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人。二十四岁中进士,援麟台正字,转右拾遗。屡上书言事,多不见采纳。随建安王武攸宜伐契丹,仍受排斥。辞官归里,为县令段简陷死狱中。友人卢藏用辑其诗文为《陈伯玉集》。他是初唐诗风的主要变革者之一。
修竹篇序
东方公足下[977]:文章道弊五百年矣[978]。汉、魏风骨,晋、宋莫传[979],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980],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981]。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982],骨气端翔[983],音情顿挫,光英朗练[984],有金石声[985]。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986]。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987]。
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988]。”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说明
陈子昂以“复古”为旗帜,而其内在的精神冲动在于突破南朝以下“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文风,开拓出唐诗发展的新天地。实际上,对晋宋以下绮靡诗风的不满和批评,是隋唐之际文坛的普遍思潮,但对未来的方向似乎没有一个明朗而简劲的指向。陈子昂在此文中标举“汉魏风骨”,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为尚,在传统中发掘新的精神,构成自己的“文章”之“道”,开一代之风气。陈子昂的变革不重在消极的否弃“彩丽”,而从精神上呼唤变革,树立“风骨”。殷璠以为盛唐诗之勃盛是“声律”、“风骨”两方面结合的缘故(《河岳英灵集序》)。“声律”这一方面是沈佺期、宋之问承继南朝诗学的形式探索的结果,而“风骨”则是陈子昂始作俑,变创齐梁诗歌格调的成绩,正所谓有“因”有“革”,方成大业。陈子昂的努力有很大影响,他的朋友卢藏用就说他“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而后来的韩愈也论定:“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