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社年鉴》

《光社年鉴》

“五四”运动时期的作家刘半农,是一位才子气颇重的学人。他的喜欢艺术摄影,似乎也是他这种气质的反映。然而,又不是公子哥儿式的玩闹,他不仅研究摄影技巧,写了一本意趣横生的《半农谈影》,同时也注重摄影实践,为我国早期摄影艺术的发展尽了力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热心家。

四十年前,在北京东安市场的旧书摊前,偶尔还能看到陈列着大开本的摄影画册《光社年鉴》,那是二十年代北京一个摄影艺术团体光社成员的作品选集。刘半农也是这个团体的成员,同时又是《光社年鉴》的编者。研究刘半农,不能忘记他在这方面的成绩。

《北京光社年鉴第一册》,一九二八年一月出版,收入光社成员一九二七年作品展览会中的精品。《北平光社年鉴第二集》,一九二九年一月出版,收入光社成员一九二八年的部分作品。两册摄影集都由刘半农编辑,并分别写了序言。刘半农是诗人、杂文家,懂音律,又是一位语言学家和翻译家。读过两册《光社年鉴》,还能领略一下作为摄影艺术家和理论家的刘半农的才能。两集中收刘氏的摄影作品十七幅。在第二集里,还有他编译的《没光棚的人像摄影》,副题标明为“《半农谈影》之余”。文中插入不少人像和图影,一本正经地解释着摄影技术问题,使人惊佩刘半农的目光四射,以及他对艺术门类的广泛兴趣。

光社成立于一九二六年,发起和推动摄影艺术活动的主要分子还是知识界的人士,特别是北京大学的一些先生们。应该说由于“五四”文化新潮的影响,以及摄影技术的进步,我国现代摄影艺术才应运而生。这时仍然以业余爱好者来支撑这一活动,尚未形成职业的摄影艺术家。当年继北京的光社之后,上海又成立了华社,在全国享有盛誉的摄影艺术家郎静山便是华社的成员。

刘半农的摄影注重写实,讲究艺术韵味,也属于表现人生的艺术。《舞》写风中的一丛芦花;《夕照》写乡野普通农户的门楼;《垂条》如同一幅写柳的国画;《泪珠中的光明》似写拥抱中的情侣,颇富反封建的意味;《在野》写废弃在田野上的轧路机的滚轮,带点哲理和象征的意味。最见气魄的是《人与天》,天际苍茫,农人劳作,意境深远。《人像》《鲤》《着墨无多》《静》《莫干山之云》《齐向光明中去》《船艄头》《平林漠漠烟如织》《客去之后》《山雨欲来风满楼》《枫》等,也都是注重意境之作,是写人物和社会生活的。如《齐向光明中去》,表现的是一条过渡的船,船上都是短打扮的一些普通人。在艺术技巧上,有一种模糊的效果,不求色调的明亮和清晰,显然是追求国画的传统情趣,体现摄影艺术的民族化风格。当时光社的成员,包括刘半农的作品还摆脱不掉模仿国画的形式。摄影艺术的民族化,当然绝不仅仅是效仿国画,但在开始阶段,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一种追求。刘半农的艺术摄影充溢着一种文气,一幅幅地欣赏,犹如连续读他的诗和抒情散文。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