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与《茨冈》

瞿秋白与《茨冈》

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长诗《茨冈》(“茨冈”即“吉普赛人”),原作于一八二四年。瞿秋白于一九三三年冬季在上海着手翻译。那时他在白色恐怖的压迫下,曾经多次迁移隐居处所,但仍坚持每天十小时以上的著译工作。正当《茨冈》译稿即将完工之际,他接到党中央让他赶赴江西苏区的命令,尽管这个决定对病中的他是很不合适的,他还是在一九三四年初做好了离开上海的准备,并分别向鲁迅和茅盾等人告别。他把未完的译稿《茨冈》,送给前来为他送行的彭玲女士。四十多年以后,彭玲在回忆秋白、之华夫妇的文章《难忘的星期三》(刊一九八二年第四期《新文学史料》)中说,《茨冈》译稿写在一本黑色的漆布软面的簿子里,“他(按指秋白)一面打开译文,一面背诵起原文来,很快就沉浸在原作的意境之中,好像眼前看见了平坦广阔的草原、吉普赛人的篝火、帐篷和马车,甚至看见了真妃儿粗犷豪放、酷爱自由的目光”。出发以前,秋白便把《茨冈》译稿送给彭玲,并说:“你喜欢,你就拿去吧,作为你研究苏俄文学之助。”

抗战开始的第二年,穆木天和锡金正在武汉办诗刊《时调》,出版了五期,又改出《五月》诗歌综合丛刊,一九三八年五月仅仅出了一期便告结束。就在这小型的诗歌丛刊上第一次发表了秋白的译作《茨冈》,这是锡金从穆木天那里得见秋白的手稿而整理发表的。彭玲是穆木天妻子彭慧的妹妹,多年来一直珍藏着这部原稿。锡金把《茨冈》未竟的结尾写成了简介,并在刊物上影印了手稿第一页,又把秋白用铅笔写在稿本衬页上的一行拉丁字译了出来,放在诗的最前面,这一行字是:“这是我第一次用最普通的白话写诗的尝试。”所以锡金在本书“附记”里说,秋白译稿《茨冈》的发表,对诗人们更好地运用诗歌语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茨冈》译稿的第一次结集出版是在一九四〇年三月,当时作为“文艺新潮社小丛书第一辑之一”,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文艺新潮》是上海孤岛时期一份重要的文学期刊,由钱君匋、锡金主编。这套小丛书也由他们二人主编。锡金为了本书的出版重新写了《后记》,说明他在武汉见到《茨冈》的手稿以后,“我费上两个整天整夜的时间,翻着《露和字典》,对着俄文原本,把可能整理出来的都从那些零碎纸片中整理了出来,第一次发表在《五月》上”。这一次出书,没有在诗的前面印出秋白用拉丁字写的那句话。只引入锡金写的《后记》中。据锡金介绍,一九三八年四月于汉口美的咖啡店楼上举行的第五战区士兵诗歌奖金评赛会上,他和话剧演员王莹女士、诗人高兰分段朗诵过《茨冈》,引起全场人聚精会神地听着。侍役特地停了音乐,连楼下的客人也站在楼梯上来听。一九三九年在上海举行的一次诗歌讨论会上,女作家关露也朗诵了《茨冈》的一段。人们热爱普希金,人们也怀着一种尊敬的感情怀念牺牲不久的秋白烈士。

《茨冈》的译本中,还收入张铁弦、陈冥译的苏联作家写的《普式庚·俄国文学语言的创造者》和《普式庚怎样写作》两篇译文,作为本书的附录。这个译本问世半个世纪了,包括更早一点在武汉出版的《五月》,都成了稀见的珍本书。全国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一九五三年二月重印了秋白译的《茨冈》,原稿未译完的部分则由秋白的女婿李何同志补译完成。《出版说明》中讲到当年第一次发表此稿的《五月诗丛》,是在上海出版的。刊名和地点都弄错了,足见编辑部一时也找不到原刊了。

读书导航