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章

茶树

茶树起源于中国,准确地说,是中国的云南省。云南深山老林中的古茶树郁郁苍苍,如今已成为一大旅游景点。

由于茶叶的生产加工特点是以人工手摘为主,因此,茶树势必不能太高。经过千百年的培育,茶树基本上做到了矮化,南方姑娘身量一般都不高,可是春天采茶时仍然伸手可及。采茶能编成舞曲,可见茶乡女孩在采摘时婀娜多姿,动作与景致如何之美。扯句闲篇,若是改为摘椰子,恐怕就不好用舞蹈语言来表现。

我曾在杭州去探访龙井十八棵御树,地盘并不大,茶树只有齐腰高,看上去与冬青树没什么大区别。在杭州附近的山上,到处可见形状相似的茶树,我觉得只要是茶树品种、土壤气候以及加工技术相同,所生产的茶叶应当是没有什么质量差异的。不过,我还是很好奇,想知道这十八棵御树每年所产的茶叶,这些年究竟供何人享用?

茶树多在山区,但是市场加工生产流通却往往在都市,因此,在运输交通极为发达便利的条件下,就出现了茶商每到采茶季节,飞赴茶区收购新采芽叶的现象,这样,茶树虽生在四川,却很可能最后的成品却是龙井茶。这种大进大出、原料、生产、组装、销售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市场运作,在其他高科技领域我是非常理解并认同的,在农产品领域,如辣椒也已经普遍实行了这样的生产营销模式,可是,茶这种国粹也这样生产,鄙人却不敢苟同。

茶树不生于北方,虽然陕西、山东近年亦有种植,但是这是与大棚温室种植、人工播雨、大建水库一样违拗天意的做法,最后对环境的破坏远大于对经济的促进,不值得称道。我是坚决反对任何武断的社会实验的,因为这不仅违背人的天性与人道主义,而且作为实验都有极高的社会风险成本,一旦不成功,破坏性极大,最可怕的是无法弥补。

南方有嘉木,茶树自古就不属于北方,所以,大可不必人为地移植。

茶叶

茶实际上是茶树的叶子制成的,因此,茶与茶叶基本上是同义词。在华北各地,老茶客一般都把茶简称为叶子(与之相对的末子,也即茶叶店处理的卖剩下的渣与末,便宜),喝茶瘾头大的老者,一天至少换一次叶子。也有图省事的,早上一次性投入足量茶叶,一天都泡不淡,有些像是广东福建的功夫茶,我的爷爷当年就是这么个喝法。

树叶之供餐饮,大抵都是以嫩为贵,比如香椿就是如此。茶更是讲究新嫩,谚曰“雨前宝,雨后草”,评定茶叶等级,往往是按雨前、明前为标准。茶叶的命名最常见的字眼,如“毫”、“尖”、“春”,无不透露出个中消息。

每年新春季节,茶乡开始采茶,所摘的茶叶,都是新芽,按成长时间分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等。名贵品种每斤多少芽头都是相对固定的,芽头越多,价格就越高,一斤上好的绿茶能有四五万个芽头。

不论茶的外形是怎样的,泡过之后,都会还原成树叶的样子。把冲泡前的茶形与冲泡后对比一下,就能对茶叶的质量有更多的了解。乌龙茶与普洱茶所用之叶,比绿茶要大得多,显而易见,乌龙茶与普洱茶的口感就远不如绿茶的清新可人。

茶尚新叶,而且品质精细,容不得丝毫异味掺杂,因此,对于农药等化工制品是极不相宜的。但是,对于农业生产来说,不用农药就难以对付病虫害,这倒实在是个两难选择。近来市场上开始提倡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叶,因为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不愿意喝污染过的茶。

好茶的叶子一定是完整的,尤其是名贵绿茶,泡过之后,绿生生的就像是刚从树枝上摘下一样。奇怪得很,茶叶的形态如果破坏了,比如揉搓压碎了,味道也就会打折扣。所谓高沫,虽然对没钱的茶客来说相当于书画中的下真迹一等,但是我细咂摸过,同样品种级别的茶,上品与高沫,喝来就是感觉不一样。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