复辩论,仍不能判断,就去问先生。

先生说:“试举例来看看。”

徐爱说:“现在的人尽有知道对父亲应当孝敬、对兄长应当顺从的,却不能真正去孝敬、去顺从,可见这‘知’与‘行’分明是两回事。”

先生说:“这已经被私欲隔断了,不是‘知行’的本体了。天下没有知而不行的事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就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不是让你只那样地就算了。所以《大学》指了个真正的‘知行’给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到美色,属于‘知’,爱好美色,属于‘行’。人只要一见到美色,就已经爱好了,不是见了美色又立个心去爱好。同样,闻到秽臭,属于‘知’,憎恶秽臭,属于‘行’。人只要一闻到秽臭,就已经憎恶了,不是闻到秽臭又立个心去憎恶。比如鼻子塞住的人,虽然看见秽臭的东西在眼前,鼻子里没有闻到臭味,也就不会很憎恶,他也就只是不曾知臭。这就如说某人懂得孝、懂得悌,必定是这人已经实行孝、实行悌了,那才可称他是知孝、知悌了,难道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就可称作知孝悌了不成?又比如知痛,必定是已经痛了,才知什么是痛;知寒,必定是已经寒了;知饥,必定是已经饥了。知和行,怎么分得开?这就是‘知行’的本体,不曾被私欲隔断过的。圣贤教人必定要这样才可称为知,不然就只是没有知。这是多么要紧切实的功夫!现在定要苦苦地将知、行说成两回事是怎么个意思,我要将知、行说成一回事又是怎么个意思,如果不明确圣贤立论的宗旨,只管争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又有什么意义?”

徐爱说:“古人将知、行说成两回事,也是要人明白,应该一面做‘知’的功夫,一面做‘行’的功夫,那样功夫才有着落。”

先生说:“这就失掉古人的宗旨了。我曾说过: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结果。如果领会了这意思,只要说一个‘知’,已经有“行”包含在内;只要说一个‘行’,已有‘知’包含在内。古人之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是因为世上有一种人,糊糊涂涂任意去做,从不知道思考省察,那只是瞎走乱做,所以必须对他说清‘知’的道理,他们才能‘行’得正确。又有一种人,不着边际地凭空去思索,一点不肯切切实实地亲身实践,那只是无实在根据地猜测,所以必须对他们说清‘行’的道理,他们才能‘知’得真切。这是古人不得已而补弊救偏的说法。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只说一个‘知’或‘行’字就足够了。今人却就把知、行分作两回事去做,以为必须先‘知’了,然后才能‘行’,所以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等到‘知’得真切了,再去做‘行’的功夫。所以就终身不‘行’,也就是终身不‘知’。这不是小毛病,它形成已经很久了。我今天提倡‘知行合一’,正是对症所下的药,这又不是我凭空臆造出来,知、行的本体原来就是这样。今天如能懂得这个原则,即使说知、行是两件事也不妨,因为在实行中仍只是一回事;如不能领会这宗旨,即使说知、行是一回事,又成得了什么事?也只是白说话。”


注释

[1] 爱:徐爱,号横山,王阳明的学生和妹夫。会:领会。

[2] 宗贤、惟贤:王阳明的学生。决:决断,判明。

[3] 试举看:试举例来看看。

[4] 弟(tì剃):通“悌”,弟弟顺从兄长。

[5] 本体:本原,本性。

[6] 着:让。恁:如此。

[7] 与:给。

[8] 好(hào号)好色:爱好美色。

[9] 恶(wù勿)恶臭:憎恶秽臭。

[10] 不成:难道……不成?

[11] 紧切:要紧。着实:实在。

[12] 某:自称之词,指代“我”。但也有可能王阳明在说这段话时自称“守仁”,他的学生在编《语录》时为了避讳改写成“某”了。甚么:什么。

[13] 一行:一面。

[14] 下落:着落。

[15] 尝:曾经。

[16] 会得:领会到。

[17] 懵懵(měnɡ猛)懂懂:糊糊涂涂。

[18] 思惟:思考。省察:省视察看。

[19] 冥(mínɡ明)行:暗中行走,犹言瞎走。妄(wànɡ忘)作:胡乱地作。

[20] 悬空:凭空。

[21] 躬行:亲身实践。

[22] 揣摸:揣测,猜度。影响:近似。

[23] 补偏救弊:补正偏失,匡救弊端。

[24] 凿空:凭空。杜撰:无根据地臆造。

[25] 济得甚事:成得什么事。济,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